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志第四

關燈
太後怒,而固言直,無辠[5],乃假固利兵。

    下圈[6]刺彘,正中其心,彘應手而倒。

    太後無如何。

    後上以固廉直,拜為清河太傅,疾免。

    武帝初即位,複以賢良征。

    諸儒多嫉毀曰:“固老!”罷歸之。

    時固已九十餘矣。

    菑川公孫弘,固弟子也,亦征,仄目視固。

    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魯人夏侯始昌最能傳固學。

    始昌亦事公孫弘,以《齊詩》、《尚書》教授。

    自董仲舒、韓嬰死後,武帝得始昌,甚重之。

    時昌邑王以少子愛,為選師,始昌為太傅。

    後蒼,字近君,東海人也。

    事夏侯始昌。

    始昌通五經,蒼亦通《詩》、《禮》,而《詩》有《齊後氏故》二十卷、《齊後氏傳》三十九卷,見《漢書·藝文志》。

    為博士,至少府。

    授學同郡翼奉少君、蕭望之長倩、匡衡稚珪,三人經術皆明。

    衡為後進,望之施之政事,而奉惇學不仕,好律曆陰陽之占。

    元帝初即位,諸儒薦之,征待诏宦者署,言事數驗。

    宴見,天子敬焉。

    自稱于天子曰:“臣聞之師曰:天地設位,懸日月,布星辰,分陰陽[7],定四時,列五行,以視聖人,名之曰道。

    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故畫州土,建君臣,立律曆,陳成敗,以視賢者,名之曰經。

    賢者見經,然後知人道之務,則《詩》、《書》、《易》、《春秋》、《禮》、《樂》是也。

    《易》有陰陽,《詩》有五際,《詩内傳》曰:“五際,卯、酉、午、戌、亥也。

    陰陽終始際會之歲,于此則有變改之政也。

    ”《春秋》有災異,皆列終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

    至秦乃不悅,傷之以法,是以大道不通,至于滅亡。

    今陛下聖明,深懷要道,燭臨萬方。

    臣奉竊學《齊詩》,聞五際之要《十月之交》篇,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亦不足多,适所習耳。

    ”以郎中為博士、谏議大夫。

    由是《齊詩》有翼氏學,最為後蒼高第弟子者也。

    蕭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後蒼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複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始昌族子夏侯勝問《論語》、《禮服》。

    京師諸儒稱述焉。

    宣帝聞望之名,拜為谒者,累遷至二千石,寖益任用。

    以言事見罪,遂見廢,不得相。

    為太子太傅,以《論語》、《禮服》授皇太子,即元帝也。

    尋拜前将軍,受遺诏輔政,領尚書事。

    匡衡于望之為後生,然好學,尤精力過絕人。

    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

    匡說《詩》,解人頤。

    ”衡射策甲科,除為太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

    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今為文學就官,京師後進皆欲從衡平原,衡不宜在遠方。

    事下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府梁丘賀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

    望之奏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歸官。

    而皇太子見衡對,私善之。

    元帝即位,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為太子少傅。

    數上疏陳便宜,及朝廷有政議,傅經以對,言多法義。

    遂拜丞相,封樂安侯。

    子鹹,亦明經,曆位九卿。

    家世多為博士者。

    由是《齊詩》有匡衡之學。

    衡授琅玡師丹公仲、伏理斿君、颍川滿昌君都。

    君都為詹事,授九江張邯、琅玡皮容,皆至大官,徒衆極盛。

    理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家世傳業。

    而丹為哀帝大司空,以言事不合上意,策免。

    尚書令唐林上疏為訟直,言:“丹經為世儒宗,德為國黃耇。

    ”尤為有名。

    由是《齊詩》有師丹、伏理之學。

    長安班伯少受《詩》于師丹,以妹為成帝倢伃。

    帝舅大将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晏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

    時上方鄉學,平陵鄭寬中少君、河内張禹子文,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

    诏伯受焉,即通大義,又講異同于長安許商長伯,累官侍中、光祿大夫。

    禁中設宴飲之會,伯言:“《詩》、《書》淫亂之戒,其原皆在于酒。

    ”上乃喟然歎曰:“吾久不見班生,今日複聞谠言。

    ”遂罷酒。

    此《齊詩》之學也。

    《韓詩》出自燕人韓嬰。

    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内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指歸則一。

    有《韓内傳》四卷、《韓外傳》六卷、《韓故》三十六卷、《韓說》四十一卷,見《漢書·藝文志》。

    隻存《外傳》,析十篇,其及經蓋寡,而遺說往往見于他書,不知果韓生原書否也。

    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

    韓生,孝文時為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為之傳。

    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

    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于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

    後其孫商為博士。

    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

    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專傳之。

    ”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于東海孟喜,見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

    顧韓生之《易》卒不傳。

    韓生之《詩》,授之淮南贲生、河内趙子,而趙子以授同郡蔡誼。

    誼以明經給事大将軍衛青幕府。

    昭帝時,诏求能為《韓詩》者,征誼待诏,久不進見。

    誼上疏曰:“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衆,然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臣聞道于先師,自托于經術也。

    願賜清閑之燕,得盡精思于前。

    ”上召見誼說《詩》,甚悅,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進授昭帝。

    數歲,累拜丞相,封陽平侯,傳其學于同郡食子公與琅玡王吉子陽。

    吉為昌邑王中尉,而王好遊獵,驅馳國中,動作無節。

    吉引《詩》上疏谏争,甚得輔弼之義,雖不治民,國中莫不敬重焉。

    昌邑王敗,吉以罪廢。

    宣帝時,征起為博士、谏大夫。

    而食子公亦為博士,授泰山栗豐。

    吉授淄川長孫順。

    順為博士,豐部刺史。

    而順授東海髮福,豐授山陽張就,皆至大官,徒衆尤盛。

    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

    《韓詩》與《齊詩》、《魯詩》三家并立學官,置博士,然齊轅固、燕韓生之師說莫詳,其為《傳》,或取《春秋》,采雜說,鹹非其本義。

    與不得已,而儒者以為魯最為近。

    何者?魯申公之學,傳自荀卿,而溯之子夏,于三家為有據也。

    魯國毛亨亦受學荀卿,以《毛詩》别自名家,自謂子夏所傳。

    惟子夏序《詩》,篇義各編,遭戰國至秦而《南陔》六詩亡。

    亨乃引序,各冠篇首,作《故訓傳》三十卷,多記古文,倍詳前典,或引申,或假借,或互訓,或通釋,或文生上下而亡害,或辭用順逆而不違,要明乎世次得失之迹,而吟詠情性,有以合乎詩人之本旨。

    故曰:“讀《詩》不讀《序》,無本之教也。

    讀《詩》與《序》而不讀《故訓傳》,失守之學也。

    ”文簡而義贍,語正而道精,以授趙國毛苌。

    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苌為小毛公。

    二毛公《詩》用古文,魯、齊、韓三家則用今文。

    《漢書·藝文志》載《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毛詩》二十九卷。

    是經文惟《毛詩》為别本,而魯、齊、韓三家經則同一本,蓋今古文殊也。

    惟序用子夏,則三家與《毛詩》同。

    觀蔡邕本治《魯詩》,而所作《獨斷》載《魯頌》三十一篇之序二句,與毛序文有詳略,而大旨略同。

    《唐書·藝文志》稱《韓詩》蔔商序,韓嬰注,二十二卷,是《韓詩》亦有序,其序亦稱出子夏矣。

    顧《毛詩》不得置博士,與三家并。

    獨河間獻王修學好古,于國中立毛氏《詩》博士,以毛苌為之。

    苌授同國貫長卿。

    長卿授齊人解延年。

    延年為阿武令,授虢徐敖。

    世之言《毛詩》者本之徐敖。

    敖授九江陳俠,而俠于平帝之世,公車征說《詩》,自是《毛詩》始得列于漢廷,為置博士焉。

    王莽篡漢位,以陳俠為講學大夫,授《詩》九江謝曼卿,為《詩訓》。

    既光武中興,立五經博士,《易》施、孟、梁丘,《書》歐陽、夏侯,《禮》大小戴,《春秋》嚴、顔,皆用今文,獨《詩》齊、魯、韓、毛今古文并立。

    顧炎武言:“《後漢書·儒林傳》‘《詩》齊、魯、韓、毛’,‘毛’字為衍文。

    ”然《毛詩》初不大顯。

    于時《魯詩》世家稱平原高诩季回。

    自其曾祖父嘉以《魯詩》授元帝,仕上谷太守。

    父容,少傳嘉學,哀、平間為光祿大夫。

    诩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

    王莽篡位,父子稱盲,逃,不仕莽世。

    光武即位,再征為博士,尋拜大司農,在朝以方正稱。

    而《齊詩》世家稱琅玡伏湛惠公,其九世祖勝傳《尚書》,所謂濟南伏生者也。

    自父理學《詩》匡衡,别自名學,傳業于湛,教授數百人。

    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子。

    王莽敗,倉猝兵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不廢教授。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舊臣,才堪宰相,征拜尚書,再遷大司徒,封陽都侯。

    弟黯字稚文,以明《齊詩》,改定章句,作《解說》九篇,位至光祿勳。

    黯子恭,字叔齊,太常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