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1]&ensp某種信仰:似當作“信仰某種”。

     [2]&ensp卻是它:似當作“它卻是”。

     [3]&ensp咧:似當作“嗎”。

     [4]&ensp“學術”後原有省略号,今删。

    他處徑删。

     [5]&ensp“的”字似當删。

     [6]&ensp拉:原作“剌”。

    他處徑改。

     [7]&ensp地:原作“的”。

     [8]&ensp舜典:原作“堯典”。

     [9]&ensp地:原作“的”。

     [10]&ensp句末“的”字原無。

     [11]&ensp以槱:原作“”,此據《周禮》通行本改。

     [12]&ensp“于”字原在引号内,當移出。

    龡:古“吹”字。

     [13]&ensp《詩經》通行本《豳風·七月》篇無此句。

     [14]&ensp共:原作“公”。

     [15]&ensp十一月北《尚書》通行本作“十有一月朔”。

     [16]&ensp浚:原作“濬”,此據《尚書》通行本改。

     [17]&ensp的:當作“地”。

     [18]&ensp陰陽是盤古氏夫妻:當作“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

    卷首:當作“卷上”。

     [19]&ensp第一第二節:當作“卷上”。

     [20]&ensp以下皆非嚴格引用,而是意引。

    此書多為如此,一般不再出注。

     [21]&ensp仙:原誤作“常”。

    《神仙傳》通行本無“老子”,此當據《太平廣記》所引。

     [22]&ensp起源得早了:原作“起的源早了”。

     [23]&ensp此後原有省略号,今删。

     [24]&ensp棣王琰:當作“棣王李琰”。

     [25]&ensp宗:原作“宋”。

     [26]&ensp為:當作“而”。

     [27]&ensp“禽”字前當有“此”字。

     [28]&ensp亹亹:原作“亶亶”。

     [29]&ensp此後當有“謀及乃心”。

     [30]&ensp章:原作“節”。

    “于”字原無,據《易經》通行本補。

     [31]&ensp“用”字後的兩句話不見于《禮記·表記》,“居”下兩句見于《周易·系辭上》。

     [32]&ensp此說不确。

    “變置社稷”似應為《易經·革·彖》所言“湯武革命”之“革命”之意。

     [33]&ensp“國”字和“沃”字後原皆有破折号。

     [34]&ensp神明:或作“明神”。

     [35]&ensp糅:原作“揉”。

     [36]&ensp降:原作“祥”。

     [37]&ensp“認其”二字原無,據文義補。

     [38]&ensp繹:原誤作“澤”。

    飨:原作“祀”。

     [39]&ensp“遠廟”後原為破折号。

     [40]&ensp“我”字原無,據《尚書》通行本補。

     [41]&ensp“朝廟”二字當删。

     [42]&ensp“等”字前原有破折号,今删。

     [43]&ensp明堂大道錄:原誤作“明道大道錄”。

    盛德:當作“明堂”。

     [44]&ensp乘:原作“椉”。

     [45]&ensp“逸”字原無。

     [46]&ensp“說”字當删。

     [47]&ensp先祖:原作“祖先”。

     [48]&ensp丘:原作“”。

     [49]&ensp益:原作“愈”。

     [50]&ensp穎容:原作“穎子容”,似皆可。

     [51]&ensp“義”字或作“學”字,原無。

     [52]&ensp耤:《禮記》通行本作“藉”。

     [53]&ensp“侯”字原誤作“俟”。

     [54]&ensp“雍”原作“雝”。

     [55]&ensp标題“祭祀”原無。

     [56]&ensp“宮”字原無。

     [57]&ensp見《文選》卷十三注引。

     [58]&ensp“明堂”原誤作“明道”。

     [59]&ensp“禮說”二字原無,五帝五祀:原作“明堂”。

     [60]&ensp“篇”字前原有“之”字。

     [61]&ensp“篇”字前原有“之”字。

     [62]&ensp“讻”原作“兇”。

     [63]&ensp“篇”字前原有“之”字。

     [64]&ensp“地”原作“的”。

     [65]&ensp“楗”:原誤作“”字。

     [66]&ensp後一“地”字原作“的”。

     [67]&ensp“所”字原無。

    據《莊子》通行本補。

    此處為節引。

     [68]&ensp“求”:原作“有”。

     [69]&ensp“邪”:原作“耶”。

     [70]&ensp“求”:原作“有”。

     [71]&ensp“孫子”:或作“子孫”。

     [72]&ensp“為”字原在引号内。

     [73]&ensp:原作“病”。

    “則”字原無。

     [74]&ensp歡:原作“驩”,古“歡”字,簡化為“歡”字。

     [75]&ensp“自”字原無。

     [76]&ensp象:原作“像”。

     [77]&ensp義:原作“議”。

     [78]&ensp“四十八”後原作“種禮典吉七”。

     [79]&ensp“後”字前原有“按”字。

    跋:原作“拔”。

    “宴好”二字原無。

     [80]&ensp“俗”字原無。

     [81]&ensp送:原作“疊”。

     [82]&ensp親聽:原作“聽親”。

     [83]&ensp生:原作“先”。

    示不:原作“不敢”。

     [84]&ensp“審”字原無。

     [85]&ensp“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原作“祭義”。

     [86]&ensp“說”字前原有“又”字。

     [87]&ensp語:原作“話”。

    他處徑改。

     [88]&ensp“試以道術”和“即”五字原無。

    缽:原作“砵。

    ”下一“缽”字同。

     [89]&ensp用:原作“以”。

     [90]&ensp泉:原作“帛”。

     [91]&ensp原無“于”、“也”。

     [92]&ensp玙:原作“嶼”。

     [93]&ensp喪:原作“送”。

     [94]&ensp“一”字前原有“的”字。

     [95]&ensp地:原作“的”。

     [96]&ensp意:原作“事”。

     [97]&ensp兩“說”字後似當補“是”字。

     [98]&ensp“是”字原在引号内。

    作之:原作“所作”。

     [99]&ensp宋·沈作喆《寓簡》卷二雲:“《中庸》,子思子之言,猶可疑也。

    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和可也;發而中節,謂之中可也。

    和順積中,何喜怒哀樂之有?有感而應焉,無過不及也,則謂之中而已矣,而何以易之?《列子》言‘喜之複也必怒,怒之複也必喜,皆不中也’,可謂知言。

    ” [100]&ensp宋·陳善《扪虱新話》卷一雲:“予舊嘗為《中庸說》,謂《中庸》者吾儒證道之書也。

    然至今疑自‘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以下一段,恐隻是漢儒雜記。

    ” [101]&ensp“它”:原作“他”。

     [102]&ensp“它”:原作“他”。

     [103]&ensp“它”:原作“他”。

     [104]&ensp“它”:原作“他”。

     [105]&ensp“它”:原作“他”。

     [106]&ensp前兩“它”字:原作“他”。

     [107]&ensp“還”字原無。

     [108]&ensp即:原作“亦”。

     [109]&ensp“緯”字原無。

     [110]&ensp佛家偷得老子好處,後來道家卻隻偷得佛家不好處:原作“佛教偷得道家好處,道家偷得佛家的不好處”。

    《文獻通考》所引無“卻”字。

    “見”字後九字原無。

     [111]&ensp見道宣《古今佛道論衡》卷甲、《廣弘明集》卷一。

     [112]&ensp經籍考:原作“經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