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惠施公孫龍
關燈
小
中
大
舛駁乎道,“厤物之意”而不免“用知之累”。
《釋文》:“厤,古曆字,本亦作曆物之意,分别曆說之。
”下文所謂“遍為萬物說”也。
莊生之道,“以本為精”,“以天為宗”,而緻一于老子之“守靜笃”(《老子》第十六章)。
“萬物無足以铙心,”(《莊子·天道》篇),“一而不變,靜之至也”(《莊子·刻意》篇)。
而惠施“不能以此自甯”,“遍為萬物說”,“厤物之意”。
然則莊生抱一,惠施逐物,以故惠規莊為“無用”,而莊譏惠之“多方”也。
曰“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不中”者,不中乎“道”,即“舛駁”也。
然推惠施“厤物之意”,其大指在明萬物之泛愛,本天地之一體,亦與莊生“抱一”之指無殊,要可索解于《莊子》書耳。
世儒好引墨子《經·經說》以說惠施之厤物,謂為祖述墨學,強為附會,非其本真也。
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 博按:此即“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之意。
《莊子·天地》引《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大一”、“小一”,非二“一”也。
“小一”者,“大一”之分。
“大一”者,“小一”之積。
“其大千裡”,即“不可積”之“無厚”,繩繩以積千裡。
《釋文》引司馬曰:“苟其可積,何待千裡。
”豈非所謂“至大無外”者乎?“無厚不可積也”,豈非所謂“至小無内”者乎?後二語,即承前二語而申其指也。
《莊子·知北遊》曰:“六合為巨,未離其内;秋毫為小,待之成體。
”義與惠施相發。
夫“六合為巨,未離其内”,豈非所謂“至大無外”者乎?“秋毫為小”,豈非所謂“至小無内”者乎?然而“六合”之“巨”,必待“秋毫”之“小”以成體,猶之“千裡”之“大”,必繩“不可積”之“無厚”以為積。
故曰“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見《莊子·庚桑楚》)。
何謂“有實”?曰:“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
”(《見莊子·庚桑楚》)此所謂“至小無内”者也。
“無内”,故“無竅”。
然而“無乎處”,則又“至大無外”矣。
自惠施觀之,則見天地之一體。
自莊生論之,則知“内聖”、“外王”之“原于一”。
惟惠施以形體論,偏于惟物,而莊生以聖王論,證以惟心耳。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博按:此亦以證“天地一體”之義也。
《釋文》曰:“卑如字,又音婢。
李雲:‘以地比天,則地卑于天。
若宇宙之高,則天地皆卑。
天地皆卑,則山與澤平矣。
’”按“卑”字或當作“比”,涉音近而訛也。
《荀子·不苟》篇曰:“山淵平,天地比,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
”楊倞注引此篇《釋文》,而重伸其指曰:“比,謂齊等也。
或曰。
‘天無實形,地之上空虛者皆天也,是天地長親比相随,無天高地下之殊也。
在高山,則天亦高;在深泉,則天亦下;故曰天地比。
地去天遠近皆相似,是山澤平也。
’”其說亦通。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博按:此所以明道之“周行而不殆”,而“有”、“無”、“死”、“生”之為“一守”也。
兩語重後一語,“日方中方睨”,不過借以顯“物方生方死”之亦有然。
《莊子》書之所啍啍,一篇之中,三緻意于斯者也。
《莊子·齊物》論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何以知“物方生方死”可以“日方中方睨”顯之?《莊子·田子方》曰:“日出東方而入于西極。
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
是出則存,是入則亡。
萬物亦然。
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
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又曰:“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
”此“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之說也。
《莊子·至樂》曰:“莊子妻死,惠子吊之。
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
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今又變而之死,是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礉礉然随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此則莊周深明物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而忘情于哀樂,遣意于得喪者也。
故曰:“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
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将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是以分已。
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
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
是三者雖異,公族也。
”(《莊子·庚桑楚》)故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博按:此道家同異之論,莊周所以明“齊物”者也。
當以《莊子》書明之:《莊子》書之論齊物者,自《齊物論》而外,莫如《知北遊》之言辯而确。
其辭曰:“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夫“與物無際”,斯“大同”矣;“而物有際”,則“小同”矣。
“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則是“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矣,則是同不可以終同也。
故莫如“不際之際,際之不際”。
“不際之際”,可以赅萬物之畢同矣。
“際之不際”,可以知萬物之畢異矣。
故《德充符》引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故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南方無窮而有窮。
博按:此亦“不際之際,際之不際”之意。
“有窮”者,所見者小,“際之不際”也。
“無窮”者,大宇之廣,“不際之際”也。
《莊子·則陽》載魏瑩與田侯牟約。
田侯牟背之。
魏瑩怒,将使人刺之。
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
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
”“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君曰:“噫!其虛言欤?”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
”曰:“知遊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
”曰:“通達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郭象注:“王與蠻氏,俱有限之物耳。
有限,則不問大小,俱不得與無窮者計也。
雖複天地,共在無窮之中,皆蔑如也。
況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争哉?”然而争,則是所見之有窮也。
“南方無窮而有窮”,亦尋常咫尺之見耳。
獨言南方,舉一隅,可以三隅反矣。
今日适越而昔來。
博按:此語亦見《莊子》。
《莊子·齊物論》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釋文》:昔至,崔雲:“昔,夕也。
”向雲:“昔者,昨日之謂也。
”今日适越,昨日何由至哉?思适越時,心已先到,猶之是非先成乎心也。
南方之廣漠,本無窮也,而曰“有窮”者,限于知也。
旅人之适越,在今日也,而雲“昔來”者,心先馳也。
一以證心量之狹,不足以盡大宇之廣。
一以見行程之遲,不足以稱心馳之速。
兩者之為事不同,然要以“厤物之意”,以見意之懸殊于物,而“知”之不可恃則一耳。
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博按:此亦可以明惠施為莊學之别出。
莊周每好以連環喻道。
惟道圜轉若環,故随所皆中,不論“燕之北,越之南”。
下三語,即申第一語“連環可解”之指。
我何以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則以解“連環”也。
夫“連環”無端,所行為始。
天下無方,所在為中。
《莊子·齊物論》曰:“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則陽》曰:“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随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
”《寓言》曰:“萬物皆種,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天均者,天倪也。
”明乎“天倪”,則“連環”可解矣!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博按:此為道家者言之究竟義,故惠施多方,“厤物之意”,亦以此為結穴也。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老子》第十四章)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此老子之言“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又《秋水》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
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
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
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
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又《田子方》曰:“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将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将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此莊子之言“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苟明天地之一體
《釋文》:“厤,古曆字,本亦作曆物之意,分别曆說之。
”下文所謂“遍為萬物說”也。
莊生之道,“以本為精”,“以天為宗”,而緻一于老子之“守靜笃”(《老子》第十六章)。
“萬物無足以铙心,”(《莊子·天道》篇),“一而不變,靜之至也”(《莊子·刻意》篇)。
而惠施“不能以此自甯”,“遍為萬物說”,“厤物之意”。
然則莊生抱一,惠施逐物,以故惠規莊為“無用”,而莊譏惠之“多方”也。
曰“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不中”者,不中乎“道”,即“舛駁”也。
然推惠施“厤物之意”,其大指在明萬物之泛愛,本天地之一體,亦與莊生“抱一”之指無殊,要可索解于《莊子》書耳。
世儒好引墨子《經·經說》以說惠施之厤物,謂為祖述墨學,強為附會,非其本真也。
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至小無内,謂之小一。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
” 博按:此即“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之意。
《莊子·天地》引《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大一”、“小一”,非二“一”也。
“小一”者,“大一”之分。
“大一”者,“小一”之積。
“其大千裡”,即“不可積”之“無厚”,繩繩以積千裡。
《釋文》引司馬曰:“苟其可積,何待千裡。
”豈非所謂“至大無外”者乎?“無厚不可積也”,豈非所謂“至小無内”者乎?後二語,即承前二語而申其指也。
《莊子·知北遊》曰:“六合為巨,未離其内;秋毫為小,待之成體。
”義與惠施相發。
夫“六合為巨,未離其内”,豈非所謂“至大無外”者乎?“秋毫為小”,豈非所謂“至小無内”者乎?然而“六合”之“巨”,必待“秋毫”之“小”以成體,猶之“千裡”之“大”,必繩“不可積”之“無厚”以為積。
故曰“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見《莊子·庚桑楚》)。
何謂“有實”?曰:“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
”(《見莊子·庚桑楚》)此所謂“至小無内”者也。
“無内”,故“無竅”。
然而“無乎處”,則又“至大無外”矣。
自惠施觀之,則見天地之一體。
自莊生論之,則知“内聖”、“外王”之“原于一”。
惟惠施以形體論,偏于惟物,而莊生以聖王論,證以惟心耳。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博按:此亦以證“天地一體”之義也。
《釋文》曰:“卑如字,又音婢。
李雲:‘以地比天,則地卑于天。
若宇宙之高,則天地皆卑。
天地皆卑,則山與澤平矣。
’”按“卑”字或當作“比”,涉音近而訛也。
《荀子·不苟》篇曰:“山淵平,天地比,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
”楊倞注引此篇《釋文》,而重伸其指曰:“比,謂齊等也。
或曰。
‘天無實形,地之上空虛者皆天也,是天地長親比相随,無天高地下之殊也。
在高山,則天亦高;在深泉,則天亦下;故曰天地比。
地去天遠近皆相似,是山澤平也。
’”其說亦通。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博按:此所以明道之“周行而不殆”,而“有”、“無”、“死”、“生”之為“一守”也。
兩語重後一語,“日方中方睨”,不過借以顯“物方生方死”之亦有然。
《莊子》書之所啍啍,一篇之中,三緻意于斯者也。
《莊子·齊物》論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何以知“物方生方死”可以“日方中方睨”顯之?《莊子·田子方》曰:“日出東方而入于西極。
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
是出則存,是入則亡。
萬物亦然。
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
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又曰:“消息盈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
”此“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之說也。
《莊子·至樂》曰:“莊子妻死,惠子吊之。
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
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
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今又變而之死,是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礉礉然随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此則莊周深明物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而忘情于哀樂,遣意于得喪者也。
故曰:“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
萬物出乎無有。
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将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是以分已。
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
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
是三者雖異,公族也。
”(《莊子·庚桑楚》)故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博按:此道家同異之論,莊周所以明“齊物”者也。
當以《莊子》書明之:《莊子》書之論齊物者,自《齊物論》而外,莫如《知北遊》之言辯而确。
其辭曰:“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
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夫“與物無際”,斯“大同”矣;“而物有際”,則“小同”矣。
“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則是“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矣,則是同不可以終同也。
故莫如“不際之際,際之不際”。
“不際之際”,可以赅萬物之畢同矣。
“際之不際”,可以知萬物之畢異矣。
故《德充符》引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故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 南方無窮而有窮。
博按:此亦“不際之際,際之不際”之意。
“有窮”者,所見者小,“際之不際”也。
“無窮”者,大宇之廣,“不際之際”也。
《莊子·則陽》載魏瑩與田侯牟約。
田侯牟背之。
魏瑩怒,将使人刺之。
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
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
”“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君曰:“噫!其虛言欤?”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
”曰:“知遊心于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
”曰:“通達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郭象注:“王與蠻氏,俱有限之物耳。
有限,則不問大小,俱不得與無窮者計也。
雖複天地,共在無窮之中,皆蔑如也。
況魏中之梁,梁中之王而足争哉?”然而争,則是所見之有窮也。
“南方無窮而有窮”,亦尋常咫尺之見耳。
獨言南方,舉一隅,可以三隅反矣。
今日适越而昔來。
博按:此語亦見《莊子》。
《莊子·齊物論》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釋文》:昔至,崔雲:“昔,夕也。
”向雲:“昔者,昨日之謂也。
”今日适越,昨日何由至哉?思适越時,心已先到,猶之是非先成乎心也。
南方之廣漠,本無窮也,而曰“有窮”者,限于知也。
旅人之适越,在今日也,而雲“昔來”者,心先馳也。
一以證心量之狹,不足以盡大宇之廣。
一以見行程之遲,不足以稱心馳之速。
兩者之為事不同,然要以“厤物之意”,以見意之懸殊于物,而“知”之不可恃則一耳。
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博按:此亦可以明惠施為莊學之别出。
莊周每好以連環喻道。
惟道圜轉若環,故随所皆中,不論“燕之北,越之南”。
下三語,即申第一語“連環可解”之指。
我何以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則以解“連環”也。
夫“連環”無端,所行為始。
天下無方,所在為中。
《莊子·齊物論》曰:“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則陽》曰:“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随成,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
”《寓言》曰:“萬物皆種,以不同形相禅。
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天均者,天倪也。
”明乎“天倪”,則“連環”可解矣! 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博按:此為道家者言之究竟義,故惠施多方,“厤物之意”,亦以此為結穴也。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老子》第十四章)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此老子之言“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又《秋水》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
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
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
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
是謂無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又《田子方》曰:“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
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将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将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此莊子之言“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苟明天地之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