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代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小
中
大
。
”(見《國語·魯語上》) 《祭法》裡也說: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
夏後氏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 祖與宗,原是一種祭祀的名稱,所謂“祖有功,宗有德”是也。
鄭玄注:“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已下,稍用其姓氏之先後次第。
”這是說,最初的祀祖,并不以血統為标準,乃是以功德為标準。
試觀有虞氏所祖宗的人,不是有虞氏血統上的親屬,若照血統講,舜父是瞽瞍,祖是橋牛,何以不宗瞽瞍而獨宗堯,不祖橋牛而祖颛顼呢?其尚功德而不尚血統可知。
到夏後氏以後,方始祖宗血統,“郊鲧而宗禹”,周代也“祖文王而宗武王”了。
從此對于祖宗的祭祀,看得非常重要,甚至與祭天并列,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便成為中國古代的二神宗教,即宗教的二元論了。
不過當時的祀祖,還有階級上的限制,規定天子祭七廟、一壇、一,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遠廟[39];諸侯五廟,大夫三廟,适士二廟,官師一廟,庶士庶人無廟,隻能薦之于寝(見《禮記·祭法》),《王制》說:“庶人薦于寝。
”可見當時的祀祖是有階級上的限制的。
到周朝的末了,時局紛亂起來,這些有限制的禮節,便為自由的空氣沖破了。
這種祀祖與祀天并重的風尚,便成了中國宗法社會的骨幹。
藉祭祖的方法來親睦九族,結成一個宗法團體,在古代社會思想中未始不有相當的價值。
流傳既久,失去了祭祖的原意,固守着狹隘的家族觀念,其流弊所及,就是減殺了人民的愛國思想。
愛宗族勝于愛國家的思想,至今還沒有打破,南方人民中常聞有兩姓械鬥的慘劇,認一宗族的羞辱,非犧牲性命去報複不可!這都是由于宗法社會所演成的結果,尤以祭祖為其主要的原因。
五 殷人的信鬼 《禮記·表記》裡有一段話,是描寫殷人信鬼的情形的,就是說: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 夏與周皆遠鬼神而近人,惟殷人則先鬼而後禮,什麼叫先鬼而後禮呢?鄭玄解釋這句話,說是“内宗廟,外朝廷”。
什麼叫内宗廟?重在鬼治;什麼叫外朝廷?重在人治。
夏與周都是内朝廷而外宗廟的,惟殷人則内宗廟而外朝廷,可見殷人的政治是依據鬼神做标準的。
我們看盤庚遷都,他布告中的理由,并不說地理的形勢與民生的關系,倒是說到天的意旨,說道:我以蔔之于天,“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40]“肆上帝将複我高祖之德……用永地于新邑”(見《尚書·盤庚》)。
這便是遷都的唯一理由了。
還有一樁可笑的事,就是因為武乙做了一個木偶的天神玩着遊戲,便算為戮辱了天神,以緻觸犯天怒,給暴雷打死了。
這一件事在《史記·殷本紀》裡寫着,算為殷代曆史上的重要事實。
可見殷人神鬼信仰,比夏朝更要厲害,他們把一切政治都屬之于鬼神,甚至把一切人民的生活,都是好像為鬼神的緣故。
人為什麼要做好人?是為了要得鬼神的祝福,可以延承祖宗的血統,使祖宗的廟祀烝嘗不緻缺乏。
推而至于人的生活,處處以鬼神為前提,無論一舉一動,莫不有鬼神在那裡陰相;所以最要緊的事,要博得鬼神的歡喜,這就是殷人内宗廟的意義。
假使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去研究,可以從一類屬于祭祀的文字中,見得殷人的鬼神信仰确是如此。
第三節 周代宗教思想的變遷 一 明堂制度與宗教 明堂是古代政治宗教教育上的一種制度,我們研究宗教思想,不能不把它說個明白,但卻不很容易,因為在古書中講到明堂很不一緻,而且漢以後的讨論,言人人殊,很難得其真相。
現在且根據古書所載:像《周官·考工記》、《大戴禮記》、《月令》、《明堂位》等,以及曆代讨論明堂的重要作品,如蔡邕《明堂論》、李谧《明堂制度論》、朱熹《明堂說》,及清代惠棟《明堂大道錄》、任啟運《朝廟宮室考》[41]、焦循《群經宮室圖》、阮元《揅經室集》等,[42]加以系統的叙述,證明古代明堂與宗教的關系。
(一)明堂的起源 《大戴禮·盛德》篇說:“明堂者,古有之也”,權輿于伏羲的《易》義,蔡邕謂:“《易》曰:離也者,明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鄉明而治……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
”《淮南子·主術訓》、桓譚《新論》,皆言起自神農。
《主術訓》說: “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蓋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
” 所謂“以時嘗谷祀于明堂”,與《禮記·月令》所說“天子居明堂,以時嘗谷之始”正同。
《新論》說:“神農氏祀明堂,有蓋而無四方。
”與《淮南》之說無異,可見當時必有其他古籍做根據的。
此後曆黃帝而堯舜而夏、殷、周,都以這制度為王者行政的要事,所以齊宣王欲毀明堂時,孟子勸他“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見《孟子》卷一)。
在政治上占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曆代帝王都很看重它。
不過曆代的名稱并不一樣,而且制度也是由簡而繁了。
據《屍子》及《考工記》所載: “神農曰天府,黃帝曰合宮,陶唐曰衢室,有虞曰總章,夏曰世室,殷曰陽館,又曰重屋,周曰明堂。
” 明堂有五室: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元堂,中曰太室,亦曰太廟。
名稱雖不同,而其為古帝王行政之所則一,其起源之古,似不可否認的。
(二)明堂的制度 明堂制度由簡而繁,有古明堂與後世明堂之不同。
神農之世,宮室制度未備,僅有蓋而無四方,黃帝時亦如之,《漢書·郊祀志》與《史記·封禅書》記武帝欲治明堂,濟南人上《黃帝圖》說: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方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 又《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惠棟謂:“五常,五氣行天地之中。
”桓譚曾說:“明堂,堯謂之五府。
”鄭玄注《大傳》謂即大室之義,“大室者,明堂之中央室也。
”可見自黃帝以後,明堂分為五室。
《堯典》說:“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
”鄭注:“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猶周之明堂。
”又可見堯時凡舉行大典,必在明堂。
五室相通,故當時稱為衢室,取古制四面無壁之意。
《尚書》記舜巡狩歸來,格于藝祖,馬融訓藝為祢,鄭玄謂藝祖猶周之明堂。
《祭法》謂“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鄭注:“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
”是則明堂為祭祀祖宗之所,故稱之曰文祖或藝祖。
當時又稱為總章或總期,《屍子》說“觀堯舜之行于總章”,張衡《東京賦》“有虞總期”。
總章總期,意即總享,總享天神,以祖宗配之,這種大典亦必于明堂行之。
及至夏、殷、周之世,制度漸備,《考工記·匠人》說: “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 這是說三代明堂的制度,我們覺得不很清楚,惟惠棟《明堂大道錄》引《大戴禮·盛德》篇所記較為詳細:[43]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大戴記》此處有”凡“字)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圜下方……其外水名辟雍……明堂月令,赤綴戶也,白綴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三尺(《大戴記》作堂高三丈),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圜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方三百步。
(此下據《通典》補入)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也;屋圜徑二百一十六尺,乾之?也;太廟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圜蓋方載,六九之道,八闼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宮以應十二辰,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四戶八牖乘九室之數也。
[44]戶皆外設而不閉,示天下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黃鐘九九之實也;二十八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應三統,四鄉五色,各象其行,外博二十四丈,以應節氣也。
(此下據《隋書·宇文恺傳》補入)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災者,生于天道不順;天道不順,生于明堂不飾。
故有天災則飾明堂也。
” 此外如《逸周書·明堂》、[45]《孝經·援神契》、阮谌《三禮圖說》,[46]皆有關于制度的說明,大旨與上述相同。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變遷,前為五室制,後為九室制,《考工記》言五室,《大戴禮》言九室十二堂,曆來對于這點也有不少讨論,但不若夏炘之說為明白,其言曰: “以中央之室言之曰五室,兼四隅言之曰九室,又兼左右個虛數言之曰十二室,其實一也。
”(《學禮管釋》卷六) 阮元《明堂論》解釋尤為詳盡: “明堂者,天子所居之初名也。
是故祀上帝則于是,祭先祖則于是,[47]朝諸侯則于是,養老尊賢教國子則于是,飨射獻俘馘則于是,治天文告朔則于是,抑且天子寝食恒于是。
此古之明堂也。
黃帝堯舜氏作,宮室乃備,洎夏商周三代,文治益隆,于是天子所居,在邦畿王城之中,三門三朝,後曰路寝,四時不遷,路寝之制,準郊外明堂,四方之一,鄉南而治,故路寝猶襲古号曰明堂。
若夫祭昊天上帝,則有圜丘,[48]祭祖考則有應門内左之宗廟,朝諸侯則有朝廷,養老尊賢教國子獻俘馘則有辟雍學校。
其地既分,其禮益備,[49]故城中無明堂也。
然而聖人事必師古,禮不忘本,于近郊東南别建明堂,以存古制,藏古帝治法冊典于此,或祀五帝,布時令,朝四方諸侯,非常典禮乃于此行之……此後世之明堂也。
”(《揅經室集·明堂論》) 這一段把古今明堂制度分别得很清楚,可見古代事務簡單,凡一切關于政治、宗教、教育,都于一明堂中舉行;後世人事漸繁,便分為若幹獨立的部分,所以嚴傑輯《經義叢鈔·明堂解》中有曰: “鎬京之明堂,文王廟也;洛邑之明堂,是周公朝諸侯之地也;太山之明堂,是古天子巡狩朝諸侯之處。
” 這明明有幾個明堂了。
(三)明堂的應用 惠棟說:“明堂為天子太廟,禘祭、宗祀、朝觐、耕耤、養老、尊賢、飨射、獻俘、治曆、望氣、告朔、行政,皆行于其中,故為大教之宮。
”蔡邕也曾說:“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穎容《春秋釋例》則雲[50]:“太廟有八名,其體一也。
”義亦相同(上引俱見《明堂大道錄》)。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古代明堂乃一切行政的中心,現在我們可以歸納做三個大綱,就是聽政、施教和祭祀。
這裡先把前二綱說明: 關于聽政的方面,鄭玄注《孝經》則曰:“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堂。
”《大戴禮·少閑》篇:“成湯作八政,命于總章。
”但究竟所行何政?據《大傳》所雲有五:“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
”《明堂月令》亦雲:“每月當行之政,施惠于百姓,養老存孤,尊賢折獄,整饬農事,論國典”,等等。
除此之外,又注重治曆,“古諸侯朝于天子,受月令以歸,每月告朔朝廟,出而行之”,鄭注《周禮·春官》則曰:“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
”可見明堂為天子頒朔、聽朔、告朔之所,所以《唐會要》有“每月于明堂行告朔之禮”的話。
王方慶釋之曰:“人君以禮告廟,則謂之告朔,聽視此月之政,則謂之視朔,亦曰聽朔”(見《舊唐書·禮樂志》)。
《周禮·太宰》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即斂之。
”賈疏:“縣治象之法于雉門象魏,從甲至甲凡十日,斂藏之明堂,月月受而行之,謂之告朔也。
”象魏是什麼?說是兩觀的阙處,即在明堂外南面牆上,懸曆數以告諸侯,其重視治曆如是。
明堂又為諸侯朝觐之所,《逸周書·明堂》篇:“大會諸侯明堂之位……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
”與《禮記·明堂位》說略同,惟《禮記》則标明“周公朝諸侯”之所。
故古有天子按月居明堂的規定,孟春居青陽左個,仲春居青陽太廟,季春居青陽右個,以次及于明堂總章元堂的左右個,一年适輪居一周,每逢閏月,則居寝門,就是所謂路寝之中。
這樣,明堂與路寝同在一處,而為天子住宿聽政之所。
關于教育的方面,《大戴禮·盛德》篇說:“明堂外水曰辟雍。
”辟雍者,天子所設的大學。
《祭義》有“天子設四學”,四學即東學、南學、西學、北學。
《大戴禮·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帝入大學,承師問道,此五義者既成于上,[51]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
”(《尚書大傳》同)荀子所以有“下以教誨子弟,上以事祖考”的考語(見《荀子·成相》篇)。
推此義以教天下,所以明堂稱為大教之宮。
《祭義》又曰: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于
”(見《國語·魯語上》) 《祭法》裡也說: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
夏後氏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湯。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 祖與宗,原是一種祭祀的名稱,所謂“祖有功,宗有德”是也。
鄭玄注:“有虞氏以上尚德,禘郊祖宗,配用有德者而已;自夏已下,稍用其姓氏之先後次第。
”這是說,最初的祀祖,并不以血統為标準,乃是以功德為标準。
試觀有虞氏所祖宗的人,不是有虞氏血統上的親屬,若照血統講,舜父是瞽瞍,祖是橋牛,何以不宗瞽瞍而獨宗堯,不祖橋牛而祖颛顼呢?其尚功德而不尚血統可知。
到夏後氏以後,方始祖宗血統,“郊鲧而宗禹”,周代也“祖文王而宗武王”了。
從此對于祖宗的祭祀,看得非常重要,甚至與祭天并列,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便成為中國古代的二神宗教,即宗教的二元論了。
不過當時的祀祖,還有階級上的限制,規定天子祭七廟、一壇、一,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遠廟[39];諸侯五廟,大夫三廟,适士二廟,官師一廟,庶士庶人無廟,隻能薦之于寝(見《禮記·祭法》),《王制》說:“庶人薦于寝。
”可見當時的祀祖是有階級上的限制的。
到周朝的末了,時局紛亂起來,這些有限制的禮節,便為自由的空氣沖破了。
這種祀祖與祀天并重的風尚,便成了中國宗法社會的骨幹。
藉祭祖的方法來親睦九族,結成一個宗法團體,在古代社會思想中未始不有相當的價值。
流傳既久,失去了祭祖的原意,固守着狹隘的家族觀念,其流弊所及,就是減殺了人民的愛國思想。
愛宗族勝于愛國家的思想,至今還沒有打破,南方人民中常聞有兩姓械鬥的慘劇,認一宗族的羞辱,非犧牲性命去報複不可!這都是由于宗法社會所演成的結果,尤以祭祖為其主要的原因。
五 殷人的信鬼 《禮記·表記》裡有一段話,是描寫殷人信鬼的情形的,就是說: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
” 夏與周皆遠鬼神而近人,惟殷人則先鬼而後禮,什麼叫先鬼而後禮呢?鄭玄解釋這句話,說是“内宗廟,外朝廷”。
什麼叫内宗廟?重在鬼治;什麼叫外朝廷?重在人治。
夏與周都是内朝廷而外宗廟的,惟殷人則内宗廟而外朝廷,可見殷人的政治是依據鬼神做标準的。
我們看盤庚遷都,他布告中的理由,并不說地理的形勢與民生的關系,倒是說到天的意旨,說道:我以蔔之于天,“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40]“肆上帝将複我高祖之德……用永地于新邑”(見《尚書·盤庚》)。
這便是遷都的唯一理由了。
還有一樁可笑的事,就是因為武乙做了一個木偶的天神玩着遊戲,便算為戮辱了天神,以緻觸犯天怒,給暴雷打死了。
這一件事在《史記·殷本紀》裡寫着,算為殷代曆史上的重要事實。
可見殷人神鬼信仰,比夏朝更要厲害,他們把一切政治都屬之于鬼神,甚至把一切人民的生活,都是好像為鬼神的緣故。
人為什麼要做好人?是為了要得鬼神的祝福,可以延承祖宗的血統,使祖宗的廟祀烝嘗不緻缺乏。
推而至于人的生活,處處以鬼神為前提,無論一舉一動,莫不有鬼神在那裡陰相;所以最要緊的事,要博得鬼神的歡喜,這就是殷人内宗廟的意義。
假使我們從殷墟甲骨文中去研究,可以從一類屬于祭祀的文字中,見得殷人的鬼神信仰确是如此。
第三節 周代宗教思想的變遷 一 明堂制度與宗教 明堂是古代政治宗教教育上的一種制度,我們研究宗教思想,不能不把它說個明白,但卻不很容易,因為在古書中講到明堂很不一緻,而且漢以後的讨論,言人人殊,很難得其真相。
現在且根據古書所載:像《周官·考工記》、《大戴禮記》、《月令》、《明堂位》等,以及曆代讨論明堂的重要作品,如蔡邕《明堂論》、李谧《明堂制度論》、朱熹《明堂說》,及清代惠棟《明堂大道錄》、任啟運《朝廟宮室考》[41]、焦循《群經宮室圖》、阮元《揅經室集》等,[42]加以系統的叙述,證明古代明堂與宗教的關系。
(一)明堂的起源 《大戴禮·盛德》篇說:“明堂者,古有之也”,權輿于伏羲的《易》義,蔡邕謂:“《易》曰:離也者,明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鄉明而治……故雖有五名而主以明堂也。
”《淮南子·主術訓》、桓譚《新論》,皆言起自神農。
《主術訓》說: “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歲終獻功,以時嘗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蓋而無四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
” 所謂“以時嘗谷祀于明堂”,與《禮記·月令》所說“天子居明堂,以時嘗谷之始”正同。
《新論》說:“神農氏祀明堂,有蓋而無四方。
”與《淮南》之說無異,可見當時必有其他古籍做根據的。
此後曆黃帝而堯舜而夏、殷、周,都以這制度為王者行政的要事,所以齊宣王欲毀明堂時,孟子勸他“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見《孟子》卷一)。
在政治上占了重要的地位,所以曆代帝王都很看重它。
不過曆代的名稱并不一樣,而且制度也是由簡而繁了。
據《屍子》及《考工記》所載: “神農曰天府,黃帝曰合宮,陶唐曰衢室,有虞曰總章,夏曰世室,殷曰陽館,又曰重屋,周曰明堂。
” 明堂有五室:東曰青陽,南曰明堂,西曰總章,北曰元堂,中曰太室,亦曰太廟。
名稱雖不同,而其為古帝王行政之所則一,其起源之古,似不可否認的。
(二)明堂的制度 明堂制度由簡而繁,有古明堂與後世明堂之不同。
神農之世,宮室制度未備,僅有蓋而無四方,黃帝時亦如之,《漢書·郊祀志》與《史記·封禅書》記武帝欲治明堂,濟南人上《黃帝圖》說: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明堂中有一殿,四方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 又《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
”惠棟謂:“五常,五氣行天地之中。
”桓譚曾說:“明堂,堯謂之五府。
”鄭玄注《大傳》謂即大室之義,“大室者,明堂之中央室也。
”可見自黃帝以後,明堂分為五室。
《堯典》說:“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
”鄭注:“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猶周之明堂。
”又可見堯時凡舉行大典,必在明堂。
五室相通,故當時稱為衢室,取古制四面無壁之意。
《尚書》記舜巡狩歸來,格于藝祖,馬融訓藝為祢,鄭玄謂藝祖猶周之明堂。
《祭法》謂“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鄭注:“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
”是則明堂為祭祀祖宗之所,故稱之曰文祖或藝祖。
當時又稱為總章或總期,《屍子》說“觀堯舜之行于總章”,張衡《東京賦》“有虞總期”。
總章總期,意即總享,總享天神,以祖宗配之,這種大典亦必于明堂行之。
及至夏、殷、周之世,制度漸備,《考工記·匠人》說: “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 這是說三代明堂的制度,我們覺得不很清楚,惟惠棟《明堂大道錄》引《大戴禮·盛德》篇所記較為詳細:[43]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大戴記》此處有”凡“字)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圜下方……其外水名辟雍……明堂月令,赤綴戶也,白綴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三尺(《大戴記》作堂高三丈),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圜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方三百步。
(此下據《通典》補入)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也;屋圜徑二百一十六尺,乾之?也;太廟明堂方三十六丈,通天屋徑九丈,陰陽九六之變,圜蓋方載,六九之道,八闼以象八卦,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宮以應十二辰,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四戶八牖乘九室之數也。
[44]戶皆外設而不閉,示天下不藏也;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黃鐘九九之實也;二十八柱列于四方,亦七宿之象也;堂高三尺以應三統,四鄉五色,各象其行,外博二十四丈,以應節氣也。
(此下據《隋書·宇文恺傳》補入)凡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災者,生于天道不順;天道不順,生于明堂不飾。
故有天災則飾明堂也。
” 此外如《逸周書·明堂》、[45]《孝經·援神契》、阮谌《三禮圖說》,[46]皆有關于制度的說明,大旨與上述相同。
據此,我們可以知道它的變遷,前為五室制,後為九室制,《考工記》言五室,《大戴禮》言九室十二堂,曆來對于這點也有不少讨論,但不若夏炘之說為明白,其言曰: “以中央之室言之曰五室,兼四隅言之曰九室,又兼左右個虛數言之曰十二室,其實一也。
”(《學禮管釋》卷六) 阮元《明堂論》解釋尤為詳盡: “明堂者,天子所居之初名也。
是故祀上帝則于是,祭先祖則于是,[47]朝諸侯則于是,養老尊賢教國子則于是,飨射獻俘馘則于是,治天文告朔則于是,抑且天子寝食恒于是。
此古之明堂也。
黃帝堯舜氏作,宮室乃備,洎夏商周三代,文治益隆,于是天子所居,在邦畿王城之中,三門三朝,後曰路寝,四時不遷,路寝之制,準郊外明堂,四方之一,鄉南而治,故路寝猶襲古号曰明堂。
若夫祭昊天上帝,則有圜丘,[48]祭祖考則有應門内左之宗廟,朝諸侯則有朝廷,養老尊賢教國子獻俘馘則有辟雍學校。
其地既分,其禮益備,[49]故城中無明堂也。
然而聖人事必師古,禮不忘本,于近郊東南别建明堂,以存古制,藏古帝治法冊典于此,或祀五帝,布時令,朝四方諸侯,非常典禮乃于此行之……此後世之明堂也。
”(《揅經室集·明堂論》) 這一段把古今明堂制度分别得很清楚,可見古代事務簡單,凡一切關于政治、宗教、教育,都于一明堂中舉行;後世人事漸繁,便分為若幹獨立的部分,所以嚴傑輯《經義叢鈔·明堂解》中有曰: “鎬京之明堂,文王廟也;洛邑之明堂,是周公朝諸侯之地也;太山之明堂,是古天子巡狩朝諸侯之處。
” 這明明有幾個明堂了。
(三)明堂的應用 惠棟說:“明堂為天子太廟,禘祭、宗祀、朝觐、耕耤、養老、尊賢、飨射、獻俘、治曆、望氣、告朔、行政,皆行于其中,故為大教之宮。
”蔡邕也曾說:“取其宗祀之貌,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尊崇,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而同事,其實一也。
”穎容《春秋釋例》則雲[50]:“太廟有八名,其體一也。
”義亦相同(上引俱見《明堂大道錄》)。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古代明堂乃一切行政的中心,現在我們可以歸納做三個大綱,就是聽政、施教和祭祀。
這裡先把前二綱說明: 關于聽政的方面,鄭玄注《孝經》則曰:“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堂。
”《大戴禮·少閑》篇:“成湯作八政,命于總章。
”但究竟所行何政?據《大傳》所雲有五:“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
”《明堂月令》亦雲:“每月當行之政,施惠于百姓,養老存孤,尊賢折獄,整饬農事,論國典”,等等。
除此之外,又注重治曆,“古諸侯朝于天子,受月令以歸,每月告朔朝廟,出而行之”,鄭注《周禮·春官》則曰:“天子頒朔于諸侯,諸侯藏之祖廟。
”可見明堂為天子頒朔、聽朔、告朔之所,所以《唐會要》有“每月于明堂行告朔之禮”的話。
王方慶釋之曰:“人君以禮告廟,則謂之告朔,聽視此月之政,則謂之視朔,亦曰聽朔”(見《舊唐書·禮樂志》)。
《周禮·太宰》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即斂之。
”賈疏:“縣治象之法于雉門象魏,從甲至甲凡十日,斂藏之明堂,月月受而行之,謂之告朔也。
”象魏是什麼?說是兩觀的阙處,即在明堂外南面牆上,懸曆數以告諸侯,其重視治曆如是。
明堂又為諸侯朝觐之所,《逸周書·明堂》篇:“大會諸侯明堂之位……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
”與《禮記·明堂位》說略同,惟《禮記》則标明“周公朝諸侯”之所。
故古有天子按月居明堂的規定,孟春居青陽左個,仲春居青陽太廟,季春居青陽右個,以次及于明堂總章元堂的左右個,一年适輪居一周,每逢閏月,則居寝門,就是所謂路寝之中。
這樣,明堂與路寝同在一處,而為天子住宿聽政之所。
關于教育的方面,《大戴禮·盛德》篇說:“明堂外水曰辟雍。
”辟雍者,天子所設的大學。
《祭義》有“天子設四學”,四學即東學、南學、西學、北學。
《大戴禮·保傅》篇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帝入大學,承師問道,此五義者既成于上,[51]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
”(《尚書大傳》同)荀子所以有“下以教誨子弟,上以事祖考”的考語(見《荀子·成相》篇)。
推此義以教天下,所以明堂稱為大教之宮。
《祭義》又曰: “祀乎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祀先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