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明清及近代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金陵。
當秀全起兵之初,即以宗教約束軍隊,并詭稱自病中得上帝指示(紀中言其病死七日,有老者賜以劍印,語太荒唐),規定天條,禁止吸煙飲酒、纏足薙發。
[494]每七日舉行禮拜,悉依基督教儀式,其一切文告中都舉天父上帝之名,宗教空氣非常濃厚。
二 太平軍隊的宗教化 洪秀全既建立了太平天國,便用宗教來駕馭軍隊,他初出兵時那篇檄文都帶有宗教色彩。
開端數說滿人的罪惡,繼便說自己是奉天父天兄之命來拯救人民,爾等官民人等,從前誤為滿人所用,現在應該棄暗投明,作天聖之子女,并且天皇恩德高厚,果能敬天識主,莫不一視同仁。
在這篇長凡千五百言的檄文中,不獨充滿着民族精神,更是充滿着宗教思想,一則曰“天父天兄,命我真聖主天王降凡禦世”,再則曰“爾等官民人等,亦皆是天父之子女”,可見太平軍處處以宗教信仰相号召,務使軍隊宗教化。
故其軍隊也都富含宗教精神,每遇戰争,奮勇當先,絕不怕死,又非常服從,所以成功了精銳無敵的軍隊了。
當他從金田出發時,每戰辄勝,所向無敵,滿軍(即當時所謂官兵)一敗塗地,毫無紀律。
使非借用外兵,滿廷早已傾覆了。
這是太平軍用宗教精神來訓練軍隊的效果。
當太平軍要攻取一城一邑的時候,他們先派間諜去張貼許多布告,宣傳革命的目的,并且說到太平軍是禀承天父的旨意,來驅除滿族妖魔、拯救天父的兒女的,凡歡迎太平軍的就可以出迷途而登天國。
這一套話頗能迎合一般人民所謂“真命天子”的思想,所以每每軍隊還沒有到那個城,已經得了人民的歡心了。
軍營中所定的軍律,尤其處處充滿宗教意義,如軍營規例中的第一條便是“要恪遵天令”,第二條“要熟識天條贊美,朝晚禮拜,感謝規矩及所頒行诏谕”等類,沒有一種儀式不是從基督教采取而來的。
他們所說的天條就是基督教的十條誡命:(1)崇拜皇上帝,(2)不好拜邪神,(3)不好妄題皇上帝之名,(4)七日禮拜,頌贊皇上帝恩德,(5)孝順父母,(6)不好殺人害人,(7)不好奸邪淫亂,(8)不好偷竊劫搶,(9)不好講謊話,(10)不好起貪心。
這完全與基督教的十條誡命沒有兩樣。
他們又在每條的底下附着一首極其通俗的四句韻語,或者可以叫它是詩,像第一條底下說:“皇天上帝是真神,朝夕禮拜自超升,天條十款當遵守,切莫鬼迷昧性真。
”其餘各條底下都有這樣的一首詩,這與現在基督教裡所歌唱的那些贊美詩,真是如兄若弟的。
除了這十條天條之外,還有許多歌詞之類,要每個軍隊中人背得很熟,否則便要處罰,或責打,或處死。
這是強迫的宗教,假使當時太平天國成功以後,這便成為國教無疑。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他們所用的宗教經典,有好幾種很通俗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很淺近的,好像白話一樣。
在貴族文學極盛的時候,竟有這種平民文學出現,也不能不說是一樁奇事。
自然,在那些講究典雅的學士大夫眼裡看是一種極俚鄙的東西,但是從平民階級方面看來,卻是一種普及思想的利器。
這些東西也許是從初期基督教教士們所譯著中采來的。
他們所常用的,就是每禮拜要誦讀的,有《新遺诏聖書》、《舊遺诏聖書》。
我們現在把《新遺诏聖書》的話來與《新約·馬太福音》比較一下,完全是一樣的,第一章講耶稣的譜系和耶稣的降生,以下每章都與《馬太》所記相同,全書也是二十七章,這大約就是那本《規時良言》,是馬禮遜所譯的《新約》中之一。
還有一種《三字經》、《幼童詩》,原來要把它頒發到民間,作蒙童的讀本的。
《三字經》共有三百五十二句,自上帝創造天地起頭,一直叙到耶稣為止,都是根源《新約》、《舊約》的曆史編成的,與初期基督教所編用的《三字經》毫無兩樣。
所謂《幼童詩》,是五言的,也是講到禮拜上帝的事,仿照從前幼童讀本《神童詩》的方法。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天父上帝醒世诏》,也叫《十全大吉詩》,是七言的,一共有十首,每首詩都用拆字的方法暗藏着一個字,是很奇怪的,好像第二首說:“人字腳下一二三,一直不出在中間,為人不可起歪心,全敬上帝自無尤。
”是暗藏一個“全”字,每首詩都是這個樣子。
那時候在他們的文告中、經書中,有好些忌諱的字,像“醜”字改作“好”字,“卯”字改作“榮”字,“亥”字改作“開”字。
還有一種特别的名詞,像什麼“燈草”、“放草”、“寬草”、“一條草”這一類,我初讀這種東西的時候有些莫名其妙,後來才想出“草”字是代替“心”字用的。
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改法?看不出是甚麼意思,或者是由于廣東、廣西的方音罷!但也不敢斷定。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們的宗教儀式,他們的軍隊中必定有一個禮拜的地方,他的軍隊駐紮到什麼城市村墟,都必建造一個宏大的闆房于曠野之中,為房虛星昴四天禮拜之用。
他們禮拜的儀式,一方面采取天主教的方法,另一方面複參以中國拜天的習慣,所以便成了一種特創的儀式。
在堂的正中設了一張方桌,前面系着一條繡花的紅桌帏,外面挂着一個帏幔,張燈彩,挂些楹聯畫幅,陳設鼎彜花瓶屏鏡玻璃明角燈之類,名曰天主桌,近于佛教的佛堂。
惟不設香案,以其不燃香燭故,或設油燈兩盞。
又設花瓶或帽筒一對,插尖角小黃綢令旗一面,桌前立長三尺的小竹闆,[495]上面寫着“奉天令”三個字,為戒責之用,這又好像衙門中的公案。
桌後設坐椅若幹,椅上各披椅衣,自三座至七座不等,看頭目與先生的多寡而定,禮拜時各頭目先生皆坐于其位。
禮拜的前一日,有人負着一面旗幟,鳴钲行市中一周,一面口裡喊着明天禮拜,到夜裡三更時分,即開始禮拜,燃點桌上油燈,并供清茶三杯,飯三盂,肴三盤,鳴鑼聚衆,頭目先生各坐正中,餘皆環坐,齊誦贊美,然後先生跪誦章表,寫着全館(即全營)中的人名,誦畢焚化,這又好像道教的建醮形式。
此後或講道理,以所供肴馔分享衆人。
這是七日禮拜的大概情形,各館中都是這樣舉行的。
平日亦有兩次禮拜,即在朝餐和晚餐時舉行,也是鳴鑼召聚,像禮拜日一樣,不過稍微簡略一些,禮拜既畢,然後就食。
這種儀式後來漸成為一種具文,那些禮拜的人心裡都覺得讨厭,[496]暗暗地咒罵,但是因為法令森嚴,無法規避。
如果有人無病貪睡,聞鑼不到,必杖責數百闆,三次無故不到的,斬首示衆,所以心裡雖然不願禮拜,但卻不敢不到。
各王宮中也是有禮拜場所,陳設較為侈麗,凡遇禮拜,得向天廚中領取海菜及點心之類,為敬天之用。
各館中雖不能領取,但亦必雜陳食物,遇喜慶事,都行此種禮節,盛馔取樂。
一切事務都以禮拜之期為标準。
禮拜之外,很注重講道理,無論舉行何事,都必以講道理相号召,在講道理時,必向衆人演說如何敬拜天父,如何練習天情,如何熟悉天條;有時或講天父七日創造天地故事,我們所遇境地,都得天父照顧,萬事都由天父安排,不要懼怕。
這一類的話,無非藉此激勵人心服從命令。
每逢出發打仗,或打仗回來,或勝或敗,皆要召集大衆講道理,有時把打敗的罪孽歸在一個人身上,說他犯了天條,緻幹天父之怒,就把他當衆處死。
要治一個人的罪,也用這種方式辦理,天王自己有錯,也要當衆受杖,這種方法當時很有效果的。
太平天國十三年中,全在軍事時期中,一切法令都照軍法,輔之以宗教。
所以當時在宗教組織上也很簡陋。
後來洪仁玕從英國回來,才把宗教制度改良起來,規定凡二十五家為一教區,設天主堂一所,有一教士主管教務,合數教區設一牧師長,在縣有縣牧師,在省有省牧師,這些牧師大概是地方長官兼任的。
這可以見得政治軍事都是宗教化了的。
三 太平天國的失敗 太平天國舉義之初,勇氣百倍,紀律嚴明,全國三分之二盡為所占。
[497]不意自定都金陵以後,既有諸王的内讧,複苟且偷安,不知進取,卒至漸漸衰落,以至滅亡。
推究其原因,雖非一端,但宗教上的關系卻是很大。
藉宗教之力而興,也是因宗教之故而亡,我們可以在這裡說明一下: (一)天主教的反對 洪秀全起初所組織的上帝會,原是取法于天主教,因為那時候的天主教還是傳布得很普遍,所以他所采用的宗教儀式大半是摹仿天主教的。
後來他又受耶稣教的影響,反對天主教的偶像,不崇拜首先所注重的,毀滅一切偶像,不獨當時佛道教的偶像盡被毀壞,即天主教的聖母像等也為他所蹂躏。
天主教徒于是便深加仇恨,報告到羅馬教皇和法國政府,竭力诋毀太平天國,認為是破壞教會的亂黨,要求法政府派兵保護。
于是法政府和英政府都聽信天主教士的話,先後派兵來幫助清政府平亂,所以太平天國在軍事上受了很大的打擊。
(二)耶稣教的反對 太平天國的宗教,既不是純粹的天主教,也不是純粹的耶稣教,各取其所長,更羼以中國的宗教儀式,成為一種新的宗教。
于是那些在華的西教士都認為是宗教上的叛逆,加以反對,也各向他們的本國報告,說許多壞話,各國政府對于太平天國就生了懷疑。
雖然也有贊成的人,究竟敵不過那些反對人的勢力,到底受了很不好的影響。
我們看見在郝姆士的《南京遊記》中有一段說:“洪秀全不是一個詐騙者,也必是一個無知識的狂徒;從他的人都是些危險分子。
他的組織無異于一群盜匪擁戴他做盜匪的頭兒罷了。
”這篇《遊記》由英公使轉呈到英政府,英政府就信太平天國是一群亂黨,故毅然地派兵幫助清政府攻打,都是這些教士反宣傳的緣故。
但是林利氏在《太平天國外紀》中卻說了幾句公道話,說道:“基督教在中國三十年中僅得千四百信徒,今太平天國一旦有七千萬信徒,而歐洲教士不知加以扶助教導,其外交官且禁止教士入太平境,此其颠倒之甚者矣。
”又說:“太平之宗教戰争不背上帝之誡,而歐洲教士之至支那者,未能扶助此宗教之革命,如維多利亞主教,如約翰等,皆未嘗反對太平,獨郝姆士等則狂诋太平,不足與言傳教矣。
”林氏這種觀念不為無見,假使當時教士能扶助此種革命,則太平天國必不緻失敗,或亦不緻失敗如是之速。
當時有一個美國人名叫白齊文,他鑒于太平天國的宗教信仰,竟表示非常的佩服,他特地從清軍中出來,投身到太平軍中,為之計畫軍事。
他曾經說:“鋒镝之中,乃能笃信宗教,不失儀節,其道德自當高出于清軍,吾何愦愦,乃為虎作伥,憑利器而殺上帝之信徒哉!”于是他便在神前忏悔,誓緻忠于天國,後竟為太平天國而死。
可見西人中贊成太平軍的也大有其人,可惜各國政府受一般反對者的蒙蔽,[498]卒把太平天國推翻了。
(三)一般人民的反對[499] 太平軍的革命不獨是在種族方面,也連帶及于宗教及社會。
它那種毀壞偶像,[500]與不拜祖先的舉動,要推翻中國數千年來牢不可破的積習。
太平軍領袖大都痛恨中國固有的迷信和風俗,所以凡太平軍所到之處,廟宇偶像無一幸免。
起初,人都知道太平軍是純粹的種族革命,所以十分歡迎;那知到了南京以後,卻變成社會革命,連一切宗教上的遺傳都用激烈手段去破壞。
不但如此,凡一切習慣和風俗都要澈底地加以改革:[501]如禁止纏足,改用陽曆,實行共産,都足以引起舊社會的反抗,所以後來的人民不但大失所望,更是起了仇恨的心。
說者謂這是太平軍操之過激的緣故,其實是一般社會程度的幼稚;滿清政府便得利用這種社會的弱點,從舊禮教舊宗教方面去鼓動人民反抗,普通人民便堕其術中,使垂成的太平革命仍歸失敗。
但是話又須回過來說,太平軍以破除迷信為前提,而它自己所舉行的宗教儀式仍舊是一種變相的迷信,[502]想要利用宗教做手段來達它的目的,[503]那自然要失敗的;而且這種強迫的宗教方式即使成功,也毫無用處,遲早也要引起人的反抗的。
所以從太平天國的本身上看,他們太把宗教當做一種工具,這是他們失敗的最大原因。
第五節 宗教思想的變遷 一 秘密社會中的宗教 我們在這裡提起秘密社會,并不是承認秘密社會在宗教上有甚麼特殊的貢獻,也并不是承認秘密社會中的宗教性有甚麼影響到現代宗教思想的變遷;因為這個問題很少有人研究,而且也不容易研究。
不過它在宗教方面确有一種關系,在研究中國宗教思想的範圍中似乎也應當提到的。
既然這樣,我們不知道應當把它放在甚麼地方,不過它是近時代的産物,尤其是在清朝起頭的,包含着民族思想在内,所以我們就把它放在這一節裡。
現在我們先應當知道秘密社會産生的原因和它的種類。
我們知道一切秘密會社莫不帶着政治的臭味,他們用低級社會的宗教思想來聯絡起一般同志,[504]秘密地進行政治活動。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裡說: “明朝遺民……再沒有能力可以和滿洲抵抗,就觀察社會情形,想出方法來結合會黨……知道不能專靠文人去維持民族主義,便對于下流社會和江湖上無家可歸的人收羅起來,結成團體,把民族主義放到那種團體内去生存……好比在太平時候,富人的寶貝自然要藏在很貴重的鐵箱裡頭;到了遇着強盜入室的時候,主人把寶貝藏在令人不注意的地方……或者要投入極污穢之中……故明朝遺老想保存中國的寶貝,便不得不把它藏在很鄙陋的下流社會中。
”[505] 這是很明白地講到秘密會社的起源。
現在來講到它的種類罷!曆史最久的要算“白蓮會”,相傳産生于元朝的起初,因為那時候宋室滅亡,栾城有個韓山童,借着他祖父所立之白蓮會,用佛教念佛的名義号召了許多人,圖謀恢複宋室,以紅巾為号,一再起兵。
後來也稱為白蓮教,清乾隆的時候,教首劉松及其徒劉之協等一再謀叛,嘉慶時有李文成、林清賄通内監劉金等圖謀起事,雖然沒有成功,可見這種團體是政治革命的團體,用宗教名義來聯絡的。
白蓮會外,尚有各支派:什麼順刀會、虎尾鞭、義和拳、八卦教諸名目。
八卦教中又分什麼大乘教、金丹八卦教、義和門、如意門、離卦教、坎卦教等,名目繁多。
後來反對基督教的義和團,也稱大刀會的,就是白蓮會分支中之一。
還有小刀會、理教,都是白蓮會支流。
白蓮會諸派都附托宗教儀式,故可以說是秘密的宗教。
其次為天地會,起源于少林寺的和尚,在康熙時從軍有功,為廷臣陳文耀所忌,謀殘滅之。
僅存蔡德忠等五僧秘密結合,圖謀報複,就成為這天地會;這五僧就是他們的祖宗,稱為五祖或五虎的。
也有人說這就是三合會,或者叫三點會、洪門會,其分支有清水會、匕首會、雙刀會等名目。
三合會成立于康熙十三年,乾隆末台灣林爽文的叛亂與道光時兩廣、湖南瑤族的叛亂,[506]皆由三合會發動,閩廣間最盛。
後世多以洪秀全為三合會頭目,實則不然,洪秀全乃上帝教,但是很容納三合會的。
上帝教是基督教,三合會是佛道教,所以不同。
在廈門的支會叫匕首會,是新嘉坡人陳正成創設的。
革命黨鄭弼臣系三合會頭目,于光緒二十六年與興中會合作。
會中的規約都帶宗教意味,崇拜唐太宗,也拜上述天地會的五祖。
有戒條,與太平天國的天條差不多。
還有一種叫哥老會,或者叫哥弟會,在乾隆年間成立的。
分紅幫青幫,紅幫或稱為洪家,專門襲劫不義之财,李鴻章經湘水時曾為所劫。
青幫就是安慶的道友會,大概是鹽枭光蛋,也有稱潘家的。
此外有所謂黑幫白幫,即江湖上拐騙竊盜一流,散布在下等社會中。
其初宗旨與三合會相同,主張反清複明,後來變成排外團體,失去了原來宗旨,經孫中山的聯絡,得複踐其民族革命的原意。
馬福益就是其中的首領。
孫中山初創興中會,首先聯絡這些會黨,所以在最初的革命人材中,有好許多是會黨中人,那時的興中會、同盟會、光複會等等,均在禁止之列,及至民國成立,始正式公開,組織共進會等,後來漸漸地變成為政黨了。
上述種種會黨,[507]起初皆用宗教面目,内部也有好許多是用宗教的意義來聯絡的,而且也富含着宗教的信仰,或者運用這種信仰到主義上去
當秀全起兵之初,即以宗教約束軍隊,并詭稱自病中得上帝指示(紀中言其病死七日,有老者賜以劍印,語太荒唐),規定天條,禁止吸煙飲酒、纏足薙發。
[494]每七日舉行禮拜,悉依基督教儀式,其一切文告中都舉天父上帝之名,宗教空氣非常濃厚。
二 太平軍隊的宗教化 洪秀全既建立了太平天國,便用宗教來駕馭軍隊,他初出兵時那篇檄文都帶有宗教色彩。
開端數說滿人的罪惡,繼便說自己是奉天父天兄之命來拯救人民,爾等官民人等,從前誤為滿人所用,現在應該棄暗投明,作天聖之子女,并且天皇恩德高厚,果能敬天識主,莫不一視同仁。
在這篇長凡千五百言的檄文中,不獨充滿着民族精神,更是充滿着宗教思想,一則曰“天父天兄,命我真聖主天王降凡禦世”,再則曰“爾等官民人等,亦皆是天父之子女”,可見太平軍處處以宗教信仰相号召,務使軍隊宗教化。
故其軍隊也都富含宗教精神,每遇戰争,奮勇當先,絕不怕死,又非常服從,所以成功了精銳無敵的軍隊了。
當他從金田出發時,每戰辄勝,所向無敵,滿軍(即當時所謂官兵)一敗塗地,毫無紀律。
使非借用外兵,滿廷早已傾覆了。
這是太平軍用宗教精神來訓練軍隊的效果。
當太平軍要攻取一城一邑的時候,他們先派間諜去張貼許多布告,宣傳革命的目的,并且說到太平軍是禀承天父的旨意,來驅除滿族妖魔、拯救天父的兒女的,凡歡迎太平軍的就可以出迷途而登天國。
這一套話頗能迎合一般人民所謂“真命天子”的思想,所以每每軍隊還沒有到那個城,已經得了人民的歡心了。
軍營中所定的軍律,尤其處處充滿宗教意義,如軍營規例中的第一條便是“要恪遵天令”,第二條“要熟識天條贊美,朝晚禮拜,感謝規矩及所頒行诏谕”等類,沒有一種儀式不是從基督教采取而來的。
他們所說的天條就是基督教的十條誡命:(1)崇拜皇上帝,(2)不好拜邪神,(3)不好妄題皇上帝之名,(4)七日禮拜,頌贊皇上帝恩德,(5)孝順父母,(6)不好殺人害人,(7)不好奸邪淫亂,(8)不好偷竊劫搶,(9)不好講謊話,(10)不好起貪心。
這完全與基督教的十條誡命沒有兩樣。
他們又在每條的底下附着一首極其通俗的四句韻語,或者可以叫它是詩,像第一條底下說:“皇天上帝是真神,朝夕禮拜自超升,天條十款當遵守,切莫鬼迷昧性真。
”其餘各條底下都有這樣的一首詩,這與現在基督教裡所歌唱的那些贊美詩,真是如兄若弟的。
除了這十條天條之外,還有許多歌詞之類,要每個軍隊中人背得很熟,否則便要處罰,或責打,或處死。
這是強迫的宗教,假使當時太平天國成功以後,這便成為國教無疑。
現在我們來看一看他們所用的宗教經典,有好幾種很通俗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很淺近的,好像白話一樣。
在貴族文學極盛的時候,竟有這種平民文學出現,也不能不說是一樁奇事。
自然,在那些講究典雅的學士大夫眼裡看是一種極俚鄙的東西,但是從平民階級方面看來,卻是一種普及思想的利器。
這些東西也許是從初期基督教教士們所譯著中采來的。
他們所常用的,就是每禮拜要誦讀的,有《新遺诏聖書》、《舊遺诏聖書》。
我們現在把《新遺诏聖書》的話來與《新約·馬太福音》比較一下,完全是一樣的,第一章講耶稣的譜系和耶稣的降生,以下每章都與《馬太》所記相同,全書也是二十七章,這大約就是那本《規時良言》,是馬禮遜所譯的《新約》中之一。
還有一種《三字經》、《幼童詩》,原來要把它頒發到民間,作蒙童的讀本的。
《三字經》共有三百五十二句,自上帝創造天地起頭,一直叙到耶稣為止,都是根源《新約》、《舊約》的曆史編成的,與初期基督教所編用的《三字經》毫無兩樣。
所謂《幼童詩》,是五言的,也是講到禮拜上帝的事,仿照從前幼童讀本《神童詩》的方法。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天父上帝醒世诏》,也叫《十全大吉詩》,是七言的,一共有十首,每首詩都用拆字的方法暗藏着一個字,是很奇怪的,好像第二首說:“人字腳下一二三,一直不出在中間,為人不可起歪心,全敬上帝自無尤。
”是暗藏一個“全”字,每首詩都是這個樣子。
那時候在他們的文告中、經書中,有好些忌諱的字,像“醜”字改作“好”字,“卯”字改作“榮”字,“亥”字改作“開”字。
還有一種特别的名詞,像什麼“燈草”、“放草”、“寬草”、“一條草”這一類,我初讀這種東西的時候有些莫名其妙,後來才想出“草”字是代替“心”字用的。
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改法?看不出是甚麼意思,或者是由于廣東、廣西的方音罷!但也不敢斷定。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他們的宗教儀式,他們的軍隊中必定有一個禮拜的地方,他的軍隊駐紮到什麼城市村墟,都必建造一個宏大的闆房于曠野之中,為房虛星昴四天禮拜之用。
他們禮拜的儀式,一方面采取天主教的方法,另一方面複參以中國拜天的習慣,所以便成了一種特創的儀式。
在堂的正中設了一張方桌,前面系着一條繡花的紅桌帏,外面挂着一個帏幔,張燈彩,挂些楹聯畫幅,陳設鼎彜花瓶屏鏡玻璃明角燈之類,名曰天主桌,近于佛教的佛堂。
惟不設香案,以其不燃香燭故,或設油燈兩盞。
又設花瓶或帽筒一對,插尖角小黃綢令旗一面,桌前立長三尺的小竹闆,[495]上面寫着“奉天令”三個字,為戒責之用,這又好像衙門中的公案。
桌後設坐椅若幹,椅上各披椅衣,自三座至七座不等,看頭目與先生的多寡而定,禮拜時各頭目先生皆坐于其位。
禮拜的前一日,有人負着一面旗幟,鳴钲行市中一周,一面口裡喊着明天禮拜,到夜裡三更時分,即開始禮拜,燃點桌上油燈,并供清茶三杯,飯三盂,肴三盤,鳴鑼聚衆,頭目先生各坐正中,餘皆環坐,齊誦贊美,然後先生跪誦章表,寫着全館(即全營)中的人名,誦畢焚化,這又好像道教的建醮形式。
此後或講道理,以所供肴馔分享衆人。
這是七日禮拜的大概情形,各館中都是這樣舉行的。
平日亦有兩次禮拜,即在朝餐和晚餐時舉行,也是鳴鑼召聚,像禮拜日一樣,不過稍微簡略一些,禮拜既畢,然後就食。
這種儀式後來漸成為一種具文,那些禮拜的人心裡都覺得讨厭,[496]暗暗地咒罵,但是因為法令森嚴,無法規避。
如果有人無病貪睡,聞鑼不到,必杖責數百闆,三次無故不到的,斬首示衆,所以心裡雖然不願禮拜,但卻不敢不到。
各王宮中也是有禮拜場所,陳設較為侈麗,凡遇禮拜,得向天廚中領取海菜及點心之類,為敬天之用。
各館中雖不能領取,但亦必雜陳食物,遇喜慶事,都行此種禮節,盛馔取樂。
一切事務都以禮拜之期為标準。
禮拜之外,很注重講道理,無論舉行何事,都必以講道理相号召,在講道理時,必向衆人演說如何敬拜天父,如何練習天情,如何熟悉天條;有時或講天父七日創造天地故事,我們所遇境地,都得天父照顧,萬事都由天父安排,不要懼怕。
這一類的話,無非藉此激勵人心服從命令。
每逢出發打仗,或打仗回來,或勝或敗,皆要召集大衆講道理,有時把打敗的罪孽歸在一個人身上,說他犯了天條,緻幹天父之怒,就把他當衆處死。
要治一個人的罪,也用這種方式辦理,天王自己有錯,也要當衆受杖,這種方法當時很有效果的。
太平天國十三年中,全在軍事時期中,一切法令都照軍法,輔之以宗教。
所以當時在宗教組織上也很簡陋。
後來洪仁玕從英國回來,才把宗教制度改良起來,規定凡二十五家為一教區,設天主堂一所,有一教士主管教務,合數教區設一牧師長,在縣有縣牧師,在省有省牧師,這些牧師大概是地方長官兼任的。
這可以見得政治軍事都是宗教化了的。
三 太平天國的失敗 太平天國舉義之初,勇氣百倍,紀律嚴明,全國三分之二盡為所占。
[497]不意自定都金陵以後,既有諸王的内讧,複苟且偷安,不知進取,卒至漸漸衰落,以至滅亡。
推究其原因,雖非一端,但宗教上的關系卻是很大。
藉宗教之力而興,也是因宗教之故而亡,我們可以在這裡說明一下: (一)天主教的反對 洪秀全起初所組織的上帝會,原是取法于天主教,因為那時候的天主教還是傳布得很普遍,所以他所采用的宗教儀式大半是摹仿天主教的。
後來他又受耶稣教的影響,反對天主教的偶像,不崇拜首先所注重的,毀滅一切偶像,不獨當時佛道教的偶像盡被毀壞,即天主教的聖母像等也為他所蹂躏。
天主教徒于是便深加仇恨,報告到羅馬教皇和法國政府,竭力诋毀太平天國,認為是破壞教會的亂黨,要求法政府派兵保護。
于是法政府和英政府都聽信天主教士的話,先後派兵來幫助清政府平亂,所以太平天國在軍事上受了很大的打擊。
(二)耶稣教的反對 太平天國的宗教,既不是純粹的天主教,也不是純粹的耶稣教,各取其所長,更羼以中國的宗教儀式,成為一種新的宗教。
于是那些在華的西教士都認為是宗教上的叛逆,加以反對,也各向他們的本國報告,說許多壞話,各國政府對于太平天國就生了懷疑。
雖然也有贊成的人,究竟敵不過那些反對人的勢力,到底受了很不好的影響。
我們看見在郝姆士的《南京遊記》中有一段說:“洪秀全不是一個詐騙者,也必是一個無知識的狂徒;從他的人都是些危險分子。
他的組織無異于一群盜匪擁戴他做盜匪的頭兒罷了。
”這篇《遊記》由英公使轉呈到英政府,英政府就信太平天國是一群亂黨,故毅然地派兵幫助清政府攻打,都是這些教士反宣傳的緣故。
但是林利氏在《太平天國外紀》中卻說了幾句公道話,說道:“基督教在中國三十年中僅得千四百信徒,今太平天國一旦有七千萬信徒,而歐洲教士不知加以扶助教導,其外交官且禁止教士入太平境,此其颠倒之甚者矣。
”又說:“太平之宗教戰争不背上帝之誡,而歐洲教士之至支那者,未能扶助此宗教之革命,如維多利亞主教,如約翰等,皆未嘗反對太平,獨郝姆士等則狂诋太平,不足與言傳教矣。
”林氏這種觀念不為無見,假使當時教士能扶助此種革命,則太平天國必不緻失敗,或亦不緻失敗如是之速。
當時有一個美國人名叫白齊文,他鑒于太平天國的宗教信仰,竟表示非常的佩服,他特地從清軍中出來,投身到太平軍中,為之計畫軍事。
他曾經說:“鋒镝之中,乃能笃信宗教,不失儀節,其道德自當高出于清軍,吾何愦愦,乃為虎作伥,憑利器而殺上帝之信徒哉!”于是他便在神前忏悔,誓緻忠于天國,後竟為太平天國而死。
可見西人中贊成太平軍的也大有其人,可惜各國政府受一般反對者的蒙蔽,[498]卒把太平天國推翻了。
(三)一般人民的反對[499] 太平軍的革命不獨是在種族方面,也連帶及于宗教及社會。
它那種毀壞偶像,[500]與不拜祖先的舉動,要推翻中國數千年來牢不可破的積習。
太平軍領袖大都痛恨中國固有的迷信和風俗,所以凡太平軍所到之處,廟宇偶像無一幸免。
起初,人都知道太平軍是純粹的種族革命,所以十分歡迎;那知到了南京以後,卻變成社會革命,連一切宗教上的遺傳都用激烈手段去破壞。
不但如此,凡一切習慣和風俗都要澈底地加以改革:[501]如禁止纏足,改用陽曆,實行共産,都足以引起舊社會的反抗,所以後來的人民不但大失所望,更是起了仇恨的心。
說者謂這是太平軍操之過激的緣故,其實是一般社會程度的幼稚;滿清政府便得利用這種社會的弱點,從舊禮教舊宗教方面去鼓動人民反抗,普通人民便堕其術中,使垂成的太平革命仍歸失敗。
但是話又須回過來說,太平軍以破除迷信為前提,而它自己所舉行的宗教儀式仍舊是一種變相的迷信,[502]想要利用宗教做手段來達它的目的,[503]那自然要失敗的;而且這種強迫的宗教方式即使成功,也毫無用處,遲早也要引起人的反抗的。
所以從太平天國的本身上看,他們太把宗教當做一種工具,這是他們失敗的最大原因。
第五節 宗教思想的變遷 一 秘密社會中的宗教 我們在這裡提起秘密社會,并不是承認秘密社會在宗教上有甚麼特殊的貢獻,也并不是承認秘密社會中的宗教性有甚麼影響到現代宗教思想的變遷;因為這個問題很少有人研究,而且也不容易研究。
不過它在宗教方面确有一種關系,在研究中國宗教思想的範圍中似乎也應當提到的。
既然這樣,我們不知道應當把它放在甚麼地方,不過它是近時代的産物,尤其是在清朝起頭的,包含着民族思想在内,所以我們就把它放在這一節裡。
現在我們先應當知道秘密社會産生的原因和它的種類。
我們知道一切秘密會社莫不帶着政治的臭味,他們用低級社會的宗教思想來聯絡起一般同志,[504]秘密地進行政治活動。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裡說: “明朝遺民……再沒有能力可以和滿洲抵抗,就觀察社會情形,想出方法來結合會黨……知道不能專靠文人去維持民族主義,便對于下流社會和江湖上無家可歸的人收羅起來,結成團體,把民族主義放到那種團體内去生存……好比在太平時候,富人的寶貝自然要藏在很貴重的鐵箱裡頭;到了遇着強盜入室的時候,主人把寶貝藏在令人不注意的地方……或者要投入極污穢之中……故明朝遺老想保存中國的寶貝,便不得不把它藏在很鄙陋的下流社會中。
”[505] 這是很明白地講到秘密會社的起源。
現在來講到它的種類罷!曆史最久的要算“白蓮會”,相傳産生于元朝的起初,因為那時候宋室滅亡,栾城有個韓山童,借着他祖父所立之白蓮會,用佛教念佛的名義号召了許多人,圖謀恢複宋室,以紅巾為号,一再起兵。
後來也稱為白蓮教,清乾隆的時候,教首劉松及其徒劉之協等一再謀叛,嘉慶時有李文成、林清賄通内監劉金等圖謀起事,雖然沒有成功,可見這種團體是政治革命的團體,用宗教名義來聯絡的。
白蓮會外,尚有各支派:什麼順刀會、虎尾鞭、義和拳、八卦教諸名目。
八卦教中又分什麼大乘教、金丹八卦教、義和門、如意門、離卦教、坎卦教等,名目繁多。
後來反對基督教的義和團,也稱大刀會的,就是白蓮會分支中之一。
還有小刀會、理教,都是白蓮會支流。
白蓮會諸派都附托宗教儀式,故可以說是秘密的宗教。
其次為天地會,起源于少林寺的和尚,在康熙時從軍有功,為廷臣陳文耀所忌,謀殘滅之。
僅存蔡德忠等五僧秘密結合,圖謀報複,就成為這天地會;這五僧就是他們的祖宗,稱為五祖或五虎的。
也有人說這就是三合會,或者叫三點會、洪門會,其分支有清水會、匕首會、雙刀會等名目。
三合會成立于康熙十三年,乾隆末台灣林爽文的叛亂與道光時兩廣、湖南瑤族的叛亂,[506]皆由三合會發動,閩廣間最盛。
後世多以洪秀全為三合會頭目,實則不然,洪秀全乃上帝教,但是很容納三合會的。
上帝教是基督教,三合會是佛道教,所以不同。
在廈門的支會叫匕首會,是新嘉坡人陳正成創設的。
革命黨鄭弼臣系三合會頭目,于光緒二十六年與興中會合作。
會中的規約都帶宗教意味,崇拜唐太宗,也拜上述天地會的五祖。
有戒條,與太平天國的天條差不多。
還有一種叫哥老會,或者叫哥弟會,在乾隆年間成立的。
分紅幫青幫,紅幫或稱為洪家,專門襲劫不義之财,李鴻章經湘水時曾為所劫。
青幫就是安慶的道友會,大概是鹽枭光蛋,也有稱潘家的。
此外有所謂黑幫白幫,即江湖上拐騙竊盜一流,散布在下等社會中。
其初宗旨與三合會相同,主張反清複明,後來變成排外團體,失去了原來宗旨,經孫中山的聯絡,得複踐其民族革命的原意。
馬福益就是其中的首領。
孫中山初創興中會,首先聯絡這些會黨,所以在最初的革命人材中,有好許多是會黨中人,那時的興中會、同盟會、光複會等等,均在禁止之列,及至民國成立,始正式公開,組織共進會等,後來漸漸地變成為政黨了。
上述種種會黨,[507]起初皆用宗教面目,内部也有好許多是用宗教的意義來聯絡的,而且也富含着宗教的信仰,或者運用這種信仰到主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