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讀法

關燈
《天門縣志·五行考序》,《天門縣志·學校考序》,《和州志·皇言紀序例》,《和州志·官師表序例》,《和州志·選舉表序例》,《和州志·民族表序例上、中、下》,《和州志·輿地圖序例》,《和州志·田賦書序例》,《和州志·藝文書序例》,《和州志·政略序例》,《和州志·列傳總論》,《和州志·阙訪列傳序例》,《和州志·前志列傳序例上、中、下》,《和州文征序例》,《記與戴東原論修志》,《永清縣志·皇言紀序例》,《永清縣志·恩澤紀序例》,《永清縣志·職官表序例》,《永清縣志·選舉表序例》,《永清縣志·士族表序例》,《永清縣志·輿地圖序例》,《永清縣志·建置圖序例》,《永清縣志·水道圖序例》,《永清縣志·六書例議》,《永清縣志·政略序例》,《永清縣志·列傳序例》,《永清縣志·列女傳序例》,《永清縣志·阙訪列傳序例》,《永清縣志·前志列傳序例》,《永清縣志·文征序例》,《亳州志·人物表例議上、中、下》,《亳州志·掌故例議上、中、下》,《張為吉甫司馬撰大名縣志序》,《為畢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覆崔荊州書》,《為畢秋帆制府撰荊州府志序》,《與石首王明府論志例》,《為畢秋帆制府撰石首縣志序》,《報廣濟黃大尹論修志書》(以上方志例議)。

     (丁)衡文 《言公上、中、下》,《文集》,《篇卷》,《質性》,《文德》,《文理》,《古文公式》,《繁稱》,《匡謬》,《黠陋》,《砭俗》,《俗嫌》,《答問》,《古文十弊》。

     (戊)校雠 《原道》,《宗劉》,《互著》,《别裁》,《辨嫌名》,《補鄭校雠條理》,《著錄殘逸》,《藏書》,《補校漢藝文志》,《鄭樵誤校漢志》,《焦竑誤校漢志》,《漢志》,《漢志六藝》,《漢志諸子》,《漢志詩賦》,《漢志兵書》,《書志術數》,《漢志方技》。

     按校雠别出為書。

    王目亦同浙刻。

    茲析篇而不分書,總稱以《文史通義》者;仍章氏之意也。

    昔章氏與嚴冬友侍讀書,自稱“為校雠之學,上探班、劉,淵源《官》、《禮》,下赅《雕龍》、《史通》,甄别名實,品藻流别,為《文史通義》一書。

    ”(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九《外集》二。

    )則是校雠之學,已赅《文史通義》一書之中;而以别出《文史》之外;自為一書;非章氏之意矣!因附辨之于此。

     第三,原學 夷考章氏之學,其大指在即事以見道,明經之本史。

    王陽明《傳習錄》上卷一答門人徐愛問曰:“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

    事即道,道即事。

    《春秋》亦經。

    《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謂異。

    ”疑若章氏之學所由本焉!然章氏不自承出陽明;而細籀其所著書,蓋讀《漢書·藝文志》而有會,因以推明古人官師合一之道。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

    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

    有書斯有學,故師傳其學。

    有學斯有業,故弟子習其業。

    三代之盛也,官守學業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為治;及其衰也,官司失其守,而師弟子之傳業于是判焉!秦人禁偶語《詩》、《書》,而雲“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其禁《詩》、《書》,非也;其曰“以吏為師”,則猶官守學業合一之謂也。

    由秦人“以吏為師”之言,想見三代盛時,《禮》以宗伯為師;《樂》以司樂為師;《詩》以太師為師;《書》以外史為師;《三易》、《春秋》亦若是則已矣!《漢書·藝文志》叙六藝而後,次及諸子百家,必雲:“某家者流,蓋出古者某官之掌,其流而為某氏之學。

    ”其雲“某官之掌”,即“法具于官”、“官守其書”之義也。

    其雲“流而為某家之學”,即官司失職而師弟傳業之義也。

    (見《章氏遺書》卷十《校雠通義》内篇一《原道》。

    )既以讀書有得,疏通倫類,傅合《周禮》之分官,旁采鄭略之校雠,而條其義例,上宗劉向父子,辨章舊聞,觀其會通,由藝文以見道原,推史意以窮經學;列篇數十,而義則一以貫之者也!“道雖不難于事,學必緻之用”,是也。

    所論之事不一,而理則無不相通,知道之所以然,而施之事實也。

    通經于史:而私家之專集,文章之體裁,亦以史例繩之。

    歸史于實用:而著述之變遷,風氣之出入,亦以實用概之者也。

     其學一衍而為仁和龔自珍定庵,作《乙丙之際著議第六》(一本題曰《治學》),以明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官師合一”之說也。

    又著《古史鈎沉論》以明《五經》為周史之大宗,諸子為周史之支孽小宗,“六經皆史”之衍也。

    具見《定庵文集》。

    然矜其獨得,而諱所自出,不雲本章氏。

    (章氏卒嘉慶六年,龔自珍年才十歲)近儒餘杭章炳麟太炎譏之,著為《校文士》一文,謂“自珍剽竊成說而無心得;其以六經為史,本之《文史通義》而加華辭;觀其華誠不如觀章氏之質”者也!其後章氏之學,再衍而為章炳麟:衍“官師合一”之說,以征《曲禮》“宦學事師”之義。

    (見《諸子學略說》,未收入《章氏叢書》。

    )又推本章氏“六經皆史”之指,以明孔子之述而不作,而難今文家說之稱孔子作六經者。

    (見《國故論衡》中《原經》。

    )亦嘗箴其阙失,見所刊《太炎文别錄》二《與人論國學》一書。

     又一衍而為錢唐張爾田孟劬、元和孫德謙隘堪。

    爾田考鏡六藝、諸子學術流别,著《史微》内篇八卷,以丕揚章氏“六經皆史”之義。

    而德謙則為《漢書藝文志舉例》、《劉向校雠學纂微》兩書,以論定雠例;又著《太史公書義法》二卷以究明史意。

    斯皆《通義》之嗣響,章學之功臣! 所可異者:章炳麟嬗崇古學,(《國故論衡》中《明解故下》曰:“六經皆史之方,治之則明其行事,識其時制,通其故言,是以貴古文。

    古文者,《書》、《禮》得于孔壁;《周官》寫于河間左氏,獻于張蒼者是已。

    ”)張爾田指歸今文;(《史微》内篇一《史學》曰:“六藝者,先王經世之書也。

    經世之書皆掌諸柱下,皆太史之所錄。

    不知六藝為史,無以見先王制作之本原;不知六藝為經,無以見孔子删修之大法。

    孔子憫王路廢而邪道興,論次《詩》、《書》,修起《禮》、《樂》,贊《易》十翼,因史記作《春秋》,以寓王法;而經之名始立。

    ”劉彥和言:“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

    ”言其不得與民變革者也。

    )宗尚不同,而誦說章氏則無乎不同;信足以見大道之一貫,而藉征章學之畢該也已! 第四,異議 伯祀以來,章氏之學,既大明于世!然而見仁見智,難者不一。

    湘潭王闿運壬秋,博學通人,最稱同光間大師,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顧讀章氏《通義》,謂“其言方志體例甚詳,然别立文征一門,未為史法;其詞亦過辯求勝。

    ‘《詩》亡然後《春秋》作’,此特假言耳!《春秋》豈可代《詩》乎?孟子受《春秋》,知其為天子之事,不可雲王者微而孔子興,故托雲‘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