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總論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
博按:此篇總論“天下之治方術者”,故以篇首“天下”二字為題。
兩語蓋言天下之治方術者,皆以其所有之方術,為人之所莫加也,意極顯明。
而郭象注深求之,謂“為其所有為,則真為也;為其真為則無僞矣;又何加焉。
”則說迂曲而不易曉矣。
古書有深求而益晦者,此類是也。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
” 博按:“無乎不在”四字,莊子書明道之第一義谛也。
莊子《齊物論》曰:“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榮華。
”又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此言道虧于有所在也。
又《齊物論》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
”郭象注:“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分域。
”《知北遊》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蝼蟻。
’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
’”此言道在于“無不在”也。
安有“天下之治方術者”而無當于“古之所謂道術”,而不為道之所在者乎?《老子》言道德,此篇言道術。
老子曰:“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然則自然之理之謂“道”,而得“道”之謂“德”。
“德者,得身也。
”(《韓非子·解老》)行“道”之謂“術”。
“術”,“路也”(《後漢書·馮衍傳》注),“所由也”(《禮記·樂記》“然後心術形焉”注)。
“有封”,“有是非”,則虧于“道”;“未始有封”,“無乎不在”,則全于“道”。
此“道”之所以有成虧也。
賈子《新書·道術》篇曰:“道者所從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
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
術也者,所以制物也,動靜之數也。
凡此皆道也。
”此“道”之所以不廢“術”也。
“術”者,所以行“道”也。
“汝惟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故曰“道者所從接物也”。
“其本者謂之虛”,惟虛乃能容物。
不師成心,不為意必,而理無不赅,物無乎逃矣。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博按:此莊子設問道既無乎不在,則神聖明王何由降出,獨與衆異,而答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也”(《老子》第二十二章)。
“聖”之為言,通也。
(《白虎通·聖人》篇:“聖者,通也。
”《說文·耳部》:“聖,通也。
”它書不具引。
)“王”之為言,往也。
(《韓詩外傳》:“王者,往也。
天下往之謂之王。
”《說文·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
”它書不具引。
)體道之謂“聖”,故曰“有所生”。
行道之謂“王”,故曰“有所成”。
莊子此篇,蓋通論“天下之治方術者”,而折衷于老子,可以老子之言明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王弼注:“萬物之生,吾知其主。
”(《老子》第四十二章)此“聖有所生”,原于“一”也。
又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王弼注:“萬物萬形,其歸一也;雖有萬形,沖氣一焉。
”(同上,第四十二章)此“王有所成”,原于“一”也。
老子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老子》第二十五章)此“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也。
按“王”者,往也,往即“逝”(《爾雅·解诂》:“逝,往也。
”莊子《天地篇》:“沛乎其為萬逝也。
”郭象注:“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也。
”),而“逝”之“曰反”,即“周行也”。
莊子之所謂“王有所成”者,謂惟邁往有所成也。
老子之雲“王亦大”者;“大”之義,即莊子雲“無乎不在”,雲“王亦大”者,謂道之獨往獨來,無所不周普,所謂“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故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不“反”則“殆”,不“反”則“改”,則“聖”有所生于“一”者,而“王”不必還成“一”矣。
此“道”之所以大“周行”,而孔子傳《易》必系之曰“周流六虛”也。
餘讀《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莊子之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正可于此篇參之。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曰:“‘老弱孤寡為意’,文不可通。
疑‘為意’二字當在‘養’字下,文為‘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皆有以養為意’。
”),民之理也。
博按:此莊子所以品次“天下之治方術者”。
自莊生觀之:“天下之治方術者”,道者為上,儒次之,百家之學又次之,而農家者流為下。
蓋孟子譏為神農之言者,謂:“以百畝之不足為己憂者,農夫也!”(《孟子·滕文公上》)《漢書·藝文志》曰:“農家者流,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
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孔子曰:‘所重民食。
’”此所謂“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莊子《庚桑楚》又譏之曰:“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以故次之于末而略不詳說焉。
斯固卑之無甚高論矣。
獨道者“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不離于精”,“不離于真”,而“兆于變化”,所謂“配神明,醇天地”者也(“配神明,醇天地”見下文)。
故翹然首舉為“天人”,為“神人”,為“至人”,為“聖人”。
而儒者“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則為“君子”。
“君子”者,儒家者言以示人範者也,故以廁于“天人”、“神人”、“至人”、“真人”之次,雖不如道者“配神明,醇天地”之于道最為高,而“順陰陽”、“明教化”以助人君者也。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至“百官”“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
博按:此篇總論“天下之治方術者”,故以篇首“天下”二字為題。
兩語蓋言天下之治方術者,皆以其所有之方術,為人之所莫加也,意極顯明。
而郭象注深求之,謂“為其所有為,則真為也;為其真為則無僞矣;又何加焉。
”則說迂曲而不易曉矣。
古書有深求而益晦者,此類是也。
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
” 博按:“無乎不在”四字,莊子書明道之第一義谛也。
莊子《齊物論》曰:“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榮華。
”又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此言道虧于有所在也。
又《齊物論》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
”郭象注:“道無封,故萬物得恣其分域。
”《知北遊》曰:“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蝼蟻。
’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
’”此言道在于“無不在”也。
安有“天下之治方術者”而無當于“古之所謂道術”,而不為道之所在者乎?《老子》言道德,此篇言道術。
老子曰:“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然則自然之理之謂“道”,而得“道”之謂“德”。
“德者,得身也。
”(《韓非子·解老》)行“道”之謂“術”。
“術”,“路也”(《後漢書·馮衍傳》注),“所由也”(《禮記·樂記》“然後心術形焉”注)。
“有封”,“有是非”,則虧于“道”;“未始有封”,“無乎不在”,則全于“道”。
此“道”之所以有成虧也。
賈子《新書·道術》篇曰:“道者所從接物也,其本者謂之虛,其末者謂之術。
虛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無設施也。
術也者,所以制物也,動靜之數也。
凡此皆道也。
”此“道”之所以不廢“術”也。
“術”者,所以行“道”也。
“汝惟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故曰“道者所從接物也”。
“其本者謂之虛”,惟虛乃能容物。
不師成心,不為意必,而理無不赅,物無乎逃矣。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博按:此莊子設問道既無乎不在,則神聖明王何由降出,獨與衆異,而答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也”(《老子》第二十二章)。
“聖”之為言,通也。
(《白虎通·聖人》篇:“聖者,通也。
”《說文·耳部》:“聖,通也。
”它書不具引。
)“王”之為言,往也。
(《韓詩外傳》:“王者,往也。
天下往之謂之王。
”《說文·王部》:“王,天下所歸往也。
”它書不具引。
)體道之謂“聖”,故曰“有所生”。
行道之謂“王”,故曰“有所成”。
莊子此篇,蓋通論“天下之治方術者”,而折衷于老子,可以老子之言明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王弼注:“萬物之生,吾知其主。
”(《老子》第四十二章)此“聖有所生”,原于“一”也。
又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王弼注:“萬物萬形,其歸一也;雖有萬形,沖氣一焉。
”(同上,第四十二章)此“王有所成”,原于“一”也。
老子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老子》第二十五章)此“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也。
按“王”者,往也,往即“逝”(《爾雅·解诂》:“逝,往也。
”莊子《天地篇》:“沛乎其為萬逝也。
”郭象注:“德澤滂沛,任萬物之自往也。
”),而“逝”之“曰反”,即“周行也”。
莊子之所謂“王有所成”者,謂惟邁往有所成也。
老子之雲“王亦大”者;“大”之義,即莊子雲“無乎不在”,雲“王亦大”者,謂道之獨往獨來,無所不周普,所謂“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故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不“反”則“殆”,不“反”則“改”,則“聖”有所生于“一”者,而“王”不必還成“一”矣。
此“道”之所以大“周行”,而孔子傳《易》必系之曰“周流六虛”也。
餘讀《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稱“莊子之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正可于此篇參之。
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
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梁啟超《莊子天下篇釋義》曰:“‘老弱孤寡為意’,文不可通。
疑‘為意’二字當在‘養’字下,文為‘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皆有以養為意’。
”),民之理也。
博按:此莊子所以品次“天下之治方術者”。
自莊生觀之:“天下之治方術者”,道者為上,儒次之,百家之學又次之,而農家者流為下。
蓋孟子譏為神農之言者,謂:“以百畝之不足為己憂者,農夫也!”(《孟子·滕文公上》)《漢書·藝文志》曰:“農家者流,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
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孔子曰:‘所重民食。
’”此所謂“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莊子《庚桑楚》又譏之曰:“簡發而栉,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以故次之于末而略不詳說焉。
斯固卑之無甚高論矣。
獨道者“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不離于精”,“不離于真”,而“兆于變化”,所謂“配神明,醇天地”者也(“配神明,醇天地”見下文)。
故翹然首舉為“天人”,為“神人”,為“至人”,為“聖人”。
而儒者“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則為“君子”。
“君子”者,儒家者言以示人範者也,故以廁于“天人”、“神人”、“至人”、“真人”之次,雖不如道者“配神明,醇天地”之于道最為高,而“順陰陽”、“明教化”以助人君者也。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至“百官”“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