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天道》篇雲:“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賞罰已明而愚智處宜,貨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故書曰‘有形有名’。
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蓋甚言名法諸家之非所先,而為“辯士一曲之人”。
此之所謂“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豈所論于“備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者哉!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
博按:“聖”之為言“通”也,所以适己性也,故曰“内”。
“王”之為言往也,所以與物化也,故曰“外”。
“内聖外王”,蓋莊生造設此語以闡“道”之量,而持以為揚榷諸家之衡準者。
惟引莊生之言足以明之。
《莊子天道》篇曰:“通于聖。
”又《天運》篇曰:“聖也者,達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無言而心說。
”又《天地》篇曰:“聖人鹑居而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則是“聖”之謂“内”,所以适己性也。
《天地》篇又曰:“無為為之之謂天。
無為言之之謂德。
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同同之之謂大。
行不崖異之謂寬。
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
德成之謂立。
循于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郭象注:“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也。
”博按:《爾雅·釋诂》:“逝,往也。
”則“往”即“逝”。
故曰:“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郭象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于事也。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耶!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則是“王”之謂“外”,所以與物化也。
内之以成“聖”,外之以成“王”,而要必蕲于“刳心”。
《莊子·天地》篇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蓋不“刳心”,不足以契“道”也。
夫有心則累其自然而不肯“任萬物之自往”,惟“刳心”,而後内則“聖”,外則“王”,乃契于“道”。
惟不“刳心”,而“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口鼻,各有所明,不能相通”。
此“内聖外王之道”,所以“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也。
老子言“道”、“德”,莊子言“内聖”、“外王”。
“道”也者,人之所共由也,莊子谥之曰“外王之道”。
“德”也者,我之所自得也,莊子谥之曰“内聖之道”。
“内聖”得其自在,“外王”蕲于平等。
維綱所寄,其唯《逍遙遊》、《齊物論》二篇。
斯章生之所雲(章炳麟《齊物論釋》序),信有當于知言也!體任性真,故自由而在我,《逍遙遊》之指也。
理絕名言,故平等而鹹适,《齊物論》之指也。
綜《莊子》書三十三篇,其大指以為:俯仰乎天地之間,逍遙乎自得之場,固養生之主也。
然人間世情僞萬端,而與接為構,日以心鬥,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放乎逍遙而得其自在也。
夫唯逍遙之至者,為能遊心乎德之和,不系累于形骸,而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斯固德充之符矣!是則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夫無心而放乎自在,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
然則《養生主》、《人間世》及《德充符》三篇,所以盡《逍遙遊》不言之指,而《大宗師》及《應帝王》則以竟《齊物論》未發之蘊者也。
此《内篇》之大凡也。
凡《外篇》十五:曰《骈拇》,曰《馬蹄》,曰《胠箧》,曰《在宥》,四篇言絕聖棄知,絕仁棄義以去性命之桎梏。
曰《天運》,言逍遙無為之為采真之遊。
曰《刻意》,言逍遙之在恬淡寂寞虛無無為。
曰《繕性》,言以恬養知之為逍遙。
曰《至樂》,言至樂唯逍遙于無為。
曰《達生》,言棄世則無累于逍遙。
曰《山木》,言虛己以遊世之孰能害。
曰《田子方》,言遊于物之初。
此言《逍遙遊》也。
曰《天地》,言不同同之之為王德。
曰《天道》,言靜而聖、動而王之壹于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所以明内聖外王之無二道,亦《齊物論》之指也。
《秋水》言小大之齊。
《知北遊》言死生之齊。
此言《齊物論》也。
凡《雜篇》十。
其中言《逍遙遊》者五:曰《外物》,曰《讓王》,曰《盜跖》,曰《漁父》,曰《列禦寇》。
言《齊物論》者五:曰《庚桑楚》,曰《徐無鬼》,曰《則陽》,曰《寓言》,曰《說劍》。
一言以蔽之,曰“道法自然”,無殊于“内聖”、“外王”也。
不任自然,則失其性命之情。
一任自然,則安于性命之情。
性命之安在我,則放乎逍遙之遊,内聖之德也。
性命之安在人,乃以征物論之齊,外王之道也。
此《莊子》書之大指也。
然《莊子》書三十三篇,言《逍遙遊》者二十篇,言《齊物論》者十二篇,而本篇之為叙錄者不算焉,則是詳于内聖而略于外王也。
于戲!莊生不雲乎?“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讓王》篇)故略之也。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道術将為天下裂。
博按:莊子《齊物論》曰:“道未始有封。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則是道之有封矣。
有封,斯有是非。
《齊物論》又曰:“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郭象注:“道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未能忘愛釋私,玄同彼我也。
”則是道術之為天下裂,而後“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也。
大抵百家之所為,殊異于老莊者:老莊棄智而任道,百家遺道而徇智。
棄智而任道者,有以“見天地之純”,“察(讀如字)古人之全”,而是非之畛泯。
遺道而徇智者,将以“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而彼我之見紛。
蓋道者主“一”以窺大道之全,而百家裂“道”以明“一曲”之智,“渾淪”之與“瑣碎”異(《列子·天瑞》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玄同”之與“相非”違也。
楊子《法言·問道》曰:“道以導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也,合則渾,離則散。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循于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此道者所以于百家最為高,而救一切聖智之禍也!
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賞罰已明而愚智處宜,貨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故書曰‘有形有名’。
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蓋甚言名法諸家之非所先,而為“辯士一曲之人”。
此之所謂“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豈所論于“備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者哉! 是故内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
博按:“聖”之為言“通”也,所以适己性也,故曰“内”。
“王”之為言往也,所以與物化也,故曰“外”。
“内聖外王”,蓋莊生造設此語以闡“道”之量,而持以為揚榷諸家之衡準者。
惟引莊生之言足以明之。
《莊子天道》篇曰:“通于聖。
”又《天運》篇曰:“聖也者,達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無言而心說。
”又《天地》篇曰:“聖人鹑居而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則是“聖”之謂“内”,所以适己性也。
《天地》篇又曰:“無為為之之謂天。
無為言之之謂德。
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同同之之謂大。
行不崖異之謂寬。
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
德成之謂立。
循于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郭象注:“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也。
”博按:《爾雅·釋诂》:“逝,往也。
”則“往”即“逝”。
故曰:“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郭象注:任素而往耳,非好通于事也。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耶!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則是“王”之謂“外”,所以與物化也。
内之以成“聖”,外之以成“王”,而要必蕲于“刳心”。
《莊子·天地》篇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蓋不“刳心”,不足以契“道”也。
夫有心則累其自然而不肯“任萬物之自往”,惟“刳心”,而後内則“聖”,外則“王”,乃契于“道”。
惟不“刳心”,而“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口鼻,各有所明,不能相通”。
此“内聖外王之道”,所以“備于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也。
老子言“道”、“德”,莊子言“内聖”、“外王”。
“道”也者,人之所共由也,莊子谥之曰“外王之道”。
“德”也者,我之所自得也,莊子谥之曰“内聖之道”。
“内聖”得其自在,“外王”蕲于平等。
維綱所寄,其唯《逍遙遊》、《齊物論》二篇。
斯章生之所雲(章炳麟《齊物論釋》序),信有當于知言也!體任性真,故自由而在我,《逍遙遊》之指也。
理絕名言,故平等而鹹适,《齊物論》之指也。
綜《莊子》書三十三篇,其大指以為:俯仰乎天地之間,逍遙乎自得之場,固養生之主也。
然人間世情僞萬端,而與接為構,日以心鬥,唯無心而不自用者,為能放乎逍遙而得其自在也。
夫唯逍遙之至者,為能遊心乎德之和,不系累于形骸,而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斯固德充之符矣!是則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夫無心而放乎自在,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
然則《養生主》、《人間世》及《德充符》三篇,所以盡《逍遙遊》不言之指,而《大宗師》及《應帝王》則以竟《齊物論》未發之蘊者也。
此《内篇》之大凡也。
凡《外篇》十五:曰《骈拇》,曰《馬蹄》,曰《胠箧》,曰《在宥》,四篇言絕聖棄知,絕仁棄義以去性命之桎梏。
曰《天運》,言逍遙無為之為采真之遊。
曰《刻意》,言逍遙之在恬淡寂寞虛無無為。
曰《繕性》,言以恬養知之為逍遙。
曰《至樂》,言至樂唯逍遙于無為。
曰《達生》,言棄世則無累于逍遙。
曰《山木》,言虛己以遊世之孰能害。
曰《田子方》,言遊于物之初。
此言《逍遙遊》也。
曰《天地》,言不同同之之為王德。
曰《天道》,言靜而聖、動而王之壹于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所以明内聖外王之無二道,亦《齊物論》之指也。
《秋水》言小大之齊。
《知北遊》言死生之齊。
此言《齊物論》也。
凡《雜篇》十。
其中言《逍遙遊》者五:曰《外物》,曰《讓王》,曰《盜跖》,曰《漁父》,曰《列禦寇》。
言《齊物論》者五:曰《庚桑楚》,曰《徐無鬼》,曰《則陽》,曰《寓言》,曰《說劍》。
一言以蔽之,曰“道法自然”,無殊于“内聖”、“外王”也。
不任自然,則失其性命之情。
一任自然,則安于性命之情。
性命之安在我,則放乎逍遙之遊,内聖之德也。
性命之安在人,乃以征物論之齊,外王之道也。
此《莊子》書之大指也。
然《莊子》書三十三篇,言《逍遙遊》者二十篇,言《齊物論》者十二篇,而本篇之為叙錄者不算焉,則是詳于内聖而略于外王也。
于戲!莊生不雲乎?“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讓王》篇)故略之也。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
道術将為天下裂。
博按:莊子《齊物論》曰:“道未始有封。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則是道之有封矣。
有封,斯有是非。
《齊物論》又曰:“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郭象注:“道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未能忘愛釋私,玄同彼我也。
”則是道術之為天下裂,而後“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也。
大抵百家之所為,殊異于老莊者:老莊棄智而任道,百家遺道而徇智。
棄智而任道者,有以“見天地之純”,“察(讀如字)古人之全”,而是非之畛泯。
遺道而徇智者,将以“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而彼我之見紛。
蓋道者主“一”以窺大道之全,而百家裂“道”以明“一曲”之智,“渾淪”之與“瑣碎”異(《列子·天瑞》曰: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
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玄同”之與“相非”違也。
楊子《法言·問道》曰:“道以導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也,合則渾,離則散。
”“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
”“循于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此道者所以于百家最為高,而救一切聖智之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