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志第二

關燈
宓戲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至于殷周之際,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子為之《彖》、《象》、《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

    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所謂《易》者何也?曰:《易》之為言變也。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謂之《易》者,所以明世道窮變通久之必然;而系以周者,所以明世變剝複循環之有常。

    周之為言周也,周而複始也。

    孔子系《泰》之九三曰“無平不陂,無往不複”,彖《複》“見天地之心”,而作《序卦》,以序六十四卦相次之義,《泰》之受以《否》也,《剝》之窮以《複》也,《損》而不已必《益》,《升》而不已必《困》。

    如此之類,原始要終,罔不根極于《複》,所以深明《易》道之周也。

    周有原始反終之義,而《周易》以純《乾》為首。

    乾,健也,為天,天行不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日一夜,行一周,複其故虛,日東行一度。

    乾道之變,天行之複也。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而受《易》者獨稱商瞿。

    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

    孔子傳《易》于瞿,瞿傳魯人橋庇子庸,子庸傳江東臂子弓,子弓傳燕周醜子家,子家傳東武孫虞子乘,子乘傳齊田何子裝。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曰:“瞿傳楚人臂子弘,弘傳江東人[1]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羽,羽傳齊人田子莊。

    ”及秦禁學,《易》為筮蔔之書,獨不禁,傳受者不絕也。

    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号杜田生,傳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而王氏、周氏、服氏各二篇,獨丁氏八篇,見《漢書·藝文志》。

    要言《易》者本之丁寬。

    寬,字子襄,梁人也。

    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2]過項生,遂事何。

    學成,何謝寬。

    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已東矣。

    ”寬至洛陽,複從周王孫受古義,号《周氏傳》。

    景帝時,為梁孝王将軍,距吳楚,号丁将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義而已,不言陰陽災變也。

    寬傳同郡砀田王孫。

    王孫傳施雠、孟喜、梁丘賀。

    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焉。

    施雠,字長卿,沛人也。

    與孟喜、梁丘賀從田王孫受《易》。

    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

    及梁丘賀貴仕,事多,乃遣子臨分将門人河内張禹子文等從雠問。

    雠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乃授臨等。

    于是賀薦雠結發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

    诏拜博士,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

    雠傳張禹及琅玡魯伯。

    禹傳淮陽彭宣子佩、沛戴崇子平。

    魯伯傳太山毛莫如少路、琅玡邴丹曼容,而禹官丞相,宣官大司空,皆至大官,其知名者也。

    由是施家有張、彭之學。

    梁丘賀,字長翁,琅玡諸人也。

    從大中大夫京房受《易》。

    房者,淄川楊何叔元弟子也。

    何者,嘗受《易》東武王同子中,有《易傳》二篇,見《漢書·藝文志》,蓋《易》家之初立博士者,太史公司馬談及京房鹹從受《易》焉。

    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

    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門人,得賀,以為郎。

    以筮有應,近幸,累官少府。

    傳子臨。

    臨又學于施雠,而專行京房法,以郎奉使,問諸儒于石渠。

    琅玡王吉通五經,聞臨說,善之,乃使其子郎中駿上疏從臨受《易》。

    臨傳五鹿充宗君孟。

    充宗官少府,貴幸,為梁丘《易》。

    自宣帝時,善梁丘賀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

    充宗乘貴辨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

    獨魯朱雲遊從博士白子友受《易》,攝齊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左右。

    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然不詳誰家。

    而五鹿充宗《略說》三篇,見《漢書·藝文志》。

    充宗傳光祿大夫平陵士孫張仲方、真定太守沛鄧彭祖子夏、王莽講學大夫齊衡鹹張賓。

    由是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

    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

    從田王孫受《易》,傳《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蓋十二月卦之學所自出焉。

    諸儒以此耀之。

    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于施雠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于是傳者以為喜誕詐也。

    又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為《易》,飾《易》文,以為:“箕子明夷,陰陽氣亡箕子。

    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

    ”賓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

    雲受孟喜,喜為名之。

    後賓死,莫能持其說。

    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見信。

    博士缺,衆人薦喜。

    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喜傳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為博士。

    由是孟喜有翟、白之學。

    孟喜之學,雖與施雠不同,然要為田王孫之所自出,獨京房之《易》為别出。

    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累官魏郡太守,蓋匪傳梁丘賀《易》之齊郡太守京房。

    治《易》,事梁人焦延壽贛。

    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光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時,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考《易》說,以為諸家《易》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将軍,大誼略同,惟京氏為異,倘焦延壽獨得隐士之說,托之孟氏,故不與相同。

    然考孟喜學田王孫,言師田生且死,傳喜之《易》家候陰陽災變書,或者即延壽之所本也。

    延壽著《易林》十六卷,大抵即《易》家候陰陽災變之書,以一卦演六十四卦,總四千九十六卦,各系以繇詞,文句古奧,與《左氏傳》載“鳳皇于飛,和鳴锵锵”,《漢書》載“大橫庚庚,予為天王”之語絕相類。

    惟延壽生當昭、宣之世,其時《左氏》未立學官,今《易林》引《左氏》語甚多,又往往用《漢書》中事,至雲“劉季發怒,命滅子嬰”,又曰“大蛇當路,使季畏懼”,甯漢人所宜言者耶?疑是東漢以後人撰,而托之延壽者。

    然漢《易》之流為術數,自延壽始也。

    顧延壽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京生也。

    ”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

    房傳延壽之學,故言術數者稱焦、京。

    而房之推衍災祥,更精于延壽,卒以誅死。

    其著書見于《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者,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章句》十卷、《占候十種》七十三卷,唐以後多佚不傳,今傳者曰《京氏積算易傳》三卷。

    其書兆《乾》《坤》之二象以[3]成八卦,卦凡八變六十有四。

    于其往來升降之際,以消息盈虛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萬物之表,炳然在目也。

    大抵辨三《易》,運五行,正四時,謹二十四氣,悉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

    其進退以幾而為一卦之主者,謂之世;奇耦相與,據一以超二,而為主之相者,謂之應;世之所[4]位,而陰陽之肆者,謂之飛;陰陽肇乎所配,《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

    而終不脫乎本,以飛某卦之位,乃伏某宮之位。

    以隐赜佐神明者,謂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參乎本數以紀月者,謂之建;終終始始,極乎數而不可窮以紀日者,謂之積;含于中而以四為用,一卦備四卦者,謂之互。

    《乾》建甲子于初,《坤》建甲午于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

    [5]初一世之五位,乃分而為五世之位;其五世之上,乃為遊魂之世;五世之初,乃為歸魂之世;而歸魂之初,乃生後卦之初。

    其建剛日則節氣,柔日則中氣。

    其數,虛則二十有八,盈則三十有六。

    蓋後世術士所用世、應、飛、伏、遊魂、歸魂、納甲之說,皆出京房。

    房傳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為郎、博士。

    由是《易》有京氏之學。

    京氏《易》于元帝之世,與施、孟、梁丘氏并列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

    費、高者,費直、高相也。

    費直,字長翁,東萊人,治《易》,長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6]解說《上下經》。

    然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直《易》與古文同。

    自是費直《易》号古文之學,與施、孟、梁丘之稱今文者不同。

    高相,沛人也,治《易》與費直同時,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于丁将軍,其學亦無章句。

    而施、孟、梁丘氏各有《章句》二篇,見《漢書·藝文志》。

    既炎漢祚絕,世祖重光,好愛經術,儒彥雲從。

    于是立五經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各以家法教授,而京氏之《易》極盛焉。

    蓋東漢之世,治施氏《易》有聞者,僅陳留劉昆父子而已。

    昆,字桓公,平帝時受施氏《易》于沛人戴賓能[7]。

    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餘人。

    世祖興,累官光祿勳,授皇太子及諸王小侯五十餘人。

    傳子轶,字君文,能世其學,門徒亦盛,然知名之士無聞焉。

    此治施氏《易》者也。

    治梁丘《易》者,曰代郡範升辨[8]卿,與博士梁恭、山陽太守呂羌俱修梁丘《易》。

    世祖征拜議郎,遷博士。

    自以學不如梁恭、呂羌,願推博士,以避二人。

    世祖不許,然由是重之。

    尚書令韓歆疏請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範博士可前平說,遂與歆等駁難,日中乃罷。

    升退而奏曰:“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下執事莫能據正。

    京氏既立,費氏怨望。

    京、費已行,次複高氏。

    并複求立,各有所執。

    今費氏學,無有本師,而多反異。

    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雖立,辄複見廢。

    疑道不可由,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