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志第二

關燈
事不可行。

    ”費氏《易》以此不得立博士。

    而升弟子知名者,曰京兆楊政子行,少從升受梁丘《易》,善說經書,京師為之語曰:“說經铿铿楊子行。

    ”教授數百人,累官左中郎将。

    又有颍川張興君上者,習梁丘《易》以教授,世祖興,舉孝廉,為郎,累拜太子少傅。

    顯宗數訪問經術。

    既而聲稱著聞,弟子自遠至者,著錄且萬人,為梁丘家宗。

    時則中興之初,而三君之外,終東漢,治梁丘《易》者無聞。

    治孟氏《易》者,曰南陽窪丹子玉,世傳孟氏《易》。

    王莽時,常避世教授,專志不仕,徒衆數百人。

    世祖興,為博士,稍遷為大鴻胪。

    作《易通論》七篇,世号《窪君通》。

    安定梁竦叔敬,中山觟陽鴻孟孫,亦以孟氏《易》教授,有名稱。

    汝南袁安邵公者,祖父良,習孟氏《易》,安傳其學。

    肅宗之世,累拜司徒,以直節著聞于朝。

    子京,字仲譽。

    敬,字叔平。

    傳習父業。

    而京作《難記》三十萬言,其尤知名者也。

    東漢之末,有廣漢任安定祖者,少遊太學,受孟氏《易》,兼通數經,又從同郡楊厚學圖谶,究極其術。

    時人稱曰:“居今行古任定祖。

    ”初仕州郡,後大尉再辟,除博士,公車征,皆不就。

    益州牧劉焉表薦之,然王途阻塞,诏命竟不至焉。

    治京氏《易》者最多,大抵世祖之世,曰汝南戴憑次仲、沛獻王輔;顯宗之世,曰南陽魏滿叔牙;恭宗之世,曰琢郡崔瑗子玉,廣漢折像伯式,北海郎宗仲綏,南陽樊英季齊、李昌子然,豫章唐檀子産;順帝之世,曰北海郎雅光,汝南許峻季山;桓帝之世,曰弘農劉寬文饒、濟陰孫期仲彧,皆有名。

    而樊英著《易章句》,世稱樊氏學。

    唐檀著書二十八篇,名為《唐子》。

    許峻蔔占,多有顯驗,時人方之前世京房,所著《易林》行于世,或者即《焦氏易林》之所訛也。

    世之言占候者,率治京氏焉。

    夷考光武之世,劉昆之傳施氏,範升之明梁丘,窪丹之通孟氏,戴憑之說京氏,皆譚《易》之宗,時主所重。

    獨蒼梧陳元長孫、海南鄭衆仲師,皆傳費氏《易》。

    其後扶風馬融季長,亦為其傳,融授北海鄭玄康成。

    玄初從第[9]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于兩家,然要其大旨,費義居多,而謂“《乾》《坤》六爻,上系二十八宿,依氣而應,謂之爻辰”,則費氏《易》之所無也。

    然玄又喜言十二消息卦,則其說出于孔門。

    《系辭傳》雲“往者屈,來者信”,“原始反終”,“通乎晝夜之道”,蓋言消息者之所本也。

    同時颍川荀爽慈明以碩儒作《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亦宗費氏而言消息。

    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

    馬融有《周易注》一卷,鄭玄有《周易注》九卷,荀爽有《周易注》十一卷,見《隋書·經籍志》。

    蓋漢之言《易》學者,楊何最先立博士,然最早衰。

    至東漢之興,京氏《易》後來居上,而施、孟、梁丘三家先後衰,費氏興而京氏亦衰,其大較然也。

    東漢之末,荊州牧山陽劉表景升亦有《周易章句》五卷,見《隋書·經籍志》。

    而表之學,實受于同郡王暢叔茂。

    暢之孫曰粲者,遭漢亂,與族兄凱俱避地荊州。

    劉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用率,以凱有風貌,乃以妻凱。

    凱生業,即劉表外孫也。

    有子曰弼,字輔嗣,幼而察惠,蓋以注《易》著聞魏朝,凡《易注》六卷,《易略例》一卷。

    自鄭玄傳費直之學,始析《易傳》以附經,至弼又更定之。

    玄本大約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

    然鄭玄《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總目》稱存者為《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四篇,則玄本尚以《文言》自為一傳,所割以附經者,不過《彖傳》、《象傳》,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知全經皆弼所更定,非鄭玄之舊也。

    弼之說《易》,稱出費直。

    直《易》今不可見,然荀爽《易》即費氏學,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尚頗載其遺說,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弼注略近。

    但弼全廢象數,又變本加厲。

    平心而論,《易》本蔔筮之書,故末派寖流于谶緯,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擊漢儒,自标新學。

    然闡明義理,使《易》不雜于術數者,弼實不為無功;而祖尚虛無,使《易》竟入于老、莊者,弼亦不能無過。

    瑕瑜不掩,斯為定評。

    魏朝之明《易》者,王弼而外,司徒東海王朗景興,嘗著《易傳》。

    子肅子雍,因撰定成《周易注》十卷,《隋書·經籍志》所著錄是也。

    然肅善馬融之學,而不好鄭玄。

    時樂安孫炎叔然,則受學鄭玄之門人,稱東州大儒,作《周易例》。

    肅作《聖證論》以譏短玄,炎駁而釋焉。

    然馬、鄭不同,要其言《易》本之費氏。

    獨平原管辂公明,善筮卦風角之占,或者本之京氏。

    據管辰叙[10]稱:“每觀辂書傳,惟有《易林》、《風角》。

    昔京房雖善蔔及風律之占,世人多以辂疇之京房。

    ”見裴松之《三國志》本傳注引《辂别傳》。

    南陽何晏平叔請共論《易》,曰:“君論陰陽,此世無雙。

    ”時鄧飏玄茂在晏許,言:“君見謂善《易》,而語不及《易》,何也?”辂尋聲答曰:“善《易》者不論《易》也。

    ”魏之《易》博士曰淳于俊,魏帝高貴鄉公常[11]就問《易》曰:“孔子作《彖》、《象》,鄭玄作注,聖賢不同,釋經一也。

    今《彖》、《象》不與經文連,而注連之,何也?”俊對曰:“鄭玄合《彖》、《象》于經,欲學者尋省易了也。

    ”帝曰:“若鄭玄合之,于義誠便,則孔子曷為不合以了學者乎?”俊對曰:“孔子恐與文王相亂,此聖人以不合為謙。

    ”帝曰:“鄭玄何獨不謙耶?”俊不對。

    蓋魏博士之治《易》,善鄭氏學者也。

    蜀博士之治《易》,善鄭氏學者,曰南陽許慈仁笃,子勳傳其業,然僑士也。

    蜀士之《易》學,蓋始于廣漢任安之習孟氏,弟子知名者,曰梓潼杜微國輔,曰蜀郡杜瓊伯瑜。

    然瓊好圖谶,而不言《易》,巴西谯周允南傳其學焉。

    吳士之善《易》者,曰會稽虞翻仲翔,曰吳郡陸績公紀。

    翻有《周易注》九卷,績有《周易注》十五卷,具見《隋書·經籍志》。

    然翻之先世,本治孟氏《易》,而績之注則采諸京氏《易傳》者為多。

    績年輩差晚,而翻舊齒名盛,說《易》專取旁通與之卦。

    旁通者,《乾》與《坤》,《坎》與《離》,《艮》與《兌》,《震》與《巽》交相變也。

    之卦,則以兩爻交易而得一卦,消息六爻,發揮旁通。

    與魯國孔融文舉書,示以所著《易注》。

    融答書曰:“自商瞿以來,舛錯多矣。

    去聖彌遠,衆說騁辭。

    曩聞延陵之理樂,今睹吾子之治《易》。

    乃知東南之美者,非徒會稽之竹箭。

    ”然翻自稱傳孟氏《易》,而說“七日來複”,不言六日七分,則亦不盡用孟氏《易》也。

    廣陵張纮子綱,名輩不後虞翻,而治京氏《易》,則同陸績。

    又汝南程秉德樞者,逮事鄭玄,吳大帝聞其名儒,征拜太子太傅。

    著《周易摘商》,蓋費氏之支流餘裔矣。

    大抵三國之世,北士傳馬、鄭而習費《易》,而吳、蜀則守孟、京而薄馬、鄭。

    虞翻初立《易注》,奏稱:“颍川荀谞,号為知《易》。

    臣得其注,颠倒反逆,有可怪笑。

    馬融所解,複不及谞。

    若乃鄭玄,雖各立注,未得其門。

    ”荀谞,荀爽之别名也。

    此可以觇三國南北學之殊風焉。

    然南北學亦何常之有!費《易》大興,而孟、京不能不廢。

    梁丘、施氏亡于西晉。

    孟氏、京氏雖有其書,而明京氏《易》者,西晉惟弘農董景道文博,東晉惟新蔡幹寶令升而已。

    寶有《周易注》十卷,見《隋書·經籍志》。

    孟氏之《易》無聞,而費氏之學又分鄭玄、王弼兩家。

    元帝中興,江左議為王弼《易》置博士,獨太常颍川荀崧景猷以為不可,請為鄭玄《易》置博士。

    自是《易》有鄭玄、王弼二博士。

    然有晉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飾老、莊,祖述虛玄,擯阙裡之經典,習正始之餘論。

    王弼生當正始,辭才逸辯,《老》學實為宗師,而明《易》,亦造玄論,風流所仰,學者宗焉。

    惟弼注者僅《上下經》,而補《系辭》、《說卦》、《雜卦》、《序卦》注者,其門人韓康伯也。

    自是王注行而鄭學亦衰。

    河南及青齊之間,儒生多講王注,師訓蓋寡,奚論江左。

    自拓拔魏之末,大儒華陰徐遵明子判門下,講鄭玄所注《周易》。

    遵明以傳範陽盧景裕仲孺,景裕傳權會、郭茂。

    權會早入邺都,郭茂恒在門下教授。

    其後河朔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門。

    大抵南北所為章句,河洛《周易》則鄭玄,江左則王弼,好尚互有不同,獨晉揚州刺史晉陵顧悅之君叔有《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卷四十餘條。

    齊國子博士吳郡陸澄彥深與尚書令琅邪王儉仲寶書,陳:“王弼注《易》,玄學所宗。

    今若弘儒,鄭不可廢。

    ”儉答:“《易》體微遠,實貫群籍,豈據小王,便為該備?依舊存鄭,高同來說。

    ”可謂矯矯南士之不群者也。

    然梁、陳之世,鄭玄仍得與王弼注并列學官。

    南齊惟傳鄭義。

    至隋平江南,王注乃盛河朔,然鄭義不廢。

    既隋氏道消,唐代應運,诏孔穎達等撰定《周易正義》,然後專崇王注,而衆說皆廢。

    序稱:“漢儒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則有荀、劉、馬、鄭,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絕倫。

    惟魏世王輔嗣注,獨冠古今。

    所以江左諸儒,并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

    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

    原夫《易》理難窮,雖複玄之又玄,至于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

    若論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于釋氏,非為教于孔門也。

    ”所以抨江南諸家者,斯亦允矣。

    雖然,吾觀孔穎達者,徒知釋氏之義不涉《易》,而不知王注之辭亦尚玄;徒知江南義疏諸家之辭尚虛玄,義多浮誕,而不知王注為玄學之宗,江南諸家之所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