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辭類篹》解題及其讀法
關燈
小
中
大
公亟許姬傳。
然尋其聲貌,略不相襲;以雄直之氣、宏通之識發為文章,冠絕古今。
”)流風所被,桐城而後,罕有抗顔行者!門弟子著籍甚衆,其尤倬倬者,則有武昌張裕钊、桐城吳汝綸、遵義黎庶昌、無錫薛福成,亦如姚氏之四大弟子。
薛氏緻力事功,未遑殚精學問;而雄直之氣,無忝于師門。
(黎庶昌《庸庵文編序》曰:“叔耘辭畢醇雅有法度,不規規于桐城論文,而氣息與子固、穎濱為近。
”)黎氏入官雖早,然治文字頗劬,其持論大指以為“桐城宗派之說,流俗相沿以隃百歲,其敝至于淺弱不振;為有識者所譏!然本朝之文,其體實正自望溪方氏至姚先生而詞始雅洯。
至曾文正公始變化以臻于大。
循姚氏之說,屏棄六朝骈麗之習,以求所謂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者,法愈嚴而體愈尊。
循曾氏之說,将盡取儒者之多識、格物、博辨、訓诂,一内諸雄奇萬變之中,以矯桐城末流虛車之飾。
其道相資,亡可偏廢。
”(見黎氏《續古文辭類篹序》。
)于是上赓《姚篹》以闡揚師法而救桐城之敝。
此于湘鄉之學,特究阃奧;如桐城之有《姚篹》,陽湖之有《李鈔》矣!張氏于曾門四子才最高;而吳老壽,至清季猶存,屹然海内文伯;而獨心折張氏,以為:“桐城諸老,氣清體潔,海内所宗;獨雄奇瑰玮之境尚少!蓋韓公得楊、馬之長,字字造出奇崛。
歐陽公變為平易,而奇崛乃在平易之中,後儒但能平易,不能奇崛,則才氣弱薄,不能複振。
此一失也!曾文正公出而矯之,以漢賦之氣運之,而文體一變;故卓然為一代大家!近時張廉卿又獨得于《史記》之谲怪,蓋文氣雄俊不及曾,而意思之恢詭,解句之廉勁,亦能自成一家。
是皆由桐城而推廣以自為開宗之一祖!所謂有所變而後大者也!”(見吳氏《與姚仲實論文書》。
)吳之才雄;而張則以意度勝。
二人者,造詣不同,而祢曾則一。
桐城已在祧列,而桐城之再盛,要以其縣人馬其昶為後勁!其昶少小耽文章,嘗請古文義法于吳氏。
吳氏則戒作宋元人語曰:“是宜多讀周、秦、兩漢時古書。
”此湘鄉之師法;而非桐城家言也!又言:今天下宿乎文者,無過張廉卿。
子往問焉,吾為之介。
賦詩一篇,諧莊雜出,謂“得之桐城者宜還之桐城”。
(見馬氏《書張廉卿先生手劄後》。
)此特一時谑戲之言,而不必以為定論!顧馬氏則自以守其邑先正之法,之後進,而義無所讓,有《抱潤軒集》。
義甯陳三立跋其目曰:“曾、張而後,吳先生之文至矣!然過求壯觀,稍涉矜氣。
作者之不逮吳先生,而淡簡天素,或反掩吳先生者以此也!”蓋吳氏闳湘鄉之師法;而馬氏襲桐城之家風,故不同也。
侯宮林纾特與馬氏友善,又自稱“文章見賞吳氏”(見林氏《贈馬通伯序》。
),依桐城之末光,清季之言文章者宗焉!顧其文氣矜為隆,殆甚吳氏;匪馬氏之體氣閑适,上追姚氏者可比!馬氏妻弟曰姚永概者,姚氏之從孫也,擅其家學,有《慎宜軒文集》,其為文章,遣言措意,切近的當,而自澹蕩有緻,可謂“聿修厥德,無忝爾祖”者!(林氏《慎宜軒文集序》曰:“叔節慎宜軒文,氣專而寂,澹宕而有緻,不矜奇立異,而言皆衷于名理;是固能祢其祖矣。
”)此與馬氏皆足以殿桐城之後勁者矣!顧并馬、姚之世,有生桐城之鄉而不為桐城之文者,陳澹然也!兀傲自多,雅不喜桐城家言,自命能為太史公,下筆不自休,其至者權奇動宕,恣肆自喜。
馬、姚二氏于其文不甚相合,而亦推其能自力也;(見陳衍《送陳劍劍潭南歸序》。
)故以附于桐城之末。
世之毀譽桐城者,徒為尚口之争,罕有條貫之紀!獨念桐城者,讓清一代文學之中堅也,不有所述,監觀何從!近儒梁任公先生《清代學術概論》,叙以短論,特用以為漢學之襯筆。
語言而不詳;以其于文學非專治也!餘搜篹近代文學史料十餘年,差有采獵,而董理未遑,謹篹桐城始末,以補梁氏書之阙!亦文章得失之林也!甯隻以供讀《姚篹》者之參考也哉! 四、《古文辭類篹》之讀法 讀書之法,貴能觀其會通。
而欲觀其會通,必先分部互勘,非然,則以籠統為會通矣!餘前論學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嘗拟《姚篹》之讀法有二: 第一,分體分類讀 學文之道,首在辨體。
姚氏此篹,分十三體,《王續》因之。
而其文章之得失,不可不依體為斷。
每體各有一定格律,凜然不可侵犯。
甯都魏禧論蘇明允《上田樞密書》,“首句‘天之所以與我者豈偶然哉’,便已無體!書以道情,開口一句挺然便出議論,直作論耳!書雖文,要與面談相似”(見張潮輯《日錄論文》。
),此實不易之論。
雖老泉複起,不能以自解也!姚氏亦稱“韓退之《伯夷頌》,似太史公論贊,非頌體”;而以入論辯類。
至曾國藩論文章之美,分陽剛與陰柔,曰:“陽剛者氣勢浩瀚。
陰柔者韻味深美。
浩瀚者噴薄而出之。
深美者吞吐而出之。
論辯、詞賦、奏議、哀祭、傳志、叙記宜噴薄。
序跋、诏令、書牍、典志、雜記宜吞吐。
其一類中微有區别者:如哀祭雖宜噴薄,而祭郊社祖宗則宜吞吐。
诏令雖宜吞吐,而檄文則宜噴薄。
書牍雖宜吞吐,而論事則宜噴薄。
”(見《求阙齋日記》。
)亦各有所宜也。
此外如曾氏評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志銘》雲:“志墓之文,懼千百年後,谷遷陵改,見者不知誰氏之墓,故刻石以文告之;語氣須是對不知誰何之人說話;此文少乖,似哀诔文序。
”(見薛福成《論文集要·曾文正公論文上》。
)須于此等處細意看,乃知一體有一體之格。
然言文學而一以體格為主,似不免太落迹象,拘于形式而忽于内容;必以内容之分類輔之,而加以觀察,則文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全體大用無不明矣!若論文學之内容,不外三事:一曰記事;二曰說理;三曰表情。
試以姚篹十三類為喻:曰“傳狀”、“碑志”、“雜記”,文體之适于記事者也。
曰“論辯”、“序跋”、“奏議”、“箴銘”,文體之宜于說理者也。
曰“書說”、“贈序”、“诏令”、“頌贊”、“詞賦”、“哀祭”,文體之用以表情者也。
然傳狀有系論贊以昭監戒;雜記或出議論以發慨歎;則記事也而說理表情寓焉。
論辯著陳事由以立斷案;序跋次第篇藉以見作意;則說理也而記事不廢焉。
奏議貴乎責難;贈序志于勸善;則表情也而說理麗焉。
頌贊必系行實;哀诔首詳履曆;則表情也而記事先焉。
大抵記事欲其實,不欲其誇。
說理欲其顯,不欲其奧。
抒情欲其真,不欲其飾。
記事宜于賦,說理貴用比,表情妙托興。
“賦”、“比”、“興”者,《詩》“六義”之三。
叙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
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
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
賦直而興微。
比顯而隐。
比之與興,雖同是托外物;但比意雖切而卻淺,興意似闊而味長。
人知詩之有賦、比、興;而不知一切文學之不外于賦、比、興。
所謂記事宜于賦,說理貴用比,表情妙托興者,特就其大概言之爾!若細論之,則一體文學自有一體文學之賦、比、興。
試以《姚篹》所錄者為例:賦者如事直陳,則有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孟堅《封燕然山銘》,韓退之《曹成王碑》,蘇子瞻《表忠觀碑》,晁無咎《新城遊北山記》,記事文之出于賦者也。
賈生《過秦論》,韓退之《原道》、《原性》、《師說》,柳子厚《封建論》,李習之《行己箴》,張子《西銘》,說理文之出于賦者也。
司馬子長《報任安書》,劉子政《極谏外家封事》,韓退之《送董邵南序》,柳子厚《寄京兆許孟容書》、《與蕭翰林俛書》,表情文之出于賦者也。
比者以彼喻此,則有如韓退之《毛穎傳》,柳子厚《種樹郭橐駝傳》,蘇明允《木假山記》,記事文之出于比者也。
韓退之《守戒雜說》,蘇明允《樂論》,說理文之出于比者也。
韓退之《應科目時與人書》、《送楊少尹序》,表情文之出于比者也。
興者托物興辭,則有如韓退之《圬者王承福傳》、《藍田縣丞廳壁記》,柳子厚《山水諸記》,記事文之出于興者也。
揚子雲《酒箴》,張夢陽《劍閣銘》,歐陽永叔《集古錄自序》,說理文之出于興者也。
楊子幼《報孫會宗書》,韓退之《送孟東野序》,表情文之出于興者也。
即此可知一體文學有一體之賦、比、興;固不限于記事宜于賦,說理貴用比,抒情妙托興矣!明乎賦、比、興之分類;而後言文學始造微也! 第二,分代分人讀 文章一代有一代之風尚,一人有一人之面目。
孟子論誦《詩》讀《書》,必推及于知人論世。
然不分代分人看,亦無以知人論世也。
讀《姚篹》、《王續》二書,既分類看以明文之因體而殊;尤不可不分代看以知文之代殊。
而一代之中,風尚攸同;然作者性情不能無異,尤必分人看以體認各家面目。
朱子雲:“學文學詩,須看得一家文字熟,向後看他人亦易知。
”(見《語錄》。
)姚氏亦雲:“凡學詩文,且當就此一家用功良久,盡其能,真有所得,然後舍而之他。
不然,未有不失于孟浪者!”(見方東樹《昭味詹言引》。
)曾國藩曰:“初學揣摩古人文,惟須先認其貌,後觀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徑。
”(見《日記》。
)斯皆經驗有
然尋其聲貌,略不相襲;以雄直之氣、宏通之識發為文章,冠絕古今。
”)流風所被,桐城而後,罕有抗顔行者!門弟子著籍甚衆,其尤倬倬者,則有武昌張裕钊、桐城吳汝綸、遵義黎庶昌、無錫薛福成,亦如姚氏之四大弟子。
薛氏緻力事功,未遑殚精學問;而雄直之氣,無忝于師門。
(黎庶昌《庸庵文編序》曰:“叔耘辭畢醇雅有法度,不規規于桐城論文,而氣息與子固、穎濱為近。
”)黎氏入官雖早,然治文字頗劬,其持論大指以為“桐城宗派之說,流俗相沿以隃百歲,其敝至于淺弱不振;為有識者所譏!然本朝之文,其體實正自望溪方氏至姚先生而詞始雅洯。
至曾文正公始變化以臻于大。
循姚氏之說,屏棄六朝骈麗之習,以求所謂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者,法愈嚴而體愈尊。
循曾氏之說,将盡取儒者之多識、格物、博辨、訓诂,一内諸雄奇萬變之中,以矯桐城末流虛車之飾。
其道相資,亡可偏廢。
”(見黎氏《續古文辭類篹序》。
)于是上赓《姚篹》以闡揚師法而救桐城之敝。
此于湘鄉之學,特究阃奧;如桐城之有《姚篹》,陽湖之有《李鈔》矣!張氏于曾門四子才最高;而吳老壽,至清季猶存,屹然海内文伯;而獨心折張氏,以為:“桐城諸老,氣清體潔,海内所宗;獨雄奇瑰玮之境尚少!蓋韓公得楊、馬之長,字字造出奇崛。
歐陽公變為平易,而奇崛乃在平易之中,後儒但能平易,不能奇崛,則才氣弱薄,不能複振。
此一失也!曾文正公出而矯之,以漢賦之氣運之,而文體一變;故卓然為一代大家!近時張廉卿又獨得于《史記》之谲怪,蓋文氣雄俊不及曾,而意思之恢詭,解句之廉勁,亦能自成一家。
是皆由桐城而推廣以自為開宗之一祖!所謂有所變而後大者也!”(見吳氏《與姚仲實論文書》。
)吳之才雄;而張則以意度勝。
二人者,造詣不同,而祢曾則一。
桐城已在祧列,而桐城之再盛,要以其縣人馬其昶為後勁!其昶少小耽文章,嘗請古文義法于吳氏。
吳氏則戒作宋元人語曰:“是宜多讀周、秦、兩漢時古書。
”此湘鄉之師法;而非桐城家言也!又言:今天下宿乎文者,無過張廉卿。
子往問焉,吾為之介。
賦詩一篇,諧莊雜出,謂“得之桐城者宜還之桐城”。
(見馬氏《書張廉卿先生手劄後》。
)此特一時谑戲之言,而不必以為定論!顧馬氏則自以守其邑先正之法,之後進,而義無所讓,有《抱潤軒集》。
義甯陳三立跋其目曰:“曾、張而後,吳先生之文至矣!然過求壯觀,稍涉矜氣。
作者之不逮吳先生,而淡簡天素,或反掩吳先生者以此也!”蓋吳氏闳湘鄉之師法;而馬氏襲桐城之家風,故不同也。
侯宮林纾特與馬氏友善,又自稱“文章見賞吳氏”(見林氏《贈馬通伯序》。
),依桐城之末光,清季之言文章者宗焉!顧其文氣矜為隆,殆甚吳氏;匪馬氏之體氣閑适,上追姚氏者可比!馬氏妻弟曰姚永概者,姚氏之從孫也,擅其家學,有《慎宜軒文集》,其為文章,遣言措意,切近的當,而自澹蕩有緻,可謂“聿修厥德,無忝爾祖”者!(林氏《慎宜軒文集序》曰:“叔節慎宜軒文,氣專而寂,澹宕而有緻,不矜奇立異,而言皆衷于名理;是固能祢其祖矣。
”)此與馬氏皆足以殿桐城之後勁者矣!顧并馬、姚之世,有生桐城之鄉而不為桐城之文者,陳澹然也!兀傲自多,雅不喜桐城家言,自命能為太史公,下筆不自休,其至者權奇動宕,恣肆自喜。
馬、姚二氏于其文不甚相合,而亦推其能自力也;(見陳衍《送陳劍劍潭南歸序》。
)故以附于桐城之末。
世之毀譽桐城者,徒為尚口之争,罕有條貫之紀!獨念桐城者,讓清一代文學之中堅也,不有所述,監觀何從!近儒梁任公先生《清代學術概論》,叙以短論,特用以為漢學之襯筆。
語言而不詳;以其于文學非專治也!餘搜篹近代文學史料十餘年,差有采獵,而董理未遑,謹篹桐城始末,以補梁氏書之阙!亦文章得失之林也!甯隻以供讀《姚篹》者之參考也哉! 四、《古文辭類篹》之讀法 讀書之法,貴能觀其會通。
而欲觀其會通,必先分部互勘,非然,則以籠統為會通矣!餘前論學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嘗拟《姚篹》之讀法有二: 第一,分體分類讀 學文之道,首在辨體。
姚氏此篹,分十三體,《王續》因之。
而其文章之得失,不可不依體為斷。
每體各有一定格律,凜然不可侵犯。
甯都魏禧論蘇明允《上田樞密書》,“首句‘天之所以與我者豈偶然哉’,便已無體!書以道情,開口一句挺然便出議論,直作論耳!書雖文,要與面談相似”(見張潮輯《日錄論文》。
),此實不易之論。
雖老泉複起,不能以自解也!姚氏亦稱“韓退之《伯夷頌》,似太史公論贊,非頌體”;而以入論辯類。
至曾國藩論文章之美,分陽剛與陰柔,曰:“陽剛者氣勢浩瀚。
陰柔者韻味深美。
浩瀚者噴薄而出之。
深美者吞吐而出之。
論辯、詞賦、奏議、哀祭、傳志、叙記宜噴薄。
序跋、诏令、書牍、典志、雜記宜吞吐。
其一類中微有區别者:如哀祭雖宜噴薄,而祭郊社祖宗則宜吞吐。
诏令雖宜吞吐,而檄文則宜噴薄。
書牍雖宜吞吐,而論事則宜噴薄。
”(見《求阙齋日記》。
)亦各有所宜也。
此外如曾氏評韓愈《殿中少監馬君墓志銘》雲:“志墓之文,懼千百年後,谷遷陵改,見者不知誰氏之墓,故刻石以文告之;語氣須是對不知誰何之人說話;此文少乖,似哀诔文序。
”(見薛福成《論文集要·曾文正公論文上》。
)須于此等處細意看,乃知一體有一體之格。
然言文學而一以體格為主,似不免太落迹象,拘于形式而忽于内容;必以内容之分類輔之,而加以觀察,則文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全體大用無不明矣!若論文學之内容,不外三事:一曰記事;二曰說理;三曰表情。
試以姚篹十三類為喻:曰“傳狀”、“碑志”、“雜記”,文體之适于記事者也。
曰“論辯”、“序跋”、“奏議”、“箴銘”,文體之宜于說理者也。
曰“書說”、“贈序”、“诏令”、“頌贊”、“詞賦”、“哀祭”,文體之用以表情者也。
然傳狀有系論贊以昭監戒;雜記或出議論以發慨歎;則記事也而說理表情寓焉。
論辯著陳事由以立斷案;序跋次第篇藉以見作意;則說理也而記事不廢焉。
奏議貴乎責難;贈序志于勸善;則表情也而說理麗焉。
頌贊必系行實;哀诔首詳履曆;則表情也而記事先焉。
大抵記事欲其實,不欲其誇。
說理欲其顯,不欲其奧。
抒情欲其真,不欲其飾。
記事宜于賦,說理貴用比,表情妙托興。
“賦”、“比”、“興”者,《詩》“六義”之三。
叙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
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
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
賦直而興微。
比顯而隐。
比之與興,雖同是托外物;但比意雖切而卻淺,興意似闊而味長。
人知詩之有賦、比、興;而不知一切文學之不外于賦、比、興。
所謂記事宜于賦,說理貴用比,表情妙托興者,特就其大概言之爾!若細論之,則一體文學自有一體文學之賦、比、興。
試以《姚篹》所錄者為例:賦者如事直陳,則有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班孟堅《封燕然山銘》,韓退之《曹成王碑》,蘇子瞻《表忠觀碑》,晁無咎《新城遊北山記》,記事文之出于賦者也。
賈生《過秦論》,韓退之《原道》、《原性》、《師說》,柳子厚《封建論》,李習之《行己箴》,張子《西銘》,說理文之出于賦者也。
司馬子長《報任安書》,劉子政《極谏外家封事》,韓退之《送董邵南序》,柳子厚《寄京兆許孟容書》、《與蕭翰林俛書》,表情文之出于賦者也。
比者以彼喻此,則有如韓退之《毛穎傳》,柳子厚《種樹郭橐駝傳》,蘇明允《木假山記》,記事文之出于比者也。
韓退之《守戒雜說》,蘇明允《樂論》,說理文之出于比者也。
韓退之《應科目時與人書》、《送楊少尹序》,表情文之出于比者也。
興者托物興辭,則有如韓退之《圬者王承福傳》、《藍田縣丞廳壁記》,柳子厚《山水諸記》,記事文之出于興者也。
揚子雲《酒箴》,張夢陽《劍閣銘》,歐陽永叔《集古錄自序》,說理文之出于興者也。
楊子幼《報孫會宗書》,韓退之《送孟東野序》,表情文之出于興者也。
即此可知一體文學有一體之賦、比、興;固不限于記事宜于賦,說理貴用比,抒情妙托興矣!明乎賦、比、興之分類;而後言文學始造微也! 第二,分代分人讀 文章一代有一代之風尚,一人有一人之面目。
孟子論誦《詩》讀《書》,必推及于知人論世。
然不分代分人看,亦無以知人論世也。
讀《姚篹》、《王續》二書,既分類看以明文之因體而殊;尤不可不分代看以知文之代殊。
而一代之中,風尚攸同;然作者性情不能無異,尤必分人看以體認各家面目。
朱子雲:“學文學詩,須看得一家文字熟,向後看他人亦易知。
”(見《語錄》。
)姚氏亦雲:“凡學詩文,且當就此一家用功良久,盡其能,真有所得,然後舍而之他。
不然,未有不失于孟浪者!”(見方東樹《昭味詹言引》。
)曾國藩曰:“初學揣摩古人文,惟須先認其貌,後觀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徑。
”(見《日記》。
)斯皆經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