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辭類篹》解題及其讀法
關燈
小
中
大
句。
知此則于文思過半矣!”語見《初月樓古文緒論》。
而吳與姚氏同時交好,其言當有所本。
今以吳氏之說,籀誦康、李兩刻,而窺其圈點用意之所存,誠有在尋常筆墨蹊徑之外者!知吳氏之言,不盡誣也! 挽近以來,徐州徐樹铮尤喜談姚氏之學,加墨此《篹》,且集上元梅曾亮、武昌張裕钊、桐城吳汝綸諸家批點,旁考諸集評識,标于“康刻”眉間,而折中以己意,最為精審!桐城文章老宿馬其昶、姚永概諸人,序而刻焉;所謂諸家評點《古文辭類篹》是也。
則又于康、吳、李三刻之外,别成一家矣! 三、《古文辭類篹》之前因後果 巴陵吳敏樹曰:“今之所稱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間姚郎中姬傳稱私淑于其鄉先輩望溪方先生之門人劉海峰,又以望溪接續明人歸震川而為《古文辭類篹》一書,直以歸、方續八家,劉氏嗣之,其意蓋以古今文章之傳系之已也。
”(見王氏《續篹·吳與篠岑論文派書》。
)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号桐城派!猶前世所稱江西詩派者也。
(參觀王氏《續篹例略》、曾滌生《歐陽生文集序》。
)挽近或以古典文學少桐城,未為知桐城也!不知桐城派之起,所以救古典文學之極敝也!自康熙朝,侍郎方苞以古文鳴海内,上接明之歸有光;而有光之所以見重後世者,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後》言之綦詳;謂:“當時頗崇茁軋之習,假齊梁之雕琢,号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棄去,不事塗飾而選言有序,不刻畫而足以昭物情,與古作者合符,而後來者取則焉!”(原文見王氏《續篹》。
)今考明自洪武而還,運當開國,其文章多昌明博大之音。
永、宣以後,安享太平,多台閣雍容之作。
作者遞興,皆沖融演迤,不事鈎棘,而楊士奇文章特優,一時制诰碑版,出其手者為多!仁宗雅好歐陽修文,而士奇文得其仿佛,典則穩稱,後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所謂台閣體,是也!廟堂之上,郁郁乎文!弘正之間,茶陵李東陽出入元明,沿流唐代,擅聲館閣,推一代文宗,而門下士北地李夢陽、信陽何景明異軍突起,乃曰“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弗道”;曰:“古文之法亡于韓。
”為文故作艱深,鈎章棘句,至不可句讀,持是以号于天下,而唐宋之文掃地以盡!既北地、信陽之派轉相摹拟,流弊漸深,論者乃稍稍複理唐宋之墜緒以相撐拄!蓋宋元以來,文以平正典雅為宗,其究漸流于庸膚;庸膚之極,不得不變而求奧衍。
王、季之起,文以沈博偉麗為宗,其極漸流于虛驕,虛驕之極,不得不返而求平實。
一張一弛,兩派疊為勝負,蓋皆理勢之必然!至嘉靖之際,曆城李攀龍、太倉王世貞踵起,更衍何、李之緒論,謂:“文自西京,詩至天寶而下,俱無足觀!”而世貞才尤高,地望尤顯,聲華意氣,籠蓋四海。
獨歸氏紹述歐、曾,矯以清真,至诋世貞為妄庸巨子。
自明之季,學者知由韓、柳、歐、蘇沿洄以溯秦漢,而不為鈎章棘句者,歸氏之力也! 苞敩歸氏而衍其旨,力崇雅澹而排塗飾,倡義法;謂:“自南宋以來,古文義法不講久矣!吳越間遺老,尤放恣無一雅潔者。
古文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闆重字法,詩歌中隽語,南北史佻巧語。
”(見沈廷芳《書方望溪先生傳後》。
)故曰:“桐城派之起,所以救古典文學之極敝”也!後之所以浸不厭人意而别出陽湖派、湘鄉派者以此;然初之能風靡一世而莫之京者亦以此!其鄉人劉大櫆繼之,遺風遂暢。
姚氏嘗受古文法于劉氏,然自以所得為文,不盡用劉氏法。
劉氏為文學莊子,尤喜摹昌黎,而氣不足以舉其辭!其篇法之潔,不如方氏;而意度之舂容,又視姚為遜。
論者胥稱三家,而劉氏有蜂腰之譏也!顧當劉氏之世,吾常州堠山錢氏有伯坰字魯思者,嘗親受業劉氏之門,時時誦師說于其友陽湖恽敬、武進張惠言。
州部士夫,素勝俪語,而張氏辭賦能追司馬相如、楊雄之所為,撰《七十家賦鈔》,尤藉藉人口,厥後乃多治古文者。
于是常州有桐城之學!此則著于陽湖陸祁孫《七家文鈔序》者,可考按也!(文見王氏《續篹》。
)然在桐城士夫,方欲螟蛉我常州人而诏之曰“似我似我”。
讵知州濱具區而處,山水明麗,風土所會,绮體為近;雖有大力者莫之能回!士之學為文章者,莫不取徑漢魏六朝;晚乃效韓愈、歐陽修為古文,(恽敬《張臯文墓志銘》曰:“少為辭賦,嘗拟司馬相如、揚雄之言;及壯為古文,效韓氏愈、歐陽氏修。
”文見王氏《續篹》。
)其能者,實能屬辭瑰偉,聲情健茂;以視桐城之上承歸氏,“修辭雖極雅潔,然行文不敢用一華麗非常字”者,(曾國藩曰:“方溪修辭極雅潔,無一俚語俚字,然其行文不敢用一華麗非常字。
”見薛福成《論文集要·曾文正公論文上》。
)頗亦足救聲味稀淡之病,學者稍稍好之。
于是附庸蔚為大國,而有陽湖派之目!迨李兆洛起,則尤盛揚其波,篹錄《骈體文鈔》以與姚氏此《篹》作旗鼓之當,而崇漢魏六朝為不祧之祖;至謂學古人之文舍是末由!泾縣包世臣作《李氏傅》,所謂“時論方崇歸、方,薄骈體而揚散行;而先生則謂‘唐宋傳作,無不導源漢魏;漢魏之骈體,即唐宋散行之祖’”者也!雖然,李氏自為文之“澂然而清”、“秩然有序”,則固揆之陸氏序《七家文鈔》所稱“由望溪而上求之震川”,殊途而合轍者。
顧王氏續篹,取恽敬、張惠言而不收李氏文者;倘謂恽、張之源出桐城,陸氏序明著之;而李氏《骈體文鈔》之于姚氏此《篹》有違指也耶?抑何暖暖姝姝一先生之言而不自廣也! 自李鈔骈體,開設戶牖,而陽湖古文之學,乃别出于桐城,然其流所衍,比之桐城為狹!而桐城派三字,始于題自姚氏,姚氏以前,罔有也!新安程晉芳、曆城周永年與姚氏歡好,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見姚氏《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文載王氏《續篹》。
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隻稱周書昌語,而近來興化李詳論桐城派,以為程語斥曾非是。
然姚序并稱程、周,語意甚明,曾特遺程耳,不必李之為是而曾之為非也。
特以姚序為準,而附辨其說于此。
)隐若以姚氏承方、劉而相推肩斯文之統。
姚氏亦曰:“經學之盛在新安,古文之盛在桐城。
”(見《吳定金先生榜墓志銘》。
)一時之言文章者,翕然歸服焉!然姚氏不敢以自承,其與王惕甫書,但自居于宋穆伯長、柳仲塗一流,為揚徽之首塗,聲聞過情,姚氏若有歉然!徒以乾嘉諸老,姚氏最老壽,從容論說,深造而自有得。
其文為世所稱誦者,詞旨淵雅,夐絕塵表。
姚氏既死,而門弟子播天下者,稱述其術,竺好而不厭。
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東樹、姚瑩,四人者稱高第弟子;而梅曾亮名最高!然梅氏之文,浸淫六朝,(見梅氏《管異之文集書後》,載王氏《續篹》。
)意度蕭閑,而辭句矜練,于陽湖諸老為近,而與姚氏不同。
(吳敏樹《記鈔本震川文後》曰:“梅先生為餘言:‘歸氏學自桐城方靈臯氏,後姚姬傳氏得之。
’梅先生蓋親受學于姚氏,而其為文之道亦各異。
”見王氏《續篹》。
)顧同時憙宗姚氏者,群尊梅氏為魁,如孔門之有若焉!姚氏之薪火,于是為烈!複有朱琦、龍啟瑞、王拯、曾國藩、馮志沂、邵懿辰之徒,相與附麗。
于是桐城古文之學大張! 諸人者,既一時通儒碩望;而曾氏為《歐陽生文集序》,複條其流衍,亟推姚氏,至列之《聖哲畫像記》,以為“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曾氏于鹹同之際,勳名莫二,又為文章領袖:其說一出,有違之者,懼為非聖無法;而姚氏之名益尊,昭昭然若揭日月!獨吳敏樹《與書歐陽篠岑》,以曾氏《歐陽生文集序》稱引相及,力自剖别,謂:“非素喜姚氏者。
時論稱劉姚之學,習于名而未稽其實;譬之江西詩派,姚氏特呂居仁之比爾!劉氏更無所置。
”而心折者在歸、方;謂:“歸氏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虛,聲幾欲下。
望溪之文,厚于理,深于法,而或未工于言。
然此二家者皆斷然自為一代之文,而莫能尚焉者也!”(原文載王氏《續篹》。
)顧曾氏則以為“姚氏突過歸、方,吳氏比之呂居仁,譏評少過!劉氏誠非有過絕輩流之詣。
姚氏則深造自得,其文為世稱誦者,皆義精詞俊,惜少雄直之氣,驅邁之勢!然姚氏固有偏于陰柔之說,又嘗自謝為才弱矣!而其辨文章之源流,識古書之真僞,論文亦多詣極之語,有古人所未嘗言,姚氏獨抉其微而發其蘊者!惟極稱海峰,不免阿私所好,要未可與海峰同類而并薄之也!”(見曾氏《複吳南屏兩書》,載王氏《續篹》。
)斯為平情之論!然吳氏非素喜姚;而文之意境閑眇,神逸而韻流,乃與姚為不期之似!(王氏《續篹例略》曰:“南屏沉思孤往,其适于道也;與姚氏無乎不合。
”)曾氏論文從姚入而不必從姚出;其自為文以光氣為主,以音響為輔;力矯桐城懦緩之失,探源楊、馬,專宗退之,奇偶錯綜,而偶多于奇,複字單誼,雜廁相間,厚集其氣,使聲采炳煥而戛焉有聲。
此又異軍特起于桐城之外而自樹一派,可名之曰湘鄉派。
(王氏《續篹例略》曰:“曾文正
知此則于文思過半矣!”語見《初月樓古文緒論》。
而吳與姚氏同時交好,其言當有所本。
今以吳氏之說,籀誦康、李兩刻,而窺其圈點用意之所存,誠有在尋常筆墨蹊徑之外者!知吳氏之言,不盡誣也! 挽近以來,徐州徐樹铮尤喜談姚氏之學,加墨此《篹》,且集上元梅曾亮、武昌張裕钊、桐城吳汝綸諸家批點,旁考諸集評識,标于“康刻”眉間,而折中以己意,最為精審!桐城文章老宿馬其昶、姚永概諸人,序而刻焉;所謂諸家評點《古文辭類篹》是也。
則又于康、吳、李三刻之外,别成一家矣! 三、《古文辭類篹》之前因後果 巴陵吳敏樹曰:“今之所稱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間姚郎中姬傳稱私淑于其鄉先輩望溪方先生之門人劉海峰,又以望溪接續明人歸震川而為《古文辭類篹》一書,直以歸、方續八家,劉氏嗣之,其意蓋以古今文章之傳系之已也。
”(見王氏《續篹·吳與篠岑論文派書》。
)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号桐城派!猶前世所稱江西詩派者也。
(參觀王氏《續篹例略》、曾滌生《歐陽生文集序》。
)挽近或以古典文學少桐城,未為知桐城也!不知桐城派之起,所以救古典文學之極敝也!自康熙朝,侍郎方苞以古文鳴海内,上接明之歸有光;而有光之所以見重後世者,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後》言之綦詳;謂:“當時頗崇茁軋之習,假齊梁之雕琢,号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棄去,不事塗飾而選言有序,不刻畫而足以昭物情,與古作者合符,而後來者取則焉!”(原文見王氏《續篹》。
)今考明自洪武而還,運當開國,其文章多昌明博大之音。
永、宣以後,安享太平,多台閣雍容之作。
作者遞興,皆沖融演迤,不事鈎棘,而楊士奇文章特優,一時制诰碑版,出其手者為多!仁宗雅好歐陽修文,而士奇文得其仿佛,典則穩稱,後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所謂台閣體,是也!廟堂之上,郁郁乎文!弘正之間,茶陵李東陽出入元明,沿流唐代,擅聲館閣,推一代文宗,而門下士北地李夢陽、信陽何景明異軍突起,乃曰“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弗道”;曰:“古文之法亡于韓。
”為文故作艱深,鈎章棘句,至不可句讀,持是以号于天下,而唐宋之文掃地以盡!既北地、信陽之派轉相摹拟,流弊漸深,論者乃稍稍複理唐宋之墜緒以相撐拄!蓋宋元以來,文以平正典雅為宗,其究漸流于庸膚;庸膚之極,不得不變而求奧衍。
王、季之起,文以沈博偉麗為宗,其極漸流于虛驕,虛驕之極,不得不返而求平實。
一張一弛,兩派疊為勝負,蓋皆理勢之必然!至嘉靖之際,曆城李攀龍、太倉王世貞踵起,更衍何、李之緒論,謂:“文自西京,詩至天寶而下,俱無足觀!”而世貞才尤高,地望尤顯,聲華意氣,籠蓋四海。
獨歸氏紹述歐、曾,矯以清真,至诋世貞為妄庸巨子。
自明之季,學者知由韓、柳、歐、蘇沿洄以溯秦漢,而不為鈎章棘句者,歸氏之力也! 苞敩歸氏而衍其旨,力崇雅澹而排塗飾,倡義法;謂:“自南宋以來,古文義法不講久矣!吳越間遺老,尤放恣無一雅潔者。
古文不可入語錄中語,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漢賦中闆重字法,詩歌中隽語,南北史佻巧語。
”(見沈廷芳《書方望溪先生傳後》。
)故曰:“桐城派之起,所以救古典文學之極敝”也!後之所以浸不厭人意而别出陽湖派、湘鄉派者以此;然初之能風靡一世而莫之京者亦以此!其鄉人劉大櫆繼之,遺風遂暢。
姚氏嘗受古文法于劉氏,然自以所得為文,不盡用劉氏法。
劉氏為文學莊子,尤喜摹昌黎,而氣不足以舉其辭!其篇法之潔,不如方氏;而意度之舂容,又視姚為遜。
論者胥稱三家,而劉氏有蜂腰之譏也!顧當劉氏之世,吾常州堠山錢氏有伯坰字魯思者,嘗親受業劉氏之門,時時誦師說于其友陽湖恽敬、武進張惠言。
州部士夫,素勝俪語,而張氏辭賦能追司馬相如、楊雄之所為,撰《七十家賦鈔》,尤藉藉人口,厥後乃多治古文者。
于是常州有桐城之學!此則著于陽湖陸祁孫《七家文鈔序》者,可考按也!(文見王氏《續篹》。
)然在桐城士夫,方欲螟蛉我常州人而诏之曰“似我似我”。
讵知州濱具區而處,山水明麗,風土所會,绮體為近;雖有大力者莫之能回!士之學為文章者,莫不取徑漢魏六朝;晚乃效韓愈、歐陽修為古文,(恽敬《張臯文墓志銘》曰:“少為辭賦,嘗拟司馬相如、揚雄之言;及壯為古文,效韓氏愈、歐陽氏修。
”文見王氏《續篹》。
)其能者,實能屬辭瑰偉,聲情健茂;以視桐城之上承歸氏,“修辭雖極雅潔,然行文不敢用一華麗非常字”者,(曾國藩曰:“方溪修辭極雅潔,無一俚語俚字,然其行文不敢用一華麗非常字。
”見薛福成《論文集要·曾文正公論文上》。
)頗亦足救聲味稀淡之病,學者稍稍好之。
于是附庸蔚為大國,而有陽湖派之目!迨李兆洛起,則尤盛揚其波,篹錄《骈體文鈔》以與姚氏此《篹》作旗鼓之當,而崇漢魏六朝為不祧之祖;至謂學古人之文舍是末由!泾縣包世臣作《李氏傅》,所謂“時論方崇歸、方,薄骈體而揚散行;而先生則謂‘唐宋傳作,無不導源漢魏;漢魏之骈體,即唐宋散行之祖’”者也!雖然,李氏自為文之“澂然而清”、“秩然有序”,則固揆之陸氏序《七家文鈔》所稱“由望溪而上求之震川”,殊途而合轍者。
顧王氏續篹,取恽敬、張惠言而不收李氏文者;倘謂恽、張之源出桐城,陸氏序明著之;而李氏《骈體文鈔》之于姚氏此《篹》有違指也耶?抑何暖暖姝姝一先生之言而不自廣也! 自李鈔骈體,開設戶牖,而陽湖古文之學,乃别出于桐城,然其流所衍,比之桐城為狹!而桐城派三字,始于題自姚氏,姚氏以前,罔有也!新安程晉芳、曆城周永年與姚氏歡好,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見姚氏《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文載王氏《續篹》。
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隻稱周書昌語,而近來興化李詳論桐城派,以為程語斥曾非是。
然姚序并稱程、周,語意甚明,曾特遺程耳,不必李之為是而曾之為非也。
特以姚序為準,而附辨其說于此。
)隐若以姚氏承方、劉而相推肩斯文之統。
姚氏亦曰:“經學之盛在新安,古文之盛在桐城。
”(見《吳定金先生榜墓志銘》。
)一時之言文章者,翕然歸服焉!然姚氏不敢以自承,其與王惕甫書,但自居于宋穆伯長、柳仲塗一流,為揚徽之首塗,聲聞過情,姚氏若有歉然!徒以乾嘉諸老,姚氏最老壽,從容論說,深造而自有得。
其文為世所稱誦者,詞旨淵雅,夐絕塵表。
姚氏既死,而門弟子播天下者,稱述其術,竺好而不厭。
上元有管同、梅曾亮,桐城有方東樹、姚瑩,四人者稱高第弟子;而梅曾亮名最高!然梅氏之文,浸淫六朝,(見梅氏《管異之文集書後》,載王氏《續篹》。
)意度蕭閑,而辭句矜練,于陽湖諸老為近,而與姚氏不同。
(吳敏樹《記鈔本震川文後》曰:“梅先生為餘言:‘歸氏學自桐城方靈臯氏,後姚姬傳氏得之。
’梅先生蓋親受學于姚氏,而其為文之道亦各異。
”見王氏《續篹》。
)顧同時憙宗姚氏者,群尊梅氏為魁,如孔門之有若焉!姚氏之薪火,于是為烈!複有朱琦、龍啟瑞、王拯、曾國藩、馮志沂、邵懿辰之徒,相與附麗。
于是桐城古文之學大張! 諸人者,既一時通儒碩望;而曾氏為《歐陽生文集序》,複條其流衍,亟推姚氏,至列之《聖哲畫像記》,以為“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曾氏于鹹同之際,勳名莫二,又為文章領袖:其說一出,有違之者,懼為非聖無法;而姚氏之名益尊,昭昭然若揭日月!獨吳敏樹《與書歐陽篠岑》,以曾氏《歐陽生文集序》稱引相及,力自剖别,謂:“非素喜姚氏者。
時論稱劉姚之學,習于名而未稽其實;譬之江西詩派,姚氏特呂居仁之比爾!劉氏更無所置。
”而心折者在歸、方;謂:“歸氏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虛,聲幾欲下。
望溪之文,厚于理,深于法,而或未工于言。
然此二家者皆斷然自為一代之文,而莫能尚焉者也!”(原文載王氏《續篹》。
)顧曾氏則以為“姚氏突過歸、方,吳氏比之呂居仁,譏評少過!劉氏誠非有過絕輩流之詣。
姚氏則深造自得,其文為世稱誦者,皆義精詞俊,惜少雄直之氣,驅邁之勢!然姚氏固有偏于陰柔之說,又嘗自謝為才弱矣!而其辨文章之源流,識古書之真僞,論文亦多詣極之語,有古人所未嘗言,姚氏獨抉其微而發其蘊者!惟極稱海峰,不免阿私所好,要未可與海峰同類而并薄之也!”(見曾氏《複吳南屏兩書》,載王氏《續篹》。
)斯為平情之論!然吳氏非素喜姚;而文之意境閑眇,神逸而韻流,乃與姚為不期之似!(王氏《續篹例略》曰:“南屏沉思孤往,其适于道也;與姚氏無乎不合。
”)曾氏論文從姚入而不必從姚出;其自為文以光氣為主,以音響為輔;力矯桐城懦緩之失,探源楊、馬,專宗退之,奇偶錯綜,而偶多于奇,複字單誼,雜廁相間,厚集其氣,使聲采炳煥而戛焉有聲。
此又異軍特起于桐城之外而自樹一派,可名之曰湘鄉派。
(王氏《續篹例略》曰:“曾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