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題

關燈
《文史通義》何謂也?曰:章氏著書以明“文史通”之義雲爾。

    《說文》訓通為達,自此之彼之謂也。

    夫通之為名,蓋取譬于道路,四沖八達,無不可至謂之通也。

    然究其心之所識,雖有高下、偏全、大小、廣狹之不同,而皆以達于大道,故曰通也。

    (見《章氏遺書》卷四《文史通義》内篇四《通橫》。

    )朱筠嘗謂人言:“學者讀書求通,當如都市逵路,四通八達,無施不可。

    非守偏隅一曲,便号通才。

    ”顧章氏以為朱氏言通,蓋擴乎其量,而未循乎其本!苟不善究其旨,則高明者馳骛于浩博難整之數而無所得;中人以下,又謂古之人必有天授神詣,非常人所可幾及,而自安固陋以為當然。

    是“四通八達,無施不可”之說,适足為學者患!孟子曰:“堯舜之知而不遍物。

    堯舜之仁不遍愛人。

    ”後之學者不知用其資之所近,力之能勉;而泛泛焉求堯舜之所不知不能,則求通而骛于其名之過也!古人讀《易》如無《書》,讀《書》如無《詩》。

    漢初儒者學守專經,言無旁出,推而及于當世,卓然見其本末;儒效于是見矣!元成而後,學者旁通曲究,不專一家之言,其業可謂富矣!而儒術之顯,乃轉不如漢初!君子又多乎哉!凡人之性。

    必有所近,必有所偏,偏則不可以言通,古來人觀物曲,守一而不可移者,皆是選也!薄其執一而舍其性之所近,徒泛骛以求通,則終無所得矣!大抵學問文章,須成家數,博以聚之,約以收之,載籍浩博難窮,而吾力所能有限,非有專精緻力,則如錢之散積于地,不可繩以貫也;惟即性之所近而用力之能勉者,因以椎微而知著,會偏而得全,斯古人所以求通之方也!(見《章氏遺書》卷八《文史通義》外篇二《通說為邱君題南樂官舍》,卷九《文史通義》外篇三《與林秀才書》。

    )章氏之于史學,蓋有天授;獨即性之所近而用力之能勉,因以推見一切文之通于史,而著書闡明其義焉爾!故題目之曰《文史通義》也。

    若然,章氏征文史通之義則若何?按章氏之言曰:“盈天地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

    六經特聖人取此六種之史以垂訓者耳。

    子集諸家,其源皆出于史。

    ”(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篇三《報孫淵如書》。

    )“昔曹子建自謂辭賦小道,而欲采庶官實錄,辨時俗得失,成一家言。

    韓退之自謂記事提要,纂言鈎玄,而正言其志,則欲求國家遺事,考賢人哲士終始,作唐一經。

    然則辭章記誦非古人所專重,而才識之士,必以史學為歸。

    ”(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篇三《報黃大俞先生》。

    )此明乎“文史通”之義者也。

    章氏又曰: 文章乃立言之事,言當各以其時,即同一言也,而先後有異,則是非得失,霄壤相懸,郦食其請立六國之後,時勢不同楚漢之初,是亦其一端也。

    前人未知以文為史之義,故法度不具,必待好學深思之士,探索讨論,竭盡心力,而後乃能仿佛其所言之始末焉,然猶不能不缺所疑也。

    其穿鑿附會,與夫鹵莽而失實者則又不可勝計也!文集記傳之體,官階姓氏,歲月時務,明可證據,猶不能無參差失實之弊。

    若夫詩人寄托,諸子寓言,本無典據明文,而欲千百年後,曆譜年月,考求時事,與推作者之志意;豈不難哉!故凡立言之士,必著撰述年月以備後人之考證;而刊傳前人文字,慎勿輕削題注,與夫題跋評論之附見者,以使後人得而考鏡焉。

    至于傳記碑碣之文,與哀诔策诰之作,前人往往偏重文辭,或書具官,或書某官,而不載其何官;或書某某,而不載其何名何姓;或書年月日,或書某年某月某日,而不載其何年月日。

    撰者或不知文為史裁,則空著其文,将以何所用也!傳錄者或以為無關文義,略而不書;則不知錄其文将何所取也?凡此諸弊,皆是偏重文辭,不求事實之過。

    (見《章氏遺書》卷八《文史通義》外篇二《韓柳二先生年譜書後》。

    ) 斯則不明乎“文史通”之義者也。

    然就文論文,則一切文士見解,不可與論史! 蓋文辭以叙事為難。

    今古人才,騁其學力所至,辭命議論,恢恢有餘,至于叙事,汲汲形其不足;以是為最難!而工叙事者,不必即工為史之志傳。

    記叙之文,往往比志傳修饬簡淨,蓋有意于為文也。

    志傳不盡出于有意,故文或不甚修饬,然大體終比記事之文遠勝。

    蓋記事之文,如盆池拳石,自成結構;而志傳之文如高山大川神氣包舉,雖咫尺而皆具無窮之勢;即偶有言忽,字句疵病,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