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志第一

關燈


    《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

    《書》以廣聽,知之術也。

    《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

    而《易》為之原。

    ”《白虎通·五經》論曰:“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

    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經。

    《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

    ”然則經雖有九經、十三經、十四經之名,而究其要歸,不外五常之道、六藝之教而已,則亦何居乎後世九經、十三經、十四經之喋喋也?不知六經、六藝之名,由來久遠,不可以臆增益。

    善夫,劉向之為《七略》也,班固仍之,造《藝文志》,序六藝為九種,有經,有傳,有記,有群書。

    傳則附于經,記則附于經,群書頗關經,則附于經。

    何謂傳?《書》之有大小夏侯、歐陽,傳也。

    《詩》之有齊、魯、韓、毛,傳也。

    《春秋》之有公羊、穀梁、左氏、鄒、夾氏,亦傳也。

    何謂記?大小戴氏所記凡百三十有一篇是也。

    何謂群書?《易》之有《淮南道訓》、《古五子》十八篇,群書之關《易》者也。

    《書》之有《周書》七十一篇,群書之關《書》者也。

    《春秋》之有《楚漢春秋》、《太史公書》,群書之關《春秋》者也。

    然則《禮》之有《周官》、《司馬法》,群書之頗關《禮》者也。

    皆以附于所傳、所記或所關之經,而不别著焉,何居乎後世九經、十三經、十四經之喋喋也?或以傳為經,《公羊》為一經,《穀梁》為一經,《左氏》為一經。

    審如是,則韓亦一經,齊亦一經,魯亦一經,毛亦一經,可乎?歐陽一經,兩夏侯各一經,可乎?《易》有三家,《禮》分慶、戴,《春秋》之有鄒、夾,漢世總古今文,為經當十有八,何止十有三?如其可也,則後世名一家說經之言甚衆,經當以百數。

    或以記為經,大、小戴二《記》畢稱經。

    夫大、小戴二《記》,古時篇篇單行,然則《禮經》外當有百三十一經。

    或以群書為經。

    《周官》晚出,劉歆始立。

    劉向、班固灼知其出于晚周、先秦之士之掇拾舊章所為,附之于《禮》,等之于《明堂陰陽》而已。

    後世稱為經,是為述劉歆,非為述孔氏。

    善夫,劉氏之序六藝為九種也,有苦心焉,斟酌盡善焉。

    序六藝矣,七十子以來,尊《論語》而譚《孝經》、小學者,蓋六經之戶樞也。

    小學者,所以明六經之訓诂,而《論語》述夫子之言行,《孝經》則再傳門人之所述。

    然夫子曰“吾行在《孝經》”,故不敢以夷于記,夷于群書也。

    然又非傳。

    于是以三種為經之貳,而廁諸六藝之後。

    然序類有九而稱藝為六,雖為經之貳,而仍抑之不與經齊。

    顧後世又以《論語》、《孝經》為經。

    假使《論語》、《孝經》可名經,則向早名之,且曰“序八經”,不曰“序六藝”矣。

    於戲,仲尼好古,述而不作,曷嘗奂然大号,使弟子筆其言以自制一經哉?經之為言常也。

    古之所謂經,乃三代盛時典章法度常所秉守,見于政教行事之實,而非聖人有意作為文字以傳後世也。

    後世以傳為經,以記為經,以群書為經,以經之貳為經,猶以為未快意,或以諸子為經,《孟子》是也;或以經解為經,《爾雅》是也。

    蓋經之書彌多而經之旨彌荒。

    《春秋》三家之傳,《周官》、二戴之《記》,後之讀者,尚借以窺見三代政教行事得失之迹,而無大悖于經綸天下之意,廁之于經,猶可言也。

    至《孟子》為儒家之著述,《爾雅》則經傳之釋詞,倘以此為六經之羽翼則可,而徑廁于六經則荒矣。

    謹撰次衆說,條其原委,而折衷以劉子政氏“序六藝”之義,纂《總志》第一。

     注解: [1] 布,《玉篇》作“帛”。

     [2] 守以,原作“以守”,誤。

    據《周禮》注改。

     [3] 枹,原作“抱”,誤。

    據《國語》改。

     [4] 學,當作“注”。

     [5] 琰,原作“剡”,據《新唐書·孔穎達傳》改。

     [6] 二,原作“三”,據《宋史·李至傳》改。

     [7] 講,原作“閣”,據《宋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