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百九十人”,置三壇,各赍經典及馔食于壇上,置佛舍利經像于壇西,道士等以柴荻圍壇旁,繞壇泣禱,縱火焚之,道經悉毀,佛舍利光明五色;道士失色,費叔才自憾而死,于是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八人出家奉佛,司空洛城侯劉峻等千餘人出家,宮人婦女出家者二百三十六人,便立十寺,七寺安僧在洛城外,三寺安尼在洛城内。
漢興佛法,自此始焉。
這一件事,很像《舊約》中記着以利亞與巴力祭司比賽真假的事,是不是從猶太經典中抄來的?我們無法可以證明,不過這都是抑人揚己的捏造事實,是無疑的。
在這樣的捏造事實中,或者也可以反證漢明帝時确有佛教的流傳了。
後來在漢桓帝建和初年,月支國有個和尚叫支谶到中國來,翻譯《般舟三昧經》等二十餘部。
次年又有安息僧人安世高,也叫安清,到中國來,譯經三十九部。
同時天竺僧人竺佛朔攜來《道行般若經》梵本,由支谶譯出。
[114]這些都可以從《高僧傳》裡見到的。
當時桓帝及楚王劉英都信仰佛教,[115]并且在宮裡建立佛寺,供像禱祀。
漢獻帝時,牟子(或即牟融)由儒入佛,著《理惑論》三十七條,以答或人之問,闡明佛理(見《弘明集》)。
[116]同時有笮融在陶謙任官的地方建立佛寺,于四月八日(浴佛日)設飲食布席于路,招緻五千餘戶,施以餘食(見《後漢書》卷七三《陶謙傳》)。
[117] 三國時,康居國大丞相長子曰僧會,《高僧傳》謂其父因商居交阯,在中國南方,于赤烏二年入吳見孫權,尚書令阚澤證明佛理高于孔老,吳主于是為之建造寺塔,這便是江南有佛教的起頭。
魏文帝信佛尤笃,中天竺昙柯迦羅來華,翻譯僧祇戒本,行授戒之法,開律宗于中國。
同時有康僧铠譯《無量壽經》,支疆梁接譯《法華三昧經》,以及支謙、疆梁婁至、昙摩羅刹等都從事于譯經傳道。
[118]民間信佛者日益衆多了。
這是在秦漢間佛教輸入中國的大概情形,在《文獻通考》中有較詳細的記載,這裡無用細說了。
當時西域僧徒之來中國,翻譯佛典多至數百部,不可謂不盛;但所譯每多首尾乖舛,未能通解,于是三國時有朱士行者,親往西域研究經典。
《高僧傳》(見《初集》卷四)中曾記其事,說他是颍川人,[119]出家後以竺佛朔所譯《小品》文意隐晦,乃于甘露五年西渡流沙,至于阗國,得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弗如檀攜歸洛陽,[120]由河南居士竺叔蘭譯為漢文,名曰《放光般若經》,凡二十卷。
他自己到八十歲,就死在于阗國。
這是中國僧人西遊求學的第一個,從此佛教之在中國,一天興旺一天,成為中國很普遍的制度宗教。
二 道教的産生與分派 道教的開始都要說到張道陵,實則在張道陵以前,已有所謂方士的一派。
宋張君房所輯的《雲笈七簽》,說道教起源遠在無始以前,說什麼有: “天真皇人于峨嵋山授《靈寶經》于軒轅黃帝,又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師資相承,蟬聯不絕。
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周,始乎柱下。
眷言弱喪,深所哀哉!”(見《雲笈七簽》卷三) 《隋書·經籍志》亦說: “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氣,開劫度人,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乃命天真皇人傳授世上。
”(見《隋書·經籍志》四) 這種荒渺無稽的話原不足信,但他們認莊列書中所說“藐姑射之山”、“華胥氏之國”,以及海上神仙等寓言,為确有的事實,便有什麼神仙說産生,研究這種神仙說的,就叫做方士。
方士從什麼時候起頭的,我們不知道,不過在秦漢以前确已有這種人了。
秦始皇聽信了琅琊方士徐巿(古黼字,也叫徐福)。
徐巿言海中有三神山,是神仙所居的地方,于是秦始皇令攜童女五百人,入海求神仙及不死之藥。
前乎此者,在《國策》中記“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的事;後乎此者,則有漢武帝聽信李少君、栾大的話,建造高樓,要求神仙,《史記·封禅書》言漢武帝求神仙的事甚詳,言蓬萊、方丈、瀛洲三島中有神仙,可以求得的。
這真是“做了皇帝要登仙”,一種貪心不足的表現。
究竟有沒有神仙呢?能不能長生呢?漢武帝後來也明白過來了,說道:“天下豈有神仙?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所以所謂神仙,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妄想,誤信了古人的寓言,以為真有其事。
最初說到神仙的要算是屈原,他在《遠遊》章裡說什麼“貴真人之休德,羨往世之登仙”。
其次在《國策》及《韓非子》中有獻不死之藥的事,是很滑稽的: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
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殺。
”(見《韓非子》卷七《說林上》) 這個中射之士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用反證的方法表明不死之藥的虛妄,可惜後世像秦皇漢武等聰明的人仍舊不能明白,以為海上确有神仙,卒為人所欺。
《史記》、《漢書》都有“海旁蜃氣象樓台,野氣象宮阙,雲氣各象山川人民所積聚”的話,認為是一種實有的蓬萊仙境,《列子》、《十洲記》、《拾遺記》都記載這種境地。
後來更有魏伯陽的《參同契》,葛洪的《抱樸子》,都以為人能長生,影響非常之大。
由此可知,方士一派在張道陵以前已經很盛行了。
張道陵隻好算符箓派道教的起頭,他本來的名叫張陵,是生在漢桓帝的時候,宋朝陳元靜替他做了一篇《漢天師家傳》說:“真人諱道陵,字輔漢,姓張氏,豐邑人,留侯子房八世孫也。
”起初博通五經,晚年入鶴鳴山學長生之道,[121]引誘人民,欲學道者,須納五鬥米,所以叫做五鬥米道。
用符水為人治病,使病者飲符水,或書其姓名祈禱三官。
後來他的兒子張衡及孫子張魯繼續傳布,稱張陵為天師,這個名号子孫世襲。
張角曾用這種方法号召造反,稱為黃巾黨。
于吉也用這種方法治病,宮崇曾獻什麼《于吉神書》,這都是同一派的道教。
張魯的兒子張盛,起初搬到江西龍虎山,繼承張陵的道統。
他們有三件傳家的法寶,就是一口劍、一塊印、一本都功錄,道教就開始正式地組織和宣傳了。
[122] 我們從上面已經看見兩派的道教,就是後來所稱的丹鼎、符箓兩派;前者是以長生不死為标榜,後者以驅除疾病為号召,都是假借老子的學說以行的。
河上公注《老子》“谷神不死”一章說: “玄,天也,于人為鼻。
牝,地也,于人為口。
天食人以五氣——雨旸燠寒風,從鼻入,藏于心。
地食人以五味——酸苦甘辛鹹,從口入,藏于脾。
言鼻口之門,是乃天地之氣所往來也。
”(見《老子》第六章) 這是提倡導引吐納的起頭,
漢興佛法,自此始焉。
這一件事,很像《舊約》中記着以利亞與巴力祭司比賽真假的事,是不是從猶太經典中抄來的?我們無法可以證明,不過這都是抑人揚己的捏造事實,是無疑的。
在這樣的捏造事實中,或者也可以反證漢明帝時确有佛教的流傳了。
後來在漢桓帝建和初年,月支國有個和尚叫支谶到中國來,翻譯《般舟三昧經》等二十餘部。
次年又有安息僧人安世高,也叫安清,到中國來,譯經三十九部。
同時天竺僧人竺佛朔攜來《道行般若經》梵本,由支谶譯出。
[114]這些都可以從《高僧傳》裡見到的。
當時桓帝及楚王劉英都信仰佛教,[115]并且在宮裡建立佛寺,供像禱祀。
漢獻帝時,牟子(或即牟融)由儒入佛,著《理惑論》三十七條,以答或人之問,闡明佛理(見《弘明集》)。
[116]同時有笮融在陶謙任官的地方建立佛寺,于四月八日(浴佛日)設飲食布席于路,招緻五千餘戶,施以餘食(見《後漢書》卷七三《陶謙傳》)。
[117] 三國時,康居國大丞相長子曰僧會,《高僧傳》謂其父因商居交阯,在中國南方,于赤烏二年入吳見孫權,尚書令阚澤證明佛理高于孔老,吳主于是為之建造寺塔,這便是江南有佛教的起頭。
魏文帝信佛尤笃,中天竺昙柯迦羅來華,翻譯僧祇戒本,行授戒之法,開律宗于中國。
同時有康僧铠譯《無量壽經》,支疆梁接譯《法華三昧經》,以及支謙、疆梁婁至、昙摩羅刹等都從事于譯經傳道。
[118]民間信佛者日益衆多了。
這是在秦漢間佛教輸入中國的大概情形,在《文獻通考》中有較詳細的記載,這裡無用細說了。
當時西域僧徒之來中國,翻譯佛典多至數百部,不可謂不盛;但所譯每多首尾乖舛,未能通解,于是三國時有朱士行者,親往西域研究經典。
《高僧傳》(見《初集》卷四)中曾記其事,說他是颍川人,[119]出家後以竺佛朔所譯《小品》文意隐晦,乃于甘露五年西渡流沙,至于阗國,得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弗如檀攜歸洛陽,[120]由河南居士竺叔蘭譯為漢文,名曰《放光般若經》,凡二十卷。
他自己到八十歲,就死在于阗國。
這是中國僧人西遊求學的第一個,從此佛教之在中國,一天興旺一天,成為中國很普遍的制度宗教。
二 道教的産生與分派 道教的開始都要說到張道陵,實則在張道陵以前,已有所謂方士的一派。
宋張君房所輯的《雲笈七簽》,說道教起源遠在無始以前,說什麼有: “天真皇人于峨嵋山授《靈寶經》于軒轅黃帝,又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師資相承,蟬聯不絕。
今人學多浮淺,唯誦《道德》,不識真經,即謂道教起自莊周,始乎柱下。
眷言弱喪,深所哀哉!”(見《雲笈七簽》卷三) 《隋書·經籍志》亦說: “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氣,開劫度人,經四十一億萬載,所度皆諸天仙,乃命天真皇人傳授世上。
”(見《隋書·經籍志》四) 這種荒渺無稽的話原不足信,但他們認莊列書中所說“藐姑射之山”、“華胥氏之國”,以及海上神仙等寓言,為确有的事實,便有什麼神仙說産生,研究這種神仙說的,就叫做方士。
方士從什麼時候起頭的,我們不知道,不過在秦漢以前确已有這種人了。
秦始皇聽信了琅琊方士徐巿(古黼字,也叫徐福)。
徐巿言海中有三神山,是神仙所居的地方,于是秦始皇令攜童女五百人,入海求神仙及不死之藥。
前乎此者,在《國策》中記“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的事;後乎此者,則有漢武帝聽信李少君、栾大的話,建造高樓,要求神仙,《史記·封禅書》言漢武帝求神仙的事甚詳,言蓬萊、方丈、瀛洲三島中有神仙,可以求得的。
這真是“做了皇帝要登仙”,一種貪心不足的表現。
究竟有沒有神仙呢?能不能長生呢?漢武帝後來也明白過來了,說道:“天下豈有神仙?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所以所謂神仙,不過是人們的一種妄想,誤信了古人的寓言,以為真有其事。
最初說到神仙的要算是屈原,他在《遠遊》章裡說什麼“貴真人之休德,羨往世之登仙”。
其次在《國策》及《韓非子》中有獻不死之藥的事,是很滑稽的: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
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殺。
”(見《韓非子》卷七《說林上》) 這個中射之士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用反證的方法表明不死之藥的虛妄,可惜後世像秦皇漢武等聰明的人仍舊不能明白,以為海上确有神仙,卒為人所欺。
《史記》、《漢書》都有“海旁蜃氣象樓台,野氣象宮阙,雲氣各象山川人民所積聚”的話,認為是一種實有的蓬萊仙境,《列子》、《十洲記》、《拾遺記》都記載這種境地。
後來更有魏伯陽的《參同契》,葛洪的《抱樸子》,都以為人能長生,影響非常之大。
由此可知,方士一派在張道陵以前已經很盛行了。
張道陵隻好算符箓派道教的起頭,他本來的名叫張陵,是生在漢桓帝的時候,宋朝陳元靜替他做了一篇《漢天師家傳》說:“真人諱道陵,字輔漢,姓張氏,豐邑人,留侯子房八世孫也。
”起初博通五經,晚年入鶴鳴山學長生之道,[121]引誘人民,欲學道者,須納五鬥米,所以叫做五鬥米道。
用符水為人治病,使病者飲符水,或書其姓名祈禱三官。
後來他的兒子張衡及孫子張魯繼續傳布,稱張陵為天師,這個名号子孫世襲。
張角曾用這種方法号召造反,稱為黃巾黨。
于吉也用這種方法治病,宮崇曾獻什麼《于吉神書》,這都是同一派的道教。
張魯的兒子張盛,起初搬到江西龍虎山,繼承張陵的道統。
他們有三件傳家的法寶,就是一口劍、一塊印、一本都功錄,道教就開始正式地組織和宣傳了。
[122] 我們從上面已經看見兩派的道教,就是後來所稱的丹鼎、符箓兩派;前者是以長生不死為标榜,後者以驅除疾病為号召,都是假借老子的學說以行的。
河上公注《老子》“谷神不死”一章說: “玄,天也,于人為鼻。
牝,地也,于人為口。
天食人以五氣——雨旸燠寒風,從鼻入,藏于心。
地食人以五味——酸苦甘辛鹹,從口入,藏于脾。
言鼻口之門,是乃天地之氣所往來也。
”(見《老子》第六章) 這是提倡導引吐納的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