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禽滑厘 宋钘尹文

關燈
,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博按:莊生之道,在貴身任生,以無為而治,而見墨者之教,勞形勤生,以自苦為極,“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行拂亂其所為而已矣。

    故曰“亂之上也”。

    郭象注:“亂莫大于逆物而傷性也。

    ”使用墨者之教而獲有治焉?終以“逆物傷性”而不得跻無為之上治也。

    故曰“治之下也”。

    然其用心笃厚,利天下為之,“雖枯槁不舍也”。

    “将求之不得也”,豈非“真天下之好”也哉!好,讀“許皓切”,如《詩·遵大路》“不寁好也”、《國語·晉語》“不可謂好”之“好”,美也,善也。

    墨翟“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其權略足以持危應變,而所學該綜道藝,洞究象數之微,此莊生所以甚非其行而卒是其意,稱之曰“天下之好”,媵之以“才士”之目也。

    故非禽滑厘之徒,所可等量齊觀矣。

     右論墨翟、禽滑厘。

     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苟于人(章炳麟《莊子解》曰:苟者,苟之誤。

    《說文》言苛之字止句,是漢時俗書,苛苟相亂。

    下言苛察,一本作苟,亦其例也。

    ),不忮于衆,願天下之安甯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聞其風而說之。

    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

    接萬物以别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以聏、合、歡,以調海内請欲,置之以為主(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曰:聏字不見他書。

    郭嵩焘據《莊子阙誤》引作胹,訓為爛也,熟也,軟也。

    大概當是宋钘、尹文用軟熟和合歡喜的教義,以調節海内人的情欲。

    “請欲”當讀為“情欲”,即下文情欲寡淺之情欲也。

    “請”讀為“情”,《墨子》書中甚多,情、請二字古通用甚明。

    宋钘、尹文即以此種情欲為學說基礎,故曰“以聏合歡,以調海内請欲,置之以為主”。

    )。

    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寝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

    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

    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

    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

    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

    ”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章炳麟《莊子解故》曰:圖當為啚之誤,啚即鄙陋鄙夷之本字,啚傲猶言鄙夷耳。

    )!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

    ”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博按:宋钘、尹文,蓋墨者之支與流裔。

    而莊生所以明其所自出“古之道術”,曰“不累于俗,不飾于物”,即墨子“不侈于後世,不靡于萬物,不晖于數度”之意。

    “不苟于人,不忮于衆”,即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之指。

    此宋钘、尹文之所為與墨同。

    然“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為之大過,已之大順”,不恤犧牲自我以利天下者也。

    至宋钘、尹文之所為白心,則以“我”亦天下之一民,苟“天下之安甯”,不能“人”足養而遺外“我”也,願“畢足”焉。

    此宋钘、尹文之所與墨子異。

    蓋一則舍己徇人,一則人我畢足也。

    今觀宋钘、尹文之“上說下教”,不外兩事,曰:“以禁攻寝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内。

    ”而“接萬物以别宥為始”。

    蓋非“别宥”,不知“見侮”之“不辱”;不知“見侮”之“不辱”,則不能以“禁攻寝兵”。

    非“别宥”,不明“為人”之“自為”;不明“為人”之“自為”,則不能以“寡淺情欲”。

    此實宋钘、尹文之第一義谛也。

    按“别宥”之說,見于《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之章,其言曰:“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枯梧樹。

    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

    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

    夫請以為薪與勿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

    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墨,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耶。

    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

    别宥,則能全其天矣。

    ”畢沅謂“宥疑與囿同”。

    “囿”有“域之”之義。

    (《詩·靈台》“王在靈囿”傳:囿,所以域養鳥獸也。

    《國語·楚語》“王在靈囿”注:囿,域也。

    )而“别囿”雲者,蓋别白其囿我者而不蔽于私之意。

    “伐梧”者疑言鄰父,“攫金”者不見人操,大抵迕于接物者,罔不有囿于私利之見者存。

    惟“别宥”,而後知“尚同”、“兼愛”,萬物交利,我亦不遺焉。

    故曰“接萬物以别宥為始”也。

    《屍子·廣澤》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