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附會到老子的學說上。

    此外如《老子》“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以及“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見《老子》第五十章),[12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見《老子》三十三章)這一類的話,都給那一派人所利用。

    煉養服食,以求長生,丹砂可化為黃金,茯苓可服而不死,屍解飛升,為一般個人主義的利己思想所歡迎。

    符箓派比丹鼎派尤低,丹鼎在漢初發生的,符箓在漢末發生的。

    五鬥米道就是符箓派的起頭。

    馬端臨曾經說: “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先儒論之備矣。

    蓋清淨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又一說也,符箓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

    ”(見《文獻通考·經籍考》五十二) 馬氏分道家為五派,清淨派可除外,煉養服食合成為丹鼎派,經典科教為黃冠逐食法門,是最後發生的,在此隻須讨論到丹鼎符箓這兩派。

    這兩派中的有力分子,前者為魏伯陽與葛洪,後者為寇謙之與陶弘景,[124]這四個人,除了魏伯陽是漢末人以外,其餘都是晉代及南北朝時人,為了叙述的便利起見,一并在此連帶地說及。

     魏伯陽所著的《參同契》,為丹鼎派的重要作品,參同契這個名稱,就是合《周易》、黃老、爐火三家以契于大道的意思。

    朱熹嘗著《參同契考異》一卷,并在語錄中提起這本書,說道:“《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

    ”又說:“《參同契》所言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屬,隻是互換其名,其實隻是精氣二者而已。

    精,水也,坎也,龍也,汞也;氣,火也,離也,虎也,鉛也。

    其法以神運精氣,結而為丹。

    ”[125]朱熹這番話,實在助長他們的勢焰不少。

    他們之所謂丹,有内丹、外丹之分。

    何謂内丹?即調和其在内的精氣,像朱熹所說的,以能為調和精氣則神氣更新,雖老而壯。

    怎樣調和?即用呼吸方法,他們叫做胎息,用修煉吐納的工夫,保存内在的精氣神,使清氣蓄于胎中,濁氣從手足毛發中排出,又用呼呵吹嘻噓呬六種方法吐出濁氣,所以有在夜半坤複之交,趺坐行氣(俞琰《參同契發揮》語)。

    [126]其目的在延年長壽,故曰:“巨勝尚延年……壽命得長久。

    ” 何謂外丹?用硫石水銀等藥物,在爐火中燒煉,可成為黃金九丹,也就是所謂黃白之術。

    所用藥品即雄黃、礬石、牡蛎、茯苓等類;制合之後,可以像金質曆久不壞,然此種藥物化金,往往生出砒素,容易中毒,所以有服之而死的事。

    但是燒煉外丹,也是注重調息,要除去心内的五賊——盜用天命、物、時、功、神。

     葛洪著《抱樸子》内外篇,内篇言導養之理,外篇言煉丹之法。

    嘗居羅浮山煉丹,說:“人能修道,可與天地同壽。

    ”所謂修道,也就是《參同契》所說的吐納。

    初學者納氣于鼻中,依數息而至一百二十,始徐徐吐出,更須不傷生,不疾走,不久坐,起居有時,飲食有度,使元氣得流行于體内。

    無論起居動作,必須求其适度,實是一種很好的衛生方法。

    還有所謂房中術,也是一種性的衛生。

    在外則須服上藥,所謂上藥,就是叫做“九轉金丹”,用礦物燒煉而成的。

    服此上藥,則可以飛升上天,成為天仙,其次則可以養性除病,有千歲之壽。

     魏葛之說完全相同,除去一部分荒誕的神仙之說,未始不是一種很好的衛生方法。

    而且他們都是注重到“積善正行”,在神秘的思想之中,含着道德倫理的意味。

    但是他們的流弊亦正無窮,不獨長生不可得,即後此道教所發生的迷信,尤莫不以此為嚆矢,一讀《後漢書·方術列傳》等,[127]便可以知道了。

     現在再說到符箓派,這派雖創始于張道陵,卻大成于陶弘景與寇謙之二人。

    陶還有點近于丹鼎派,而寇卻為純粹的符箓派了。

    陶弘景從小得着了葛洪的《神仙傳》,便有養生修道的意思,後來隐居在句容山,自稱為華陽真人,行導引辟谷的方法,梁武帝嘗與之遊。

    他撰著了《登真隐訣》,證明神仙可成,長生可得,帝命其合丹,不成,诿為中原藥物不精之故。

    又嘗傾心符箓,顯名于南方。

     至若寇謙之,則完全提倡天師道,立定符箓派鞏固的基礎。

    在嵩山修道十年,詭言嘗得太上老君親授天師之位,并賜以《雲中音誦新科誡》二十卷,[128]欲藉此以攘奪張氏天師之位,自言嘗遇仙人成公興,從李譜文受《圖錄真經》六十餘卷,奏上北魏太武帝,宰相崔浩深信之,建天師道場,集百二十道士,每日祈禱,當時如韋文秀、祁纖、羅崇之等,[129]皆為有名道士,都附從之;親授符箓于太武帝,其法大行,謂可藉符箓以召鬼神;又本《雲中科誡》,倡齋醮科儀,為後世拜忏建醮等迷信的濫觞。

     三 谶緯學與迷信 說者都以為谶緯之學始于哀平新莽的時候,其實不然,《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六·易類六》中說:[130] “儒者多稱谶緯,其實谶自谶,緯自緯,非一類也。

    谶者詭為隐語,預決吉兇,[131]《史記·秦本紀》稱盧生奏錄圖書之語,是其始也;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其他私相撰述,漸雜以術數之言,[132]既不知作者為誰,因附會以神其說。

    迨彌傳彌失,又益以妖妄之詞,遂與谶合而為一。

    [133]然班固稱聖人作經,[134]賢者緯之。

    楊侃稱緯書之類,謂之秘經;圖谶之類,謂之内學;河洛之書,謂之靈篇。

    [135]胡應麟亦謂谶緯二書雖相表裡,而實不同。

    則緯與谶别,前人固已分析之,後人連類而譏,非其實也。

    ”[136] 即此可知谶與緯本來是兩樣東西,并不是同時産生的。

    大約所謂緯,是起于西京之初,而谶則起源還在其前。

    漢劉熙《釋名》中解釋其字義說: “緯,圍也,反覆圍繞以成經也;谶,纖也,其義纖微也。

    ” 現在且先說緯,緯所以配經,故六經、《論語》、《孝經》皆有緯書。

    《後漢書》“緯候之部”,注:“緯,七經緯也。

    ”[137]七緯皆托言孔子所作,如: 《易緯》:《稽覽圖》,《乾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辨終備》。

     《書緯》:《璇玑钤》,《考靈曜》,《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

    [138] 《詩緯》:《推度災》,《紀曆樞》,《含神霧》。

     《禮緯》:《含文嘉》,《稽命征》,《鬥威儀》。

     《樂緯》:《動聲儀》,《稽曜嘉》,《葉圖征》。

     《孝經緯》:《援神契》,《鈎命決》。

     《春秋緯》:《演孔圖》,《元命包》,《文曜鈎》,《運鬥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

    [139] 在上述目錄之外,《易緯》尚有《乾元序制記》,《漢志》未有,《文獻通考》中始見;又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