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惠施公孫龍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不如“道者”也。
然惠施“曆物之意”而不具體,猶為秉要執本。
至辯者則具體證物而不詳其意,益近詭辯飾說。
此又每況愈下,辯者之所為不如惠施者也。
所貴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耳。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博按:《莊子·天地》篇曰:“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懸寓’”所稱“辯者”,即此之所謂“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是也。
桓團言行不概見,而公孫龍則甚著。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曰:“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
及鄒衍過趙,言至道,乃绌公孫龍。
”《集解》引劉向《别錄》曰:“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毋子之屬,論白馬非馬之辯,以問鄒子。
鄒子曰:‘不可。
彼天下之辯有五勝三至,而辭正為下。
辯者别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
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
及至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
夫繳紛争言而競後息,不能無害君子’。
坐皆稱善。
”此鄒衍之斥公孫龍“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者,即此篇所雲“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囿”,有囿于所辯,無當大道之意焉。
《呂氏春秋·審應覽》曰:“孔穿、公孫龍相與論于平原君所,至于藏三牙。
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
孔穿不應,少選,辭而出。
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謂孔穿曰:‘昔者公孫龍之言辯。
’孔穿曰:‘然,幾能令藏三牙矣!雖然難,願得有問于君。
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
不知君将從易而是者乎?将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不應。
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與孔穿辯。
’”此亦公孫龍“飾心”“易意”,“能勝人口不能服人心”之一事也。
《漢書·藝文志》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至宋時已亡八篇,今僅存《迹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名實》,凡六篇。
大指欲綜核名實,而恢詭其說,務為博辯,要之不離莊生所謂“飾心”、“易意”,“能勝人口不能服人心”者近是。
其《迹府》篇載與孔穿辯論,同《呂氏春秋》,而《孔叢子》亦載之。
惟《孔叢》兼采《公孫龍子》、《呂氏春秋》兩書。
《呂氏春秋》謂“公孫龍言藏之三牙”,而《公孫龍子》書則言“白馬非馬”耳。
《孔叢》僞本出于漢晉之間,《漢書·藝文志》所未著錄。
然其謂龍為穿所绌,與《呂氏春秋》同,獨以“藏三牙”為“臧三耳”。
司馬光采《孔叢》臧三耳及《别錄》鄒衍绌公孫龍說入《資治通鑒》,而臧三耳藉藉人口,獨不采公孫龍子困于莊子事。
《莊子·天運》篇曰:“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
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
不知論之不及欤?知之弗若欤?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公子牟隐機太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吾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峙坎井之樂,斯亦至矣。
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
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至樂也。
于是坎井之蛙聞之,适适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是非焰井之蛙欤?且彼方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欤?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匐匍而歸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此魏公子牟言莊子之“始于玄冥,反于大通”,非公孫龍所得“規規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也。
公孫龍自诩“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即此篇所雲“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也。
然而無所開喙于莊子,見太息于公子牟,此其所以為“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也。
惟《列子》書晚出東晉,其《仲尼》篇又稱:公子牟悅公孫龍,而樂正子輿笑之曰:“公孫龍行無師,學無友,佞給而不中,漫衍而無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與韓檀等肄之。
”“韓檀”疑即“桓團”,猶“陳恒”、“田常”一音之轉也。
《列子釋文》稱“龍字子秉”,不知何據。
若然,則《莊子·徐無鬼》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而五。
”惠子曰:“今夫儒、墨、楊、秉且方與我以辯,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而未始吾非。
”則是“秉”即公孫龍也,而公孫龍且方與惠施辯矣。
所謂“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而未始吾非”,其諸篇之所謂“辯者以此與惠施應,終身無窮”者耶? 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
”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缭,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
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
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
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衆不适也。
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矣。
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甯,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
惜乎,惠施之才,骀蕩而不得,遂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
悲夫! 博按:“此其柢也”之“此”,指惠施。
蓋“天下之辯者”,“飾人之心,易人之口”,特以惠施曆物之意為柢也。
然自莊生觀之,則惠施内而不聖,外而不王。
何以明其然?觀莊生之言曰:“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
”“遍為萬物說。
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
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衆不适也。
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矣。
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則是任知飾辯于外以失為“王”也。
“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甯,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
惜乎,惠施之才,骀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
悲夫!”則是勞精疲神于内以不能“聖”也。
惟内不“聖”,斯外不“王”。
而施之所以不為“王”者,由于“遍為萬物說”,而于物何“庸”也。
按《莊子·齊物論》曰:“庸也者,用也。
”今惠施“遍為萬物說”,雖“知于辯”,而“無所用”。
自莊生論之,則比之于骈拇枝指。
其在《骈拇》篇曰:“骈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
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
骈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遊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君子不貴焉!《荀子·修身》篇曰:“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
”又《不苟》篇曰:“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口;鈎有須;卵有毛,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
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
故曰‘君子說不貴苟察’,惟其當之為貴。
”又《解蔽》篇曰:“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實”者,“有用于物”之謂,俗所稱“實用”者也。
今“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遍為萬物說”,“其于物也何庸”,此之謂“蔽于辭而不知實”矣!夫施之所以“蔽于辭而不知實”、“知于辯而無所庸”者,要由未能“充一”而“貴道”。
故莊生砭之曰:“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
”此則莊生所持以衡平百家之權度,而“小大精粗,其運無不在”者也。
按“充一”,即“主之以太一”之意。
而“愈”讀如《禮記·三年問》“痛甚者其愈遲”之“愈”。
(《釋文》:愈,差也。
《匡謬正俗》八:愈,勝也。
故病差者言愈。
)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老子》第二十二章)《莊子·人間世》曰:“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今惠施“曆物之意”,“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弱于德,強于物”,此正老子所謂“多則惑”,莊子所謂“雜則多”者也。
故莊生以“充一”之說進。
曰“充一尚可曰愈”者,謂“惟充一尚可愈其雜多之惑”。
老子曰:“道生一。
”(《老子》第四十二章)《莊子·在宥》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長生。
慎女内,閉女外,多知為敗。
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壯。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今“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豈非所謂“多知為敗”者耶?“貴道”則能幾“一”,而可以愈雜多之惑矣!《釋文》以“愈貴”斷讀者非也。
右論惠施、公孫龍。
然惠施“曆物之意”而不具體,猶為秉要執本。
至辯者則具體證物而不詳其意,益近詭辯飾說。
此又每況愈下,辯者之所為不如惠施者也。
所貴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耳。
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博按:《莊子·天地》篇曰:“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懸寓’”所稱“辯者”,即此之所謂“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是也。
桓團言行不概見,而公孫龍則甚著。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曰:“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
及鄒衍過趙,言至道,乃绌公孫龍。
”《集解》引劉向《别錄》曰:“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見公孫龍及其徒綦毋子之屬,論白馬非馬之辯,以問鄒子。
鄒子曰:‘不可。
彼天下之辯有五勝三至,而辭正為下。
辯者别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
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
及至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
夫繳紛争言而競後息,不能無害君子’。
坐皆稱善。
”此鄒衍之斥公孫龍“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者,即此篇所雲“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囿”,有囿于所辯,無當大道之意焉。
《呂氏春秋·審應覽》曰:“孔穿、公孫龍相與論于平原君所,至于藏三牙。
公孫龍言藏之三牙甚辯。
孔穿不應,少選,辭而出。
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謂孔穿曰:‘昔者公孫龍之言辯。
’孔穿曰:‘然,幾能令藏三牙矣!雖然難,願得有問于君。
謂藏三牙,甚難而實非也;謂藏兩牙,甚易而實是也。
不知君将從易而是者乎?将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不應。
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與孔穿辯。
’”此亦公孫龍“飾心”“易意”,“能勝人口不能服人心”之一事也。
《漢書·藝文志》名家有《公孫龍子》十四篇,至宋時已亡八篇,今僅存《迹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名實》,凡六篇。
大指欲綜核名實,而恢詭其說,務為博辯,要之不離莊生所謂“飾心”、“易意”,“能勝人口不能服人心”者近是。
其《迹府》篇載與孔穿辯論,同《呂氏春秋》,而《孔叢子》亦載之。
惟《孔叢》兼采《公孫龍子》、《呂氏春秋》兩書。
《呂氏春秋》謂“公孫龍言藏之三牙”,而《公孫龍子》書則言“白馬非馬”耳。
《孔叢》僞本出于漢晉之間,《漢書·藝文志》所未著錄。
然其謂龍為穿所绌,與《呂氏春秋》同,獨以“藏三牙”為“臧三耳”。
司馬光采《孔叢》臧三耳及《别錄》鄒衍绌公孫龍說入《資治通鑒》,而臧三耳藉藉人口,獨不采公孫龍子困于莊子事。
《莊子·天運》篇曰:“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
今吾聞莊子之言,汒焉異之。
不知論之不及欤?知之弗若欤?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公子牟隐機太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與!吾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峙坎井之樂,斯亦至矣。
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
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至樂也。
于是坎井之蛙聞之,适适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于莊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是非焰井之蛙欤?且彼方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于不測,無東無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欤?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匐匍而歸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此魏公子牟言莊子之“始于玄冥,反于大通”,非公孫龍所得“規規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也。
公孫龍自诩“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辯”,即此篇所雲“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也。
然而無所開喙于莊子,見太息于公子牟,此其所以為“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适一時之利”者也。
惟《列子》書晚出東晉,其《仲尼》篇又稱:公子牟悅公孫龍,而樂正子輿笑之曰:“公孫龍行無師,學無友,佞給而不中,漫衍而無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與韓檀等肄之。
”“韓檀”疑即“桓團”,猶“陳恒”、“田常”一音之轉也。
《列子釋文》稱“龍字子秉”,不知何據。
若然,則《莊子·徐無鬼》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而五。
”惠子曰:“今夫儒、墨、楊、秉且方與我以辯,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而未始吾非。
”則是“秉”即公孫龍也,而公孫龍且方與惠施辯矣。
所謂“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而未始吾非”,其諸篇之所謂“辯者以此與惠施應,終身無窮”者耶? 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為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
”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缭,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
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
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
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衆不适也。
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矣。
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甯,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
惜乎,惠施之才,骀蕩而不得,遂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
悲夫! 博按:“此其柢也”之“此”,指惠施。
蓋“天下之辯者”,“飾人之心,易人之口”,特以惠施曆物之意為柢也。
然自莊生觀之,則惠施内而不聖,外而不王。
何以明其然?觀莊生之言曰:“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
”“遍為萬物說。
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益之以怪。
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是以與衆不适也。
弱于德,強于物,其塗隩矣。
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于物也何庸。
”則是任知飾辯于外以失為“王”也。
“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甯,散于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為名。
惜乎,惠施之才,骀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
悲夫!”則是勞精疲神于内以不能“聖”也。
惟内不“聖”,斯外不“王”。
而施之所以不為“王”者,由于“遍為萬物說”,而于物何“庸”也。
按《莊子·齊物論》曰:“庸也者,用也。
”今惠施“遍為萬物說”,雖“知于辯”,而“無所用”。
自莊生論之,則比之于骈拇枝指。
其在《骈拇》篇曰:“骈于足者,連無用之肉也。
枝于手者,樹無用之指也。
骈于辯者,累瓦結繩,竄句遊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君子不貴焉!《荀子·修身》篇曰:“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
”又《不苟》篇曰:“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口;鈎有須;卵有毛,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
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
故曰‘君子說不貴苟察’,惟其當之為貴。
”又《解蔽》篇曰:“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
”“實”者,“有用于物”之謂,俗所稱“實用”者也。
今“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遍為萬物說”,“其于物也何庸”,此之謂“蔽于辭而不知實”矣!夫施之所以“蔽于辭而不知實”、“知于辯而無所庸”者,要由未能“充一”而“貴道”。
故莊生砭之曰:“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
”此則莊生所持以衡平百家之權度,而“小大精粗,其運無不在”者也。
按“充一”,即“主之以太一”之意。
而“愈”讀如《禮記·三年問》“痛甚者其愈遲”之“愈”。
(《釋文》:愈,差也。
《匡謬正俗》八:愈,勝也。
故病差者言愈。
)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老子》第二十二章)《莊子·人間世》曰:“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今惠施“曆物之意”,“遍為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為寡”,“弱于德,強于物”,此正老子所謂“多則惑”,莊子所謂“雜則多”者也。
故莊生以“充一”之說進。
曰“充一尚可曰愈”者,謂“惟充一尚可愈其雜多之惑”。
老子曰:“道生一。
”(《老子》第四十二章)《莊子·在宥》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
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将自正。
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長生。
慎女内,閉女外,多知為敗。
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壯。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今“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豈非所謂“多知為敗”者耶?“貴道”則能幾“一”,而可以愈雜多之惑矣!《釋文》以“愈貴”斷讀者非也。
右論惠施、公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