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志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詩者,所以導達性靈,歌詠情志者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
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夏、殷以上,詩多不存。
姬周始自後稷,而公劉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緒,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
幽、厲闆蕩,怨刺并興。
其後王澤竭而詩亡。
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得三千餘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風者,聖賢治道之遺化;雅,以為後世法;頌,誦德廣以美之。
三者詩之體也。
《風》有《周南》、《召南》,有《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桧風》、《曹風》、《豳風》。
舊說二南者正風,十三國者變風也。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正言其事,言王政之所由廢興,而與風之主文谲谏者殊科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頌》有《周頌》,有《魯頌》,有《商頌》。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作詩之法,叙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者也。
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
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
賦、比、興三者與風、雅、頌并稱為六義。
先王以是敬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不離日用間,有福天下萬世之意,《周南》也。
至誠淳恪,秋毫不犯,《召南》也。
君子處變,淵靜自守,《邶風》也。
翩翩有俠氣,《齊風》也。
憂思深遠,《唐風》也。
秋聲朝氣,《秦風》也。
深知民情而直體之,《豳風》也。
忠厚之至,《小雅》也。
振刷精神,宣王《小雅》也。
深遠,《大雅》也。
鋪張事業,宣王《大雅》也。
天心布聲,《周頌》也。
謹守禮法,《魯頌》也。
天威大聲,《商頌》也。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诏群弟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小子何莫學夫詩?”蔔商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孔子曰:“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删《詩》授蔔商,商乃檃括詩人本旨,為三百十一篇作序,《史記·孔子世家》雲:“《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此不數六笙詩也。
子夏作序時,六笙詩猶存。
授魯人曾申子西,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名況,年五十,始遊學于齊。
齊襄王時,荀卿最為老師,善為《詩》、《禮》、《易》、《春秋》,而以《詩》傳魯人毛亨、齊人浮丘伯。
魯人申培公少時嘗與國人穆生、白生及楚人劉交俱學《詩》于浮丘伯。
交,字遊,漢高祖同父少弟也。
及秦焚書,各别去。
漢興,交為楚元王。
而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浮丘伯入見于魯南宮。
呂太後時,浮丘伯在長安。
元王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學。
申公始為《詩傳》,号《魯詩》,而元王亦撰次《詩傳》,号曰《元王詩》,世或有之。
元王薨,郢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
戊不好學,病申公。
及戊立為王,胥靡申公。
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而弟子為博士、二千石者十餘人,居官皆有稱。
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數。
魯孔安國傳古文《尚書》,然亦受《詩》申公,稱高第弟子。
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文,而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見《漢書·藝文志》,蓋弟子傳錄之口義也。
疑者則阙勿傳。
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
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
及代趙绾亦嘗受《詩》申公,為禦史大夫。
绾、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車從。
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
然已招緻,即以為大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太皇窦太後喜老子言,不悅儒術,得绾、臧之過,以讓上,因廢明堂事。
下绾、臧吏,皆自殺。
申公亦病免歸。
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衆最盛。
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
魯國韋賢長孺治《詩》,事博士大江公大江公即瑕丘江公,以異下博士江公,故稱大。
及許生,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号稱鄒魯大儒,征為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祿大夫詹事。
至宣帝世,以先帝師,甚見尊重,官丞相。
傳子玄成少翁。
于元帝時,以太常受诏,與太子太傅蕭望之及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複以明經曆位至丞相。
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1],不如一經。
”蓋為玄成父子言之也。
玄成兄子賞,以《詩》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将軍。
由是《魯詩》有韋氏學。
東平王式翁思者,事免中徐公及許生,受《詩》,為昌邑王師。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群臣皆下獄誅,惟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谏減死論。
式系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亡谏書?”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複誦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
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書。
”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
歸家不教授。
沛郡薛廣德長卿、山陽張長安幼君[2]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
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于師具是矣,自潤色之。
”不肯複授。
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
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
”皆素聞其賢,共薦式。
诏除下為博士。
式征來,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餘之人,何宜複充禮官!”既至,止舍中。
會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皆注意高仰之。
博士江公世為《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骊駒》。
”《骊駒》者,逸《詩》篇名,客欲去歌之者也。
于是式言曰:“聞之于師,客歌《骊駒》,主人歌《客毋庸歸》。
今日諸君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
”江翁曰:“經何所言之?”式曰:“在《曲禮》。
”江翁曰:“何狗曲也。
”式恥之,陽醉墜[3]。
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強勸我,竟為豎子所辱。
”遂謝病免歸,終于家。
弟子薛廣德,溫雅有蘊藉,以《魯詩》教授。
楚國龔勝君賓、龔舍君倩師事焉。
蕭望之為禦史大夫,除廣德為屬,數與議論,器之,薦廣德經行宜充本朝,為博士,論石渠,遷禦史大夫。
而張生、唐生、褚生皆為博士。
張生論石渠,至淮陽中尉。
唐生,楚太傅。
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
張生兄子遊卿,為谏大夫,以《詩》授元帝。
其門人王扶為泗水中尉。
陳留許晏,字偉君,初受《魯詩》于王扶,改學曰《許氏章句》,儒林諺曰:“殿上成群許偉君。
”由是張家有許氏學,此又《魯詩》之支與流[4]裔也。
《齊詩》始于齊人轅固,固作《詩内外傳》。
孝景時,以治《詩》為博士,與黃生争論于上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
”固曰:“不然。
夫桀、纣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民弗為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首。
履雖新,必貫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固曰:“必若雲,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耶?”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遂罷。
窦太後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耳。
”太後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道家以儒、法為急,比之于律令也。
乃使固入圈擊彘。
上知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
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夏、殷以上,詩多不存。
姬周始自後稷,而公劉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緒,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
幽、厲闆蕩,怨刺并興。
其後王澤竭而詩亡。
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得三千餘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風者,聖賢治道之遺化;雅,以為後世法;頌,誦德廣以美之。
三者詩之體也。
《風》有《周南》、《召南》,有《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桧風》、《曹風》、《豳風》。
舊說二南者正風,十三國者變風也。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正言其事,言王政之所由廢興,而與風之主文谲谏者殊科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頌》有《周頌》,有《魯頌》,有《商頌》。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作詩之法,叙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者也。
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
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
賦、比、興三者與風、雅、頌并稱為六義。
先王以是敬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不離日用間,有福天下萬世之意,《周南》也。
至誠淳恪,秋毫不犯,《召南》也。
君子處變,淵靜自守,《邶風》也。
翩翩有俠氣,《齊風》也。
憂思深遠,《唐風》也。
秋聲朝氣,《秦風》也。
深知民情而直體之,《豳風》也。
忠厚之至,《小雅》也。
振刷精神,宣王《小雅》也。
深遠,《大雅》也。
鋪張事業,宣王《大雅》也。
天心布聲,《周頌》也。
謹守禮法,《魯頌》也。
天威大聲,《商頌》也。
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诏群弟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小子何莫學夫詩?”蔔商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孔子曰:“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删《詩》授蔔商,商乃檃括詩人本旨,為三百十一篇作序,《史記·孔子世家》雲:“《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此不數六笙詩也。
子夏作序時,六笙詩猶存。
授魯人曾申子西,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名況,年五十,始遊學于齊。
齊襄王時,荀卿最為老師,善為《詩》、《禮》、《易》、《春秋》,而以《詩》傳魯人毛亨、齊人浮丘伯。
魯人申培公少時嘗與國人穆生、白生及楚人劉交俱學《詩》于浮丘伯。
交,字遊,漢高祖同父少弟也。
及秦焚書,各别去。
漢興,交為楚元王。
而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浮丘伯入見于魯南宮。
呂太後時,浮丘伯在長安。
元王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學。
申公始為《詩傳》,号《魯詩》,而元王亦撰次《詩傳》,号曰《元王詩》,世或有之。
元王薨,郢客嗣立為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
戊不好學,病申公。
及戊立為王,胥靡申公。
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而弟子為博士、二千石者十餘人,居官皆有稱。
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于大夫、郎、掌故以百數。
魯孔安國傳古文《尚書》,然亦受《詩》申公,稱高第弟子。
申公獨以《詩經》為訓故以教,亡文,而有《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見《漢書·藝文志》,蓋弟子傳錄之口義也。
疑者則阙勿傳。
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
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
及代趙绾亦嘗受《詩》申公,為禦史大夫。
绾、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驷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車從。
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
然已招緻,即以為大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太皇窦太後喜老子言,不悅儒術,得绾、臧之過,以讓上,因廢明堂事。
下绾、臧吏,皆自殺。
申公亦病免歸。
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衆最盛。
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
魯國韋賢長孺治《詩》,事博士大江公大江公即瑕丘江公,以異下博士江公,故稱大。
及許生,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号稱鄒魯大儒,征為博士,給事中,進授昭帝《詩》,稍遷光祿大夫詹事。
至宣帝世,以先帝師,甚見尊重,官丞相。
傳子玄成少翁。
于元帝時,以太常受诏,與太子太傅蕭望之及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複以明經曆位至丞相。
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1],不如一經。
”蓋為玄成父子言之也。
玄成兄子賞,以《詩》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将軍。
由是《魯詩》有韋氏學。
東平王式翁思者,事免中徐公及許生,受《詩》,為昌邑王師。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群臣皆下獄誅,惟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谏減死論。
式系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亡谏書?”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複誦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
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書。
”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
歸家不教授。
沛郡薛廣德長卿、山陽張長安幼君[2]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
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于師具是矣,自潤色之。
”不肯複授。
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
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
”皆素聞其賢,共薦式。
诏除下為博士。
式征來,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餘之人,何宜複充禮官!”既至,止舍中。
會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皆注意高仰之。
博士江公世為《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骊駒》。
”《骊駒》者,逸《詩》篇名,客欲去歌之者也。
于是式言曰:“聞之于師,客歌《骊駒》,主人歌《客毋庸歸》。
今日諸君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
”江翁曰:“經何所言之?”式曰:“在《曲禮》。
”江翁曰:“何狗曲也。
”式恥之,陽醉墜[3]。
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強勸我,竟為豎子所辱。
”遂謝病免歸,終于家。
弟子薛廣德,溫雅有蘊藉,以《魯詩》教授。
楚國龔勝君賓、龔舍君倩師事焉。
蕭望之為禦史大夫,除廣德為屬,數與議論,器之,薦廣德經行宜充本朝,為博士,論石渠,遷禦史大夫。
而張生、唐生、褚生皆為博士。
張生論石渠,至淮陽中尉。
唐生,楚太傅。
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
張生兄子遊卿,為谏大夫,以《詩》授元帝。
其門人王扶為泗水中尉。
陳留許晏,字偉君,初受《魯詩》于王扶,改學曰《許氏章句》,儒林諺曰:“殿上成群許偉君。
”由是張家有許氏學,此又《魯詩》之支與流[4]裔也。
《齊詩》始于齊人轅固,固作《詩内外傳》。
孝景時,以治《詩》為博士,與黃生争論于上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
”固曰:“不然。
夫桀、纣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民弗為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首。
履雖新,必貫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固曰:“必若雲,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耶?”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遂罷。
窦太後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耳。
”太後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道家以儒、法為急,比之于律令也。
乃使固入圈擊彘。
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