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無知也。

    人之質非木質也,木之質非人質也,安在有如木之質而複有異木之知哉?” [210]&ensp莅:原作“蒞”。

     [211]&ensp沒:原作“不”。

     [212]&ensp“見”字前原有“注”字。

     [213]&ensp此處原有破折号。

    他處徑删。

     [214]&ensp“倡”字前原有“首”字。

     [215]&ensp論:原作“篇”。

    外内名之:原作“内外名之異”。

     [216]&ensp佛者梵語,晉訓覺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轲:原作“佛梵講也,晉時訓為覺,覺,悟也,孟轲”。

     [217]&ensp周孔救極弊,佛教明其本耳,共為首尾:原作“周孔匡救時弊,佛教唯明其本,為其首尾”。

     [218]&ensp逆尋:原作“尋于逆”。

    順通:原作“通于順”。

     [219]&ensp“張融”二字原無。

     [220]&ensp張融:原作“其”。

    道也與佛,逗極無二:原作“道與佛無二”。

     [221]&ensp:或作“乙”,原作“丿乙”(合為一字)。

     [222]&ensp此段話為意引,不盡合原意。

     [223]&ensp“武”字原無。

     [224]&ensp書:原作“論”。

     [225]&ensp讀者據此會以為“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為韓愈所說,而在第五章第四節第三小節則以此語歸李翺。

    實際上,此語為李翺在《複性書·中》所說,原話為“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226]&ensp編:原作“篇”,似皆可。

     [227]&ensp德洪:通常作“惠洪”。

     [228]&ensp三教:原作“儒釋道”。

     [229]&ensp兩“慧”字原作“惠”。

     [230]&ensp相:原作“象”。

     [231]&ensp玄:原誤作“延”。

     [232]&ensp祆:原誤作“祅”。

    他處徑改。

     [233]&ensp預:原作“豫”。

     [234]&ensp摩:通常作“穆”。

     [235]&ensp它:原作“他”。

     [236]&ensp南:原誤作“能”。

     [237]&ensp一:原作“以”。

     [238]&ensp一:原作“以”。

     [239]&ensp一:原作“以”。

     [240]&ensp釋:原作“佛”。

    斥僞:原作“大秦摩尼”。

     [241]&ensp名如:原作“如”。

    而實無像設:原作“無神像”。

    篆:原作“袤”。

     [242]&ensp“景教”二字原無。

     [243]&ensp“方”字後之逗号原在其前,“同時”後之句号原在其前。

     [244]&ensp“Christianity”原誤作“Christiainty”。

     [245]&ensp“所”字原在“現”字後。

     [246]&ensp“唐”字原無。

     [247]&ensp“文”字原無。

     [248]&ensp“金”字前原有“集”字。

     [249]&ensp此标題原無。

     [250]&ensp“我存”原誤倒,他處徑改。

    “讀”字原無。

     [251]&ensp索:原作“素”。

     [252]&ensp“貞觀”二字原無。

     [253]&ensp原無“卷十七”、“蔣維喬”、“第十五章”。

     [254]&ensp譯:原作“釋”。

    珠:原作“球”。

     [255]&ensp此處有誤。

    “聖曆”是武則天年号,“先天”是唐玄宗年号。

    “用壯”不是一個人,而是得勢、隆盛之意。

    騰口:張口放言。

    東周:指洛陽。

    下士:指道士或道家道教,《老子》第四十一章曰:“下士聞道,大笑之。

    ”西鎬:指西安。

     [256]&ensp地:原作“的”。

     [257]&ensp教:原作“典”。

     [258]&ensp宜:原作“宣”。

     [259]&ensp光:原作“先”。

     [260]&ensp惟:或作“維”,原作“唯”。

     [261]&ensp佶:原作“佳”。

     [262]&ensp序聽迷詩所經:據朱謙之先生考證,“序聽”當作“序數”、“序鼠”之類,音近于“夷數”、“移鼠”、“翳數”,即耶稣(Jesus),此經名原即是《移鼠迷師诃經》(Book&enspof&enspJesus&enspMessiah)。

    見朱謙之:《中國景教》,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13-114頁。

     [263]&ensp玄:原作“元”。

     [264]&ensp“兩”字、“李”字原無。

    兄:原作“弟”。

     [265]&ensp為他:原作“他為”。

     [266]&ensp“藥”字原無。

     [267]&ensp“新”字原無。

     [268]&ensp浮圖:原作“浮屠”。

    末注不确,學界一般認為“穆護、祆”當為瑣羅亞斯德教(中國史稱祆教、火祆教、火教、拜火教)祭司或傳教士,也有學者提出穆護指回教徒或摩尼教僧職,或可能包括基督教(景教)信徒。

     [269]&ensp數:原作“四”。

     [270]&ensp顯明:原作“明顯”。

     [271]&ensp“不”下六字原無。

    七:原作“九”。

     [272]&ensp賀廢毀諸:原作“毀佛”。

     [273]&ensp“約”字原無。

     [274]&ensp隸:原作“屬”。

     [275]&ensp祆:《四庫全書》本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全唐文》卷七百及《四部叢刊》本《李文饒文集》皆誤作“襖”。

     [276]&ensp于:原作“為”。

     [277]&ensp“舊”字原無。

    “卷”下八字原誤作“八十卷上宋武紀”。

     [278]&ensp布:或作“有”。

     [279]&ensp減:原作“滅”。

     [280]&ensp“等”字原無。

     [281]&ensp州:原作“洲”。

     [282]&ensp歸:原作“還”。

     [283]&ensp“《舊”前八字原無。

    “卷十八上”原在“紀》”後。

     [284]&ensp拉:原作“剌”。

    他處徑改。

     [285]&ensp廿二:原作“二十二”。

    他處徑改。

     [286]&ensp述:原作“志”。

    該書全稱:《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

     [287]&ensp“周去非”三字原無。

    代答:原作“答問”。

     [288]&ensp拉:原作“剌”。

    “a”後原有“a”。

     [289]&enspu:原作“a”。

    亞白特阿拉:通常作“阿布杜拉”或“阿蔔杜拉”。

     [290]&enspah:原作“a”。

     [291]&ensp&ensp“是”字原無。

     [292]&ensp“門”字後之“教”字原無。

     [293]&ensp以:原作“考”。

    在:原作“入”。

    “考之”二字原無。

    “隋”字前原有“自”字。

     [294]&ensp斡:原作“幹”。

    “以其教來”及“用”五字原無。

     [295]&ensp“卷”字原無。

     [296]&ensp斡思:原作“幹思”。

     [297]&ensp它:原作“他”。

     [298]&ensp原作Abraha。

     [299]&ensp馬力:通常作“瑪利”。

     [300]&ensp“的”字原無。

     [301]&enspAllah:原作“Aallah”。

     [302]&ensp“京”字原無。

     [303]&ensp大都:原作“大部”。

     [304]&ensp“四”字原無。

     [305]&ensp卷八·世祖本紀五:原誤作“愛薛傳”。

     [306]&ensp象:原誤作“衆”。

     [307]&ensp“司”字前原有“回回”。

     [308]&ensp“六”及“回回”三字原無。

     [309]&ensp劄:原作“紮”。

     [310]&ensp《元史&m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