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小
中
大
[113]&ensp見:原誤為“現”。
甲:原作“一”。
[114]&ensp攜來:原誤作“譯”。
“梵”下七字原無。
[115]&ensp“劉”字原無。
[116]&ensp弘:原作“宏”。
[117]&ensp“任官的”三字原無。
“《後漢書》卷七三”原無。
[118]&ensp“疆梁”二字原無,或作“畺良”。
昙摩羅刹即竺法護。
[119]&ensp“颍”原作“穎”。
[120]&ensp弗:或作“不”。
[121]&ensp鶴:又作“鹄”,原作“雞”。
[122]&ensp地:原作“的”。
[123]&ensp第:原作“弟”。
[124]&ensp弘:原作“宏”。
[125]&ensp見《朱子語類》卷一二五。
“隻是互”原作“則是互”。
“其實隻是”原作“實則”。
“其法”原作“法”。
[126]&ensp趺坐行:原作“跌坐吐”。
[127]&ensp後漢書:原作“史記”。
“列”字原無。
[128]&ensp音:原作“首”。
[129]&ensp之:原作“三”。
[130]&ensp全書總目:原作“書目提要”。
兩“六”字原無。
[131]&ensp決:原作“知”。
[132]&ensp“其他”及“以”三字原無。
[133]&ensp“為”字原無。
[134]&ensp“然”字原無。
稱:原作“謂”。
[135]&ensp“河”下八字原無。
[136]&ensp“之”字後原有“矣”字。
“後”下十字原無。
[137]&ensp“候之部”原作“侯之學”。
“經”字原無。
[138]&ensp“刑德放”三字原無。
[139]&ensp見《後漢書》卷八二上《樊英傳》注。
文字略異。
[140]&ensp“宋均注”三字原無。
[141]&ensp左方契:或作“左右契”、“左契”。
[142]&ensp同其:原作“其同”。
[143]&ensp兩“氏”字、“朱彜尊”及“《說緯》”七字原無。
[144]&ensp大:原誤作“太”。
[145]&ensp“《漢書》卷七七”及“韓氏”七字原無。
[146]&ensp《前漢書》無此語。
[147]&ensp之:原誤作“知”。
[148]&ensp“本”字原無。
[149]&ensp“為諸”、“諸”、“而”、“焉”五字原無。
[150]&ensp苶:或作“”。
“知”字後之“其”字原無。
邪:原作“耶”。
[151]&ensp馬端臨:原誤作“朱熹”。
[152]&ensp二:原誤作“三”。
[153]&ensp“者”字原無。
[154]&ensp“附子甯傳”四字原無。
[155]&ensp“幼”字前七字及“終以自蔽”四字原無。
[156]&ensp弘:原作“宏”。
[157]&ensp道武帝即北魏拓跋珪。
下文“太武”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158]&ensp“仙”字原無。
張賓:原作“張賓之”。
[159]&ensp誡:原作“戒”。
[160]&ensp“零”、“尚”及“二”後“人”字原無。
[161]&ensp多:原作“譜”。
[162]&ensp苻:原誤作“符”。
[163]&ensp勖:原作“勳”。
[164]&ensp陳書·馬樞傳:原作“梁書”。
“蕭”字原無。
[165]&ensp抱:原作“提”。
[166]&ensp逌:原作“迥”。
[167]&ensp教:原作“徒”。
[168]&ensp六:原作“八”。
二一:原作“二二”。
[169]&ensp“等”字原無。
之:原作“的”。
[170]&ensp慧:原作“惠”。
[171]&ensp道安:原作“安道”。
“惟清所出,為群譯首”在《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安世高傳》作“惟世高出經,為群譯首”,《高僧傳》作“唯高所出,群譯之首”,二者皆在此句下緊承“安公以為‘若及面禀,不異見聖’”一句,使人容易誤以為前面一句也是安公(道安)所言。
[172]&ensp祐:原作“佑”。
他處徑改。
三藏集記:通作“出三藏記集”。
[173]&ensp僧伽提婆:原作“佛伽提婆”。
[174]&ensp伽:原作“迦”。
[175]&ensp持:原誤作“位”。
[176]&ensp谶:原誤作“懺”。
[177]&ensp菩提流支:原誤作“菩提支流”。
他處徑改。
[178]&ensp“《解深密》”當作“《深密解脫經》”(其同本異譯《解深密經》為玄奘所譯),“《思益梵天》”當作“《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其同本異譯《思益梵天所問經》為鸠摩羅什所譯)。
王先生此處可能由于信從梁啟超《佛典之翻譯》一文而出錯。
見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頁。
梁先生此文收入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出版的《梁任公近著》第一輯中卷。
[179]&ensp“本”字原無。
[180]&ensp般若流支:原誤作“般若支流”。
他處徑改。
[181]&ensp迦:原作“伽”。
[182]&ensp劉英:原作“英”。
[183]&ensp“孫權”及“三國”四字原無。
[184]&ensp南朝:原作“南北朝”,據上下文及史實改。
[185]&ensp慧:原作“惠”。
他處徑改。
[186]&ensp同上。
[187]&ensp說梁武帝餓死,主要源于力主辟佛的韓愈。
此說尚可商榷,明代高僧袾宏《正訛集·梁武帝》指出:“‘餓死’二字,乃嫉佛者過為之辭,欲藉以阻人之進耳。
”另外應該提到,梁武帝極力推行素食,嚴禁出家人飲酒食肉,并以身作則,嚴格持戒;敕令大量編譯佛典,制定和推廣忏法,創設水陸法會,給後世叢林以深遠影響。
[188]&ensp楊廣:原作“廣”。
[189]&ensp馬端臨:原誤作“朱熹”。
[190]&ensp該句當作“張融曾著《門論》”。
[191]&ensp“天”字前原有“於”字。
:或作“乙”,原作“丿乙”(合為一字)。
耳:原作“而已”。
乎:原作“也”。
[192]&ensp周颙就張融:原作“又嘗推論”。
[193]&ensp此句為意引,不盡合原意。
周颙原話作“言道家者,豈不以二篇為主;言佛教者,亦應以般若為宗。
二篇所貴,義極虛無;般若所觀,照窮法性。
虛無法性,其寂雖同;住寂之方,其旨則别。
” [194]&ensp泥洹:原作“涅槃”。
化:原作“花”。
各是:原作“是亦”。
[195]&ensp号:原作“說”。
死:原作“始”。
兩“無”字前原皆有“于”字。
[196]&ensp“謝鎮之”前三字及後十三字原無。
[197]&ensp弘:原作“宏”。
[198]&ensp紛:原作“分”。
[199]&ensp北周武帝:原作“在北周武帝時”。
[200]&ensp張賓:原作“張賓之”。
[201]&ensp智:原作“知”。
[202]&ensp超:或作“起”。
[203]&ensp元:或作“玄”。
靖:或作“清”。
[204]&ensp邪:原作“耶”。
[205]&ensp以:原作“于”。
[206]&ensp弗:原作“佛”。
[207]&ensp傅奕:原誤作“傅弈”。
他處徑改。
[208]&ensp“其”指範缜。
[209]&ensp“又如”後之概括不盡符合原意。
範缜原話作“今人之質,質有知也;木之質,質
甲:原作“一”。
[114]&ensp攜來:原誤作“譯”。
“梵”下七字原無。
[115]&ensp“劉”字原無。
[116]&ensp弘:原作“宏”。
[117]&ensp“任官的”三字原無。
“《後漢書》卷七三”原無。
[118]&ensp“疆梁”二字原無,或作“畺良”。
昙摩羅刹即竺法護。
[119]&ensp“颍”原作“穎”。
[120]&ensp弗:或作“不”。
[121]&ensp鶴:又作“鹄”,原作“雞”。
[122]&ensp地:原作“的”。
[123]&ensp第:原作“弟”。
[124]&ensp弘:原作“宏”。
[125]&ensp見《朱子語類》卷一二五。
“隻是互”原作“則是互”。
“其實隻是”原作“實則”。
“其法”原作“法”。
[126]&ensp趺坐行:原作“跌坐吐”。
[127]&ensp後漢書:原作“史記”。
“列”字原無。
[128]&ensp音:原作“首”。
[129]&ensp之:原作“三”。
[130]&ensp全書總目:原作“書目提要”。
兩“六”字原無。
[131]&ensp決:原作“知”。
[132]&ensp“其他”及“以”三字原無。
[133]&ensp“為”字原無。
[134]&ensp“然”字原無。
稱:原作“謂”。
[135]&ensp“河”下八字原無。
[136]&ensp“之”字後原有“矣”字。
“後”下十字原無。
[137]&ensp“候之部”原作“侯之學”。
“經”字原無。
[138]&ensp“刑德放”三字原無。
[139]&ensp見《後漢書》卷八二上《樊英傳》注。
文字略異。
[140]&ensp“宋均注”三字原無。
[141]&ensp左方契:或作“左右契”、“左契”。
[142]&ensp同其:原作“其同”。
[143]&ensp兩“氏”字、“朱彜尊”及“《說緯》”七字原無。
[144]&ensp大:原誤作“太”。
[145]&ensp“《漢書》卷七七”及“韓氏”七字原無。
[146]&ensp《前漢書》無此語。
[147]&ensp之:原誤作“知”。
[148]&ensp“本”字原無。
[149]&ensp“為諸”、“諸”、“而”、“焉”五字原無。
[150]&ensp苶:或作“”。
“知”字後之“其”字原無。
邪:原作“耶”。
[151]&ensp馬端臨:原誤作“朱熹”。
[152]&ensp二:原誤作“三”。
[153]&ensp“者”字原無。
[154]&ensp“附子甯傳”四字原無。
[155]&ensp“幼”字前七字及“終以自蔽”四字原無。
[156]&ensp弘:原作“宏”。
[157]&ensp道武帝即北魏拓跋珪。
下文“太武”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158]&ensp“仙”字原無。
張賓:原作“張賓之”。
[159]&ensp誡:原作“戒”。
[160]&ensp“零”、“尚”及“二”後“人”字原無。
[161]&ensp多:原作“譜”。
[162]&ensp苻:原誤作“符”。
[163]&ensp勖:原作“勳”。
[164]&ensp陳書·馬樞傳:原作“梁書”。
“蕭”字原無。
[165]&ensp抱:原作“提”。
[166]&ensp逌:原作“迥”。
[167]&ensp教:原作“徒”。
[168]&ensp六:原作“八”。
二一:原作“二二”。
[169]&ensp“等”字原無。
之:原作“的”。
[170]&ensp慧:原作“惠”。
[171]&ensp道安:原作“安道”。
“惟清所出,為群譯首”在《出三藏·記集》卷十三《安世高傳》作“惟世高出經,為群譯首”,《高僧傳》作“唯高所出,群譯之首”,二者皆在此句下緊承“安公以為‘若及面禀,不異見聖’”一句,使人容易誤以為前面一句也是安公(道安)所言。
[172]&ensp祐:原作“佑”。
他處徑改。
三藏集記:通作“出三藏記集”。
[173]&ensp僧伽提婆:原作“佛伽提婆”。
[174]&ensp伽:原作“迦”。
[175]&ensp持:原誤作“位”。
[176]&ensp谶:原誤作“懺”。
[177]&ensp菩提流支:原誤作“菩提支流”。
他處徑改。
[178]&ensp“《解深密》”當作“《深密解脫經》”(其同本異譯《解深密經》為玄奘所譯),“《思益梵天》”當作“《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其同本異譯《思益梵天所問經》為鸠摩羅什所譯)。
王先生此處可能由于信從梁啟超《佛典之翻譯》一文而出錯。
見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頁。
梁先生此文收入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出版的《梁任公近著》第一輯中卷。
[179]&ensp“本”字原無。
[180]&ensp般若流支:原誤作“般若支流”。
他處徑改。
[181]&ensp迦:原作“伽”。
[182]&ensp劉英:原作“英”。
[183]&ensp“孫權”及“三國”四字原無。
[184]&ensp南朝:原作“南北朝”,據上下文及史實改。
[185]&ensp慧:原作“惠”。
他處徑改。
[186]&ensp同上。
[187]&ensp說梁武帝餓死,主要源于力主辟佛的韓愈。
此說尚可商榷,明代高僧袾宏《正訛集·梁武帝》指出:“‘餓死’二字,乃嫉佛者過為之辭,欲藉以阻人之進耳。
”另外應該提到,梁武帝極力推行素食,嚴禁出家人飲酒食肉,并以身作則,嚴格持戒;敕令大量編譯佛典,制定和推廣忏法,創設水陸法會,給後世叢林以深遠影響。
[188]&ensp楊廣:原作“廣”。
[189]&ensp馬端臨:原誤作“朱熹”。
[190]&ensp該句當作“張融曾著《門論》”。
[191]&ensp“天”字前原有“於”字。
:或作“乙”,原作“丿乙”(合為一字)。
耳:原作“而已”。
乎:原作“也”。
[192]&ensp周颙就張融:原作“又嘗推論”。
[193]&ensp此句為意引,不盡合原意。
周颙原話作“言道家者,豈不以二篇為主;言佛教者,亦應以般若為宗。
二篇所貴,義極虛無;般若所觀,照窮法性。
虛無法性,其寂雖同;住寂之方,其旨則别。
” [194]&ensp泥洹:原作“涅槃”。
化:原作“花”。
各是:原作“是亦”。
[195]&ensp号:原作“說”。
死:原作“始”。
兩“無”字前原皆有“于”字。
[196]&ensp“謝鎮之”前三字及後十三字原無。
[197]&ensp弘:原作“宏”。
[198]&ensp紛:原作“分”。
[199]&ensp北周武帝:原作“在北周武帝時”。
[200]&ensp張賓:原作“張賓之”。
[201]&ensp智:原作“知”。
[202]&ensp超:或作“起”。
[203]&ensp元:或作“玄”。
靖:或作“清”。
[204]&ensp邪:原作“耶”。
[205]&ensp以:原作“于”。
[206]&ensp弗:原作“佛”。
[207]&ensp傅奕:原誤作“傅弈”。
他處徑改。
[208]&ensp“其”指範缜。
[209]&ensp“又如”後之概括不盡符合原意。
範缜原話作“今人之質,質有知也;木之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