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志第四

關燈
經第一,拜博士,遷常山太守,敦修學校,教授不辍。

    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

    明帝時,天子臨辟雍,于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初,父黯章句繁多,恭乃省減浮辭,定為二十萬言。

    既肅宗行飨禮,遂拜恭為三老,于《詩》學最為儒宗也。

    《韓詩》世家稱淮陽薛漢公子,世習《韓詩》,有《薛氏章句》二十二卷,見《隋書·經籍志》。

    漢傳父業,尤善說災異谶緯,教授常數百人。

    光武即位,為博士,受诏校定圖谶。

    當世言《詩》者推漢為長。

    弟子犍為杜撫叔和、京兆廉範叔度、會稽澹台敬伯、钜鹿韓伯高最知名,而撫才尤高,傳漢學,定《韓詩章句》,弟子千餘人,所作《詩題》,下有脫字。

    按《華陽國志》雲:“林撫作《詩通議說》。

    ”文約義通,學者傳之,曰杜君注。

    此魯、齊、韓三家《詩》世家也。

    其他治《魯詩》者,曰太傅南陽卓茂子康、司徒扶風魯恭仲康及弟侍中丕叔陵、谏議大夫沛陳宣子興、大鴻胪會稽包鹹子良、騎都尉任城魏應君伯、侍禦史豫章陳重景公、南頓令豫章雷義仲公、太尉汝南李鹹元章、處士酂李炳子然、琅玡王傅、陳留蔡朗仲明、屯騎校尉山陽魯峻仲嚴。

    治《齊詩》者,曰伏波将軍扶風馬援文淵、處士蜀郡任末叔本、廣漢景鸾漢伯、大鴻胪颍川陳紀元方。

    治《韓詩》者,曰長沙太守汝南郅恽君章、太山都尉梁國夏恭敬國、雲陽令扶風朱勃叔陽、處士會稽趙晔長君、阆中令巴郡楊仁文義、光祿勳壽春召馴伯春、武威太守安定李恂叔英、郎中豫章唐檀子産、處士山陽張匡文通、遼東屬國都尉北海公沙穆文乂、處士汝南廖扶文起、車騎将軍巴郡馮绲鴻卿、大将軍安定梁商伯夏、司空河内杜喬叔榮、太尉弘農劉寬文饒、東海相京兆韋著休明,皆有名字載在史策。

    而《韓詩》極盛。

    趙晔受學杜撫,撰《韓詩譜》二卷、《詩神泉》一卷。

    又有侯苞者,作《韓詩翼要》十卷,見《隋書·經籍志》。

    獨東海衛宏敬仲、扶風賈逵景伯,于中興之初,學《毛詩》于謝曼卿,而逵作《齊魯韓詩與毛氏異同》,又有《毛詩雜議難》十卷,見《隋書·經籍志》,則非笃信于毛者也。

    獨宏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

    河南鄭衆仲師、汝南許慎叔重,亦稍稍治《毛詩》。

    然在廷諸臣,猶崇韓故,兼習魯訓。

    而作《毛詩傳》者自扶風馬融季長始也。

    北海鄭玄康成初從東郡張恭祖受《韓詩》,既事馬融,治《詩》乃一于宗毛。

    毛義若隐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而為識别,如今人之簽記,積而成帙,凡二十卷,謂之曰《箋》。

    鄭《箋》行而毛學昌,三家微矣。

    然鄭《箋》兼用韓、魯,以補缺拾遺于毛,與《毛傳》時有異同。

    炎漢祚衰,三國分崩,魏有太子文學東平劉桢公幹撰《毛詩義問》十卷,秘書郎劉璠撰《毛詩義》四卷、《毛詩箋傳是非》二卷,謝沈撰《毛詩注》二十卷、《毛詩釋義》十卷,見《隋書·經籍志》,不知于義雲何。

    獨太常東海王肅子雍灼知鄭《箋》之異毛,撰《毛詩義駁》八卷、《毛詩問難》二卷、《毛詩奏事》一卷,以申毛難鄭,益闡毛義,撰《毛詩注》二十卷。

    而司空東萊王基伯輿撰《毛詩答問》、《駁譜》合八卷,見《隋書·經籍志》。

    其中《毛詩駁》五卷,則申鄭玄而難王肅者也。

    由是《毛詩》有鄭玄、王肅二家之學。

    此魏之治《毛詩》者也。

    吳之治《毛詩》者,有太常卿徐整撰《毛詩譜》三卷,侍中韋[8]昭、侍中朱育等撰《毛詩答雜問》七卷,見《隋書·經籍志》,皆不傳。

    獨太子中庶子烏程令吳郡陸玑元恪撰《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為後人輯佚,廑存。

    蓋蟲魚草木,今昔異名,年代迢遙,傳疑彌甚,而玑去古未遠,疏解猶為得真,後來之箋毛者,鹹以玑書為據也。

    末附《四家詩源流》四篇,而《毛詩》為特詳者,則宗毛之故也。

    蜀之治《毛詩》者無聞。

    而治《韓詩》者,魏有中尉河東崔琰季珪,吳有會稽都尉廣陵張纮子綱,蜀有大鴻胪蜀郡杜瓊伯瑜、安漢令蜀郡何随[9]季業。

    而杜瓊著《韓詩章句》十餘萬言。

    至崔琰晚事鄭玄,當亦兼習《毛故》者也。

    齊、魯之《詩》,學者耗矣亡焉。

    晉禅魏祚,《韓詩》雖存,亦無傳者。

    儒生研誦,獨有《毛詩》,而鄭、王異說,攻難互起。

    長沙太守孫毓撰《毛詩異同評》十卷,恢張王說。

    而徐州從事陳統又明鄭義,作《難孫氏毛詩評》四卷。

    其他弘農太守河東郭璞景純撰《毛詩拾遺》一卷,給事郎楊乂撰《毛詩辨異》三卷、《毛詩異義》二卷,具見《隋書·經籍志》,疑又毛公之補缺拾遺者也。

    宋、齊、梁、陳繼晉而作,言《毛詩》者則宋有中散大夫徐廣撰《毛詩背隐義》二卷,奉朝請孫暢之撰《毛詩引辨》一卷、《毛詩序義》七卷,金紫光祿大夫何偃撰《毛詩釋》一卷,通直郎雷次宗撰《毛詩序義》二卷、《毛詩義》一卷,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詩序注》一卷,齊有處士劉撰《毛詩序義疏》四卷、《毛詩編次義》一卷,顧歡撰《毛詩集解叙義》一卷,梁有武帝撰《毛詩發題序義》一卷、《毛詩大義》十一卷,簡文帝撰《毛詩十五國風義》二十卷,桂州刺史崔靈恩《集注毛詩》二十四卷,給事郎謝昙濟撰《毛詩檢漏義》二卷,處士陶弘景《毛詩序注》一卷,何胤撰《毛詩隐義》十卷,舒援撰《毛詩義疏》二十卷,具見《隋書·經籍志》,皆謹守毛公而為之箋明疏證其義爾。

    獨宋奉朝請業遵所注,立義多異,凡二十卷,謂之《業詩》,雖世所不行,然于《毛詩》極盛之後,卓然别自名家,而不欲為毛公之輿台,亦可謂畸士也。

    北學宗毛,無殊南朝,其著有成書者,則有魏之安豐王元延明撰《毛詩誼府》二十八卷,太常卿劉芳撰《毛詩箋音證》十卷,蕭巋散騎常侍沈重撰《毛詩義疏》二十八卷。

    隋有太學博士景城劉炫光伯撰《毛詩述義》四十卷、《毛詩集小序》一卷,信都劉焯士元撰《毛詩義疏》二十九卷,國子助教餘杭魯世達撰《毛詩章句義疏》四十卷、《毛詩并注音》八卷。

    其間聰穎特達,曰焯、曰炫,并稱二劉,箋毛疏義,文而又儒,擢秀幹于一時,騁絕辔于千裡,固諸儒之所揖讓,日下稱為無雙者也。

    所惜者,負恃才氣,輕鄙先達,同其所異,異其所同,或應略而反詳,或宜詳而更略,準其繩墨,差忒未免,勘其會同,時有颠踬。

    至唐貞觀十六年,诏國子祭酒孔穎達等因鄭玄之箋,撰定《毛詩正義》四十卷,而鄭學日章,王注以熸。

    其書以劉焯《義疏》、劉炫《述義》為稿本,删其所繁,增其所簡,而草木蟲魚則取裁陸玑之《疏》,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集毛學之大成。

    終唐之世,人無異辭。

    惟穎達《正義》之于《詩序》,引舊說雲:“起‘《關雎》,後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國焉’,名《關雎序》,謂之小序。

    自‘風,風也’訖末,名為大序。

    ”沈重雲:“案鄭《詩譜》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蔔商意有不盡,毛公足成之。

    ”或雲:“小序是東海衛敬仲所作。

    ”具列兩說,而不為論定,蓋其慎也。

    獨成伯玙撰《毛詩指說》一卷,乃據鄭《詩譜》意而定小序首句為子夏所傳,其下為毛苌所續。

    謂“衆篇之小序,子夏惟裁初句耳。

    ‘《葛覃》,後妃之本也’,‘《鴻雁》,美宣王也’,如此之類是也。

    其下皆大毛公自以詩中之意而系其辭雲爾。

    ”雖佐證未備,而決别疑似,于說《詩》者亦足以裨參證焉。

    然自孔穎達而後,說《詩》者莫敢疑毛、鄭,雖老師宿儒,亦謹守小序。

    至宋而新義日增,舊說幾廢,推原所始,實發端于廬陵歐陽修永叔。

    修文章名一世,而經術亦複湛深,撰《毛詩本義》十六卷。

    其書先為論,以辨毛、鄭之失,然後斷以己見。

    凡為說一百有四篇,統解十篇,《時世》、《本末》二論,《豳》、《魯》、《序》三問,而《補亡鄭譜》及《詩圖總序》附于後。

    然修之言曰:“後之學者,因述先世之所傳而較得失,或有之矣。

    使徒抱焚餘殘脫之經,伥伥于去聖人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又曰:“先儒于經不能無失,而所得固已多矣。

    盡其說而理有不通,然後以論正之。

    ”是修作是書,本出于和氣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論雖不曲徇毛、鄭,而亦未嘗輕議毛、鄭。

    後之學者或務立新奇,自抒獨得,甚者删竄《二南》,則變本加厲之過,固不得以濫觞之始歸咎于修矣。

    修之門下士眉山蘇轍子由乃撰《詩集傳》二十卷,其說以《詩》之小序,反複繁重,類非一人之辭,疑為毛公之學,衛宏之所集錄,而不取子夏之說,因惟存其發端一言,而餘文悉删。

    然轍于毛公之說,曰“獨采其可者,見于今傳,其尤不可者,皆明著其失”,是轍于毛公之學,亦未一筆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