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叙傳

關燈
章氏名學誠,字實齋,浙江會稽人;乾隆戊戌進士,官國子監典籍。

    其先世由浦城遷居山陰,再徙而籍道墟稱道墟,章氏;(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三《家譜雜議》。

    )後又自道墟遷居紹興府城,至學誠蓋百年矣。

    (見《章氏遺書》卷二十八《仲賢公三世像記》。

    )父镳,字骧衢,号勵堂,乾隆壬戌進士,官湖北應城知縣。

    少孤,喜讀書,而家貧不能購書,則借讀于人,随時手筆記錄,孜孜不倦,晚年彙所劄記,殆盈百帙。

    嘗得鄭氏《江表志》及五季十國時雜史數種,欲鈔存之,嫌其文體破碎,随筆删潤,文省而義意更周,仍其原名,加題為《章氏别本》。

    又喜習書,繕五經文,作方寸楷法,尤喜《毛詩》、《小戴氏記》,凡寫數本,手不知疲,嘗恨為此二事所牽,不得專意劄錄所未見書。

    每還人所借,有劄未竟者,怅怅如有所失,蓋好且勤也如是。

    然聚書無多,仕官所曆,随身三數千卷,(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二《滃雲山房乙卯藏書目記》。

    )最重餘姚邵廷采念魯《思複堂文集》。

    廷采嘗及事同邑黃宗羲黎洲,講肄宗陽明,而學問則貫串群史,蓋衍浙東學術之緒。

    (浙東學術語詳《章氏遺書》卷二《文史通義》内篇二。

    )而為镳家學之所自出也。

    (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篇三《家書》三。

    ) 浙東學術,始餘姚黃宗羲,蓋出山陰劉宗周蕺山之門,而開鄞縣萬斯大充宗、斯同季野兄弟經史之學;再傳而得鄞縣全祖望謝山,三傳而得餘姚邵晉涵二雲,皆以史學有聞于當世;而晉涵,廷采從孫,與學誠歡好。

    學誠之學,可謂集浙東學術之成者焉;其好學深思,于史學蓋有天授,一本之于父镳。

    镳嘗辨《史記索隐》,謂十二本紀法十二月,十表法十幹諸語,斥其支離附會。

    而學誠時年未弱冠,亦議鄧氏《函史》上下篇卷,分配陰陽老少為非;特未能遽筆為說耳;(亦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篇三《家書》三。

    )然幼而多病,一歲中,铢積黍計,無兩月功,資又椎魯,日誦才百餘言,猶汲汲不中程,十四受室,尚未卒業《四子書》。

    (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二《文集》七《與族孫汝楠論學書》。

    )顧拙于記誦,神于解會。

    初镳之聚徒授經也,評點詩文,為及門稱說,深辟村塾傳本之膠執訓诂;獨究古人立言宗旨。

    (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篇三《家書》三)聽者罕會。

    而學誠尚為群兒嬉戲左右,聞父言,則私心稱喜決疑質問,間有出成人拟議外者。

    (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二《文集》七《與族孫汝楠論學書》。

    )年十六,侍镳應城官舍,童心未歇,從學于江夏柯紹庚公望;紹庚工書,善舉業,而學誠則無意于應舉文,獨好為詩賦,紹庚意以為恨;曰:“文無古今,期于通也。

    時文不通,詩古文辭,又安能通耶?”顧學誠不屑其言!春秋佳日,賓從聯騎出遊,歸必有所記述,見者相與歎賞;學誠益喜自命。

    (見《章氏遺書》卷十七《文集》二《柯先生傳》。

    )又取《春秋左氏傳》删節事實。

    镳見之乃誨曰:“編年之書,仍用編年删節,無所取裁;曷用紀傳之體分其所合?”于是力究紀傳之史,而辨析體例;(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編三《家書》三。

    )日夜鈔錄《春秋》内外傳及衰周、戰國子史辄複以意區分,編為紀表志傳,作東周書凡百餘卷(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編三《家書》六,又卷二十二《文集》七《與族孫汝楠論學書》。

    );自命史才,大言不遜!然于文字承用轉辭助語,猶未嘗一得當也。

    (見《章氏遺書》卷十七《文集》二《柯先生傳》。

    ) 自以讀書當得大意,方年少氣銳,專務涉獵,四部九流,泛覽不見涯涘,好立議論,高而不切,攻排訓诂,馳骛空虛,蓋未嘗不然自喜。

    獨怪休甯戴震東原振臂而呼曰:“今之學者毋論學問文章,先坐不曾識字!”既駭其說,就而問焉。

    震應之曰:“予弗能究先天後天、河洛精蘊,即不敢讀‘元亨利貞’。

    弗能知星躔歲差、天象地表,即不敢讀‘欽若敬授’。

    弗能辨聲音律呂,古今韻法,即不敢讀‘關關雎鸠’。

    弗能考三統正朔、周官典禮,即不敢讀‘春王正月’。

    ”學誠聞震言則大醜。

    (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二《文集》七《與族孫汝楠論學書》。

    )徒以天性高明,沉潛不足,故于訓诂考質多所忽略,而神解精識,乃能窺及古人所未到處!年二十歲,購吳兆宜注《庾開府集》。

    中有“春水望桃花”句;注引《月令章句》“三月桃花水下”;既為镳所見,則抹去其注而評于下曰:“望桃花于春水之中,神思何其綿邈!”學誠讀之,頓覺有會;回視《吳注》,意味索然矣!自後觀書,遂能别出意見,不為訓诂牢籠,雖時有鹵莽之弊,而古人大體,乃實有所窺!廿一二歲,骎骎向長,縱覽群書,于經訓未見領會,而史部之書,乍接于目,便似夙所攻習,(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編三《家書》三、《家書》六。

    )意所不惬,辄批抹塗改,疑者随時劄記以俟參考。

    (見章氏之子華绂《文史通義跋》。

    )嘗謂“讀書劄記貴在積久貫通”。

    (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二《文集》七《與族孫汝楠論學書》。

    )自稱“廿三四時所筆記者,後雖亡失!然論諸史于紀、表、志、傳之外,更當立圖;列傳于儒林、文苑之外,更當立史官傳;此皆當日之舊論也。

    惟當時見書不多,故立說鮮所征引耳!其識之卓絕。

    則有迨老不能易者!”(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編三《家書》六。

    )年二十三,始遊北京,應順天鄉試。

    自是三應舉。

    三報罷!年二十八,始讀《史通》。

    既累舉不得意,肄業國子監,乃問學于大興朱筠竹君。

    筠既通儒碩望,一見許以千古!獨言及時文,則曰:“足下于此無緣,不能學!然亦不足學也!”學誠請益,曰:“家貧親老,不能不望科舉。

    ”筠對曰:“科舉何難!科舉何嘗必要時文!由子之道,任子之天,科舉未嘗不得;即終不得,亦非不學時文之咎也!”與曩者所聞柯紹庚言不同。

    學誠則大服!(見《章氏遺書》卷二十九《外集》二《與汪龍莊簡》。

    )顧旅困不能自存,遂依筠以居,咤無聊甚!然由是得見當世名流及一時聞人之所習業;(見《章氏遺書》卷十八《文集》三《任幼植别傳》。

    )讨論講貫,備知學術源流同異以證曩昔之所治學,有幼時所見,至是證其至當不可移者!乃知一時創見,或亦有關天授,特少小學力未充,無所取證,不能發揮盡緻耳!從此所學益以堅定!(見章氏之子華绂《文史通義序》。

    ) 年三十一,實為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