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世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之書,總以四部,四部之學,經史為大!特是經名學而史不聞,(浦起龍《史通通釋》叙曰:“六經之名,始見《莊》、《列》書。
史名尤古,見于《書》、《論語》。
自漢止立經博士,而史不置師;向、歆《七略》不著類。
至唐千年,人為體例論罕适歸,而史之失嚨。
”)史有書而學罕述。
三五之代,書有典墳,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詳!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然載筆有人,而述學罔見!囊括大例,榷而為論,史之名學,斷自二家:唐有劉知幾。
近推章學誠。
劉知幾作《史通》;章學誠纂《文史通義》;千載相望,骈稱絕作!然而有不同者:劉知幾别出經生而自成史家。
章學誠綜赅經學而貫以史例。
劉氏之業專,而章氏之學大!其不同者一也。
劉知幾著書言史法。
章學誠發凡籀史意。
劉氏之裁斷有法,而章氏之議論入微!其不同者二也。
劉知幾議館局纂修之制。
章學誠明一家著述之法。
劉氏之論備,而章氏之道尊!其不同者三也。
(章氏《家書》二曰:“吾于史學蓋有天授,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而人乃拟吾于劉知幾。
不知劉言史法,吾言史意;劉議館局纂修,吾議一家著述;截然兩途,不相入也。
”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編三。
)明乎章氏之不同于劉氏,而後可與讀章氏之書!然孟子有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仆纂茲篇,爰析四目:一曰論世,述章氏之生世也。
二曰叙傳,知章氏之為人也。
三曰解題,正名以核實也。
四曰讀法,發凡而起例也。
至“讀法”之章,重分四節:曰校本,明刊本之不同。
曰析篇,辨衆篇之異趣。
曰原學,明作者之有本。
曰異議,竟群言之流别。
将以究義蘊,诏讀例。
詞不必自我出,學庶以明一家!伯爾君子,尚覽觀焉! 一、論世 夷考讓清一代學派,實開自昆山顧炎武亭林。
其後婺源有江永慎修,休甯有戴震東原,歙有程瑤田易疇;而休甯戴氏聲譽隆洽,最稱大師。
由聲韻、訓诂、名物、度數以反求之于諸經,一洗宋元儒者膚受之陋;其所變易,灼然如晦之見明;其所彌縫,奄然如合符複析!三吳間則吳縣惠棟定宇禅其家學,亦稱大師,衍昆山顧氏之緒,與休甯戴氏同。
然而有不同于戴氏者:惠氏之學,博聞強識,以信而好古為揭幟,說者謂之純漢學。
戴氏之學,“空諸依傍”,以“實事求是”為鹄的,(戴氏《東原文集·與某書》曰:“志存聞道,必空所依傍,漢儒訓诂有師承,有時亦傅會。
”錢大昕《潛研堂集·戴震傳》曰:“實事求是,不主一家。
”)說者謂之考證學。
皖之有戴氏,猶吳之有惠棟。
惠棟受學于其父士奇;其弟子有同縣江聲艮庭、餘蕭客古農;而嘉定王鳴盛西莊、錢大昕辛楣,乃汲吳縣惠氏之流而别自成家。
蓋吳縣颛漢儒治經家法,而嘉定則以其漢學考證之法,旁及諸史也。
夫嘉定出于吳學,而門戶較吳為大,非吳學所得赅;猶之文家陽湖派衍自桐城,而附庸蔚為大國,非桐城所得掩耳! 戴震受學于江永,亦嘗執經問業于惠棟,則是皖者吳之旁出也。
惟吳中惠氏世守古學,張皇補苴,而未知所入手!至戴震始謂有志聞道,當先從事于字義、制度、名物以通六經之語,考諸篆書由《說文》以睹古聖人制作本始,更念《爾雅》為承學津筏,又殚心其書,遂為後來治學者開一法門!實事求是不主一家,“有一字不準六書,一字解不通貫群經,即為無稽者不信,不信,必反複參證而後即安;以故胸中所得,皆破出傳注重圍。
”(采餘廷燦《戴東原先生事略》,見《國朝耆獻類征》百三十一。
)其播教四方,傳于北,有曲阜孔廣森顨軒、樓霞郝懿行蘭臯,傳于南,有金壇段玉裁懋堂、高郵王念孫懷祖。
段玉裁闡揚師說,窮微極博,撰《說文解字注》,因字形以說字音字義,謂:“《說文》、《爾雅》相為表裡,治《說文》而後《爾雅》及傳注明,《說文》、《爾雅》及傳注明而後謂之通小學,而後可通群經之大義。
”而于是漢學之機括以發!王念孫精深古訓,乃别出機杼而撰《廣雅疏證》一書,謂“訓诂之指,本于聲音”,就古音以求古義擴充于《說文》、《爾雅》之外。
無所不達,傳其學以授于子引之伯申,而于是休甯之門戶始大!郝懿行為《爾雅義疏》,乃不憚繁詞,以闡發字借聲轉之義,正名辯物,旁箋子史,并為休甯法嗣。
獨孔廣森雖從戴震學,而工骈文,說《公羊》,不類休甯樸學面目!其間段氏、王氏最能光大震學,世稱戴段、二王。
而高郵王氏父子尤以樸學精識正經傳,旁及諸子,裒然為乾嘉大師,以追休甯戴氏,骈稱曰休甯、高郵之學。
特是休甯專治經訓,而高郵旁及諸子。
蓋高郵之學,由名物訓诂以通大義,出皖派師法,而别開蹊徑;猶吳派之别出嘉定也。
德清俞樾曲園、瑞安孫诒讓仲容、餘杭章炳麟太炎,皆衍高郵而有大名!及其蔽也,碎義逃難!“于是專求古人
史名尤古,見于《書》、《論語》。
自漢止立經博士,而史不置師;向、歆《七略》不著類。
至唐千年,人為體例論罕适歸,而史之失嚨。
”)史有書而學罕述。
三五之代,書有典墳,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詳!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然載筆有人,而述學罔見!囊括大例,榷而為論,史之名學,斷自二家:唐有劉知幾。
近推章學誠。
劉知幾作《史通》;章學誠纂《文史通義》;千載相望,骈稱絕作!然而有不同者:劉知幾别出經生而自成史家。
章學誠綜赅經學而貫以史例。
劉氏之業專,而章氏之學大!其不同者一也。
劉知幾著書言史法。
章學誠發凡籀史意。
劉氏之裁斷有法,而章氏之議論入微!其不同者二也。
劉知幾議館局纂修之制。
章學誠明一家著述之法。
劉氏之論備,而章氏之道尊!其不同者三也。
(章氏《家書》二曰:“吾于史學蓋有天授,自信發凡起例,多為後世開山;而人乃拟吾于劉知幾。
不知劉言史法,吾言史意;劉議館局纂修,吾議一家著述;截然兩途,不相入也。
”見《章氏遺書》卷九《文史通義》外編三。
)明乎章氏之不同于劉氏,而後可與讀章氏之書!然孟子有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仆纂茲篇,爰析四目:一曰論世,述章氏之生世也。
二曰叙傳,知章氏之為人也。
三曰解題,正名以核實也。
四曰讀法,發凡而起例也。
至“讀法”之章,重分四節:曰校本,明刊本之不同。
曰析篇,辨衆篇之異趣。
曰原學,明作者之有本。
曰異議,竟群言之流别。
将以究義蘊,诏讀例。
詞不必自我出,學庶以明一家!伯爾君子,尚覽觀焉! 一、論世 夷考讓清一代學派,實開自昆山顧炎武亭林。
其後婺源有江永慎修,休甯有戴震東原,歙有程瑤田易疇;而休甯戴氏聲譽隆洽,最稱大師。
由聲韻、訓诂、名物、度數以反求之于諸經,一洗宋元儒者膚受之陋;其所變易,灼然如晦之見明;其所彌縫,奄然如合符複析!三吳間則吳縣惠棟定宇禅其家學,亦稱大師,衍昆山顧氏之緒,與休甯戴氏同。
然而有不同于戴氏者:惠氏之學,博聞強識,以信而好古為揭幟,說者謂之純漢學。
戴氏之學,“空諸依傍”,以“實事求是”為鹄的,(戴氏《東原文集·與某書》曰:“志存聞道,必空所依傍,漢儒訓诂有師承,有時亦傅會。
”錢大昕《潛研堂集·戴震傳》曰:“實事求是,不主一家。
”)說者謂之考證學。
皖之有戴氏,猶吳之有惠棟。
惠棟受學于其父士奇;其弟子有同縣江聲艮庭、餘蕭客古農;而嘉定王鳴盛西莊、錢大昕辛楣,乃汲吳縣惠氏之流而别自成家。
蓋吳縣颛漢儒治經家法,而嘉定則以其漢學考證之法,旁及諸史也。
夫嘉定出于吳學,而門戶較吳為大,非吳學所得赅;猶之文家陽湖派衍自桐城,而附庸蔚為大國,非桐城所得掩耳! 戴震受學于江永,亦嘗執經問業于惠棟,則是皖者吳之旁出也。
惟吳中惠氏世守古學,張皇補苴,而未知所入手!至戴震始謂有志聞道,當先從事于字義、制度、名物以通六經之語,考諸篆書由《說文》以睹古聖人制作本始,更念《爾雅》為承學津筏,又殚心其書,遂為後來治學者開一法門!實事求是不主一家,“有一字不準六書,一字解不通貫群經,即為無稽者不信,不信,必反複參證而後即安;以故胸中所得,皆破出傳注重圍。
”(采餘廷燦《戴東原先生事略》,見《國朝耆獻類征》百三十一。
)其播教四方,傳于北,有曲阜孔廣森顨軒、樓霞郝懿行蘭臯,傳于南,有金壇段玉裁懋堂、高郵王念孫懷祖。
段玉裁闡揚師說,窮微極博,撰《說文解字注》,因字形以說字音字義,謂:“《說文》、《爾雅》相為表裡,治《說文》而後《爾雅》及傳注明,《說文》、《爾雅》及傳注明而後謂之通小學,而後可通群經之大義。
”而于是漢學之機括以發!王念孫精深古訓,乃别出機杼而撰《廣雅疏證》一書,謂“訓诂之指,本于聲音”,就古音以求古義擴充于《說文》、《爾雅》之外。
無所不達,傳其學以授于子引之伯申,而于是休甯之門戶始大!郝懿行為《爾雅義疏》,乃不憚繁詞,以闡發字借聲轉之義,正名辯物,旁箋子史,并為休甯法嗣。
獨孔廣森雖從戴震學,而工骈文,說《公羊》,不類休甯樸學面目!其間段氏、王氏最能光大震學,世稱戴段、二王。
而高郵王氏父子尤以樸學精識正經傳,旁及諸子,裒然為乾嘉大師,以追休甯戴氏,骈稱曰休甯、高郵之學。
特是休甯專治經訓,而高郵旁及諸子。
蓋高郵之學,由名物訓诂以通大義,出皖派師法,而别開蹊徑;猶吳派之别出嘉定也。
德清俞樾曲園、瑞安孫诒讓仲容、餘杭章炳麟太炎,皆衍高郵而有大名!及其蔽也,碎義逃難!“于是專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