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禽滑厘 宋钘尹文
關燈
小
中
大
出者也;《上同》、《上賢》、《非攻》諸義,皆由《兼愛》而出者也。
《漢書·藝文志》論墨家者流,于胪舉諸端之後,而卒之曰:“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别親疏。
”亦要其歸于節用、兼愛二者。
而節用尤為墨道之第一義,一則儉于自為,乃能豐于及物,二則兼愛者不暇自愛,不暇自愛則亦不侈于自奉。
此荀子所由專非其節用。
莊生雖并稱兼愛,而特側重于節用。
所謂開宗明義,特揭其出古之道術,曰“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者也。
然而論之曰:“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則是内不能達情遂命以通于“聖”也。
又曰:“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則是外不能與物俱往以跻于“王”也。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此則墨子之大蔽也。
墨子行事不概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附雲:“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
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禽滑厘,墨子弟子,見《墨子·公輸》篇。
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谲不同(郭慶藩《莊子集釋》曰:倍谲,背之借,外向之名。
莊子蓋喻各泥一見,二人相背耳。
),相謂别墨。
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曰:觭字不見他書,疑為畸之異文,實即奇字。
《說文》雲:奇,不偶也。
),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博按:《韓非子·顯學》篇曰:“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墨離為三。
”是即此篇所稱“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也。
而“俱誦《墨經》”之“《墨經》”有二說:一謂“《墨經》”指《墨子》書卷一之《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七篇而言。
黃震《日抄讀諸子》曰:“墨子之書凡二:其後以‘論’稱者多衍複,其前以‘經’稱者善文法。
”錢曾《讀書敏求記》[3]曰:“潛溪《諸子辯》雲:‘《墨子》三卷:上卷七篇,号曰經,中卷、下卷六篇,号曰論。
’予藏弘治己未舊抄本,卷篇之數,恰與其言合。
”畢沅《墨子注叙》曰:“又三卷一本,即《親士》至《尚同》十三篇。
宋王應麟、陳振孫僅見此本,有樂台注,見鄭樵《通志·藝文略》,今亡。
”世所傳十五卷本不分題經、論而三卷本上卷七篇,必于目下題經,故号曰經。
此相傳之古說也。
一謂“《墨經》”乃指《墨子》書之《經·經說》而言。
孫诒讓《墨子閑诂》謂:“《墨經》即《墨辯》,今書《經說》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
”近儒梁啟超、胡适皆宗焉。
此挽出之新說也。
自博觀之,當以古說為可信。
按《管子》書有《經言》九篇;《韓非子·内儲說上》有“經”七篇,《内儲說下》有“經”七篇,《外儲說右上》有“經”三篇,《外儲說右》有“經”五篇,皆以“經”冠諸篇之首,則《墨子》書之“經”亦應冠于篇首。
而《經·經說》,其篇次列第四十至第四十三,如真以為《墨經》,不應後其所先,輕重倒置若此。
一也。
且題曰“經”者,必全書之大經大法。
而《墨子》書之大經大法,不過《天志》、《尚賢》、《兼愛》、《節用》、《非樂》荦荦數大端,而此荦荦數大端,皆于卷之一七篇中發其指(張采田《史微原墨》),斯足以揭全書之綱,題之曰《經》而無愧。
至《經·經說》不過“辯言正辭”而已,小辯破道,奚當于大經大法。
二也。
故曰:“《墨經》者,乃指《墨子》書卷之一《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七篇而言。
”曰“俱誦《墨經》而倍谲不同”者,謂相裡勤、鄧陵之徒,雖俱誦《墨經》,然背谲所言,有乖于墨子之大經大法,故曰“而”,“而”者,辭之反也。
“相謂别墨”雲者,謂人以别墨相謂,若曰“墨家之别派”雲爾,不以正宗予之也。
曷為不以正宗予之?以其背谲所言,相訾以“堅白同異之辯”,相應以“觭偶不仵之辭”,與《墨經》稱說不同也。
故不以正宗予之,而相謂曰“别墨”也。
然相裡勤、鄧陵之徒,則不以“别墨”自居,而欲得為巨子,辯其所是以為天下宗主,而篡墨家之統焉!墨家号其道理成者為巨子,若儒家之碩儒。
巨子為墨家之所宗,如儒者之“群言淆亂衷諸聖”也。
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
《漢書·藝文志》論墨家者流,于胪舉諸端之後,而卒之曰:“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别親疏。
”亦要其歸于節用、兼愛二者。
而節用尤為墨道之第一義,一則儉于自為,乃能豐于及物,二則兼愛者不暇自愛,不暇自愛則亦不侈于自奉。
此荀子所由專非其節用。
莊生雖并稱兼愛,而特側重于節用。
所謂開宗明義,特揭其出古之道術,曰“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者也。
然而論之曰:“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
”則是内不能達情遂命以通于“聖”也。
又曰:“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則是外不能與物俱往以跻于“王”也。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此則墨子之大蔽也。
墨子行事不概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附雲:“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
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禽滑厘,墨子弟子,見《墨子·公輸》篇。
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谲不同(郭慶藩《莊子集釋》曰:倍谲,背之借,外向之名。
莊子蓋喻各泥一見,二人相背耳。
),相謂别墨。
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辭相應(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曰:觭字不見他書,疑為畸之異文,實即奇字。
《說文》雲:奇,不偶也。
),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
博按:《韓非子·顯學》篇曰:“自墨子之死也,有相裡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墨離為三。
”是即此篇所稱“相裡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也。
而“俱誦《墨經》”之“《墨經》”有二說:一謂“《墨經》”指《墨子》書卷一之《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七篇而言。
黃震《日抄讀諸子》曰:“墨子之書凡二:其後以‘論’稱者多衍複,其前以‘經’稱者善文法。
”錢曾《讀書敏求記》[3]曰:“潛溪《諸子辯》雲:‘《墨子》三卷:上卷七篇,号曰經,中卷、下卷六篇,号曰論。
’予藏弘治己未舊抄本,卷篇之數,恰與其言合。
”畢沅《墨子注叙》曰:“又三卷一本,即《親士》至《尚同》十三篇。
宋王應麟、陳振孫僅見此本,有樂台注,見鄭樵《通志·藝文略》,今亡。
”世所傳十五卷本不分題經、論而三卷本上卷七篇,必于目下題經,故号曰經。
此相傳之古說也。
一謂“《墨經》”乃指《墨子》書之《經·經說》而言。
孫诒讓《墨子閑诂》謂:“《墨經》即《墨辯》,今書《經說》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
”近儒梁啟超、胡适皆宗焉。
此挽出之新說也。
自博觀之,當以古說為可信。
按《管子》書有《經言》九篇;《韓非子·内儲說上》有“經”七篇,《内儲說下》有“經”七篇,《外儲說右上》有“經”三篇,《外儲說右》有“經”五篇,皆以“經”冠諸篇之首,則《墨子》書之“經”亦應冠于篇首。
而《經·經說》,其篇次列第四十至第四十三,如真以為《墨經》,不應後其所先,輕重倒置若此。
一也。
且題曰“經”者,必全書之大經大法。
而《墨子》書之大經大法,不過《天志》、《尚賢》、《兼愛》、《節用》、《非樂》荦荦數大端,而此荦荦數大端,皆于卷之一七篇中發其指(張采田《史微原墨》),斯足以揭全書之綱,題之曰《經》而無愧。
至《經·經說》不過“辯言正辭”而已,小辯破道,奚當于大經大法。
二也。
故曰:“《墨經》者,乃指《墨子》書卷之一《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七篇而言。
”曰“俱誦《墨經》而倍谲不同”者,謂相裡勤、鄧陵之徒,雖俱誦《墨經》,然背谲所言,有乖于墨子之大經大法,故曰“而”,“而”者,辭之反也。
“相謂别墨”雲者,謂人以别墨相謂,若曰“墨家之别派”雲爾,不以正宗予之也。
曷為不以正宗予之?以其背谲所言,相訾以“堅白同異之辯”,相應以“觭偶不仵之辭”,與《墨經》稱說不同也。
故不以正宗予之,而相謂曰“别墨”也。
然相裡勤、鄧陵之徒,則不以“别墨”自居,而欲得為巨子,辯其所是以為天下宗主,而篡墨家之統焉!墨家号其道理成者為巨子,若儒家之碩儒。
巨子為墨家之所宗,如儒者之“群言淆亂衷諸聖”也。
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
将使後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無胈,胫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