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田骈慎到 關尹老聃
關燈
小
中
大
:“薄,迫也。
鄰,近也。
”《莊子·齊物論》曰:“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郭象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
”傥強知所不知,不知之知,終不可至,将薄于不知之知,而知之性分,亦複鄰于傷矣!“而後”之後,疑當為複,形近而誤。
此之謂“知不知,将薄知而後鄰傷之”也。
夫惟“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泠汰于物以為道理”耳。
老子“不尚賢,使民不争”(《老子》第三章),是故慎到“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
老子“絕聖棄知”(《老子》第十九章),是故慎到“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老子“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三章)是故田骈“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此彭蒙、田骈、慎到之宗老子也。
要之“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而已。
既曰“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而與俱往”矣,則“無意無必,無固無我”,故曰:“椎拍斷,與物宛轉。
”《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集解》引韋昭曰:“椎,不撓曲,直至如椎。
”“椎”亦或“錐”之假。
“錐”,器之銳者。
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老子》第九章)又曰:“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第二十二章)故“椎”則拍之。
《廣雅·釋诂》雲:“拍,擊也。
”“斷”,即下文“斷”。
“”,疑車具之有棱者。
“”,疑魚體之有刺者。
郭象注:“斷,無圭角也。
”撓銳直,無圭角,而與物為宛轉。
此老子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者也。
(《老子》第四章)故曰:“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
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此之謂“椎拍斷,與物宛轉”,即“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而與俱往”之征驗矣。
而卒之曰“常反人不見觀”者,蓋總承上文而言之。
“見”,即《孟子·盡心上》“修身見于世”之“見”;“觀”,即《莊子·大宗師》“以觀衆人之耳目”之“觀”,其義皆訓示也。
人以無所表見于世為患,而彭蒙、田骈、慎到則以自見為“建己之患”;人以無所知為恥,而彭蒙、田骈、慎到則以“知不知”為“用知之累”,“棄知去己”,常與人情相反,不欲有所見觀于世。
故曰“常反人不見觀”也。
然老子“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老子》第二十八章),原無意必于去知,不過守雌守黑守辱,不肯予智自雄而已。
至慎到則果于去知,自處以塊,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塊不失道”。
夫“塊”,則塊然無知之一物而已,奚有于“知雄”、“知白”、“知榮”者哉!故莊子雖以“概乎有聞”許之,而卒不許以“知道”。
何者?以其未能妙造自然,而不免于“斷”也。
夫以彭蒙、田骈、慎到之“于物無擇,與之俱往”,“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椎拍斷,與物宛轉”,庶幾乎“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者,殆莊子所謂“王德之人”耶?然而果于去知,“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則何“達情遂命”之與有?莊子不雲乎?“聖也者,達于情而遂于命也。
”則是彭蒙、田骈、慎到者,有志于“王”而卒虧為“聖”,外似近“王”而内未盡“聖”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曰:“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是慎到、田骈也。
”又《天論》篇謂:“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
”正與莊子所謂“于物無擇”,“與之俱往”義相發矣! 右論彭蒙、田骈、慎到。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博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
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漢書·藝文志》道家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而《老子》書不著錄。
有《關尹子》九篇,注雲:“關尹子,名喜,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疑關尹,老聃之弟子也。
而此篇以關尹列老聃之前,不曉何故。
《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
鄰,近也。
”《莊子·齊物論》曰:“知止其所不知,至矣!”郭象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
”傥強知所不知,不知之知,終不可至,将薄于不知之知,而知之性分,亦複鄰于傷矣!“而後”之後,疑當為複,形近而誤。
此之謂“知不知,将薄知而後鄰傷之”也。
夫惟“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泠汰于物以為道理”耳。
老子“不尚賢,使民不争”(《老子》第三章),是故慎到“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
老子“絕聖棄知”(《老子》第十九章),是故慎到“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老子“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第四十三章)是故田骈“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此彭蒙、田骈、慎到之宗老子也。
要之“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而已。
既曰“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而與俱往”矣,則“無意無必,無固無我”,故曰:“椎拍斷,與物宛轉。
”《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其椎少文如此”,《集解》引韋昭曰:“椎,不撓曲,直至如椎。
”“椎”亦或“錐”之假。
“錐”,器之銳者。
老子曰:“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老子》第九章)又曰:“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第二十二章)故“椎”則拍之。
《廣雅·釋诂》雲:“拍,擊也。
”“斷”,即下文“斷”。
“”,疑車具之有棱者。
“”,疑魚體之有刺者。
郭象注:“斷,無圭角也。
”撓銳直,無圭角,而與物為宛轉。
此老子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者也。
(《老子》第四章)故曰:“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
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此之謂“椎拍斷,與物宛轉”,即“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而與俱往”之征驗矣。
而卒之曰“常反人不見觀”者,蓋總承上文而言之。
“見”,即《孟子·盡心上》“修身見于世”之“見”;“觀”,即《莊子·大宗師》“以觀衆人之耳目”之“觀”,其義皆訓示也。
人以無所表見于世為患,而彭蒙、田骈、慎到則以自見為“建己之患”;人以無所知為恥,而彭蒙、田骈、慎到則以“知不知”為“用知之累”,“棄知去己”,常與人情相反,不欲有所見觀于世。
故曰“常反人不見觀”也。
然老子“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老子》第二十八章),原無意必于去知,不過守雌守黑守辱,不肯予智自雄而已。
至慎到則果于去知,自處以塊,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塊不失道”。
夫“塊”,則塊然無知之一物而已,奚有于“知雄”、“知白”、“知榮”者哉!故莊子雖以“概乎有聞”許之,而卒不許以“知道”。
何者?以其未能妙造自然,而不免于“斷”也。
夫以彭蒙、田骈、慎到之“于物無擇,與之俱往”,“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椎拍斷,與物宛轉”,庶幾乎“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者,殆莊子所謂“王德之人”耶?然而果于去知,“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則何“達情遂命”之與有?莊子不雲乎?“聖也者,達于情而遂于命也。
”則是彭蒙、田骈、慎到者,有志于“王”而卒虧為“聖”,外似近“王”而内未盡“聖”也。
《荀子·非十二子》篇曰:“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是慎到、田骈也。
”又《天論》篇謂:“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
”正與莊子所謂“于物無擇”,“與之俱往”義相發矣! 右論彭蒙、田骈、慎到。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博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
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漢書·藝文志》道家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而《老子》書不著錄。
有《關尹子》九篇,注雲:“關尹子,名喜,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疑關尹,老聃之弟子也。
而此篇以關尹列老聃之前,不曉何故。
《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