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及近代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會創辦學校的起頭,後來李雅各做這個學校的校長。
這是馬禮遜開創第四期基督教的大概。
二 基督新教的擴充 自馬禮遜以後,倫敦會繼續派教士來華;米憐至廣東,麥都思至上海,米憐之子米利尼至甯波,楊格非至武漢、天津,艾約瑟至煙台及北京,于是由粵而推廣到北方。
李雅各曾把中國的四書五經譯成英文,這也是一件極大的工作。
1830年,公理會有美教士裨治文至廣州創辦英文報章,為中國有報紙的第一種。
1835年有葛蘭德女士在新加坡創辦女學校,1844年阿爾德女士創女學校于甯波,這都是中國有女學的起始。
後來也逐漸推廣到福州、直隸等處。
孫中山也在1883年在香港喜嘉理牧師那裡受洗。
從此各教會紛紛派遣教士來華,禮賢會郭士立設教會于香港,王元深(即王寵惠之祖)是首先信教的一個。
聖公會有駱君等由廈門而到上海,後來在1851年設學校于上海,即今之聖約翰大學。
及至鴉片戰争以後開五口商埠,傳教士得乘此進入中國自由傳教。
但是這時候對于教會猶多疑懼,《天津條約》成立後,中國人民的觀念漸漸改變,基督教遂得以盡量的擴充。
于是先後來中國傳教的教會,如長老會的擴充到北方,歸正會在廈門,浸禮會在甯波,美以美會在福州,聖道會在天津,内地會在杭州,基督會在南京,瑞華會在河南,信義會在湖北,英美會在四川,協同會在陝西,聖潔會在山西,遵道會在湖南,自理會在雲南……都次第建立,到現在多至一百三十餘不同的宗派,布滿全國,向内地四出布教,雖有小小非教風潮,卒賴條約的保護,一般人民都敬而恨之。
其間最努力于傳教事業者,要算内地會的戴德生,他在1865年自動到中國來,并不受什麼教會的差遣,他穿着中國衣服,與中國人一同生活,用刻苦的精神設立教會于杭州,後來推廣到南京、鎮江、揚州,以至于安徽、湖南、山西、浙江、蒙古、貴州等處,其範圍為最大。
他們的傳教士都是勤勞耐苦,他們的教會不分國籍,不分教派,也不勸募捐款,全以信仰為基礎。
五十多年以來,教徒有十二萬左右。
從内地會開了這種刻苦傳道的方法,其他教會都想效法它,于是傳教的風氣為之一變。
當時傳教的方法,除注重在口講宣傳外,又皆注重于兒童教育,創辦男女學校及主日學校。
一部分創辦譯著機關,著作發揚教義的書籍及翻譯西洋科學,發行許多布道小品。
宣教士如馬禮遜、裨治文、李雅各、費來、衛三畏、丁韪良、狄考文等,在著作方面雖不比前期的成績,但是影響到中國的學術思想者很大。
例如花之安用中國的經書來闡明教義,李提摩太用佛理來解釋教義,林樂知介紹西洋學術,辦《萬國公報》,李佳白創辦尚賢堂,融通各教,以及其他創辦雜志報章,組織天足會、濟良所,都對于中國的革新運動有巨大的影響。
各處又創設醫院,療治疾病,辦理赈災事務及其他孤兒院、盲啞學校等慈善機關。
教會在各處漸漸取得人民的同情,信徒之數日益增加,及今統計有四十餘萬之多,可以說發達到了極點了。
三 反教的風潮 教會既日益發達,人品自漸漸複雜,内地教徒往往有不良分子,借假教勢,為非作惡。
同時天主教收羅許多下等遊民,結怨民衆,地方人民皆飲恨側目,于是各處常有擾動情事,甚至殺害教士,拆毀教堂,外國政府乘機取得許多利益。
每一次教案發生,中國便遭一次巨大損失;賠款租地,有好些是以教案為導火線的。
又有一事使民教互相水火的,就是教會所宣傳的教義,與中國固有的風俗習慣發生絕大的沖突,好像反對崇拜祖先,與反對種種鬼神迷信,主張男女平權……都極端違反一般社會的思想。
固執的人認為是破壞中國禮教,等于洪水猛獸,于是一般社會與教會有積不相能之勢。
又見西教士的舉動,都疑心其别有作用,于是發生許多謠言,說他們是外國偵探。
果然也有不良的教士,把中國社會中的醜惡情形及國家内幕報告到外國,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地位。
加以曆來從戰争所受的損失,歸咎到教會身上;從此結怨愈深,乃發生庚子年義和團的暴舉。
這原不能完全歸咎于教會,但是教會卻也不能辭其咎的。
義和團之變原是一種愚忠的舉動,北方教會受巨大的逼迫,教士教徒的被殺不計其數。
結果,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清帝蒙塵,賠款講和,中國在國際上又受莫大的恥辱。
然從另一方面看來,教會卻因此得一良好的教訓,不良教徒漸加淘汰,教會根基更加穩固。
中國人民對于教會亦改換一種觀念,民教漸漸相安,這是從反對風潮中所得的結果。
民國成立以後,思想自由,從不平等條約的問題遷怒到教會身上,又發生非教運動,比較庚子年的一時暴動更為有力。
數年以來,教會日處在反對聲浪之中,工作幾陷于停頓(這一層下節當另說明)。
但同時在基督教中因受了外來的非難,漸漸覺悟,從内部上加以整頓,主張創造本色教會,洗滌西洋色彩,以适合中國固有的國情,所以最近的幾年來,宗派思想的漸漸消滅,西國教士的漸漸卸責,教會的名稱漸改為“中華基督教”,自立自傳的聲浪亦日益高唱,教會學校亦漸向中國教育部注冊,這些都是從反教而來的影響。
同時我們看出,在教會内部有兩派思想的沖突,就是所謂新舊的戰争,這雖然是教會曆史上從來不斷的争衡,然而在中國卻是因時代的潮流而發生更顯著的現象。
所謂舊派的,大概受基要主義的影響,認《聖經》為上帝的話,每字每句都當确信不疑,《聖經》所記童女生耶稣、耶稣肉身複活,都是無可懷疑的事實。
所謂新派,或者可以叫它理智主義,主張科學宗教相調和,所以對于《聖經》中一切不合理智的記載,像基要派所奉為天經地義的東西,都認為是一種寓言或神話,不是事實,盡可以不去理它,隻要注重在耶稣的人格方面。
這兩派思想,中國教會中已經發現很顯著的沖突了。
[488] 四 最近基督教的事業與影響 最近基督教在中國還不到一百三十年,比較前三期還是很短,但是在這短時間内所成就的事業卻已可驚了。
現在我們從四部分來觀察: (一)宣教方面 庚子的變動是中國基督教在宣教方面一個大轉機;庚子以前,全國信徒的數目隻有八萬五千人,庚子以後,數目的加增是一個幾何級數,到現在不過三十年,已達四十餘萬人(天主教徒尚不在内)。
這個調查是否确鑿?卻不敢斷定;而且這些所稱為信徒的,是否忠實不含别種意義?也不敢說。
不過人數的銳進确是一件事實。
其次則為教堂的普遍,無論在通都大邑,總有若幹不同宗派的教堂,即窮鄉僻壤、山陬海濱,亦莫不有一個小小的教堂與宣教者的足迹。
從前所詫為異教的,今則全國婦孺皆聞之爛熟,可見宣教事業的銳進了。
據1925年紐約社會宗教研究院調查,在華西教士總數有七千六百六十三人,分駐在七百四十處,又據協進會在1925年的調查,全國天主耶稣教合并計算,教堂有一九二三一所,信徒有二三〇七四四五人,西職員有八六三九人,華職員亦相等,可見一斑了。
初期基督教宣教工作都由西國教士主持,最近卻從華人自己努力,進展的快速也是為此。
國内布道會的組織,傳教于雲南、滿、蒙,自立教會的疊起,自負宣教的責任,以及最近所發生的五年運動,随在足以表顯華人努力宣教的精神,期能早達自立目的,脫離外國的經濟關系。
(二)教育方面 最初基督教設立學校不過是為教育信徒的子弟,俾免受非教會教育的影響;也有些是專門培植傳教人材與教會學校教師而設。
後來教育的範圍漸漸擴大,認教育可以輔助傳教事業,于是教會政策中列辦理學校為傳教重大工作之一,所需經費比任何事業為大。
教會學校的進行遂有一日千裡之勢。
據最近調查,全國教會學校有大學十六所,中學二百三十一所,小學六千八百十二所,統計全國大中小學校學生總數有三三七七四四人。
教會創辦學校迄今已有八十年,其實在八十年前已有香港的英華書院,在中國各省首先辦理的學校,如福州的毓英女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以及甯波的育英義塾,以及其他所辦的男女學校,開中國辦理學校的先河。
當中國尚在通行八股試帖的時候,教會學校即教授英文、格緻等學課,從這些學校裡所造就出來的人材,成為中國政治上社會上的領袖人物,這原是不可抹煞的事實。
不過原始教會學校以發揚教義為宗旨的意義,至今日認為不當,于是強迫的宗教教育便為一般人所诟病,遂改變方針,列宗教為自由課程。
最近因尊重中國教育部的主權,教會學校次第立案,内容多所改變。
但是教會學校已往的貢獻足以影響到中國的學術與生活,自不能從曆史上把它抹去的。
(三)著作方面 譯著書籍,為基督教傳教的入手工作。
初期的著作大概由西教士主持,繼則中西人合作,近且漸趨向于中國人獨立主持。
馬禮遜翻譯《新舊約聖書》以外,以《華英字典》為最有貢獻之作,内含漢字四萬餘。
他又著《英華文法入門》、《中文法程》、《五經四書擇要簡本》等書,皆為當時切合實用的著作。
在教義方面,他著了《新約曆史總綱》、《贊美詩》、《聖教問答》、《天國之道》、《公用禱文》等,共計大小作品凡十九種。
米憐助馬氏譯《舊約》并《勸世文》十五種,及《聖谕廣訓注解》,亦頗切合實用。
丁韪良在中國傳道五十年,曾與範約翰、林樂知等創辦中國聖教書會,刊行《勸世文》、《布道小冊》、《聖書注釋》等書。
他所著的有《天道溯源》、《邦交提要》、《格物測算》、《機器大業編》等。
又受清廷之聘,任北京同文館館長,竭力提倡新學,灌輸科學智識。
倪維思亦著有《聖徒指南》、《系統神學撮要》、《宣道歸納》、《兩教辯正》,以及一部分的《新約注釋》。
此外如戴德生的《内地會小史》等,楊革非的《德慧入門》等,韋廉臣的《二約釋義叢書》、《格物探原》等,狄考文的《算學書》多種,當時各學校皆采為課本。
花之安的《自西徂東》、《馬可講義》、《經學不厭精》,于中國經學有過精密的研究。
林樂知有《五大洲女俗通考》、《中東戰紀》、《人學》等,并主編《萬國公報》。
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萬國通史》、《五洲史略》等等史學以外,又多闡教及新學之書,曾辦山西大學堂,其關系尤為重大。
潘慎文亦著書十數種,又且若幹現存的西教士主持五十年來的廣學會,為曆史最久的著作機關,在學術上有特殊的貢獻。
當時那些西教士所著作的書籍,大都有中國人為之筆受,如蔡爾康、任保羅、謝洪赉、範子美等人,皆其著者。
迄今西教士從事著作的漸少,一切著作事業大都操于中國人之手。
據《協和書局圖書彙報》,分書籍為二十七類,約二千三百餘種,最近三年中出版書籍有二十二類,七百餘種。
報章雜志統計有一百三十六種,可見教會著作事業最近的銳進了。
(四)慈善方面 教會慈善事業中,莫先于醫院的設立。
1836年彼得伯駕創醫院于廣州,為中國有醫院之始。
1861年北京又設立教會醫院。
庚子以後,醫院的設立更多,及今統計,全國教會醫院大約有四百所,如北平的協和醫院,長沙的湘雅醫院,南京的鼓樓醫院,上海的仁濟、同仁等醫院,舉凡通都大邑,莫不有教會醫院的設立。
而且從教會培植出來的醫士為數更不少,孫中山亦為教會醫學出身的醫生。
醫院以外,有孤兒院、盲啞學校、婢女學校、婦孺救濟會、華洋義赈會、天足會、紅十字會等等,莫不從教會發起創辦,漸與地方人士合作。
因為基督教教義的第一要義,是在赒濟,所以對于一切慈善事業,都認為應盡的義務。
至于說到它的影響,也不是幾句話所能說了的;現在概括地說起來,[489]最大的影響莫如破除迷信、新倫理思想、政治革命、社會服務、中西學術溝通的幾大端。
基督教傳教的第一步,就是勸人不拜偶像、不拜祖先、不信鬼神等事,所以一受基督教思想影響以後,便從一切鬼神風水星相蔔筮等等迷信中解放出來,甚至有侮辱偶像之事,激起民衆的反對。
其次,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予中國固有階級倫理以大打擊。
基督教講孝道,不單是子的義務,父母也有責任。
夫與妻尤為平等,而且反對多妻,不許娶妾蓄婢;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提倡小家庭制度,使宗法社會失其根據。
這種新倫理思想卻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說到政治革命,在表面看來,與宗教毫無關系,實際上卻亦受平等思想的鼓動,泯滅階級,[490]世界大同,為基督教的根本思想;一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掀起的風潮,莫不出發于此。
看世界各國的革命先例,與中國首倡革命的領袖,皆富有宗教的精神。
社會服務為百餘年來基督教所注重的一點,設義學以教貧寒子弟,辦醫院以療人疾病,一切對于社會公益的事莫不盡量實行,一般教士的注重下層工作,尤足以影響到一般社會思想。
在中西學術溝通方面,我們從上文已經可以了解。
再看初期基督教所用淺顯的文字,白話的《聖經》,不可謂非中國文學革命的先導。
基督教的辦學校,教授科學,翻譯西洋書籍,皆足以影響到中國學術方面的改變。
這些都是很顯然的事實,至于在宗教思想方面,也是如此。
第四節 太平天國與宗教 一 太平天國的興起 清廷以異族入主中國,用種種方法來消滅漢人的民族思想;但是潛伏在秘密黨會中的反清複明思想,卻并不因此而根本消滅,自乾嘉以後,滿人的威福日盛,國勢又日益衰弱,草野之間往往有志士揭竿而起,以官逼民變相号召;有道光六年的貴州之變,十五年的趙城之變,雖經次第蕩平,然繼此而起的幾于無年不有。
最著者如:天地會之于湖南,三合會之于廣州,潛滋暗長,大有此仆彼起之勢。
彼滿人既不思根本改圖,反而驕縱自恣,專事壓迫,外交上遂着着失敗。
鴉片戰後,門戶開放,國土日削,民生日敝。
加以天災流行,饑馑頻見,卒至民不聊生,铤而走險,[491]遂釀成洪楊之役,樹民族革命之旗,由廣西而彌及全國。
十三年命運的太平天國,事雖未成,亦足予滿人以重大打擊。
記其事者往往目為寇逆,加以種種惡名,如《平定粵匪紀略》一書,記自道光三十年起至同治三年止,并附以《賊名邪說逆迹瑣聞》四卷,都足為曆史參考材料。
又如《太平天國野史》、《太平天國外紀》等書,一方面見得滿洲功狗片面的誇誕,一方面卻可以見得太平天國的聲勢。
滿清的未遭覆滅已屬幾希。
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于嘉慶十七年生在廣東花縣,野史中有《天王本紀》一篇,載其自幼聰穎,喜研曆史,于曆代成敗興亡事迹尤為注意。
曾應童子試,不第,或謂其曾為秀才。
一日在路上遇一相面的人,告訴他“子非青紫中人,然貴不可言”,同時又遇一身穿明朝服裝的人,送他一本書名叫《規時良言》,共有九卷,有人說這就是馬禮遜所著的《新約聖書》;這本書或者就是他的革命動機。
先是他曾與馮雲山同入朱九疇所創的上帝會,原來這個會陽以傳教為名,陰實圖謀恢複明室。
後來朱九疇死了,他就被推為上帝會的教主,與楊秀清、李秀成等研究這本所謂《規時良言》,加增了他們的宗教熱忱。
當時清廷對于一切秘密會社嚴厲地取締,[492]上帝會也自然在捕禁之列。
所以他就逃到香港,投入耶稣會中,跟着英教士郭士立研究基督教道理。
大約在這個時候,他正式入了基督教,所以他到廣西去傳教,在鵬化山中結合了許多同志,仍用上帝會的名義召人入教。
稱耶火華為天父,稱耶稣為天兄,自己是天父次子。
創立保良攻匪會,[493]練兵籌饷,揭竿之勢已成,為桂平縣令所捕,并搜得入教名冊,将處以死刑,卒為桂撫鄭祖琛所釋。
到了道光三十年六月,遂起事于金田村,有衆萬人,兵皆蓄發,與清提督向榮、副都統烏蘭泰戰,清兵大敗。
于是其勢大盛,建國曰太平天國,自立為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洪大全、秦日綱、胡以洸等皆封王列侯。
清廷大震,遣兵讨伐皆失利,于是太平天國遂得由廣西北上,蔓延于江淮之間,而定都
這是馬禮遜開創第四期基督教的大概。
二 基督新教的擴充 自馬禮遜以後,倫敦會繼續派教士來華;米憐至廣東,麥都思至上海,米憐之子米利尼至甯波,楊格非至武漢、天津,艾約瑟至煙台及北京,于是由粵而推廣到北方。
李雅各曾把中國的四書五經譯成英文,這也是一件極大的工作。
1830年,公理會有美教士裨治文至廣州創辦英文報章,為中國有報紙的第一種。
1835年有葛蘭德女士在新加坡創辦女學校,1844年阿爾德女士創女學校于甯波,這都是中國有女學的起始。
後來也逐漸推廣到福州、直隸等處。
孫中山也在1883年在香港喜嘉理牧師那裡受洗。
從此各教會紛紛派遣教士來華,禮賢會郭士立設教會于香港,王元深(即王寵惠之祖)是首先信教的一個。
聖公會有駱君等由廈門而到上海,後來在1851年設學校于上海,即今之聖約翰大學。
及至鴉片戰争以後開五口商埠,傳教士得乘此進入中國自由傳教。
但是這時候對于教會猶多疑懼,《天津條約》成立後,中國人民的觀念漸漸改變,基督教遂得以盡量的擴充。
于是先後來中國傳教的教會,如長老會的擴充到北方,歸正會在廈門,浸禮會在甯波,美以美會在福州,聖道會在天津,内地會在杭州,基督會在南京,瑞華會在河南,信義會在湖北,英美會在四川,協同會在陝西,聖潔會在山西,遵道會在湖南,自理會在雲南……都次第建立,到現在多至一百三十餘不同的宗派,布滿全國,向内地四出布教,雖有小小非教風潮,卒賴條約的保護,一般人民都敬而恨之。
其間最努力于傳教事業者,要算内地會的戴德生,他在1865年自動到中國來,并不受什麼教會的差遣,他穿着中國衣服,與中國人一同生活,用刻苦的精神設立教會于杭州,後來推廣到南京、鎮江、揚州,以至于安徽、湖南、山西、浙江、蒙古、貴州等處,其範圍為最大。
他們的傳教士都是勤勞耐苦,他們的教會不分國籍,不分教派,也不勸募捐款,全以信仰為基礎。
五十多年以來,教徒有十二萬左右。
從内地會開了這種刻苦傳道的方法,其他教會都想效法它,于是傳教的風氣為之一變。
當時傳教的方法,除注重在口講宣傳外,又皆注重于兒童教育,創辦男女學校及主日學校。
一部分創辦譯著機關,著作發揚教義的書籍及翻譯西洋科學,發行許多布道小品。
宣教士如馬禮遜、裨治文、李雅各、費來、衛三畏、丁韪良、狄考文等,在著作方面雖不比前期的成績,但是影響到中國的學術思想者很大。
例如花之安用中國的經書來闡明教義,李提摩太用佛理來解釋教義,林樂知介紹西洋學術,辦《萬國公報》,李佳白創辦尚賢堂,融通各教,以及其他創辦雜志報章,組織天足會、濟良所,都對于中國的革新運動有巨大的影響。
各處又創設醫院,療治疾病,辦理赈災事務及其他孤兒院、盲啞學校等慈善機關。
教會在各處漸漸取得人民的同情,信徒之數日益增加,及今統計有四十餘萬之多,可以說發達到了極點了。
三 反教的風潮 教會既日益發達,人品自漸漸複雜,内地教徒往往有不良分子,借假教勢,為非作惡。
同時天主教收羅許多下等遊民,結怨民衆,地方人民皆飲恨側目,于是各處常有擾動情事,甚至殺害教士,拆毀教堂,外國政府乘機取得許多利益。
每一次教案發生,中國便遭一次巨大損失;賠款租地,有好些是以教案為導火線的。
又有一事使民教互相水火的,就是教會所宣傳的教義,與中國固有的風俗習慣發生絕大的沖突,好像反對崇拜祖先,與反對種種鬼神迷信,主張男女平權……都極端違反一般社會的思想。
固執的人認為是破壞中國禮教,等于洪水猛獸,于是一般社會與教會有積不相能之勢。
又見西教士的舉動,都疑心其别有作用,于是發生許多謠言,說他們是外國偵探。
果然也有不良的教士,把中國社會中的醜惡情形及國家内幕報告到外國,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地位。
加以曆來從戰争所受的損失,歸咎到教會身上;從此結怨愈深,乃發生庚子年義和團的暴舉。
這原不能完全歸咎于教會,但是教會卻也不能辭其咎的。
義和團之變原是一種愚忠的舉動,北方教會受巨大的逼迫,教士教徒的被殺不計其數。
結果,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清帝蒙塵,賠款講和,中國在國際上又受莫大的恥辱。
然從另一方面看來,教會卻因此得一良好的教訓,不良教徒漸加淘汰,教會根基更加穩固。
中國人民對于教會亦改換一種觀念,民教漸漸相安,這是從反對風潮中所得的結果。
民國成立以後,思想自由,從不平等條約的問題遷怒到教會身上,又發生非教運動,比較庚子年的一時暴動更為有力。
數年以來,教會日處在反對聲浪之中,工作幾陷于停頓(這一層下節當另說明)。
但同時在基督教中因受了外來的非難,漸漸覺悟,從内部上加以整頓,主張創造本色教會,洗滌西洋色彩,以适合中國固有的國情,所以最近的幾年來,宗派思想的漸漸消滅,西國教士的漸漸卸責,教會的名稱漸改為“中華基督教”,自立自傳的聲浪亦日益高唱,教會學校亦漸向中國教育部注冊,這些都是從反教而來的影響。
同時我們看出,在教會内部有兩派思想的沖突,就是所謂新舊的戰争,這雖然是教會曆史上從來不斷的争衡,然而在中國卻是因時代的潮流而發生更顯著的現象。
所謂舊派的,大概受基要主義的影響,認《聖經》為上帝的話,每字每句都當确信不疑,《聖經》所記童女生耶稣、耶稣肉身複活,都是無可懷疑的事實。
所謂新派,或者可以叫它理智主義,主張科學宗教相調和,所以對于《聖經》中一切不合理智的記載,像基要派所奉為天經地義的東西,都認為是一種寓言或神話,不是事實,盡可以不去理它,隻要注重在耶稣的人格方面。
這兩派思想,中國教會中已經發現很顯著的沖突了。
[488] 四 最近基督教的事業與影響 最近基督教在中國還不到一百三十年,比較前三期還是很短,但是在這短時間内所成就的事業卻已可驚了。
現在我們從四部分來觀察: (一)宣教方面 庚子的變動是中國基督教在宣教方面一個大轉機;庚子以前,全國信徒的數目隻有八萬五千人,庚子以後,數目的加增是一個幾何級數,到現在不過三十年,已達四十餘萬人(天主教徒尚不在内)。
這個調查是否确鑿?卻不敢斷定;而且這些所稱為信徒的,是否忠實不含别種意義?也不敢說。
不過人數的銳進确是一件事實。
其次則為教堂的普遍,無論在通都大邑,總有若幹不同宗派的教堂,即窮鄉僻壤、山陬海濱,亦莫不有一個小小的教堂與宣教者的足迹。
從前所詫為異教的,今則全國婦孺皆聞之爛熟,可見宣教事業的銳進了。
據1925年紐約社會宗教研究院調查,在華西教士總數有七千六百六十三人,分駐在七百四十處,又據協進會在1925年的調查,全國天主耶稣教合并計算,教堂有一九二三一所,信徒有二三〇七四四五人,西職員有八六三九人,華職員亦相等,可見一斑了。
初期基督教宣教工作都由西國教士主持,最近卻從華人自己努力,進展的快速也是為此。
國内布道會的組織,傳教于雲南、滿、蒙,自立教會的疊起,自負宣教的責任,以及最近所發生的五年運動,随在足以表顯華人努力宣教的精神,期能早達自立目的,脫離外國的經濟關系。
(二)教育方面 最初基督教設立學校不過是為教育信徒的子弟,俾免受非教會教育的影響;也有些是專門培植傳教人材與教會學校教師而設。
後來教育的範圍漸漸擴大,認教育可以輔助傳教事業,于是教會政策中列辦理學校為傳教重大工作之一,所需經費比任何事業為大。
教會學校的進行遂有一日千裡之勢。
據最近調查,全國教會學校有大學十六所,中學二百三十一所,小學六千八百十二所,統計全國大中小學校學生總數有三三七七四四人。
教會創辦學校迄今已有八十年,其實在八十年前已有香港的英華書院,在中國各省首先辦理的學校,如福州的毓英女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以及甯波的育英義塾,以及其他所辦的男女學校,開中國辦理學校的先河。
當中國尚在通行八股試帖的時候,教會學校即教授英文、格緻等學課,從這些學校裡所造就出來的人材,成為中國政治上社會上的領袖人物,這原是不可抹煞的事實。
不過原始教會學校以發揚教義為宗旨的意義,至今日認為不當,于是強迫的宗教教育便為一般人所诟病,遂改變方針,列宗教為自由課程。
最近因尊重中國教育部的主權,教會學校次第立案,内容多所改變。
但是教會學校已往的貢獻足以影響到中國的學術與生活,自不能從曆史上把它抹去的。
(三)著作方面 譯著書籍,為基督教傳教的入手工作。
初期的著作大概由西教士主持,繼則中西人合作,近且漸趨向于中國人獨立主持。
馬禮遜翻譯《新舊約聖書》以外,以《華英字典》為最有貢獻之作,内含漢字四萬餘。
他又著《英華文法入門》、《中文法程》、《五經四書擇要簡本》等書,皆為當時切合實用的著作。
在教義方面,他著了《新約曆史總綱》、《贊美詩》、《聖教問答》、《天國之道》、《公用禱文》等,共計大小作品凡十九種。
米憐助馬氏譯《舊約》并《勸世文》十五種,及《聖谕廣訓注解》,亦頗切合實用。
丁韪良在中國傳道五十年,曾與範約翰、林樂知等創辦中國聖教書會,刊行《勸世文》、《布道小冊》、《聖書注釋》等書。
他所著的有《天道溯源》、《邦交提要》、《格物測算》、《機器大業編》等。
又受清廷之聘,任北京同文館館長,竭力提倡新學,灌輸科學智識。
倪維思亦著有《聖徒指南》、《系統神學撮要》、《宣道歸納》、《兩教辯正》,以及一部分的《新約注釋》。
此外如戴德生的《内地會小史》等,楊革非的《德慧入門》等,韋廉臣的《二約釋義叢書》、《格物探原》等,狄考文的《算學書》多種,當時各學校皆采為課本。
花之安的《自西徂東》、《馬可講義》、《經學不厭精》,于中國經學有過精密的研究。
林樂知有《五大洲女俗通考》、《中東戰紀》、《人學》等,并主編《萬國公報》。
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萬國通史》、《五洲史略》等等史學以外,又多闡教及新學之書,曾辦山西大學堂,其關系尤為重大。
潘慎文亦著書十數種,又且若幹現存的西教士主持五十年來的廣學會,為曆史最久的著作機關,在學術上有特殊的貢獻。
當時那些西教士所著作的書籍,大都有中國人為之筆受,如蔡爾康、任保羅、謝洪赉、範子美等人,皆其著者。
迄今西教士從事著作的漸少,一切著作事業大都操于中國人之手。
據《協和書局圖書彙報》,分書籍為二十七類,約二千三百餘種,最近三年中出版書籍有二十二類,七百餘種。
報章雜志統計有一百三十六種,可見教會著作事業最近的銳進了。
(四)慈善方面 教會慈善事業中,莫先于醫院的設立。
1836年彼得伯駕創醫院于廣州,為中國有醫院之始。
1861年北京又設立教會醫院。
庚子以後,醫院的設立更多,及今統計,全國教會醫院大約有四百所,如北平的協和醫院,長沙的湘雅醫院,南京的鼓樓醫院,上海的仁濟、同仁等醫院,舉凡通都大邑,莫不有教會醫院的設立。
而且從教會培植出來的醫士為數更不少,孫中山亦為教會醫學出身的醫生。
醫院以外,有孤兒院、盲啞學校、婢女學校、婦孺救濟會、華洋義赈會、天足會、紅十字會等等,莫不從教會發起創辦,漸與地方人士合作。
因為基督教教義的第一要義,是在赒濟,所以對于一切慈善事業,都認為應盡的義務。
至于說到它的影響,也不是幾句話所能說了的;現在概括地說起來,[489]最大的影響莫如破除迷信、新倫理思想、政治革命、社會服務、中西學術溝通的幾大端。
基督教傳教的第一步,就是勸人不拜偶像、不拜祖先、不信鬼神等事,所以一受基督教思想影響以後,便從一切鬼神風水星相蔔筮等等迷信中解放出來,甚至有侮辱偶像之事,激起民衆的反對。
其次,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予中國固有階級倫理以大打擊。
基督教講孝道,不單是子的義務,父母也有責任。
夫與妻尤為平等,而且反對多妻,不許娶妾蓄婢;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提倡小家庭制度,使宗法社會失其根據。
這種新倫理思想卻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說到政治革命,在表面看來,與宗教毫無關系,實際上卻亦受平等思想的鼓動,泯滅階級,[490]世界大同,為基督教的根本思想;一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掀起的風潮,莫不出發于此。
看世界各國的革命先例,與中國首倡革命的領袖,皆富有宗教的精神。
社會服務為百餘年來基督教所注重的一點,設義學以教貧寒子弟,辦醫院以療人疾病,一切對于社會公益的事莫不盡量實行,一般教士的注重下層工作,尤足以影響到一般社會思想。
在中西學術溝通方面,我們從上文已經可以了解。
再看初期基督教所用淺顯的文字,白話的《聖經》,不可謂非中國文學革命的先導。
基督教的辦學校,教授科學,翻譯西洋書籍,皆足以影響到中國學術方面的改變。
這些都是很顯然的事實,至于在宗教思想方面,也是如此。
第四節 太平天國與宗教 一 太平天國的興起 清廷以異族入主中國,用種種方法來消滅漢人的民族思想;但是潛伏在秘密黨會中的反清複明思想,卻并不因此而根本消滅,自乾嘉以後,滿人的威福日盛,國勢又日益衰弱,草野之間往往有志士揭竿而起,以官逼民變相号召;有道光六年的貴州之變,十五年的趙城之變,雖經次第蕩平,然繼此而起的幾于無年不有。
最著者如:天地會之于湖南,三合會之于廣州,潛滋暗長,大有此仆彼起之勢。
彼滿人既不思根本改圖,反而驕縱自恣,專事壓迫,外交上遂着着失敗。
鴉片戰後,門戶開放,國土日削,民生日敝。
加以天災流行,饑馑頻見,卒至民不聊生,铤而走險,[491]遂釀成洪楊之役,樹民族革命之旗,由廣西而彌及全國。
十三年命運的太平天國,事雖未成,亦足予滿人以重大打擊。
記其事者往往目為寇逆,加以種種惡名,如《平定粵匪紀略》一書,記自道光三十年起至同治三年止,并附以《賊名邪說逆迹瑣聞》四卷,都足為曆史參考材料。
又如《太平天國野史》、《太平天國外紀》等書,一方面見得滿洲功狗片面的誇誕,一方面卻可以見得太平天國的聲勢。
滿清的未遭覆滅已屬幾希。
太平天國的首領洪秀全,于嘉慶十七年生在廣東花縣,野史中有《天王本紀》一篇,載其自幼聰穎,喜研曆史,于曆代成敗興亡事迹尤為注意。
曾應童子試,不第,或謂其曾為秀才。
一日在路上遇一相面的人,告訴他“子非青紫中人,然貴不可言”,同時又遇一身穿明朝服裝的人,送他一本書名叫《規時良言》,共有九卷,有人說這就是馬禮遜所著的《新約聖書》;這本書或者就是他的革命動機。
先是他曾與馮雲山同入朱九疇所創的上帝會,原來這個會陽以傳教為名,陰實圖謀恢複明室。
後來朱九疇死了,他就被推為上帝會的教主,與楊秀清、李秀成等研究這本所謂《規時良言》,加增了他們的宗教熱忱。
當時清廷對于一切秘密會社嚴厲地取締,[492]上帝會也自然在捕禁之列。
所以他就逃到香港,投入耶稣會中,跟着英教士郭士立研究基督教道理。
大約在這個時候,他正式入了基督教,所以他到廣西去傳教,在鵬化山中結合了許多同志,仍用上帝會的名義召人入教。
稱耶火華為天父,稱耶稣為天兄,自己是天父次子。
創立保良攻匪會,[493]練兵籌饷,揭竿之勢已成,為桂平縣令所捕,并搜得入教名冊,将處以死刑,卒為桂撫鄭祖琛所釋。
到了道光三十年六月,遂起事于金田村,有衆萬人,兵皆蓄發,與清提督向榮、副都統烏蘭泰戰,清兵大敗。
于是其勢大盛,建國曰太平天國,自立為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洪大全、秦日綱、胡以洸等皆封王列侯。
清廷大震,遣兵讨伐皆失利,于是太平天國遂得由廣西北上,蔓延于江淮之間,而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