《古文辭類篹》解題及其讀法

關燈
得之談。

    而讀一家之文,能先檢讀《二十四史》本傳以為知人論世之資,則體認親切而益有味矣!今按《姚篹》、《王續》所錄自晚周以下作者:凡晚周二十六人,曰楚莫敖、子華、趙良、陳轸、蘇秦、蘇代、蘇厲、張儀、淳于髡、範雎、虞卿、樂毅、周、孫臣、魯仲連、觸詟、馮忌、蔡澤、中旗、信陵君、魏加、汗明、黃歇、屈原、宋玉、莊辛、景差。

    凡秦三人,曰秦始皇、李斯、陳餘。

    凡前漢三十八人,曰漢高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賈山、賈生、晁錯、鄒陽、枚乘、太史公談、東方曼倩、司馬長卿、董子、淮南王安、淮南小山、嚴安、主父偃、吾丘子贛、司馬子長、路長君、張子高、魏弱翁、趙翁孫、庶子王孫、楊子幼、蕭長倩、賈君房、劉子政、匡稚圭、侯應、谷子雲、耿育、賈讓、揚子雲、劉子駿。

    凡東漢七人,曰漢光武帝、班孟堅、傅武仲、張平子、崔子玉、王子山、諸葛孔明。

    凡魏一人,曰王仲宣。

    凡晉六人,曰張夢陽、張茂先、潘安仁、袁彥伯、劉伯倫、陶淵明。

    凡宋一人,曰鮑明遠。

    凡唐四人,曰元次山、韓退之、柳子厚、李習之。

    凡宋八人,曰歐陽永叔、曾子固、蘇明允、蘇子瞻、蘇子由、王介甫、張子、晁無咎。

    凡明一人,曰歸熙甫。

    凡清四十一人,曰方靈臯、劉才甫(以上《姚篹》)、姚南青、朱梅崖、彭秋士、彭尺木、羅台山、姚姬傳、魯絜非、吳殿麟、秦小岘、恽子居、王悔生、張臯文、陸祁孫、陳碩士、姚石甫、鄧湘臯、周星叔、呂月滄、劉孟塗、姚春木、毛生甫、吳仲倫、管異之、梅伯言、方植之、張石州、朱伯韓、馮魯川、曾滌笙、吳子序、龍翰臣、彭子穆、王定甫、邵位西、魯通甫、戴存莊、孫子餘、管小異、吳南屏(以上《王篹》),都一百三十六家;而桐城派之所自衍者,厥惟四家,曰司馬遷(子長)、韓愈(退之)、歐陽修(永叔)、歸有光(熙甫)。

    蓋司馬遷之文所以卓絕千古,自成一家者,徒以叙事之中有唱歎而已。

    一推其原,蓋本于《詩三百》,所謂“言之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歎之餘”者是也。

    《國風》而後,屈原得之。

    《楚辭》而後,太史公得之。

    香草美人,靈均借以抒幽憤;《刺客》、《滑稽》,史遷假以發牢騷;其所以抒發者不同,而所抒發之者則一。

    《太史公自序》稱:“屈原放逐,著《離騷》。

    《詩三百》,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

    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意。

    故述往事,思來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

    ”然則《太史百三十篇》,其文則《史記》也;其情則《詩》、《騷》也。

    以其情出于《詩》、《騷》,故有唱歎;因有唱歎,故有不盡之意;因有不盡之意,故有神韻。

    後世得此神韻而發之于卓荦為傑者,韓愈也。

    其次才力稍遜,而蓄之以纡徐之妍者,歐陽修、歸有光也。

    世稱“唐宋八家”,韓、柳弁首;而後學所宗,端在韓愈。

    然按愈《答尉遲生書》稱:“所謂文者,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昭晰者無疑,優遊者有餘。

    ”(書載《姚篹》)其自為文,安雅而奇崛。

    厥後李翺(習之)學其安雅,庶幾“優遊者有餘”、“心醇而氣和”者乎!皇甫湜似其奇崛,倘雲“昭晰者無疑”、“行峻而言厲”者乎!是皇甫湜、李翺皆有韓愈之一體。

    其衍李翺之“優遊”一體者,至則為歐陽修(永叔)之神逸;不至則為曾鞏(子固)、蘇轍(子由)之清謹。

    其衍皇甫湜之“奇崛”一派者,至則為王安石(介甫)之峻奧,不至則為蘇洵(明允)、蘇轼(子瞻)之奔放。

    而歐陽修深遠矣!興化劉熙載曰:“太史公,韓得其雄,歐得其逸。

    雄者善用直捷,故發端便見出奇。

    逸者善用纡徐,故引端乃觇入妙。

    ”又曰:“歐陽公文,幾于史公之潔;而幽情雅韻,得騷人之指趣為多。

    ”“屈子《蔔居》,《史記·伯夷傳》,妙在于所不疑事,參以活筆。

    歐文往往似此。

    ”(見《文概》。

    )魏禧曰:“歐文之妙:隻是說而不說,說而又說,是以極吞吐往複參差離合之緻。

    史遷加以超忽不羁,故其文特雄。

    ”(見張潮輯《日錄論文》。

    )此歐陽修之出司馬遷可征者也;方苞曰:“震川之文,發于親舊及人微而語無忌者,蓋多近古之文。

    至事關天屬,其尤善者,不事修飾,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恻然有隐,其氣韻蓋得之子長;故能取法歐、曾而少更其形貌耳!”(見方氏《書震川文集後》。

    )姚鼐亦言:“歸震川之文,于不要緊之題,說不要緊之話,卻自風神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會處。

    ”此歸有光之出司馬遷可征者也。

    昔賢論江西詩派“一祖三宗”。

    祖者杜甫;三宗者,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也。

    倘以桐城派為衡,曰韓愈、歐陽修、歸有光,庶幾桐城之“三宗”也。

    所謂“一祖”者,惟司馬遷足當其人耳! 第三,分學讀 或者謂:“姚氏此《篹》文章雖美,聊無裨于學術者。

    ”不知文章學術,本是兩事。

    文章貴美,學術崇真。

    文章之美在情韻;而學術之真在智識;即不學,奚損于文章之美!況國人之“文以載道”,昔賢早垂明訓;文章之事,亦未必絕無當于學。

    姑拟分學讀一法以廣其意。

    謂予不信,請陳其目: (甲)通論 太史公談《論六家要指》、歐陽永叔《唐書·藝文志序》、曾滌生《聖哲畫像記》、曾滌生《緻劉孟容書》、劉才甫《息争》 (乙)道家文學 歸熙甫《張雄字說》(論老之知雄守雌)、梅伯言《韓非論》(論非之不善用老)、姚姬傳《莊子章義序》、梅伯言《書〈莊子〉後》、柳子厚《辨〈列子〉》、柳子厚《辨〈文子〉》、柳子厚《辨〈鹖冠子〉》、梅伯言《〈淮南子〉書後》、姚姬傳《揚雄大元目錄序》、吳仲倫《書〈抱樸子〉後》 (以上道家諸子考論) 屈原《遠遊》、司馬長卿《大人賦》、張平子《思玄賦》、吳南屏《新修呂仙亭記》 (以上道家之遊仙文學) 劉伯伶《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蘇子瞻《前赤壁賦》、蘇子瞻《後赤壁賦》、蘇子瞻《方山子傳》、蘇子瞻《超然台記》、蘇子由《武昌九曲亭記》、歸熙甫《筠溪翁傳》、歸熙甫《畏壘亭記》、劉才甫《樵髯傳》(以上消搖遊生活)、潘安仁《秋興賦》、潘安仁《笙賦》、蘇子瞻《遊桓山記》(以上及時行樂)、揚子雲《解嘲》、張茂先《鹪鹩賦》(以上知足不辱) (以上道家之人生哲學) (丙)儒家文學 王介甫《讀〈孔子世家〉》、韓退之《送王秀才埙序》(說孔、莊、孟、荀之淵源)、歐陽永叔《鄭荀改名序》(辨荀、老之異)、韓退之《讀〈荀子〉》、曾子固《新序目錄序》、方植之《書言後》、姚姬傳《儀鄭堂記》(論漢學)、姚姬傳《贈錢獻之序》(論漢以後儒學之變遷)、曾滌生《送唐先生南歸序》(論漢以後儒學之變遷)、曾子固《徐幹中論目錄序》、吳南屏《書〈文中子說〉後》、朱梅崖《道南講授序》(論宋五子)、吳殿麟《重建紫陽書院記》(論朱學)、彭尺木《〈南畇先生遺書〉序》(論朱之可通于王)、曾滌生《書〈學案小識〉後》(論陸王、顔李之蔽)、姚姬傳《複蔣松如書》(論漢宋之得失)、鄧湘臯《〈船山遺書〉序》(論漢宋之會通)、曾滌生《〈朱慎甫遺書〉序》(論清代漢學之末流)、曾滌生《複賀耦耕中丞書》(論清儒學風之極敝) (以上曆代儒學考論) 董仲舒《對賢良策三篇》、劉子政《條災異封事》、劉子政《上星孛奏》(以上論天人相與之際)、韓退之《原性》、李習之《複性書》、王介甫《原過》、張子《西銘》、曾滌生《答劉孟蓉書》(論學以複性)、曾滌生《送劉淑雲南歸序》(論盡性踐形)、曾滌生《複陳虎臣書》(論主靜。

    以上論盡性)、崔子玉《座右銘》、韓退之《遊言行好惡知名五箴》、李習之《行巴箴》、王悔生《座右箴》、曾滌生《立志居敬主靜謹言有恒五箴》、朱伯韓《名實說》(以上論修身)、恽子居《先賢仲子立石文》(論春秋君父之義)、歐陽永叔《太常博士周君墓表》(孝)、王介甫《臨川王君墓志銘》(孝)、歸熙甫《歸氏二孝子傳》、劉才甫《胡孝子傳》、朱梅崖《蘭陔愛日圖記》(孝)、姚姬傳《蕭孝子祠堂碑文》、姚姬傳《贈文林郎鎮安縣知縣婺源黃君墓志銘》(孝)、朱伯韓《北堂侍膳圖記》(孝)、梅伯言《艾方來家傳》、曾滌生《诰封光祿大夫曾府君墓志銘》(孝)、曾滌生《台洲墓表》(孝)、吳南屏《許孝子傳》、管異之《孝史序》、韓退之《諱辨》、韓退之《複仇議》、柳子厚《駁〈複仇議〉》、王介甫《複仇解》、蘇明允《族譜引》(論親親之原于孝)、梅伯言《家譜約書》、彭子穆《讀〈蔡仲之命〉》(論周公之處兄弟)、姚姬傳《亡弟君俞權厝銘》(弟)、吳南屏《亡弟雲松事狀》(弟)、姚姬傳《翰林院庶吉士侍君權厝銘》(義夫。

    以上倫理觀念)、龍翰臣《宋伯姬論》、宋玉《神女賦》、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兩賦描寫女子之發乎情,止乎禮義,皆儒家倫理也)、曾子固《列女傳目錄序》、匡稚圭《戒妃匹勸經學疏》、歐陽永叔《泷岡阡表》、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