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197]類皆抑彼揚此,足以激起道教的反感;在道教則利用帝王權威,表顯其嫉妒的摧殘。
因此,道佛兩教,便發生了紛争,[198]茲僅就三武一宗的曆史事實略為說明: 1.在後魏太武帝時,他是一個崇信道教的人,曾經自号為太平真君;道士寇謙之與其宰相崔浩,逢迎帝意,勸滅佛教。
适于一佛寺中發見婦人及武器,便據為理由,以興大獄,奏毀天下佛寺。
帝遂敕令臣下,坑殺僧尼,破毀經像寺塔。
雖有太子百般谏阻,終不見聽,幸太子遣使洩其謀于僧衆,令亟避免;但廟宇佛像,已毀壞無遺了。
這是第一次道教得勢佛教遭殃的事。
2.北周武帝,[199]聽信道士張賓的話,[200]欲廢佛寺,乃于建德三年邀集百官,令沙門與道士辯論,沙門智炫等竭力抗辯,[201]帝雖偏袒道教,亦不能屈,于是連道教一并廢毀。
寺觀廟宇悉改為王公邸宅,僧侶道士悉充軍民,北地的佛道宗教,一時銷聲匿迹。
這是第二次從佛道争衡而至于兩敗俱傷的事。
3.為此後之唐武宗時,他也是尊信道教的,曾經師事道士趙歸真,請除滅道教以外的宗教;同時羅浮山道士鄧元超,[202]衡山道士劉元靖,[203]也有同樣的奏請,宰相李德裕等也都贊同,于是在會昌五年,有毀廢各教的事。
其時佛寺被破壞的有四萬餘所,還俗僧尼有二十六萬多人;鐘盤銅像,毀以鑄錢,鐵像改鑄農具,其餘金銀佛像悉納于官。
同時遭厄的又有景教、祆教、摩尼教等。
這是第三次道教得勢各教失敗的事。
4.為五代時的後周世宗,他也有毀佛寺三萬餘所與佛像鑄錢的事。
雖不是起源于道教,但佛教亦受極大的打擊。
這是第四次佛教遭厄的事。
綜上看來,佛道兩教的互相水火,大多發動于道教的嫉妒;但是佛教雖屢遭摧殘,不久仍恢複舊觀,流傳不斷。
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這種争端是兩教的自身問題,與民間的宗教信仰絕不發生任何影響,而且因佛教頻受摧毀之故,民間的擁護佛教反更出力。
因為中國國民的宗教容納性,不但認佛道二教可以并行不悖,即任何其他宗教,亦很容受不拒的。
第四節 佛教思想的影響 一 靈魂存滅的讨論 這個問題的發端,是從梁範缜所著《神滅論》起頭的。
他看見當時佛教傳布的興盛,認為于國家社會有很大的害處,所以想從根本上推翻佛教。
在他所著的三十一條問答之中,曾經自述他的理由,說道: “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
吾哀其弊,思拯其溺。
夫竭财以趣僧,破産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匮者,何邪?[204]良由厚我之情深,濟物之意淺。
是以圭撮涉于貧友,吝情動于顔色;千鐘委于富僧,歡懷暢于容發。
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務施不關周給,立德必于在己;又惑以茫昧之言,[205]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之樂。
故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瓶缽,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至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遊,貨殚于土木,所以奸宄弗勝,[206]頌聲尚權,惟此之故也,其流莫已,其病無垠。
若知陶甄禀于自然,森羅均于獨化,忽焉自有,怳爾而無,來也不禦,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
耕而食,食不可窮也;蠶以衣,衣不可盡也;下有餘以奉其上,上無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為己,可以為人,可以匡國,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見《弘明集》卷九) 他的反佛理由,在這一段話裡已叙述得很詳盡。
後世如傅奕、韓愈等反佛文章,[207]亦不過拾其餘唾而已。
從他這篇洋洋大作發表以後,一時信佛的人便起了極大的恐慌;梁武帝竟诏敕臣下著論辯駁,當時顯宦名士高僧,著文辯駁者有六十三人之多,搆成一回極大的筆戰。
其妹婿蕭琛也曾加入辯駁,[208]曹思文最為努力,有《重難神滅論》之作,範缜皆一一加以還駁,針鋒相對,可說是宗教史上的奇觀,我們可以從《弘明集》中看見兩方面的論調。
現在我們把他三十一條問答總括起來,大概可以看出他的意見。
1.他以為形與神(即肉體與靈魂)是一個東西,所以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2.他用許多比喻來證明他的論據,他以為神與形,猶利之于刃,舍刃即無利,又如木之與質,人生如木之有質,豈有異木之知。
[209] 3.他辯駁知慮是神的話,以為知慮是心器所主,心器為五髒之一,是亦神即形之證。
4.他又辯駁人死為鬼的話,以為皆屬妖妄,大凡曆史冤鬼索命等事皆不足信,人滅為鬼,鬼滅為人,決無此理。
5.他又以為古人為宗廟祭祀,乃聖人從孝子之心所以設教,并不是真有鬼。
這些是三十一條中的大概意見,而辯駁他的文章中,也不外根據這幾點,這裡無庸瑣說了,參閱《弘明集》便可以明白。
現在我們可以把關于這個問題的意見,從古代至今的學者中略略提及。
曆史上态度最明了而承認靈魂不滅的,首先要算墨子,他在《明鬼》篇裡舉出許多冤鬼索命的事,證明鬼神的存在,人身雖死,靈魂不滅。
其次如道家的老子說:“以道莅天下,[210]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傷人”(見《老子》第六十章),似乎也是承認有神的。
列子、莊子分精神骨骸為二,如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
”又說:“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見《列子·天瑞》篇)這是明明承認神不滅的。
莊子嘗以薪火來比喻形神,如曰“指窮于取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陸樹芝以薪比肉體,以火比精神(見《莊子雪·養生主》篇)。
文子更有“形有靡而神不化”的話。
足以證道家思想也是信神不滅的。
孔子雖沒明白地說過,[211]但“祭神如神在”,似承認神不滅的。
惟荀子則不然,他說:“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
”(見《荀子·天論》)[212]他不承認鬼神的存在。
漢的王充與荀子意見相同,他說:“人之死,猶火之滅也,火滅而耀不照……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謂人死有知,是謂火滅複有火也。
”(見《論衡》下《論死》篇)他又以水凝為冰,比喻形神的關系。
範缜的意見,實淵源于荀子、王充,說理尤複相同。
同時,在晉初讨論這問題的,先有慧遠的《形盡神不滅論》,鄭道子的《神不滅論》;他們都以佛教立場,以薪火為喻。
慧遠說:“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惑者見形朽于一生,便以謂神情俱喪,猶睹火窮于一木,謂終期都盡耳。
”(見《弘明集》卷五)這是解答當時的一種問難。
鄭道子之作也是答客難的,共五條,其大意:“形與氣息俱運,神與妙覺同流……各有所本,相率為用。
”他又以為“因薪則有火,火本自在,因薪為用”,這與桓譚所說“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燭”同一意義。
凡此皆先範缜而讨論形神的關系。
同時,在範缜、蕭、曹的讨論之外,還有沈約的幾篇著作——《形神論》、《神不滅論》、《難範缜神滅論》,[213]與蕭、曹、慧遠等有同等的價值(上皆見《弘明集》卷五卷十)。
二 三教同源說 自康僧會初至江南時,阚澤便有答吳主三教對比之問說:“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
”牟子作《理惑論》,論儒佛思想之一緻;道安以《老子》語解《般若經》。
這些可以說是三教一緻的最初意見。
晉初老佛思想既趨一緻,但多有懷疑于儒佛的不同,于是有孫綽倡儒佛一緻論,[214]他所著的《喻道論》則說:“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蓋外内名之耳[215]……佛者梵語,晉訓覺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轲以聖人為先覺,[216]其旨一也。
周孔救
因此,道佛兩教,便發生了紛争,[198]茲僅就三武一宗的曆史事實略為說明: 1.在後魏太武帝時,他是一個崇信道教的人,曾經自号為太平真君;道士寇謙之與其宰相崔浩,逢迎帝意,勸滅佛教。
适于一佛寺中發見婦人及武器,便據為理由,以興大獄,奏毀天下佛寺。
帝遂敕令臣下,坑殺僧尼,破毀經像寺塔。
雖有太子百般谏阻,終不見聽,幸太子遣使洩其謀于僧衆,令亟避免;但廟宇佛像,已毀壞無遺了。
這是第一次道教得勢佛教遭殃的事。
2.北周武帝,[199]聽信道士張賓的話,[200]欲廢佛寺,乃于建德三年邀集百官,令沙門與道士辯論,沙門智炫等竭力抗辯,[201]帝雖偏袒道教,亦不能屈,于是連道教一并廢毀。
寺觀廟宇悉改為王公邸宅,僧侶道士悉充軍民,北地的佛道宗教,一時銷聲匿迹。
這是第二次從佛道争衡而至于兩敗俱傷的事。
3.為此後之唐武宗時,他也是尊信道教的,曾經師事道士趙歸真,請除滅道教以外的宗教;同時羅浮山道士鄧元超,[202]衡山道士劉元靖,[203]也有同樣的奏請,宰相李德裕等也都贊同,于是在會昌五年,有毀廢各教的事。
其時佛寺被破壞的有四萬餘所,還俗僧尼有二十六萬多人;鐘盤銅像,毀以鑄錢,鐵像改鑄農具,其餘金銀佛像悉納于官。
同時遭厄的又有景教、祆教、摩尼教等。
這是第三次道教得勢各教失敗的事。
4.為五代時的後周世宗,他也有毀佛寺三萬餘所與佛像鑄錢的事。
雖不是起源于道教,但佛教亦受極大的打擊。
這是第四次佛教遭厄的事。
綜上看來,佛道兩教的互相水火,大多發動于道教的嫉妒;但是佛教雖屢遭摧殘,不久仍恢複舊觀,流傳不斷。
在一般社會人士看來,這種争端是兩教的自身問題,與民間的宗教信仰絕不發生任何影響,而且因佛教頻受摧毀之故,民間的擁護佛教反更出力。
因為中國國民的宗教容納性,不但認佛道二教可以并行不悖,即任何其他宗教,亦很容受不拒的。
第四節 佛教思想的影響 一 靈魂存滅的讨論 這個問題的發端,是從梁範缜所著《神滅論》起頭的。
他看見當時佛教傳布的興盛,認為于國家社會有很大的害處,所以想從根本上推翻佛教。
在他所著的三十一條問答之中,曾經自述他的理由,說道: “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蕩不休。
吾哀其弊,思拯其溺。
夫竭财以趣僧,破産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匮者,何邪?[204]良由厚我之情深,濟物之意淺。
是以圭撮涉于貧友,吝情動于顔色;千鐘委于富僧,歡懷暢于容發。
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秉之報,務施不關周給,立德必于在己;又惑以茫昧之言,[205]懼以阿鼻之苦,誘以虛誕之辭,欣以兜率之樂。
故舍逢掖,襲橫衣,廢俎豆,列瓶缽,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續;至使兵挫于行間,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遊,貨殚于土木,所以奸宄弗勝,[206]頌聲尚權,惟此之故也,其流莫已,其病無垠。
若知陶甄禀于自然,森羅均于獨化,忽焉自有,怳爾而無,來也不禦,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
耕而食,食不可窮也;蠶以衣,衣不可盡也;下有餘以奉其上,上無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為己,可以為人,可以匡國,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見《弘明集》卷九) 他的反佛理由,在這一段話裡已叙述得很詳盡。
後世如傅奕、韓愈等反佛文章,[207]亦不過拾其餘唾而已。
從他這篇洋洋大作發表以後,一時信佛的人便起了極大的恐慌;梁武帝竟诏敕臣下著論辯駁,當時顯宦名士高僧,著文辯駁者有六十三人之多,搆成一回極大的筆戰。
其妹婿蕭琛也曾加入辯駁,[208]曹思文最為努力,有《重難神滅論》之作,範缜皆一一加以還駁,針鋒相對,可說是宗教史上的奇觀,我們可以從《弘明集》中看見兩方面的論調。
現在我們把他三十一條問答總括起來,大概可以看出他的意見。
1.他以為形與神(即肉體與靈魂)是一個東西,所以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2.他用許多比喻來證明他的論據,他以為神與形,猶利之于刃,舍刃即無利,又如木之與質,人生如木之有質,豈有異木之知。
[209] 3.他辯駁知慮是神的話,以為知慮是心器所主,心器為五髒之一,是亦神即形之證。
4.他又辯駁人死為鬼的話,以為皆屬妖妄,大凡曆史冤鬼索命等事皆不足信,人滅為鬼,鬼滅為人,決無此理。
5.他又以為古人為宗廟祭祀,乃聖人從孝子之心所以設教,并不是真有鬼。
這些是三十一條中的大概意見,而辯駁他的文章中,也不外根據這幾點,這裡無庸瑣說了,參閱《弘明集》便可以明白。
現在我們可以把關于這個問題的意見,從古代至今的學者中略略提及。
曆史上态度最明了而承認靈魂不滅的,首先要算墨子,他在《明鬼》篇裡舉出許多冤鬼索命的事,證明鬼神的存在,人身雖死,靈魂不滅。
其次如道家的老子說:“以道莅天下,[210]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傷人”(見《老子》第六十章),似乎也是承認有神的。
列子、莊子分精神骨骸為二,如曰:“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
”又說:“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見《列子·天瑞》篇)這是明明承認神不滅的。
莊子嘗以薪火來比喻形神,如曰“指窮于取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陸樹芝以薪比肉體,以火比精神(見《莊子雪·養生主》篇)。
文子更有“形有靡而神不化”的話。
足以證道家思想也是信神不滅的。
孔子雖沒明白地說過,[211]但“祭神如神在”,似承認神不滅的。
惟荀子則不然,他說:“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
”(見《荀子·天論》)[212]他不承認鬼神的存在。
漢的王充與荀子意見相同,他說:“人之死,猶火之滅也,火滅而耀不照……火滅光消而燭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謂人死有知,是謂火滅複有火也。
”(見《論衡》下《論死》篇)他又以水凝為冰,比喻形神的關系。
範缜的意見,實淵源于荀子、王充,說理尤複相同。
同時,在晉初讨論這問題的,先有慧遠的《形盡神不滅論》,鄭道子的《神不滅論》;他們都以佛教立場,以薪火為喻。
慧遠說:“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于形……惑者見形朽于一生,便以謂神情俱喪,猶睹火窮于一木,謂終期都盡耳。
”(見《弘明集》卷五)這是解答當時的一種問難。
鄭道子之作也是答客難的,共五條,其大意:“形與氣息俱運,神與妙覺同流……各有所本,相率為用。
”他又以為“因薪則有火,火本自在,因薪為用”,這與桓譚所說“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燭”同一意義。
凡此皆先範缜而讨論形神的關系。
同時,在範缜、蕭、曹的讨論之外,還有沈約的幾篇著作——《形神論》、《神不滅論》、《難範缜神滅論》,[213]與蕭、曹、慧遠等有同等的價值(上皆見《弘明集》卷五卷十)。
二 三教同源說 自康僧會初至江南時,阚澤便有答吳主三教對比之問說:“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佛設教,天法奉行,不敢違佛。
”牟子作《理惑論》,論儒佛思想之一緻;道安以《老子》語解《般若經》。
這些可以說是三教一緻的最初意見。
晉初老佛思想既趨一緻,但多有懷疑于儒佛的不同,于是有孫綽倡儒佛一緻論,[214]他所著的《喻道論》則說:“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蓋外内名之耳[215]……佛者梵語,晉訓覺也;覺之為義,悟物之謂,猶孟轲以聖人為先覺,[216]其旨一也。
周孔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