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漢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宗教生活概況
一 迷信的産生
秦漢的宗教思想,已由單純的天祖崇拜,漸入于複雜的迷信時代。
在古代天祖崇拜之中,雖不免有許多迷信的成分,但是經過了春秋戰國的一般學者的自由讨論,已從迷信的遺傳中産生出許多理智的解釋。
不幸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那些聰明的帝王,為要保住他那地位和基業的緣故,便排斥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學說,變本加厲地走入到進一層的迷信中去。
像英明精幹的秦始皇,他焚燒了諸子百家的書籍,獨獨保留着所謂蔔筮一類的東西,而且迷信着荒渺的神仙說,希冀什麼長生不死之藥。
後來漢武帝畢竟也同樣上了方士的當,他又巡遊到山東去,欲舉行封禅的故事。
馬上得天下的漢高祖,會改變他罵儒生溺儒冠的态度,以太牢去祀孔子。
我們便不能不佩服他們能利用宗教式的崇拜,來籠絡天下的人民。
從此以後,曆代帝王都知道這種秘訣,一方面恢複古代的天鬼崇拜,一方面又提倡儒教,把孔子看作一個宗教的教主。
那些學者也是猜透了帝王的秘密,假托五行陰陽的說素,創造出什麼谶緯之學來。
董仲舒實是這種迷信開創的先鋒,他所著的《春秋繁露》,是提倡五行陰陽的迷信,并且用這種迷信來解釋《春秋》。
本來五行是出于《洪範》,陰陽是出于《易經》,都是推究宇宙原理的哲學,原與希臘初期哲學認水火土氣為宇宙原理,和印度哲學認地水火風為宇宙根本原因,沒有兩樣。
戰國時獨樹一幟的陰陽家,原是一種學術上的研究,到了漢朝,經過一般經學家的提倡,便陷入于抽象的神秘範圍。
夏侯勝以久陰不雨為驗在霍光,王莽時有什麼“劉秀當為天子”的谶語,所以光武以赤符受命、深信谶緯了。
當時的經學家,于《書》的《洪範》五行,于《禮》的陰陽明堂,于《易》的象數,于《詩緯》的五際六情,[109]于《春秋》的災異,皆有許多附會,即大師如鄭玄,也是深信其說,以之注解經籍。
無怪谶緯之說日益昌盛,雖在晉太始時焚毀其書,力予禁止,但是迷信之端卻已傳之彌廣了。
二 佛道的影響 佛教輸入中國,相傳在漢明帝時,其最初輸入的,大概是小乘教義,所以那些天堂地獄、輪回投胎等說素,與固有的陰陽谶緯,合成為疑神疑鬼的迷信。
于是經典科教,寺觀廟宇,漸漸地普遍起來,影響到民衆的生活非常之大。
厥後又經過南北朝的推演,漸成為中國唯一的宗教。
加以西來的僧衆譯經著述,推行于上級社會;又有民間特造的寶卷佛曲,推行于下級社會;于是因果報應的思想,盤據在全國人心,曆二千年而未拔。
同時又有道教的産生,借托老子之名,方士派神仙之說煽于前,符箓丹鼎派長生飛升之說惑于後,複竊取佛徒科教的方法,禮忏祈禳,亦成為民間的普遍信仰。
朱熹謂:“佛家偷得老子好處,後來道家卻隻偷得佛家不好處”(見《朱子語類》卷一二六及《文獻通考·經籍考》所引),[110]互相摹仿,發生種種迷信。
這都是秦漢以後所發生的宗教現象。
所以說到秦漢時代的宗教生活,實是迷信的根源,而且這種迷信影響到後來更是非常有力。
從陰陽五行混合而生的谶緯學說,産生出無數的星相蔔筮、占驗宿命等等迷信;從佛道天堂地獄的來世思想,産生出經忏符箓、修仙學佛等等迷信。
這種迷信支配了數千年來全國民衆的生活,當時雖曾有張衡等的反對谶緯,王充等的破除迷信,仍舊不能挽回這一時代的風氣。
第二節 制度宗教與迷信 漢以前,雖有拜天祭祖的遺傳,卻是個人的自由崇拜,并不是一種有組織的固定宗教。
國家所設立的祭祀禮節,也都含着政治的意味,更算不得一種制度的宗教。
東漢以後,一方面有佛教的輸入,一方面有道教的産生,于是乎崇高的廟宇,巍峨的寺觀,林立在大陸神州。
黃冠缁流,舍家修道,專其身于宗教宣傳,不獨社會多一種分利坐食的人,更導一般人民思想于迷茫幻想。
這便可以說是制度宗教形成的原因,且分說之。
一 佛教的輸入與傳布 佛教是不是在漢明帝時輸入中國?乃是一個問題,梁任公在《佛典的翻譯》文中,曾有否認漢明帝時佛教輸入之說。
這是梁氏從翻譯事業上研究出來的結論。
但是在中國曆史中所記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佛的事,卻不一而足。
《法本内傳》說: “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全身丈六,頂有日光,飛在殿庭,欣然悅之。
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對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也……于是上悟,遣郎中蔡愔、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于大月支中天竺國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
又于洛陽城西雍門外為起佛寺……時有沙門迦攝稱摩騰、竺法蘭,位行難倫,志存開化,承蔡愔使達天竺,請騰東行,不守區域,随至洛陽。
”[111] 這或者是佛教徒誇張的話,不足為據的;但是馬端臨《文獻通考》根據《隋書·經籍志》亦有同樣的記載: “後漢明帝夜夢金神,飛行殿廷,以問于朝,而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天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并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
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門西以處之。
其經緘于蘭台石室,而又畫像于清涼台及顯節陵上。
”(見《文獻通考·經籍考》五十三)[112] 這段記載與前段相同,于是曆來莫不承認為佛教始入的事實。
但是《文獻通考》裡又記着哀帝時博士秦景口受佛經的話: “張骞使西域,蓋聞有浮屠之教。
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也。
”(同上) 這樣,中國知有佛經,似又在明帝以前。
不但如此,更有人說:漢武帝破匈奴時,西方的昆邪王來降時,所得的金人即是佛像。
那末,佛像的輸入尤早于哀帝。
考印度佛教史,當阿輸迦王派遣僧徒四出宣教(參見《印度佛教史略》下第一章第六節),正是中國秦始皇的時候,故有認秦始皇時已有釋利房來中國南方宣教,或即阿輸迦王所遣僧徒之一,惜乎在中國沒有這種史料可證。
阿輸迦王推行佛教于國内外,遣王子摩哂陀傳教錫蘭,更及于緬甸馬來半島,或者在其時傳入中國南方,亦屬情理中事。
而且在月支國有王曰閻膏珍,曾皈依佛教,故中國遣使至西域時口授浮屠經,也不是無因的。
由此觀之,在漢明帝以前,早有佛教徒的蹤迹與影響了,不過正式傳入,還要算在漢明帝的時候,在《古今佛道論衡》中記着一件極怪誕的事,說在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道士與佛教徒争雄于白馬寺,道士費叔才因失敗自憾而死。
大概是因為明帝優待佛教徒,五嶽十八山觀道士褚善信等上表反佛,謂: “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得與其比較,藉以辨真僞。
”(見《佛道論衡》卷甲)[113] 帝乃令于十五日集于白馬寺比較,“道士六
在古代天祖崇拜之中,雖不免有許多迷信的成分,但是經過了春秋戰國的一般學者的自由讨論,已從迷信的遺傳中産生出許多理智的解釋。
不幸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那些聰明的帝王,為要保住他那地位和基業的緣故,便排斥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學說,變本加厲地走入到進一層的迷信中去。
像英明精幹的秦始皇,他焚燒了諸子百家的書籍,獨獨保留着所謂蔔筮一類的東西,而且迷信着荒渺的神仙說,希冀什麼長生不死之藥。
後來漢武帝畢竟也同樣上了方士的當,他又巡遊到山東去,欲舉行封禅的故事。
馬上得天下的漢高祖,會改變他罵儒生溺儒冠的态度,以太牢去祀孔子。
我們便不能不佩服他們能利用宗教式的崇拜,來籠絡天下的人民。
從此以後,曆代帝王都知道這種秘訣,一方面恢複古代的天鬼崇拜,一方面又提倡儒教,把孔子看作一個宗教的教主。
那些學者也是猜透了帝王的秘密,假托五行陰陽的說素,創造出什麼谶緯之學來。
董仲舒實是這種迷信開創的先鋒,他所著的《春秋繁露》,是提倡五行陰陽的迷信,并且用這種迷信來解釋《春秋》。
本來五行是出于《洪範》,陰陽是出于《易經》,都是推究宇宙原理的哲學,原與希臘初期哲學認水火土氣為宇宙原理,和印度哲學認地水火風為宇宙根本原因,沒有兩樣。
戰國時獨樹一幟的陰陽家,原是一種學術上的研究,到了漢朝,經過一般經學家的提倡,便陷入于抽象的神秘範圍。
夏侯勝以久陰不雨為驗在霍光,王莽時有什麼“劉秀當為天子”的谶語,所以光武以赤符受命、深信谶緯了。
當時的經學家,于《書》的《洪範》五行,于《禮》的陰陽明堂,于《易》的象數,于《詩緯》的五際六情,[109]于《春秋》的災異,皆有許多附會,即大師如鄭玄,也是深信其說,以之注解經籍。
無怪谶緯之說日益昌盛,雖在晉太始時焚毀其書,力予禁止,但是迷信之端卻已傳之彌廣了。
二 佛道的影響 佛教輸入中國,相傳在漢明帝時,其最初輸入的,大概是小乘教義,所以那些天堂地獄、輪回投胎等說素,與固有的陰陽谶緯,合成為疑神疑鬼的迷信。
于是經典科教,寺觀廟宇,漸漸地普遍起來,影響到民衆的生活非常之大。
厥後又經過南北朝的推演,漸成為中國唯一的宗教。
加以西來的僧衆譯經著述,推行于上級社會;又有民間特造的寶卷佛曲,推行于下級社會;于是因果報應的思想,盤據在全國人心,曆二千年而未拔。
同時又有道教的産生,借托老子之名,方士派神仙之說煽于前,符箓丹鼎派長生飛升之說惑于後,複竊取佛徒科教的方法,禮忏祈禳,亦成為民間的普遍信仰。
朱熹謂:“佛家偷得老子好處,後來道家卻隻偷得佛家不好處”(見《朱子語類》卷一二六及《文獻通考·經籍考》所引),[110]互相摹仿,發生種種迷信。
這都是秦漢以後所發生的宗教現象。
所以說到秦漢時代的宗教生活,實是迷信的根源,而且這種迷信影響到後來更是非常有力。
從陰陽五行混合而生的谶緯學說,産生出無數的星相蔔筮、占驗宿命等等迷信;從佛道天堂地獄的來世思想,産生出經忏符箓、修仙學佛等等迷信。
這種迷信支配了數千年來全國民衆的生活,當時雖曾有張衡等的反對谶緯,王充等的破除迷信,仍舊不能挽回這一時代的風氣。
第二節 制度宗教與迷信 漢以前,雖有拜天祭祖的遺傳,卻是個人的自由崇拜,并不是一種有組織的固定宗教。
國家所設立的祭祀禮節,也都含着政治的意味,更算不得一種制度的宗教。
東漢以後,一方面有佛教的輸入,一方面有道教的産生,于是乎崇高的廟宇,巍峨的寺觀,林立在大陸神州。
黃冠缁流,舍家修道,專其身于宗教宣傳,不獨社會多一種分利坐食的人,更導一般人民思想于迷茫幻想。
這便可以說是制度宗教形成的原因,且分說之。
一 佛教的輸入與傳布 佛教是不是在漢明帝時輸入中國?乃是一個問題,梁任公在《佛典的翻譯》文中,曾有否認漢明帝時佛教輸入之說。
這是梁氏從翻譯事業上研究出來的結論。
但是在中國曆史中所記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佛的事,卻不一而足。
《法本内傳》說: “明帝永平三年,上夢神人,全身丈六,頂有日光,飛在殿庭,欣然悅之。
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對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也……于是上悟,遣郎中蔡愔、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一十八人,于大月支中天竺國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
又于洛陽城西雍門外為起佛寺……時有沙門迦攝稱摩騰、竺法蘭,位行難倫,志存開化,承蔡愔使達天竺,請騰東行,不守區域,随至洛陽。
”[111] 這或者是佛教徒誇張的話,不足為據的;但是馬端臨《文獻通考》根據《隋書·經籍志》亦有同樣的記載: “後漢明帝夜夢金神,飛行殿廷,以問于朝,而傅毅以佛對,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天竺求之,得佛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并與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東還。
愔之來也,以白馬負經,因立白馬寺于洛城雍門西以處之。
其經緘于蘭台石室,而又畫像于清涼台及顯節陵上。
”(見《文獻通考·經籍考》五十三)[112] 這段記載與前段相同,于是曆來莫不承認為佛教始入的事實。
但是《文獻通考》裡又記着哀帝時博士秦景口受佛經的話: “張骞使西域,蓋聞有浮屠之教。
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也。
”(同上) 這樣,中國知有佛經,似又在明帝以前。
不但如此,更有人說:漢武帝破匈奴時,西方的昆邪王來降時,所得的金人即是佛像。
那末,佛像的輸入尤早于哀帝。
考印度佛教史,當阿輸迦王派遣僧徒四出宣教(參見《印度佛教史略》下第一章第六節),正是中國秦始皇的時候,故有認秦始皇時已有釋利房來中國南方宣教,或即阿輸迦王所遣僧徒之一,惜乎在中國沒有這種史料可證。
阿輸迦王推行佛教于國内外,遣王子摩哂陀傳教錫蘭,更及于緬甸馬來半島,或者在其時傳入中國南方,亦屬情理中事。
而且在月支國有王曰閻膏珍,曾皈依佛教,故中國遣使至西域時口授浮屠經,也不是無因的。
由此觀之,在漢明帝以前,早有佛教徒的蹤迹與影響了,不過正式傳入,還要算在漢明帝的時候,在《古今佛道論衡》中記着一件極怪誕的事,說在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嶽諸山道士與佛教徒争雄于白馬寺,道士費叔才因失敗自憾而死。
大概是因為明帝優待佛教徒,五嶽十八山觀道士褚善信等上表反佛,謂: “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得與其比較,藉以辨真僞。
”(見《佛道論衡》卷甲)[113] 帝乃令于十五日集于白馬寺比較,“道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