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起,禍亂相尋。
有了這兩大原因,老莊思想漸受一般人的歡迎,卒造成晉代思想的放任主義。
就老莊思想的本身講來,雖不能肯定為純粹的厭世主義,但從老莊的言論所表現的精神,卻不能否認為厭世思想的淵源。
他們對于現代社會的不滿,曾發表很激烈的反抗言論,像老子“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的主張,他見得當時的政治,無非“損不足以奉有餘”,當時的社會無非飾僞欺詐,已經到了無法補救的時候。
莊子尤其厲害,所謂“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149]真是把當時社會的罪惡一語罵盡。
他看得人生毫無意義,他說: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見《莊子·齊物論》)[150] 他的忘生死、齊物論,比老子尤為消極,看人生的空幻,不過是一個夢境。
楊朱、列子都有同樣的厭世表現。
他們認定世界是一個痛苦的世界,而造成世界痛苦的主要原因,不外一個欲字,因為有欲,所以逞智;因為弄智,所以鬥巧;一切從鬥智鬥巧所發生的詐僞和罪惡,無非出發于各圖一己的私欲。
所以老子主張絕欲去智,複歸于樸,莊子主張剖鬥折衡。
欲根于己,所以又主張無我。
老子說: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見《老子》第十三章) 莊子說: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
”(見《莊子·至樂》篇) 莊子的忘生死,即老子的無我;無我的理想境界,是一個“老死不相往來”的古代社會,與佛國天堂同一意義。
這是從老莊學說本身上看出厭世的思想,當漢末的時代,這種思想便乘機複活起來,使當時的人生觀發生絕大的改變。
二 厭世思想與佛教 大乘的佛教雖不盡屬出世,但漢代所輸入的佛教都是小乘,單講出世而不講入世。
出世主義原是最初佛教的根本義,為什麼要出世?因為世界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生老病死是人生最顯著的痛苦,釋迦用長時間的參悟,無非欲超脫這種痛苦。
他覺悟到解脫痛苦的方法,第一步入手必須從破除二執,就是我執與法執。
因為有執,便生出障來,最大的障就是貪嗔癡三毒,三毒是一切痛苦的原因,有因便有果,所以提出十二因緣及苦集滅道四谛,說明三世因果的道理。
集是苦的因,集又根于欲,欲實為一切痛苦之因,故欲解除痛苦,首重克制。
克制必須守戒,一切戒律無非是要克制身口意的欲念。
能守戒便沒有欲念,便是消滅苦因的根本辦法,同時方可以進一層得到定與慧的覺悟。
這就是佛教離苦得樂的究竟。
他們看世界人生,既然有主觀的欲念,又有客觀的誘惑,所以世間是一個苦海,一切衆生都沉淪在這苦海之中。
而沒有别的方法可以解脫,隻有自己覺悟,把一切都看空了,就是所謂“人空觀”與“法空觀”。
人不過是四大和合的因緣關系,世界萬事萬物都不過是水花泡影、瞬息萬變的。
無論是身外的富貴榮華,還是自身的軀殼,都不過是昙花一現,如水中波浪、鏡中明月,轉瞬即滅的,這就是所謂人空觀。
一切森羅萬象,俱非實在,好像海市蜃樓,變幻莫測,不但是空,亦且是假,這便是所謂法空觀。
人與法既然是這樣空假,那末,對于自身的功名事業,對于社會的興革損益,都不必去十分認真,最好能脫離這種牽掣,隻求自身的安閑自在,心境快樂,就是所謂涅槃境界。
這種涅槃境界,好像是一個世外桃源,在方寸之間,别有一種無憂無慮的景況,這與道家的理想社會如出一轍的。
我們假使研究佛道兩家思想上的同異,我們可以決斷他們在厭世思想方面是完全一緻的,尤其是他們在各方面互相仿效,馬端臨說過:[151] “仁義禮法者,聖賢之說也,老氏以為不足為,而主于清靜;清靜無為者,老氏之說也,佛氏以為不足為,而主于寂滅。
蓋清靜者,求以超出乎仁義禮法,而寂滅者,又求以超出乎清靜無為者也。
然曰寂滅而已,則不足以垂世立教,于是緣業之說,因果之說,六根六塵四大十二緣生之說,層見疊出,宏遠微妙;然推其所自,實本老子高虛玄妙之旨。
”(見《文獻通考·經籍考》五十二)[152] 從這段話可以見得當時儒釋道三家,在學說上互相仿效,互相競勝,所以一般喜新厭故的人,舍儒而學道,舍道而學佛,從淑世的儒家思想而走入厭世的老佛思想。
這是漢末在宗教思想上的一個很顯然的變遷。
三 厭世思想與當時文學家 漢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心,兩漢著名的經學家固屬不勝枚舉,但同時又有一班詞賦家,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帶着一些消極的思想。
最初如賈誼的自傷,所著《吊屈原賦》、《鳥賦》,與屈原之《離騷》有同樣的憂思,故司馬遷曾以屈賈同傳。
漢代的辭賦文學,大半受《離騷》的影響,如嚴忌的《哀時命》,揚雄的《畔牢愁》,都是憫屈原而仿《離騷》之作。
此外則馮衍的《顯志》,崔篆的《慰志》,又皆懷才不遇而聊以解嘲的作品。
司馬相如為漢代辭賦家的傑出者,[153]托神仙以作《大人賦》。
張衡為漢代科學家,亦有《四愁》之作。
其餘辭賦家的作品,頗多藉文章以洩其胸中悲憤,有悲觀厭世的傾向。
淮南為道家,所著《鴻烈解》,多有言神仙黃白之術,大小山八公之徒尤為淮南思想的靈魂,《原道訓》根于《九師說》,中多《老》《易》混合的話,實開晉代側重《老》《易》之先河。
繼此而導漢代思想于厭世之境者,厥惟建安七子。
建安文學,實總兩漢的菁英,開六朝的先路,當時影響最大的,先要推到曹氏父子。
以一世之雄的曹操,亦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之歎。
聰穎如曹植,往往借《愁思婦》而發為哀辭。
至于七子之倫,大都悲涼哀怨,以寫其胸懷,而漸啟六朝頹廢的思想。
其次則為正始中的王弼、何晏,始明倡老莊之學,王弼注《老子》、《周易》,何晏作《道德論》,都足燃老莊學說的死灰。
當世競慕其風,前有四聰八達的同調,後有竹林七賢的揚波,延及六朝,風氣為變。
之二人者,實為厭世思想的向導,宜乎範甯之責其罪浮桀纣,嘗說: “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飾華言以翳實,聘繁文以惑世。
搢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将墜。
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
古之所謂言僞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欤!”(見《晉書》卷七十五《範汪傳附子甯傳》)[154] 範氏深惡痛切至此,以為清談之禍肇自二人,雖或言之過當,而王、何二人的倡導《老》《易》,實影響于當時思想的劇變,為不可諱的事實。
綜漢代文學家的言論,從經術的厭倦與時局的喪亂之中,漸趨向于老佛,而發表為消極厭世的思想,也是時會使然的。
有了這兩大原因,老莊思想漸受一般人的歡迎,卒造成晉代思想的放任主義。
就老莊思想的本身講來,雖不能肯定為純粹的厭世主義,但從老莊的言論所表現的精神,卻不能否認為厭世思想的淵源。
他們對于現代社會的不滿,曾發表很激烈的反抗言論,像老子“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的主張,他見得當時的政治,無非“損不足以奉有餘”,當時的社會無非飾僞欺詐,已經到了無法補救的時候。
莊子尤其厲害,所謂“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149]真是把當時社會的罪惡一語罵盡。
他看得人生毫無意義,他說: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見《莊子·齊物論》)[150] 他的忘生死、齊物論,比老子尤為消極,看人生的空幻,不過是一個夢境。
楊朱、列子都有同樣的厭世表現。
他們認定世界是一個痛苦的世界,而造成世界痛苦的主要原因,不外一個欲字,因為有欲,所以逞智;因為弄智,所以鬥巧;一切從鬥智鬥巧所發生的詐僞和罪惡,無非出發于各圖一己的私欲。
所以老子主張絕欲去智,複歸于樸,莊子主張剖鬥折衡。
欲根于己,所以又主張無我。
老子說: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見《老子》第十三章) 莊子說: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
”(見《莊子·至樂》篇) 莊子的忘生死,即老子的無我;無我的理想境界,是一個“老死不相往來”的古代社會,與佛國天堂同一意義。
這是從老莊學說本身上看出厭世的思想,當漢末的時代,這種思想便乘機複活起來,使當時的人生觀發生絕大的改變。
二 厭世思想與佛教 大乘的佛教雖不盡屬出世,但漢代所輸入的佛教都是小乘,單講出世而不講入世。
出世主義原是最初佛教的根本義,為什麼要出世?因為世界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生老病死是人生最顯著的痛苦,釋迦用長時間的參悟,無非欲超脫這種痛苦。
他覺悟到解脫痛苦的方法,第一步入手必須從破除二執,就是我執與法執。
因為有執,便生出障來,最大的障就是貪嗔癡三毒,三毒是一切痛苦的原因,有因便有果,所以提出十二因緣及苦集滅道四谛,說明三世因果的道理。
集是苦的因,集又根于欲,欲實為一切痛苦之因,故欲解除痛苦,首重克制。
克制必須守戒,一切戒律無非是要克制身口意的欲念。
能守戒便沒有欲念,便是消滅苦因的根本辦法,同時方可以進一層得到定與慧的覺悟。
這就是佛教離苦得樂的究竟。
他們看世界人生,既然有主觀的欲念,又有客觀的誘惑,所以世間是一個苦海,一切衆生都沉淪在這苦海之中。
而沒有别的方法可以解脫,隻有自己覺悟,把一切都看空了,就是所謂“人空觀”與“法空觀”。
人不過是四大和合的因緣關系,世界萬事萬物都不過是水花泡影、瞬息萬變的。
無論是身外的富貴榮華,還是自身的軀殼,都不過是昙花一現,如水中波浪、鏡中明月,轉瞬即滅的,這就是所謂人空觀。
一切森羅萬象,俱非實在,好像海市蜃樓,變幻莫測,不但是空,亦且是假,這便是所謂法空觀。
人與法既然是這樣空假,那末,對于自身的功名事業,對于社會的興革損益,都不必去十分認真,最好能脫離這種牽掣,隻求自身的安閑自在,心境快樂,就是所謂涅槃境界。
這種涅槃境界,好像是一個世外桃源,在方寸之間,别有一種無憂無慮的景況,這與道家的理想社會如出一轍的。
我們假使研究佛道兩家思想上的同異,我們可以決斷他們在厭世思想方面是完全一緻的,尤其是他們在各方面互相仿效,馬端臨說過:[151] “仁義禮法者,聖賢之說也,老氏以為不足為,而主于清靜;清靜無為者,老氏之說也,佛氏以為不足為,而主于寂滅。
蓋清靜者,求以超出乎仁義禮法,而寂滅者,又求以超出乎清靜無為者也。
然曰寂滅而已,則不足以垂世立教,于是緣業之說,因果之說,六根六塵四大十二緣生之說,層見疊出,宏遠微妙;然推其所自,實本老子高虛玄妙之旨。
”(見《文獻通考·經籍考》五十二)[152] 從這段話可以見得當時儒釋道三家,在學說上互相仿效,互相競勝,所以一般喜新厭故的人,舍儒而學道,舍道而學佛,從淑世的儒家思想而走入厭世的老佛思想。
這是漢末在宗教思想上的一個很顯然的變遷。
三 厭世思想與當時文學家 漢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心,兩漢著名的經學家固屬不勝枚舉,但同時又有一班詞賦家,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帶着一些消極的思想。
最初如賈誼的自傷,所著《吊屈原賦》、《鳥賦》,與屈原之《離騷》有同樣的憂思,故司馬遷曾以屈賈同傳。
漢代的辭賦文學,大半受《離騷》的影響,如嚴忌的《哀時命》,揚雄的《畔牢愁》,都是憫屈原而仿《離騷》之作。
此外則馮衍的《顯志》,崔篆的《慰志》,又皆懷才不遇而聊以解嘲的作品。
司馬相如為漢代辭賦家的傑出者,[153]托神仙以作《大人賦》。
張衡為漢代科學家,亦有《四愁》之作。
其餘辭賦家的作品,頗多藉文章以洩其胸中悲憤,有悲觀厭世的傾向。
淮南為道家,所著《鴻烈解》,多有言神仙黃白之術,大小山八公之徒尤為淮南思想的靈魂,《原道訓》根于《九師說》,中多《老》《易》混合的話,實開晉代側重《老》《易》之先河。
繼此而導漢代思想于厭世之境者,厥惟建安七子。
建安文學,實總兩漢的菁英,開六朝的先路,當時影響最大的,先要推到曹氏父子。
以一世之雄的曹操,亦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之歎。
聰穎如曹植,往往借《愁思婦》而發為哀辭。
至于七子之倫,大都悲涼哀怨,以寫其胸懷,而漸啟六朝頹廢的思想。
其次則為正始中的王弼、何晏,始明倡老莊之學,王弼注《老子》、《周易》,何晏作《道德論》,都足燃老莊學說的死灰。
當世競慕其風,前有四聰八達的同調,後有竹林七賢的揚波,延及六朝,風氣為變。
之二人者,實為厭世思想的向導,宜乎範甯之責其罪浮桀纣,嘗說: “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飾華言以翳實,聘繁文以惑世。
搢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将墜。
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
古之所謂言僞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欤!”(見《晉書》卷七十五《範汪傳附子甯傳》)[154] 範氏深惡痛切至此,以為清談之禍肇自二人,雖或言之過當,而王、何二人的倡導《老》《易》,實影響于當時思想的劇變,為不可諱的事實。
綜漢代文學家的言論,從經術的厭倦與時局的喪亂之中,漸趨向于老佛,而發表為消極厭世的思想,也是時會使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