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禽滑厘 宋钘尹文
關燈
小
中
大
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
為之大過,已之大順(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曰:已,止也。
即下文“明之不如其已”之已。
大順即太甚之意,言應做之事做得太過分,應節止之事,亦節止得太過分。
順、甚音近可通也。
)。
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
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
黃帝有《鹹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椁,以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愛人。
以此自行,固不愛己。
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俞樾《諸子平議》曰:名山當作名川。
),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禹親自操槁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置萬國。
禹大聖人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
” 博按:“不與先王同”,當連下“毀古之禮樂”讀,所以證墨子之“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者也。
蓋墨子之意,主于節用,生當先王禮明樂備之後,而“毀古之禮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
此其所以“不與先王同”,豈非所謂“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者耶?此《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之指也。
“先王”,謂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後世”則專指周而言。
《論語·八佾》: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正所謂“靡于萬物”,“晖于數度”之世。
《說文·日部》:“晖,光也。
”《太玄經·視·次五》:“厥德晖如。
”注:“晖如,文德之貌也。
”墨子之嫉文德與老子同,而微有異者,蓋老子欲反周之文以跻之“古始”之“樸”(《老子》第十九章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而墨子則矯周之文勝而用夏之質。
《淮南子·要略訓》雲:“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财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今莊子之稱墨子曰:“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
’”與淮南之說同。
而儒者荀子則著《富國》篇以非墨子之節用,著《禮論》篇以斥墨子之短喪,著《樂論》篇以貶墨子之非樂,而最其指于《解蔽》篇,一言以蔽之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皆指此篇所稱“墨子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毀古之禮樂”而言。
至荀子《天論》篇曰:“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
”其非墨子之見于《非十二子》篇者曰:“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辯異。
”此墨子《尚同》之指,而此篇所雲“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者也。
“不異”,即荀子所謂“有見于齊”;而“不異”之“異”,即荀子《非十二子》篇“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辯異”之“異”。
惟荀子所謂“僈差等”者,承“上功用大儉約”而言,猶是《節用》、《節葬》之指。
而莊生所雲“不異”者,承“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而言,乃是《兼愛》、《非攻》之義。
然則莊生雲“不異”,荀子曰“僈差等”,謂墨子之“有見于齊”同;而莊以議墨之兼愛,荀以非墨之節用,所以謂墨子之“有見于齊”者則異。
墨子之道多端,其書七十一篇,著有[2]《漢書·藝文志》,今存者五十三篇。
《魯問》篇:墨子之語魏越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
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
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
國家憙音沉湎,則語之《非樂》、《非命》。
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
國家務奪侵陵,則語之《兼愛》、《非攻》”。
今《墨子》書雖殘缺,然自《尚賢》至《非命》三十篇,所論略備。
而要其歸,不外《節用》、《兼愛》。
其餘諸端,皆由《節用》、《兼愛》推衍而出。
如《節葬》、《非樂》諸義,由《節用》而
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
為之大過,已之大順(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曰:已,止也。
即下文“明之不如其已”之已。
大順即太甚之意,言應做之事做得太過分,應節止之事,亦節止得太過分。
順、甚音近可通也。
)。
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
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
黃帝有《鹹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椁,以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愛人。
以此自行,固不愛己。
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墨子稱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俞樾《諸子平議》曰:名山當作名川。
),支川三千,小者無數。
禹親自操槁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胫無毛,沐甚雨,栉疾風,置萬國。
禹大聖人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
” 博按:“不與先王同”,當連下“毀古之禮樂”讀,所以證墨子之“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者也。
蓋墨子之意,主于節用,生當先王禮明樂備之後,而“毀古之禮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
此其所以“不與先王同”,豈非所謂“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者耶?此《節用》、《節葬》、《非樂》諸篇之指也。
“先王”,謂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後世”則專指周而言。
《論語·八佾》: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正所謂“靡于萬物”,“晖于數度”之世。
《說文·日部》:“晖,光也。
”《太玄經·視·次五》:“厥德晖如。
”注:“晖如,文德之貌也。
”墨子之嫉文德與老子同,而微有異者,蓋老子欲反周之文以跻之“古始”之“樸”(《老子》第十九章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而墨子則矯周之文勝而用夏之質。
《淮南子·要略訓》雲:“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财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今莊子之稱墨子曰:“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為墨。
’”與淮南之說同。
而儒者荀子則著《富國》篇以非墨子之節用,著《禮論》篇以斥墨子之短喪,著《樂論》篇以貶墨子之非樂,而最其指于《解蔽》篇,一言以蔽之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皆指此篇所稱“墨子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毀古之禮樂”而言。
至荀子《天論》篇曰:“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畸。
”其非墨子之見于《非十二子》篇者曰:“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辯異。
”此墨子《尚同》之指,而此篇所雲“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者也。
“不異”,即荀子所謂“有見于齊”;而“不異”之“異”,即荀子《非十二子》篇“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辯異”之“異”。
惟荀子所謂“僈差等”者,承“上功用大儉約”而言,猶是《節用》、《節葬》之指。
而莊生所雲“不異”者,承“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而言,乃是《兼愛》、《非攻》之義。
然則莊生雲“不異”,荀子曰“僈差等”,謂墨子之“有見于齊”同;而莊以議墨之兼愛,荀以非墨之節用,所以謂墨子之“有見于齊”者則異。
墨子之道多端,其書七十一篇,著有[2]《漢書·藝文志》,今存者五十三篇。
《魯問》篇:墨子之語魏越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
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
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
國家憙音沉湎,則語之《非樂》、《非命》。
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
國家務奪侵陵,則語之《兼愛》、《非攻》”。
今《墨子》書雖殘缺,然自《尚賢》至《非命》三十篇,所論略備。
而要其歸,不外《節用》、《兼愛》。
其餘諸端,皆由《節用》、《兼愛》推衍而出。
如《節葬》、《非樂》諸義,由《節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