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田骈慎到 關尹老聃

關燈
公而不當,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彭蒙、田骈、慎到聞其風而說之。

    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

    ”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

    椎拍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

    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

    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

    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

    ”适得怪焉。

    田骈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

    其風窢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于斷。

    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

    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博按:彭蒙無可考。

    此篇雲“田骈亦然,學于彭蒙”,則是彭蒙,田骈之師也。

    《漢書·藝文志》道家有《田子》二十五篇,注雲:“名骈,齊人,遊稷下,号天口骈。

    ”法家有《慎子》四十二篇,注雲:“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今《田子》書佚,獨傳《慎子》書《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其書大旨欲因物理之當然,各定一法而守之,不求于法之外,亦不寬于法之中,則上下相安,可以清淨而治。

    然法所不行,勢必刑以齊之,道德之為刑名,此其樞機,所以申、韓多稱之也。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慎到,趙人;田骈,齊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則是慎到、田骈者,道家之支與流裔,故莊子雖斥其“不知道”,而未嘗不許以“概乎皆嘗有聞”。

    莊子有“齊物”之論,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谲怪,道通為一。

    ”是故彭蒙、田骈、慎到“齊萬物以為首”,“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以“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也”。

    “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斯之謂“辯之”。

    大道而能“辯之”,則是道之有畛也。

    辯其是非,則有所“選”矣。

    辯其得失,則有所“教”矣。

    “選則不遍,教則不至。

    ”若乃“道未始有封”,包是非,兼得失,豈以“辯之”為能乎?此其說亦在《齊物論》也。

    《齊物論》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夫道之虧,由于是非之彰,然必有是有非而後有所選。

    有選斯有封,故曰“選則不遍”也。

    《齊物論》又曰:“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

    惟其好之也,以異于彼。

    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

    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

    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

    若是而不可謂成?物與我無成也。

    ”郭象注:“言此三子,唯獨好其所明,明示衆人,欲使同乎我之所好,是猶對牛鼓簧耳。

    此三子雖求明于彼,彼竟不明。

    物皆自明而不明彼。

    若彼不明,即謂不成,則萬物皆相與無成矣。

    故聖人不顯此以耀彼,不舍己而逐物,從而任之,各冥其所能,故曲成而不遺也。

    今三子欲以己之所好,明示于彼,不亦妄乎!”故曰“教則不至”也。

    《齊物論》又曰:“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

    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争,此之謂八德。

    ”則是“辯”者,道之“畛”也。

    “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辯之”,則域于自封而所見有遺矣。

    曾是“無所不在”之道而若此乎?故曰“道則無遺”者矣。

    此彭蒙、田骈、慎到之宗莊子也。

    老子“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第三章)。

    曰:“愛民治國,能無知乎?”(《老子》第十章)“民之難治,以其知多。

    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

    ”(《老子》第六十五章)“常使知者不敢為也。

    ”(《老子》第三章)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

    ”郭象注:“謂知力淺,不知任其自然,故薄之而又鄰傷也。

    ”解雖是而意未明。

    博按《廣雅·釋诂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