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田骈慎到 關尹老聃
關燈
小
中
大
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不載關尹子,知原本久佚,而世所傳《關尹子》一卷,乃出宋人依托也。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則是純以神行,不閡于迹者也,宜若“淡然獨與神明居”矣!而雲“以有積為不足”者,非意不足于“有積”也。
“有積”而以“不足”用之,老子所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者也。
(《老子》第四章)“沖”者,充之假。
“道,充而用之或不盈”,即“大盈若沖”之意(《老子》第四十五章)。
“而”者,詞之反也。
“充”與“不盈”相反其意。
道之大盈為“充”。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此之謂“道充”,亦此之謂“有積”。
然大盈之道,而以不盈用之,此之謂“以有積為不足”。
“以”之為言用也。
《老子》書二十章,“衆人皆有以”,七十八章“其無以易之”,王弼注皆曰:“以,用也。
”“有積”者,不遺“物”之“粗”。
而“以有積為不足”者,則反“本”之“精”,承上二語而神明其用也。
傥如郭象注雲:“寄之天下,乃有餘也?”則若真“以有積為不足”矣!道家者言,無此呆谛也。
博按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老子》第二十四章)此“以有積為有積”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四章)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老子》第二十八章)夫“知雄”而守之以“雌”,“知白”而守之以“黑”,“知榮”而守之以“辱”,此之謂“以有積為不足”。
“知雄”,“知白”,“知榮”,“有積”也;守之以“雌”、“黑”、“辱”,“以有積為不足”也。
故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使“以不足為不足”,則“雌”矣,“黑”矣,“辱”矣,焉足“為天下式”乎!故曰:“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第三章)使“以有積為有積”,則“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矣!故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第九章)而荀子則譏之曰:“老子有見于诎,無見于信。
”(《荀子·天論》篇)不知老子者,蓋緻诎以全其信,而大信以示之诎者也。
故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此之謂“以有積為不足”也,曾是“有見于诎”而“無見于信”者乎?使“有見于诎”而“無見于信”,則是“以不足為不足”也,曾是“以有積為不足”之老子而出此乎?今觀關尹、老聃“建之以常無有”,斯能“以有積為不足”矣;“主之以太一”,斯能“以本為精,以物為粗”矣。
夫“建之以常無有”者,老子知“道”之“常”“主之以太一”者、老子抱“德”之“一”兩語者,足以赅五千言之奧旨矣。
按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子》第十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老子》第三十九章)故曰:“主之以太一”也。
然德之不得不主“太一”,其故由于道之“常無有”。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老子》第十四章)則是非德之主于“太一”,不足以明道之“常無有”也。
雖然,所謂“建之以常無有”者,非徒建“無”之一谛以明道之“常”,乃建“無”與“非無”兩義以明道之“常”,斯其所以為“玄”也。
魏晉之士,好揭“常無”一義,以闡道德,庸足為知老子乎!《老子》書開宗明義之第一言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俞樾《諸子平議》謂“常與尚古通。
尚者,上也。
常道猶之言上道也。
”不知“常”者,絕對不變之稱。
《韓非子·解老》篇謂:“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
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
而常者無攸易。
”五千言之所反複闡明者,“知常”之第一義谛也。
夫“抱一”蕲于“知常”,“知常”要以“觀複”,而“觀複”必先“守靜”,故曰:“緻虛極,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老子》第十六章)“道常無名。
”(《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則是純以神行,不閡于迹者也,宜若“淡然獨與神明居”矣!而雲“以有積為不足”者,非意不足于“有積”也。
“有積”而以“不足”用之,老子所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者也。
(《老子》第四章)“沖”者,充之假。
“道,充而用之或不盈”,即“大盈若沖”之意(《老子》第四十五章)。
“而”者,詞之反也。
“充”與“不盈”相反其意。
道之大盈為“充”。
“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此之謂“道充”,亦此之謂“有積”。
然大盈之道,而以不盈用之,此之謂“以有積為不足”。
“以”之為言用也。
《老子》書二十章,“衆人皆有以”,七十八章“其無以易之”,王弼注皆曰:“以,用也。
”“有積”者,不遺“物”之“粗”。
而“以有積為不足”者,則反“本”之“精”,承上二語而神明其用也。
傥如郭象注雲:“寄之天下,乃有餘也?”則若真“以有積為不足”矣!道家者言,無此呆谛也。
博按老子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老子》第二十四章)此“以有積為有積”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老子》第二十四章)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老子》第二十八章)夫“知雄”而守之以“雌”,“知白”而守之以“黑”,“知榮”而守之以“辱”,此之謂“以有積為不足”。
“知雄”,“知白”,“知榮”,“有積”也;守之以“雌”、“黑”、“辱”,“以有積為不足”也。
故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老子》第二十六章)使“以不足為不足”,則“雌”矣,“黑”矣,“辱”矣,焉足“為天下式”乎!故曰:“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第三章)使“以有積為有積”,則“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第九章),“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矣!故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第九章)而荀子則譏之曰:“老子有見于诎,無見于信。
”(《荀子·天論》篇)不知老子者,蓋緻诎以全其信,而大信以示之诎者也。
故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辯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此之謂“以有積為不足”也,曾是“有見于诎”而“無見于信”者乎?使“有見于诎”而“無見于信”,則是“以不足為不足”也,曾是“以有積為不足”之老子而出此乎?今觀關尹、老聃“建之以常無有”,斯能“以有積為不足”矣;“主之以太一”,斯能“以本為精,以物為粗”矣。
夫“建之以常無有”者,老子知“道”之“常”“主之以太一”者、老子抱“德”之“一”兩語者,足以赅五千言之奧旨矣。
按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子》第十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老子》第三十九章)故曰:“主之以太一”也。
然德之不得不主“太一”,其故由于道之“常無有”。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混而為一。
”(《老子》第十四章)則是非德之主于“太一”,不足以明道之“常無有”也。
雖然,所謂“建之以常無有”者,非徒建“無”之一谛以明道之“常”,乃建“無”與“非無”兩義以明道之“常”,斯其所以為“玄”也。
魏晉之士,好揭“常無”一義,以闡道德,庸足為知老子乎!《老子》書開宗明義之第一言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俞樾《諸子平議》謂“常與尚古通。
尚者,上也。
常道猶之言上道也。
”不知“常”者,絕對不變之稱。
《韓非子·解老》篇謂:“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
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
而常者無攸易。
”五千言之所反複闡明者,“知常”之第一義谛也。
夫“抱一”蕲于“知常”,“知常”要以“觀複”,而“觀複”必先“守靜”,故曰:“緻虛極,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老子》第十六章)“道常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