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及近代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種;熊三拔有《泰西水法》、《簡平儀說》、[475]《表度說》等三種;陽瑪諾有《聖經直解》、《景教碑诠》、《經世金書》等八種;畢方濟有《靈言蠡勺》、《睡答》、《畫答》等三種;艾儒略有《西學凡》、《幾何要法》、《職方外紀》等二十五種;鄧玉函有《奇器圖說》、《測天約說》等六種;湯若望有《渾天儀說》、《古今交食考》、《恒星表》等二十三種;羅雅各有《比例規解》、《五緯表》等十九種;利類思有《超性學》、《不得已辯》等十八種;南懷仁有《康熙永年曆法》、《坤輿全圖》等十三種。
這些都是關于天文學、曆算學、輿地學等等有名作品。
此外如傅汎濟的《名理探》,則為西洋論理學輸入之始;鄧玉函的研究《中國本草》至八千種之多,是為中國植物學研究之始;張瑪諾的設學淮揚,為中國有學校之始。
其他各教士闡道的作品實在不勝枚舉,内中有不少尚可以從天主教圖書館中找到的,可見明末清初的教士他們介紹西學的努力了。
這些教士大都散處在燕京、廣東、江西、江甯、浙江、江蘇、河南、山西、福建、陝西等省傳教,有幾處公共的墓地,如北京阜成門外的滕公栅欄,廣東的香山墺,杭州的方井南,南京的聚寶門外雨花台側,福州北門外十字山,都是當時教士們叢葬的地方,現在還可以找到它的形迹,這也可以看見當時基督教發達的一斑。
不但如此,當利瑪窦傳教北京以後,湯若望、羅雅各等教士頗為明思宗所信任,所以當時的教士得在中國十三省中自由傳教,于極短的時間内,信道人數達到數萬。
上自皇帝廷臣,下至庶民士子,都有信仰其教的。
瞿紗微、蔔彌格竟能感化明熹宗皇後及崇祯帝信教,[476]同時皇族中受洗者有百四十餘人。
明室既亡,偏安于兩廣的桂王,其大臣如瞿式耜(即瞿太素之孫)、丁魁楚(即立唐王于福州者,此二人後皆殉國)、龐天壽等人,首為基督教熱心信徒。
名媛如金聲之女、許缵曾之母(即徐光啟孫女)以及清初名畫家吳曆,都信奉其教。
永曆太後(聖名烈納)、馬太後(聖名馬利亞)、王皇後(聖名亞納)、太子慈烜(聖名當安)皆受洗奉教。
明廷既陷于危難,還想借教士的力量恢複國家,所以派遣教士蔔彌格攜帶永曆太後谕文及龐天壽書信,赴羅馬呈請法王因諾曾十世;龐天壽複派家人随往,由廣州西行,經印度及波斯而至羅馬。
不意其時适因諾曾逝世,亞曆山大第七繼任,及蔔彌格得新法王覆書回華,桂王已力窮勢蹙,播遷雲南,永曆太後及龐天壽皆已物化,蔔氏遂流離安南,次年亦即病死。
明室既亡,清人入主中國,仍優待當時教士;湯若望以治曆算之學,得為欽天監監正之官。
當時天主教新當落成之時,世祖親賜“欽崇天道”的匾額。
這些教士因長于曆學制炮之術,頗得朝廷信仰;雖先後有沈?及楊光先兩次的反教風潮,不久仍漸恢複,能夠自由地傳布。
[477] 三 教士在科學上的貢獻 明末清初之交,天主教士所以能取得朝廷的信任而有公開傳道的機會,都是由于他們努力于科學和藝術的介紹。
我們從上述的各教士著述中,看見有許多關于科學藝術的作品,這便是西洋學說輸入中國的起端。
那時候的中國并不知什麼叫做科學,一看見萬國輿圖、天文儀器、自鳴鐘以及關于天算的書籍,都詫為新奇,便引起了許多人的羨慕和學習。
在那些教士,不過欲用學術來做傳道的工具,想不到卻因此下了中西學術溝通的種籽。
他們在介紹這些學術以外,并且親身幫助明清兩朝鑄造槍炮,這原是與基督教宗旨根本違反的,但是卻因此反而予基督教以良好的機會,不可謂非絕大的僥幸。
首先為明代鑄造戰炮的,要算羅如望與陽瑪諾二人,在1622年的時候,熹宗皇帝鑒于滿洲勢力的日漸張大,而且有白蓮教作亂,把已經放逐的教士(因沈?奏參的)召回來制造铳炮。
到毅宗的時候,又繼續命湯若望與羅雅各等制造,然卒不能挽回垂亡的明代。
偏安在南方的桂王,還想借教士的力量向西方基督教國請求援助,予以精銳的武器,恢複國家;到底因為内亂頻仍,滿人已乘機侵入,無法挽救。
到了清朝,一般教士仍獲得世祖的信任,湯若望等繼續其治曆的職位。
及至三藩抗命的時候,聖祖又命南懷仁于治曆之餘鑄造鐵炮,造成大小百二十尊,分送陝西、湖廣、江西等處;後來又造成輕便的歐羅巴式神威炮三百二十門,在盧溝橋試放,聖祖親臨觀看,大加贊賞,賜以工部侍郎職銜,以示優寵。
至于他們在天文曆算方面的貢獻尤為巨大;自明熹宗起用教士龍華民、鄧玉函開曆局于宣武門内首善書院,推步天文,制造天算儀器及纂修曆書以後,湯若望、羅雅各、徐光啟等亦多參加是項曆算的工作。
崇祯以湯等所著《新曆書》較諸欽天監的推算為準确,遂拟頒布西洋新曆,适因明室滅亡,遂不果行。
清世祖定鼎後,仍優待湯等,頒行新曆,斥去《大統曆》,命湯若望掌欽天監印信,引起了楊光先的反對,廢棄西曆,複用明曆。
不久又因推測日影的錯誤,複起用教士南懷仁為欽天監副,又招緻恩理格、闵明我、徐日升等共治新曆,修整儀器;南懷仁著成《新制靈台儀象志》十三卷,西法新曆又複頒行。
此後教士中為曆政顧問的不一而足。
聖祖又命教士等分赴蒙古及中國内地測量地形,制為地圖,名曰《皇輿全覽圖》。
可見教士于天文曆算炮術輿圖等的盡力;西洋物質文明影響到中國的學術界,不可謂非有相當的貢獻。
四 非教風潮與天主教的衰落 在明清之交,發生過兩次非教風潮:一在明神宗時由禮部侍郎沈?主動的,一在清聖祖時由欽天監員楊光先主動的。
先是利瑪窦既得神宗的尊敬及士大夫的欽仰,教會日臻發達,便引起一般人的反對。
及利死後,即有強烈的反動發生于南京,沈?連上三疏奏參遠夷,以暗傷王化為理由禁止傳教,朝廷卒為其言所動,于是于1616年拘捕鐘明禮等信徒八人,嚴行鞠審,送司法定罪。
第二次又拘捕鐘鳴仁等十一人及幼童五人,分别定罪。
這就是所謂南京教案。
由禮部會審了好幾次,認為一樁非常重大的案件,那些被捕的人吃了許多苦楚,甚至有因此喪命的,這可以說是中國基督徒第一次為教而死的。
西教士王豐肅也被捕監禁,[478]并移解出境。
我們讀了當時沈?的三疏及禮部會審的記錄,與遞解王豐肅的移文,均覺得這次的風潮是非常之大的。
其餘在中國的傳教士也一律驅逐出境,教會幾乎因此消滅,雖有徐光啟所上《辨學章疏》,竭力為教士等辯護,也沒有效果。
但是當時朝野中贊成天主教的人也很不少,不過對于這件案子也無法挽救。
東林黨葉向高曾有《贈西國諸子》詩,盛稱其教理的宏深,有“拘儒徒管窺,達觀自一視,我亦與之遊,泠然得深旨”的話。
[479]李卓吾、李日華、池顯方等皆有贈教士詩,極表其敬慕之意。
沈光裕聽湯若望講經,也感而賦詩;錢路加有五言二十韻長詩贈湯若望。
這些可以見得當時士大夫中對于教會的好感。
但是也有痛罵的詩,如姚燮的《天主堂》詩,周瀛暹的《有感》,都以夷狄禽獸罵之。
見于文告的也有兩方面各是其是的文字,如山西绛縣雷翀的告示,題名為“尊天祛邪”,說“佛道二教,使人不尊天而尊己;[480]西儒修身事天,愛人如己”等雲。
福建建甯縣左光先(左光鬥之弟)的告示,有“天主為普天共主,群生大父,利先生首入中華,倡明景教,艾等皆西儒拔萃……蓋西儒之學足輔王化,毋妄相揣度”雲雲。
同時福建巡撫海道施邦耀的告示,卻诋為邪教,并搜捕信教之人,有“通夷羅在不赦,捕得黃克私、李财六及夷人二名,令縣民具結,十家連坐”等話。
這可以見得兩方面的意見。
非教文字中的最有力的,莫如黃貞的《不忍不言》、《破邪集》、《請辟天主教書》等。
他是一個信佛的人,自稱為天香居士或白衣弟子,他的非教理由以佛教為立場,所以說:“佛道至高,以攝九十六外道之法攝之,免其惑世誣民;毋以十字刑枷,置祖宗神祇之上。
”他曾經上書于其師顔茂獻,舉天主教的可患可憤者五條,請其著論辟之。
他的《破邪集》中收羅了許多非教的文章,如張廣湉的《證妄後說》,有“西人誣妄先師”的話;鄒維琏的《辟邪管見錄》,有“诪張為幻,左道惑人”的話;釋普潤的《誅左集·緣起》,有“斬祖先之祀,亂秉彜之大倫,于是集缁素之文,以誅左道”的話。
他的原意,欲鼓動佛教的聯合戰線,所以便引出許多和尚的作品,如普潤的《誅左集》,密雲的《辨天三說》,袾宏的《天說》,[481]圓悟的《辯天說》,通容的《原道辟邪說》,如純的《天學初辟》等類甚多。
此外如王朝式的《罪言》,鐘始聲的《天學初征》、《再征》,虞淳熙的《利夷欺天罔世》,林啟陸的《誅夷論略》,許大受的《聖朝佐辟》,李生光的《儒教辯正》,陳侯光的《辯學刍言》等類,皆為非教有力的文字。
他們非教的理由,大約以破壞中國倫常為骨幹,以陰謀不軌為罪狀,故能喚起了許多人的同情。
第二次非教運動由楊光先首先發難,響應的人也不少;清廷竟因此下湯若望、利類思、安文思、南懷仁等于獄,以謀為不軌的罪狀,将宣告死刑,同時各省教士都加以拘禁。
官吏中有信教者革職處罪,天主教在此時幾乎完全撲滅。
不意因為迷信地震為天之示戒,竟釋放被囚教士,放逐之于澳門,不多幾時,又因召制槍炮,得恢複其布教自由。
這一次非教也是非常厲害,楊光先所著的《不得已輯要》,中間有三篇《辟邪論》,都是很有刺激性的文字。
在錢大昕《筆記》中謂“戴東原嘗言,歐羅巴人欲以重價收買《不得已》而焚之”。
這是不是事實?現在不得而知,不過在《不得已》中所載的幾篇文章,确引起了極大的風潮。
其駁斥教義的理由,與沈?等的意見差不多,中間自然有許多不情不實、捕風捉影的話,也是時代思想使然。
最足以激動人的地方,就是說教士們的行動都是含着不可測度的危險,包括于“謀為不軌”四字,于是帝王也受了激動,要撲滅它了。
他們都以辟邪自命,究竟所欲辟之邪,一半是由于衛孔的熱心,一半是由于傳聞的誤會。
在《不得已》書中所刊着的曾國藩《緻威妥瑪》書與《湖南阖省公檄》中,有許多可笑的話。
曾書以孔教為立場,無非那一套用夷變夏的老調,但也寫得很有聲色;《公檄》舉七妄十害,竟有取童精,剜目制藥,取黑棗,探紅丸等罪名,這種謠傳在最近三十年前還很普遍,當時人的智識如此,固不足怪。
不過就文而論,比現在一般非教文章,實在還要高明得多。
這兩次的非教運動是不是使天主教衰落的原因?那絕對不是的。
天主教真正衰落的原因,乃起于教會的内讧。
内讧的焦點就是多美尼可派、佛蘭西司可派與耶稣會派神學思想的沖突。
耶稣會派自利瑪窦到中國來,迎合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即以崇拜祖先與尊敬孔子,認為無妨教旨,大開方便之門。
而多美尼可派等則認為耶稣會士的賣教求榮,便呈控于法王因諾曾十世,[482]法王便斥耶稣會派的不當。
耶稣會派即派遣衛匡國赴羅馬申辯,适值新法王亞曆山大七世繼位之初,聽耶稣會派的解釋,認為适當。
過一年,因諾曾十一世的時候,[483]為調停兩派紛争的意見,用一種模棱兩可的話來解答:“如果這些儀式不是當作偶像的崇拜,而是當作一種社交的方法,便可不必過問。
”這種意見不但不能滿足兩派的意見,反而增加了兩方的争論。
這時在中國總轄教會的主教名叫梅格羅(Maigrot),他也反對耶稣會派的主張,所以報告法王,說耶稣會報告與事實不符,法王克勒勉十一世發教書責耶稣會士的不當,[484]并宣谕:此後對神稱謂,不得用天或上帝,須用天主之名;并遣主教铎羅代表法王觐見中國皇帝,呈遞教書。
康熙帝告以中國祀祖的意義,否認法王有規定中國教義之權。
铎羅見勢不佳,深恐清廷與法王發生糾紛,把法王教書匿不發表,想先令清廷承認他有總轄中國教會之權,逐漸使耶稣會派教士服從法王命令,這是他的一種權宜之計。
但是康熙帝很右耶稣會派的主張,以為中國之天與基督教之神,是一而非二;中國拜孔祀祖,與基督教義并無沖突;基督教聖書與中國經書可以融通;家中供奉祖先神位,非絕對的不可能。
這即是耶稣會的主張。
康熙帝便把這意思布告全國教士,凡不遵從此意見的立即放逐出國,所以當時因此被逐出國的教士很多,主教梅格羅也在其内。
但是铎羅所攜的法王教書,他既然不敢用法王的命令公布,卻用自己的名,取其精義,發表公布,謂凡不服從法王命令的立即退出中國。
康熙帝見了大怒,拘捕铎羅,放之澳門監視,竟死在獄中。
清廷又發一種居留證于教士,凡沒有這居留證的不準居留中國。
同時法王亦有相反的命令,謂凡不服從法王命令的不許在中國傳教;并且為了要實行這條命令起見,派遣嘉祿主教到中國來。
他見了康熙帝這樣的堅決,同時又聽了耶稣會教士的分訴,覺得法王的命令很難實現,他就在法王教書的後面,加上八條調停的話,大旨說,教會所行儀式如果是純粹的社會儀式,不妨容納。
這種讓步原想得到兩方的諒解,豈知法王絕對否認,于是當時教士便陷于進退維谷之勢。
雍正繼位,适有教士參與八卦教陰謀嫌疑,于是閩浙總督滿寶奏請放逐外人,并禁止諸色人等信教,同時法王亦有解散耶稣會的命令,于是在中國有過一百九十年工作與二十萬信徒的耶稣會天主教,就此疾終正寝了。
耶稣會雖已消滅,但别派天主教仍得繼續活動,如拉雜利司特派的在南北兩京,佛蘭西司可派的在陝西,密西翁司派的在四川,多美尼可派的在福建,葡萄牙教會的在澳門,可見天主教的傳教事業并未中斷,不過換了别派的人罷了。
這是第三期基督教在中國的大概情形。
第三節 基督新教百年來的情形 一 馬禮遜的來華 傳入基督新教到中國的,誰都知道是英國馬禮遜,他是1807年(嘉慶十二年)到中國的。
當時從英國到中國來,隻有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英國人都反對馬禮遜到中國來傳教,因為恐怕影響他們的商業,所以不準他買票登輪;他既然不能直接到中國來,他就乘輪到美國,再從美國到中國的澳門(這是西人的居留地),跟着東印度公司中的書記叫士丹頓的,到了廣州,他努力于翻譯《聖經》的工作。
[485]因為他沒有到中國以前,曾經得到一個中國人叫容三德的,教他漢文華語;又在倫敦博物院裡得着一本漢譯的《聖經》,他就親手把它抄錄三十頁,容君幫助他抄到《希伯來書》為止,他就把它帶到中國,作為翻譯聖經的根據。
當時中國官吏對付洋人非常嚴厲,所以他在廣州布道翻譯很多不便,就在1812年退到澳門。
澳門是在天主教勢力範圍之下,他所譯著的書被天主教認為邪說,悉數焚毀。
他又回到廣州襄助商務,白天辦公,晚上傳教著書。
他所著的第一本小書叫《神道論贖救世總說真本》,第二本叫《問答淺注耶稣救法》,第三本叫《古時如氐亞國(即猶太國)曆代略傳》,第四本叫《養心神詩》。
因為廣州官吏嚴禁傳教印書,不得已将印刷工作遷到麻六甲,1814年有米憐教士到中國來,幫助他創辦印刷局于麻六甲,印成馬禮遜所譯的《新約》并其餘所譯的書籍(馬氏是第一個把《聖經》譯成漢文的人,其完成這偉大的工作是在1819年11月25日,脫稿于廣州)。
這一年在澳門收得第一個信徒叫蔡高,他本來是一個印刷手民,後來為天主教所陷害,死在監裡。
越二年米憐在麻六甲收納第二個信徒叫梁發,做中國第一個宣教師,他的墳墓現在遷在廣州嶺南大學裡。
馬禮遜在澳門譯完《新約》後,又譯《舊約》,并著成《華英字典》,[486]這是中國第一部英文字典。
他曾經到北京任英使館翻譯,不久即南回。
第二年又收了一個信徒叫屈昂,後來在香港幫助李雅各辦理印刷事業。
[487]馬禮遜死于1834年,前後在中國工作二十七年,在譯著的方面與前期的利瑪窦差不多。
米憐也幫助他譯《舊約》,梁發也著了些布道小書,叫《勸世良言》。
當米憐在麻六甲的時候,創辦一個英華書院,這是教
這些都是關于天文學、曆算學、輿地學等等有名作品。
此外如傅汎濟的《名理探》,則為西洋論理學輸入之始;鄧玉函的研究《中國本草》至八千種之多,是為中國植物學研究之始;張瑪諾的設學淮揚,為中國有學校之始。
其他各教士闡道的作品實在不勝枚舉,内中有不少尚可以從天主教圖書館中找到的,可見明末清初的教士他們介紹西學的努力了。
這些教士大都散處在燕京、廣東、江西、江甯、浙江、江蘇、河南、山西、福建、陝西等省傳教,有幾處公共的墓地,如北京阜成門外的滕公栅欄,廣東的香山墺,杭州的方井南,南京的聚寶門外雨花台側,福州北門外十字山,都是當時教士們叢葬的地方,現在還可以找到它的形迹,這也可以看見當時基督教發達的一斑。
不但如此,當利瑪窦傳教北京以後,湯若望、羅雅各等教士頗為明思宗所信任,所以當時的教士得在中國十三省中自由傳教,于極短的時間内,信道人數達到數萬。
上自皇帝廷臣,下至庶民士子,都有信仰其教的。
瞿紗微、蔔彌格竟能感化明熹宗皇後及崇祯帝信教,[476]同時皇族中受洗者有百四十餘人。
明室既亡,偏安于兩廣的桂王,其大臣如瞿式耜(即瞿太素之孫)、丁魁楚(即立唐王于福州者,此二人後皆殉國)、龐天壽等人,首為基督教熱心信徒。
名媛如金聲之女、許缵曾之母(即徐光啟孫女)以及清初名畫家吳曆,都信奉其教。
永曆太後(聖名烈納)、馬太後(聖名馬利亞)、王皇後(聖名亞納)、太子慈烜(聖名當安)皆受洗奉教。
明廷既陷于危難,還想借教士的力量恢複國家,所以派遣教士蔔彌格攜帶永曆太後谕文及龐天壽書信,赴羅馬呈請法王因諾曾十世;龐天壽複派家人随往,由廣州西行,經印度及波斯而至羅馬。
不意其時适因諾曾逝世,亞曆山大第七繼任,及蔔彌格得新法王覆書回華,桂王已力窮勢蹙,播遷雲南,永曆太後及龐天壽皆已物化,蔔氏遂流離安南,次年亦即病死。
明室既亡,清人入主中國,仍優待當時教士;湯若望以治曆算之學,得為欽天監監正之官。
當時天主教新當落成之時,世祖親賜“欽崇天道”的匾額。
這些教士因長于曆學制炮之術,頗得朝廷信仰;雖先後有沈?及楊光先兩次的反教風潮,不久仍漸恢複,能夠自由地傳布。
[477] 三 教士在科學上的貢獻 明末清初之交,天主教士所以能取得朝廷的信任而有公開傳道的機會,都是由于他們努力于科學和藝術的介紹。
我們從上述的各教士著述中,看見有許多關于科學藝術的作品,這便是西洋學說輸入中國的起端。
那時候的中國并不知什麼叫做科學,一看見萬國輿圖、天文儀器、自鳴鐘以及關于天算的書籍,都詫為新奇,便引起了許多人的羨慕和學習。
在那些教士,不過欲用學術來做傳道的工具,想不到卻因此下了中西學術溝通的種籽。
他們在介紹這些學術以外,并且親身幫助明清兩朝鑄造槍炮,這原是與基督教宗旨根本違反的,但是卻因此反而予基督教以良好的機會,不可謂非絕大的僥幸。
首先為明代鑄造戰炮的,要算羅如望與陽瑪諾二人,在1622年的時候,熹宗皇帝鑒于滿洲勢力的日漸張大,而且有白蓮教作亂,把已經放逐的教士(因沈?奏參的)召回來制造铳炮。
到毅宗的時候,又繼續命湯若望與羅雅各等制造,然卒不能挽回垂亡的明代。
偏安在南方的桂王,還想借教士的力量向西方基督教國請求援助,予以精銳的武器,恢複國家;到底因為内亂頻仍,滿人已乘機侵入,無法挽救。
到了清朝,一般教士仍獲得世祖的信任,湯若望等繼續其治曆的職位。
及至三藩抗命的時候,聖祖又命南懷仁于治曆之餘鑄造鐵炮,造成大小百二十尊,分送陝西、湖廣、江西等處;後來又造成輕便的歐羅巴式神威炮三百二十門,在盧溝橋試放,聖祖親臨觀看,大加贊賞,賜以工部侍郎職銜,以示優寵。
至于他們在天文曆算方面的貢獻尤為巨大;自明熹宗起用教士龍華民、鄧玉函開曆局于宣武門内首善書院,推步天文,制造天算儀器及纂修曆書以後,湯若望、羅雅各、徐光啟等亦多參加是項曆算的工作。
崇祯以湯等所著《新曆書》較諸欽天監的推算為準确,遂拟頒布西洋新曆,适因明室滅亡,遂不果行。
清世祖定鼎後,仍優待湯等,頒行新曆,斥去《大統曆》,命湯若望掌欽天監印信,引起了楊光先的反對,廢棄西曆,複用明曆。
不久又因推測日影的錯誤,複起用教士南懷仁為欽天監副,又招緻恩理格、闵明我、徐日升等共治新曆,修整儀器;南懷仁著成《新制靈台儀象志》十三卷,西法新曆又複頒行。
此後教士中為曆政顧問的不一而足。
聖祖又命教士等分赴蒙古及中國内地測量地形,制為地圖,名曰《皇輿全覽圖》。
可見教士于天文曆算炮術輿圖等的盡力;西洋物質文明影響到中國的學術界,不可謂非有相當的貢獻。
四 非教風潮與天主教的衰落 在明清之交,發生過兩次非教風潮:一在明神宗時由禮部侍郎沈?主動的,一在清聖祖時由欽天監員楊光先主動的。
先是利瑪窦既得神宗的尊敬及士大夫的欽仰,教會日臻發達,便引起一般人的反對。
及利死後,即有強烈的反動發生于南京,沈?連上三疏奏參遠夷,以暗傷王化為理由禁止傳教,朝廷卒為其言所動,于是于1616年拘捕鐘明禮等信徒八人,嚴行鞠審,送司法定罪。
第二次又拘捕鐘鳴仁等十一人及幼童五人,分别定罪。
這就是所謂南京教案。
由禮部會審了好幾次,認為一樁非常重大的案件,那些被捕的人吃了許多苦楚,甚至有因此喪命的,這可以說是中國基督徒第一次為教而死的。
西教士王豐肅也被捕監禁,[478]并移解出境。
我們讀了當時沈?的三疏及禮部會審的記錄,與遞解王豐肅的移文,均覺得這次的風潮是非常之大的。
其餘在中國的傳教士也一律驅逐出境,教會幾乎因此消滅,雖有徐光啟所上《辨學章疏》,竭力為教士等辯護,也沒有效果。
但是當時朝野中贊成天主教的人也很不少,不過對于這件案子也無法挽救。
東林黨葉向高曾有《贈西國諸子》詩,盛稱其教理的宏深,有“拘儒徒管窺,達觀自一視,我亦與之遊,泠然得深旨”的話。
[479]李卓吾、李日華、池顯方等皆有贈教士詩,極表其敬慕之意。
沈光裕聽湯若望講經,也感而賦詩;錢路加有五言二十韻長詩贈湯若望。
這些可以見得當時士大夫中對于教會的好感。
但是也有痛罵的詩,如姚燮的《天主堂》詩,周瀛暹的《有感》,都以夷狄禽獸罵之。
見于文告的也有兩方面各是其是的文字,如山西绛縣雷翀的告示,題名為“尊天祛邪”,說“佛道二教,使人不尊天而尊己;[480]西儒修身事天,愛人如己”等雲。
福建建甯縣左光先(左光鬥之弟)的告示,有“天主為普天共主,群生大父,利先生首入中華,倡明景教,艾等皆西儒拔萃……蓋西儒之學足輔王化,毋妄相揣度”雲雲。
同時福建巡撫海道施邦耀的告示,卻诋為邪教,并搜捕信教之人,有“通夷羅在不赦,捕得黃克私、李财六及夷人二名,令縣民具結,十家連坐”等話。
這可以見得兩方面的意見。
非教文字中的最有力的,莫如黃貞的《不忍不言》、《破邪集》、《請辟天主教書》等。
他是一個信佛的人,自稱為天香居士或白衣弟子,他的非教理由以佛教為立場,所以說:“佛道至高,以攝九十六外道之法攝之,免其惑世誣民;毋以十字刑枷,置祖宗神祇之上。
”他曾經上書于其師顔茂獻,舉天主教的可患可憤者五條,請其著論辟之。
他的《破邪集》中收羅了許多非教的文章,如張廣湉的《證妄後說》,有“西人誣妄先師”的話;鄒維琏的《辟邪管見錄》,有“诪張為幻,左道惑人”的話;釋普潤的《誅左集·緣起》,有“斬祖先之祀,亂秉彜之大倫,于是集缁素之文,以誅左道”的話。
他的原意,欲鼓動佛教的聯合戰線,所以便引出許多和尚的作品,如普潤的《誅左集》,密雲的《辨天三說》,袾宏的《天說》,[481]圓悟的《辯天說》,通容的《原道辟邪說》,如純的《天學初辟》等類甚多。
此外如王朝式的《罪言》,鐘始聲的《天學初征》、《再征》,虞淳熙的《利夷欺天罔世》,林啟陸的《誅夷論略》,許大受的《聖朝佐辟》,李生光的《儒教辯正》,陳侯光的《辯學刍言》等類,皆為非教有力的文字。
他們非教的理由,大約以破壞中國倫常為骨幹,以陰謀不軌為罪狀,故能喚起了許多人的同情。
第二次非教運動由楊光先首先發難,響應的人也不少;清廷竟因此下湯若望、利類思、安文思、南懷仁等于獄,以謀為不軌的罪狀,将宣告死刑,同時各省教士都加以拘禁。
官吏中有信教者革職處罪,天主教在此時幾乎完全撲滅。
不意因為迷信地震為天之示戒,竟釋放被囚教士,放逐之于澳門,不多幾時,又因召制槍炮,得恢複其布教自由。
這一次非教也是非常厲害,楊光先所著的《不得已輯要》,中間有三篇《辟邪論》,都是很有刺激性的文字。
在錢大昕《筆記》中謂“戴東原嘗言,歐羅巴人欲以重價收買《不得已》而焚之”。
這是不是事實?現在不得而知,不過在《不得已》中所載的幾篇文章,确引起了極大的風潮。
其駁斥教義的理由,與沈?等的意見差不多,中間自然有許多不情不實、捕風捉影的話,也是時代思想使然。
最足以激動人的地方,就是說教士們的行動都是含着不可測度的危險,包括于“謀為不軌”四字,于是帝王也受了激動,要撲滅它了。
他們都以辟邪自命,究竟所欲辟之邪,一半是由于衛孔的熱心,一半是由于傳聞的誤會。
在《不得已》書中所刊着的曾國藩《緻威妥瑪》書與《湖南阖省公檄》中,有許多可笑的話。
曾書以孔教為立場,無非那一套用夷變夏的老調,但也寫得很有聲色;《公檄》舉七妄十害,竟有取童精,剜目制藥,取黑棗,探紅丸等罪名,這種謠傳在最近三十年前還很普遍,當時人的智識如此,固不足怪。
不過就文而論,比現在一般非教文章,實在還要高明得多。
這兩次的非教運動是不是使天主教衰落的原因?那絕對不是的。
天主教真正衰落的原因,乃起于教會的内讧。
内讧的焦點就是多美尼可派、佛蘭西司可派與耶稣會派神學思想的沖突。
耶稣會派自利瑪窦到中國來,迎合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即以崇拜祖先與尊敬孔子,認為無妨教旨,大開方便之門。
而多美尼可派等則認為耶稣會士的賣教求榮,便呈控于法王因諾曾十世,[482]法王便斥耶稣會派的不當。
耶稣會派即派遣衛匡國赴羅馬申辯,适值新法王亞曆山大七世繼位之初,聽耶稣會派的解釋,認為适當。
過一年,因諾曾十一世的時候,[483]為調停兩派紛争的意見,用一種模棱兩可的話來解答:“如果這些儀式不是當作偶像的崇拜,而是當作一種社交的方法,便可不必過問。
”這種意見不但不能滿足兩派的意見,反而增加了兩方的争論。
這時在中國總轄教會的主教名叫梅格羅(Maigrot),他也反對耶稣會派的主張,所以報告法王,說耶稣會報告與事實不符,法王克勒勉十一世發教書責耶稣會士的不當,[484]并宣谕:此後對神稱謂,不得用天或上帝,須用天主之名;并遣主教铎羅代表法王觐見中國皇帝,呈遞教書。
康熙帝告以中國祀祖的意義,否認法王有規定中國教義之權。
铎羅見勢不佳,深恐清廷與法王發生糾紛,把法王教書匿不發表,想先令清廷承認他有總轄中國教會之權,逐漸使耶稣會派教士服從法王命令,這是他的一種權宜之計。
但是康熙帝很右耶稣會派的主張,以為中國之天與基督教之神,是一而非二;中國拜孔祀祖,與基督教義并無沖突;基督教聖書與中國經書可以融通;家中供奉祖先神位,非絕對的不可能。
這即是耶稣會的主張。
康熙帝便把這意思布告全國教士,凡不遵從此意見的立即放逐出國,所以當時因此被逐出國的教士很多,主教梅格羅也在其内。
但是铎羅所攜的法王教書,他既然不敢用法王的命令公布,卻用自己的名,取其精義,發表公布,謂凡不服從法王命令的立即退出中國。
康熙帝見了大怒,拘捕铎羅,放之澳門監視,竟死在獄中。
清廷又發一種居留證于教士,凡沒有這居留證的不準居留中國。
同時法王亦有相反的命令,謂凡不服從法王命令的不許在中國傳教;并且為了要實行這條命令起見,派遣嘉祿主教到中國來。
他見了康熙帝這樣的堅決,同時又聽了耶稣會教士的分訴,覺得法王的命令很難實現,他就在法王教書的後面,加上八條調停的話,大旨說,教會所行儀式如果是純粹的社會儀式,不妨容納。
這種讓步原想得到兩方的諒解,豈知法王絕對否認,于是當時教士便陷于進退維谷之勢。
雍正繼位,适有教士參與八卦教陰謀嫌疑,于是閩浙總督滿寶奏請放逐外人,并禁止諸色人等信教,同時法王亦有解散耶稣會的命令,于是在中國有過一百九十年工作與二十萬信徒的耶稣會天主教,就此疾終正寝了。
耶稣會雖已消滅,但别派天主教仍得繼續活動,如拉雜利司特派的在南北兩京,佛蘭西司可派的在陝西,密西翁司派的在四川,多美尼可派的在福建,葡萄牙教會的在澳門,可見天主教的傳教事業并未中斷,不過換了别派的人罷了。
這是第三期基督教在中國的大概情形。
第三節 基督新教百年來的情形 一 馬禮遜的來華 傳入基督新教到中國的,誰都知道是英國馬禮遜,他是1807年(嘉慶十二年)到中國的。
當時從英國到中國來,隻有東印度公司的商船,英國人都反對馬禮遜到中國來傳教,因為恐怕影響他們的商業,所以不準他買票登輪;他既然不能直接到中國來,他就乘輪到美國,再從美國到中國的澳門(這是西人的居留地),跟着東印度公司中的書記叫士丹頓的,到了廣州,他努力于翻譯《聖經》的工作。
[485]因為他沒有到中國以前,曾經得到一個中國人叫容三德的,教他漢文華語;又在倫敦博物院裡得着一本漢譯的《聖經》,他就親手把它抄錄三十頁,容君幫助他抄到《希伯來書》為止,他就把它帶到中國,作為翻譯聖經的根據。
當時中國官吏對付洋人非常嚴厲,所以他在廣州布道翻譯很多不便,就在1812年退到澳門。
澳門是在天主教勢力範圍之下,他所譯著的書被天主教認為邪說,悉數焚毀。
他又回到廣州襄助商務,白天辦公,晚上傳教著書。
他所著的第一本小書叫《神道論贖救世總說真本》,第二本叫《問答淺注耶稣救法》,第三本叫《古時如氐亞國(即猶太國)曆代略傳》,第四本叫《養心神詩》。
因為廣州官吏嚴禁傳教印書,不得已将印刷工作遷到麻六甲,1814年有米憐教士到中國來,幫助他創辦印刷局于麻六甲,印成馬禮遜所譯的《新約》并其餘所譯的書籍(馬氏是第一個把《聖經》譯成漢文的人,其完成這偉大的工作是在1819年11月25日,脫稿于廣州)。
這一年在澳門收得第一個信徒叫蔡高,他本來是一個印刷手民,後來為天主教所陷害,死在監裡。
越二年米憐在麻六甲收納第二個信徒叫梁發,做中國第一個宣教師,他的墳墓現在遷在廣州嶺南大學裡。
馬禮遜在澳門譯完《新約》後,又譯《舊約》,并著成《華英字典》,[486]這是中國第一部英文字典。
他曾經到北京任英使館翻譯,不久即南回。
第二年又收了一個信徒叫屈昂,後來在香港幫助李雅各辦理印刷事業。
[487]馬禮遜死于1834年,前後在中國工作二十七年,在譯著的方面與前期的利瑪窦差不多。
米憐也幫助他譯《舊約》,梁發也著了些布道小書,叫《勸世良言》。
當米憐在麻六甲的時候,創辦一個英華書院,這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