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dot天文志》作“紮馬魯丁”,《元史·曆志》作“劄馬魯丁”。
[311]&ensp“上”字前原有“據”字。
[312]&ensp以:原作“考”。
在:原作“入”。
“考之”二字原無。
“隋”字前原有“自”字。
[313]&ensp斡:原作“幹”。
“以其教來”及“用”五字原無。
[314]&ensp祿:原作“綠”。
[315]&ensp“《華心》”原作“文”。
[316]&ensp炮:原作“砲”。
[317]&ensp在:原作“住”。
[318]&ensp稿:原作“藁”。
見該書卷十八《回回教》。
[319]&ensp性:原作“典”。
[320]&ensp全書總目:原作“書目提要”。
[321]&ensp濂:當作“廉”。
援:原作“授”。
[322]&ensp贍:原作“瞻”。
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五。
[323]&ensp爐:原作“罏”。
[324]&ensp是:原作“此”。
[325]&ensp不以:原作“以不”。
[326]&ensp人由之生:原作“人由生之”。
益:原作“愈”。
[327]&ensp也:原作“者”。
[328]&ensp偃:原作“堰”。
[329]&ensp撓:原作“桡”。
[330]&ensp“書”下六字原無。
[331]&ensp相:原作“有”。
“耳”字原無。
[332]&ensp水泉:原作“泉水”。
[333]&ensp也:原作“焉”。
[334]&ensp兩“于”字原作“乎”。
[335]&ensp“力”字後原有“者”字。
也:原作“焉”。
[336]&ensp沉:原作“沈”。
[337]&ensp目:原誤作“見”。
[338]&ensp際:原作“故”。
[339]&ensp“乃”字後原有“吾”字。
[340]&ensp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原作“決破”。
[341]&ensp論:原作“谏迎”。
[342]&ensp“今”下四字原無。
[343]&ensp“生”字後原有“相”字。
[344]&ensp“禹”字原在“湯”字後。
[345]&ensp與:原作“即”。
[346]&ensp“愚冥”二字原無。
[347]&ensp“更”字原無。
身:原作“性” [348]&ensp“轉相仿效”四字原無。
[349]&ensp此篇名或作“《送僧浩初序》”。
[350]&ensp兩“餘”字原皆作“予”字。
“言”字原無。
唯印組為務以相軋者:原作“惟印組是務者”。
[351]&ensp騷:原作“驕”。
[352]&ensp“今”下三字原無。
屠:原作“圖”。
[353]&ensp多:原作“下卷純” [354]&ensp“論”字後原有“論卷”二字。
[355]&ensp它:原作“他” [356]&ensp“許”字前原有“好”字。
[357]&ensp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李翺原話為“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複性書·中》)。
[358]&ensp“而”字原無。
[359]&ensp“祖師”二字原無。
[360]&ensp常總:原作“常聰”。
常總(1025—1091),宋代臨濟宗黃龍派高僧,一作“常聰”,可能當作“常總”,“聰(聰)”為“總(總)”形似之誤。
“常聰”和“常總”是同一人,但同書前後應該一緻。
[361]&ensp常總:原作“常聰”。
[362]&ensp“釋氏”及“而”三字原無。
[363]&ensp明:原作“過”。
[364]&ensp所以:原作“此”。
[365]&ensp世:原作“生”。
[366]&ensp“宋元”二字原無。
峭:原作“削”。
[367]&ensp于老釋者:原作“釋老”。
[368]&ensp此非程明道原話,隻是意引。
此書引文多為意引,一般不再出注。
[369]&ensp釋氏說:原作“雲”。
如此則不可:原作“非是”。
[370]&ensp言免死生,齊煩惱,卒歸乎自私:原作“免死齊煩惱,為自私”。
其他兩句亦非程明道原話。
[371]&ensp本無二:原作“二無”。
[372]&ensp無差别:原作“平等”。
六十卷《華嚴經》有“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略作“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373]&ensp“心經”二字原無。
[374]&ensp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原作“自家是天然自足物”。
天地萬物皆是自己:程颢原話作“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物皆然:原作“物亦然”。
[375]&ensp“與”字原無。
[376]&ensp隻說道時,便不是道:原作“說道時,便已不是道”。
[377]&ensp與善人處,壞了人;須是與不善人處,方成就得人:原作“與善人處,反而壞我;須與不善人處”。
[378]&ensp所引程明道的有些話在《宋元學案》中沒有,基本上直接引自林科棠先生的《宋儒與佛教》。
所引程明道的這些命題,出自《河南程氏遺書》。
[379]&ensp事:原作“字”。
[380]&ensp邪不能入:原作“時邪不入”。
[381]&ensp“于”及“之說也”四字原無。
“不”字後原有“宜”字。
[382]&ensp源:原作“緻”。
[383]&ensp楊、遊立雪:通常作程門立雪,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
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 [384]&ensp此非朱子原話,隻是意引。
[385]&ensp此三句朱子原話分别作“佛老之學,不待深辨而明,隻是廢三綱五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莊老絕滅義理,未盡至。
佛則人倫滅盡,至禅則義理滅盡”(《朱子語類》卷一二六);“釋氏……雖自以為直指人心而實不識心雖自以為見性成佛而實不識性是以殄滅彜倫、堕于禽獸之域,而猶不自知其有罪”(《晦庵集》卷七十《讀大紀》)。
[386]&ensp“便是”和“即是”:原皆作“即”。
[387]&ensp即:原作“亦”。
[388]&ensp“明”字前原有“我”字。
[389]&ensp“是”字原無。
[390]&ensp洛州:或作“邙山”或“芒山”。
[391]&ensp台:或作“莒”、“呂”、“侶”。
宋:或作“霍”。
[392]&ensp乘:原作“衆部”。
此處遺漏了“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衆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見(唐)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高麗藏》本,參見該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27頁。
《大唐西域記》卷十二和《開元釋教錄》卷八所記“上座部經律論”皆為“一十四部”。
呂澂先生所校支那内學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無“大衆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393]&ensp“葉”字原無。
[394]&ensp因明論:或作“因論”。
聲明論:當作“聲論”。
[395]&ensp關于玄奘大師所譯佛典總數,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據呂澂先生所校支那内學院本,《高麗藏》本“五”作“八”,參見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20頁);《玄奘法師塔銘》作“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續高僧傳》卷四作“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作“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開元釋教
[311]&ensp“上”字前原有“據”字。
[312]&ensp以:原作“考”。
在:原作“入”。
“考之”二字原無。
“隋”字前原有“自”字。
[313]&ensp斡:原作“幹”。
“以其教來”及“用”五字原無。
[314]&ensp祿:原作“綠”。
[315]&ensp“《華心》”原作“文”。
[316]&ensp炮:原作“砲”。
[317]&ensp在:原作“住”。
[318]&ensp稿:原作“藁”。
見該書卷十八《回回教》。
[319]&ensp性:原作“典”。
[320]&ensp全書總目:原作“書目提要”。
[321]&ensp濂:當作“廉”。
援:原作“授”。
[322]&ensp贍:原作“瞻”。
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二五。
[323]&ensp爐:原作“罏”。
[324]&ensp是:原作“此”。
[325]&ensp不以:原作“以不”。
[326]&ensp人由之生:原作“人由生之”。
益:原作“愈”。
[327]&ensp也:原作“者”。
[328]&ensp偃:原作“堰”。
[329]&ensp撓:原作“桡”。
[330]&ensp“書”下六字原無。
[331]&ensp相:原作“有”。
“耳”字原無。
[332]&ensp水泉:原作“泉水”。
[333]&ensp也:原作“焉”。
[334]&ensp兩“于”字原作“乎”。
[335]&ensp“力”字後原有“者”字。
也:原作“焉”。
[336]&ensp沉:原作“沈”。
[337]&ensp目:原誤作“見”。
[338]&ensp際:原作“故”。
[339]&ensp“乃”字後原有“吾”字。
[340]&ensp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原作“決破”。
[341]&ensp論:原作“谏迎”。
[342]&ensp“今”下四字原無。
[343]&ensp“生”字後原有“相”字。
[344]&ensp“禹”字原在“湯”字後。
[345]&ensp與:原作“即”。
[346]&ensp“愚冥”二字原無。
[347]&ensp“更”字原無。
身:原作“性” [348]&ensp“轉相仿效”四字原無。
[349]&ensp此篇名或作“《送僧浩初序》”。
[350]&ensp兩“餘”字原皆作“予”字。
“言”字原無。
唯印組為務以相軋者:原作“惟印組是務者”。
[351]&ensp騷:原作“驕”。
[352]&ensp“今”下三字原無。
屠:原作“圖”。
[353]&ensp多:原作“下卷純” [354]&ensp“論”字後原有“論卷”二字。
[355]&ensp它:原作“他” [356]&ensp“許”字前原有“好”字。
[357]&ensp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李翺原話為“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複性書·中》)。
[358]&ensp“而”字原無。
[359]&ensp“祖師”二字原無。
[360]&ensp常總:原作“常聰”。
常總(1025—1091),宋代臨濟宗黃龍派高僧,一作“常聰”,可能當作“常總”,“聰(聰)”為“總(總)”形似之誤。
“常聰”和“常總”是同一人,但同書前後應該一緻。
[361]&ensp常總:原作“常聰”。
[362]&ensp“釋氏”及“而”三字原無。
[363]&ensp明:原作“過”。
[364]&ensp所以:原作“此”。
[365]&ensp世:原作“生”。
[366]&ensp“宋元”二字原無。
峭:原作“削”。
[367]&ensp于老釋者:原作“釋老”。
[368]&ensp此非程明道原話,隻是意引。
此書引文多為意引,一般不再出注。
[369]&ensp釋氏說:原作“雲”。
如此則不可:原作“非是”。
[370]&ensp言免死生,齊煩惱,卒歸乎自私:原作“免死齊煩惱,為自私”。
其他兩句亦非程明道原話。
[371]&ensp本無二:原作“二無”。
[372]&ensp無差别:原作“平等”。
六十卷《華嚴經》有“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别”,略作“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373]&ensp“心經”二字原無。
[374]&ensp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原作“自家是天然自足物”。
天地萬物皆是自己:程颢原話作“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物皆然:原作“物亦然”。
[375]&ensp“與”字原無。
[376]&ensp隻說道時,便不是道:原作“說道時,便已不是道”。
[377]&ensp與善人處,壞了人;須是與不善人處,方成就得人:原作“與善人處,反而壞我;須與不善人處”。
[378]&ensp所引程明道的有些話在《宋元學案》中沒有,基本上直接引自林科棠先生的《宋儒與佛教》。
所引程明道的這些命題,出自《河南程氏遺書》。
[379]&ensp事:原作“字”。
[380]&ensp邪不能入:原作“時邪不入”。
[381]&ensp“于”及“之說也”四字原無。
“不”字後原有“宜”字。
[382]&ensp源:原作“緻”。
[383]&ensp楊、遊立雪:通常作程門立雪,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
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 [384]&ensp此非朱子原話,隻是意引。
[385]&ensp此三句朱子原話分别作“佛老之學,不待深辨而明,隻是廢三綱五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說”;“莊老絕滅義理,未盡至。
佛則人倫滅盡,至禅則義理滅盡”(《朱子語類》卷一二六);“釋氏……雖自以為直指人心而實不識心雖自以為見性成佛而實不識性是以殄滅彜倫、堕于禽獸之域,而猶不自知其有罪”(《晦庵集》卷七十《讀大紀》)。
[386]&ensp“便是”和“即是”:原皆作“即”。
[387]&ensp即:原作“亦”。
[388]&ensp“明”字前原有“我”字。
[389]&ensp“是”字原無。
[390]&ensp洛州:或作“邙山”或“芒山”。
[391]&ensp台:或作“莒”、“呂”、“侶”。
宋:或作“霍”。
[392]&ensp乘:原作“衆部”。
此處遺漏了“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大衆部經律論一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見(唐)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高麗藏》本,參見該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27頁。
《大唐西域記》卷十二和《開元釋教錄》卷八所記“上座部經律論”皆為“一十四部”。
呂澂先生所校支那内學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無“大衆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393]&ensp“葉”字原無。
[394]&ensp因明論:或作“因論”。
聲明論:當作“聲論”。
[395]&ensp關于玄奘大師所譯佛典總數,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作“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此據呂澂先生所校支那内學院本,《高麗藏》本“五”作“八”,參見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20頁);《玄奘法師塔銘》作“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續高僧傳》卷四作“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作“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開元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