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坤鑿度》,《唐志》、《崇文總目》都無其名,宋元祐時始見。

    《唐志》中又有宋均注《論語緯》十卷。

    [140]《太平禦覽》中又有《書·帝驗期》、《禮·稽命曜》、《春秋·命曆序》、《孝經·左方契、威嬉拒》等等,[141]都是上述七緯中所沒有的。

    《隋書·經籍志》說: “孔子既叙六經,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142]故别立緯及谶,以遺來世。

    ” 這種說頭是本于鄭玄而來的,因為他曾經注解緯書,以經緯并重的緣故。

    《莊子·天道》篇有:“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十二經以說老聃”,注以六經六緯為十二經。

    這都是認緯書是孔子所作的,不知六緯之說始見于漢之《李尋傳》。

    李好《尚書》,治《洪範》、災異,王根薦之于哀帝,預言災異每奇驗。

    前乎此者,劉向校錄群書,未嘗提及,張衡謂成哀之後乃始聞之,荀悅亦說起于中興之前。

    可見緯書作于孔子之說實不足信,但是始于成哀亦不盡然。

    考之經籍,西京之初已載其文,孟喜、京房六日七分之卦氣,本于《易緯》,曝書亭有曰:“緯谶之書,相傳始于西漢哀平之際,而《小黃門谯敏碑》,稱其先故國師谯贛,深明典奧谶錄圖緯,能精微天意,傳道與京君明,則是緯谶遠本于谯氏、京氏也。

    ”(見朱彜尊《曝書亭集》卷六十《說緯》)[143]又《史記·殷本紀》所載簡狄吞燕卵生契事,本于《書緯》。

    《太史公自序》引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索隐》謂是《春秋緯》文。

    《詩傳》所謂“尊而君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闵下,則稱旻天”,本于《書緯·帝命驗》。

    《尚書大傳》所謂“主春者鳥,[144]昏中可以種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種黍”,本于《書緯·考靈曜》;“夏以十三月為正,殷以十二月為正,周以十一月為正”,本于《樂緯·稽曜嘉》。

    翼奉所言“詩有五際”,本于《詩緯》。

    《禮記·經解》所引“失之毫厘,差以千裡”,徐廣注謂:“今《易》無此語,《易緯》有之。

    ”《漢書》卷七七《蓋寬饒傳》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145]因此語而得禍,茅坤謂為迂戆,何孟春注:“今《易傳》無此語,或曰《易緯》文也。

    ”揚雄《太玄經》,張觀物謂其法本于《易緯·卦氣圖》。

    可見此種緯書或者在周末已有,但不知為何人所作。

    《前漢書》、《洪範孔疏》都說:“緯候之書不知誰作。

    ”[146]秦漢時目之為蔔筮之書,東漢方始盛行,甚至以七緯為内學,五經為外學,賈逵以此論《左氏》,曹褒以此定漢禮,作《大予樂》,何休、鄭玄又以此注釋經籍,鄭玄注《詩、書緯》,宋均注《易緯》。

    當時經學家這樣看重緯書,實為造成漢代迷信的一大原因。

     至于谶,則起源甚古,以《隋書·經籍志》考之,有《孔老谶》十二卷,《老子河洛谶》一卷,《尹公谶》四卷,《劉向谶》一卷,《雜谶》二十九卷等,可見圖谶之書自古已有。

    谶者,預知未來之事,如《舊約》中之先知,符谶圖谶皆言将來得失之兆,《史記》所謂秦谶于是出矣。

    《史記·趙世家》扁鵲言秦穆公寤而述上帝之言,公孫支書而藏之。

    《秦本紀》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言“亡奏者胡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華陰人言“今年祖龍死”。

    皆為谶語。

    這大概是術士的言,或者是古代巫觋的遺風。

    光武以赤符受命,應“劉秀當為天子”之谶,尤為深信。

    光武而後,谶緯混合,曆代鼎革之時,莫不引谶緯為符瑞。

    俗儒趨時,尤多推助,言五經者又皆憑之以立說,雖曾有孔安國、毛公、王璜等非議于前,桓譚、張衡、荀悅等反對于後,究不敵帝王的提倡與學者的視為古學。

    厥後王肅推引古學以難其義,而王弼、杜預反從而明之。

    直至宋武帝始禁圖谶,隋炀帝悉焚其書,其學始絕。

    胡寅說: “谶書原于《易》之推往以知來,周家蔔世得三十,蔔年得八百,此知來之的也。

    [147]《易》道既隐,蔔筮者溺于考測,必欲奇中,故分流别派,其說浸廣,要之各有以也……術數之學,蓋不取也……緯書原本于五經而失之者也,[148]而尤紊于鬼神之理,幽明之故。

    夫鬼神之理,幽明之故,非知道者不能識。

    自孟子而後,知道者鮮矣,所以易惑而難解也。

    ”(見《文獻通考·經籍考》十五所引) 從此以後,此種迷信,誠有如胡氏所謂“易惑而難解”,後世所産生的“推背圖”、“燒餅歌”,以及種種師巫邪說,都是這一類迷信的遺傳,深中于一般社會思想,實屬牢不可破。

     這種谶緯學的産生,原由于陰陽五行之說牽合而來,陰陽本于《易》,五行本于《書》,在宇宙原理上,初非無哲學上的價值。

    第自董仲舒著《春秋繁露》而後,便流為神秘的思想,劉歆總群書而為《七略》,乃有特立的術數略,分: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等六種。

    天文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事,而紀其吉兇。

    曆譜言關于建正朔、明曆數等事。

    五行言關于陰陽,而論孤虛王相遁甲六壬等事。

    蓍龜言關于龜蔔占筮等事。

    雜占言關于夢兆變怪等事。

    形法言關于地勢家相吉兇等事。

    牽引附合,發生種種鬼神迷信。

    并且由五行之說而生青黃赤白黑五帝之祀,秦襄公以後,曆祭白青黃赤四帝,漢高複加黑帝而為五祀。

    信鬼神,信祥,莫不以陰陽五行為根據,與谶緯相表裡,所以有漢一代,實開前古未有的迷信。

     第三節 厭世思想的發端 一 厭世思想與老莊 什麼叫厭世思想?我們在這裡先有解釋的必要。

    普通所稱為厭世主義(Pessimism),是把現世看做最痛苦最惡劣的境界,生活在這種痛苦的世界之中,覺得毫無價值和意義,發生一種厭惡的思想,希望在痛苦之中别找一快樂的境地,精神上可以得些安慰。

    像印度的婆羅門教、佛教,德國的叔本華(Schopenhauer)以及中國的老莊屈宋,都是一種厭世思想的表現。

     厭世思想不但不是壞的東西,并且是進一層解決人生問題的哲學。

    所以從哲學方面講來,老莊學說、印度學說,總比孔孟高深一點,就是為了這個緣故。

    但是厭世思想怎樣産生的呢?那自然要歸根到時代與環境的反應,我們不必研究到老莊思想産生的原因,已經有梁任公、胡适之等在他們的作品中說得很多了。

    現在單從漢代來看一看老莊思想複活的原因。

    雖然可以提出很多的理由來,但是在這裡我們隻歸納得兩條:(1)是漢代提倡經學的反動,漢代尊經重儒,支離繁雜,使人發生厭倦,想别求一較高深的學說。

    (2)是時代紛擾的影響,東漢以後,外戚宦官更番弄權,互相摧殘,卒釀黨锢之禍,生命危險,朝不保暮,加以兵戎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