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代時的宗教思想

關燈
西學,所以教諸侯之德也;耕耤,[52]所以教諸侯之養也;朝觐,所以教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 可知明堂是教育道德之所,大學辟雍尤為特立的教育部分,這種制度原為古代相傳的成法,至周而大備。

    《王制》曰: “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夏後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周人養國老于東膠,養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

    ” 上庠、東序、右學、東膠,皆曆代大學的名稱,亦即上述四學以外的大學,所以說“大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見魏文侯《孝經傳》),[53]亦總其名曰辟雍。

    《王制》說:“天子曰辟雍,圜如辟,雍以水……諸侯曰泮宮,半有水,半有宮也……夏天子曰重屋,諸侯曰廣宗;殷天子曰大廟,請侯曰世室;周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鄉曰庠,裡曰序”(見《明堂大道錄》卷六雜引)。

    此皆曆代學校的名稱。

    此種學校注重道德的教育,養老之外,又有習射、耕耤的事。

    習射為尚武教育,耕耤為農事教育,孔廣森有《辟雍四學解》,阮元有《辟雍解》(見《經義叢鈔》),[54]叙述得非常詳細,這裡無庸贅述了。

     (四)祭祀[55] 現在我們來講祭祀的一層,就是關于宗教的問題,這是明堂制度中最重要的意義,也是本篇中注重的一點。

    據《明堂大道錄》所叙述的明堂曆史,說從神農首創明堂,即以嘗谷緻祀為首務;黃帝合宮,亦有拜祀上帝于昆侖之文,所謂:“黃帝接萬靈于明廷。

    ”厥後堯稱五府,所以聚五帝之神,故《書緯·帝命驗》說:“五府皆祀五帝之所。

    ”舜受堯禅,一則曰“受終于文祖”,再則曰“歸格于藝祖”,鄭釋皆為明堂之稱。

    後來祀祖配天,稱祭五帝于明堂曰祖宗。

    所以總明堂祭祀之禮,可分為三類:即祀昊天,祀五帝,祀祖宗。

    明堂是法天而治的,所以古天子祭天,或禘或郊,皆于明堂中行之。

    劉歆《七略》有曰: “王者師天地,體天而行,是以明堂之制,内有太室,象紫微宮,[56]南出明堂,象太微。

    ”[57] 《大戴禮》也說:“明堂,天法也。

    ”《禦覽》也說:“明堂者,天道之堂也。

    ”故以昊天為首祀(上引俱見《明堂大道錄》)。

    [58] 其次即祀五帝五神,金鹗《求古錄禮說·五帝五祀考》說[59]:“五帝為五行之精,佐昊天化育,其尊亞于昊天。

    ”《明堂月令》說: “春,其帝太皡,其神勾芒;夏,其帝炎帝,其神祝融;中央,其帝黃帝,其神後土;秋,其帝少皡,其神蓐收;冬,其帝颛顼,其神元冥。

    ” 在天為五帝,在地為五神,天子祀之,謂之五祀;明堂祀五帝,合之昊天,則謂之六天。

    古代祀昊天五帝,注重在時令,時令為農業上重要的事,故其出發點是建築在農業社會思想之上。

    古書關于這一點的說明很多,這裡不多引證了。

     其次莫要于祀祖宗,這是中國宗法社會的根據,所以應當特别注意的。

    關于祀祖的起源與意義,已有另篇說明,此可不贅,惟祀祖配天大約起于周代,蓋周以前尚不從血統上祀祖,周以後始有“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事。

    《詩·周頌·我将·序》“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的話,可以證明是從武王周公起頭的。

    故《大戴禮·盛德》篇有“明堂者,文王之廟也”的話,以明堂大室為宗祀之所。

    蔡邕《明堂論》有曰:“以清廟論之,魯太廟皆明堂也,魯禘祀周公于太廟明堂,猶周宗祀文王于清廟明堂。

    ”《左傳》所謂“清廟茅屋”,或即明堂以茅蓋屋之義。

    漢武帝欲複古明堂制而建三宮,即辟雍、明堂、靈台,靈台即清廟之制,建立于長安西北,猶守古之遺制。

    周代禮儀繁多,故祭祀亦漸複雜,關于祭昊天、祭祖考,皆别立宮廟以專其事,便有廟室之明堂、宮壇之明堂,與國内之明堂、郊外之明堂、泰山之明堂等等的分别。

     總之,明堂在宗教方面,不但是占得重要的部分,卻是從宗教的意義而産生的,與古代的宗教思想實有極密切的關系(詳見《明堂大道錄》)。

     二 天道觀念的變遷 周代的宗教思想,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為西周,一為東周。

    西周是承襲的,東周是革新的。

    在承襲的西周時代,關系最大的人,要算周公這個人了;他不但在宗教思想上有極大的關系,簡直是中國上古文化史上的主角。

    他的制禮作樂,上紹堯、舜、禹、湯、文、武之緒,下啟孔孟儒術之運,承前啟後,實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所定的《周禮》六官(姚際恒《古今僞書考》謂《周禮》出于西漢之末,不是周公所著),不但在政治組織上有創造的系統,尤其為中國曆代官制的根據;即就宗教一方面講來,有許多專管祭祀的專官,祀天祭祖的二神宗教因以完成,較諸夏殷二代尤為注重,等諸猶太宗教中的摩西,原無多讓。

     當時所承認的天,與猶太教所承認的上帝,原無兩樣;以為天是賞善罰惡的主宰,一切易朝更姓的政治變遷,莫不有天意存于其間。

    所以當武王伐纣的時候,牧野誓師的言論中有“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的話;衆人亦以“上帝臨汝,無貳爾心”來鼓勵武王(見《尚書·牧誓》)。

    周公勸戒成王,也曆舉天命所屬為言,說道:“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笃生武王,保佑命爾,燮伐大商。

    ”(見《詩經·大明》篇)後來周公攝政,讨伐管、蔡,以天命不易的道理來告誡諸侯,在《書·大诰》中說:“迪知上帝命,粵天棐忱,爾時罔敢易定,矧今天降戾于周邦?爾亦不知天命不易?”這都是承認凡事都由天定,不可勉強;應當順從天命,修身以俟之。

    所以在《詩·大雅·闆》篇裡召穆公告誡厲王說[60]:“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

    ”又在《雨無正》及《小宛》詩裡說:“凡百君子,各敬爾身”,“各敬爾儀,天命不又,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這都是相信修身可挽回天意;假使不能修身,一旦遇到什麼禍難,并不是天的暴虐,乃是自取其咎,所以《書·酒诰》周公戒康叔說:“天非虐,惟民自速辜”,《詩·大雅·蕩》篇說[61]:“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

    ”因為他們認上帝是慈悲的,像《呂刑》所說“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明明說上帝是歡喜善德,不歡喜刑罰,所以又說:“天亦哀于四方民。

    ”但有時天也發怒了,不過在震怒之中,仍不失其慈悲之意。

    像《書·金縢》篇記:“周公居東,天用大風雷霆為之洗冤,等到成王覺悟了,去迎接周公回來,天就馬上反風,年歲大熟。

    ”那些史官特别把“日食”、“星隕”、“彗見”……記出來,表明上帝的示戒,要人人能夠“敬天之怒”、“畏天之威”、“小心翼翼”去“昭事上帝。

    ”這大概是西周時代對天的觀念。

     到了東周,時局發生變亂,人民不得安定,感受着戰争及水旱的痛苦,對于天道便發生了懷疑。

    于是在《詩》裡面表現出一般人的懷疑,像《節南山》篇裡所說“昊天不傭,降此鞠讻![62]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弔昊天,亂靡有定……昊天不平,我王不甯”,《雨無正》篇裡所說“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馑,斬伐四國”,“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蕩》篇說[63]“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多谌。

    ”這明明懷疑到向所稱頌的仁慈的天,今忽這樣地暴虐而無信了!這一類不平不惠不信方虐多辟等名詞,從前不敢用來加在上帝之上的,今竟直爽地宣布天的罪狀了。

    加以一般學者發表他們的自由思想與言論,所以自古相傳的有意志而具人格的天,竟根本地動搖起來了。

    [64] 三 春秋戰國學者的宗教思想 (一)道家 把古代有意志的天根本上加以否定的,要算道家的老莊一派了。

    他們以“自然”為宇宙的本體,“自然”是機械的。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見《老子》五章),“善閉無關楗而不開,[65]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見《老子》二十七章)。

    莊子也說:“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見《莊子·天運》篇)這都足以表明他們的機械觀念。

    莊子又叫這種機械的運轉為“天均”、“天倫”、“自生”、“自化”——自生者不得不生,自化者不得不化,這裡所說的天均的天,明明不同于前面所說的昊天的天,所以老子提出一個“道”字來替代,莊子又提出一個“自”字來替代,是要表明天地不過是一部大機器,既然把它開了,便沒有人把它停止,四時的運行,萬物的變化,無非是這大機器行動發生的現象,并沒有什麼意志在中間的。

    尋常人以為天道的運行和變化,含着不可測的奇妙,但是在機器的本身,不過“綿綿若存”、“天長地久”地無限制無意識地運動罷了。

    [66]所以莊子說“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見《莊子·天道》篇),又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環,莫得其倫”(見《莊子·寓言》篇)。

    與老子“繩繩不可名,複歸于無物”同為一種“輪化”的機械觀念,是屬于天演進化的思想。

     他們稱這個“自然”為“道”,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

    ”“道”并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所以他又說一個“無”字,“無”不是“沒有”,乃是不可知,所以又叫它“玄牝”。

    但是這個不可知的“無”中,就是天下萬物所從出的根源,故曰“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法道,道法自然”,那就可以知道“道等于有,自然等于無”了。

    這個自然,是超時間與空間的,老子說“天乃道,道乃久”,是說道不受時間限制的;又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是說道不受空間的限制的。

    一個“久”字,一個“大”字,可以做超時間空間的形容詞,莊子也是這樣,在這裡不必再引證了。

     “自然”是宇宙的實在,而不是宇宙的現象,但自然既是“無”的性質,隻好從現象去推求。

    老子說:“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見《老子》十六章)莊子說:“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張是?孰綱維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見《莊子·天運》篇)莊子這一套問句,好像他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弄不明白,所以他又說:“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其有真君存焉”(皆見《莊子·齊物論》)。

    他既然題它的名叫真宰、真君,那末,似乎他承認天地間有個有意志的上帝;其實不然,他們都不過是從現象上去觀察實在,對于這個實在到底怎麼樣,隻落到一個“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的結論。

     總而言之,老莊所提出的道的屬性是十分抽象的,不是一個超然的有意志的上帝,乃是普遍在萬物中的生命元素,不但充滿在有生物中,也是充滿在無生物中,老子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以閱衆甫”(見《老子》二十一章),莊子說“道無所不在,在蝼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見《莊子·知北遊》)。

    [67]可見他們是一種汎神思想,而傾向于機械論的,予春秋以前的超神信仰以大打擊。

    (參閱拙編《中國曆史的上帝觀》四九至一〇〇頁) (二)儒家 儒家以孔孟為代表,孔孟的态度與老莊不同。

    從哲學上講:老莊是從精神中以不能見不能知的道為宇宙實際,是實在論者;孔孟是從能見能知的自然現象上推究宇宙本體,是現象論者。

    孔子對于宇宙本體的讨論,隻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與“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幾句話,做我們研究的根據。

    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往者過來者續那樣生生不息的,所以他對冉有、子張都曾說過這樣的道理: “冉求問于仲尼曰[68]:‘未有天地可知邪?’[69]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冉求失問而退。

    [70]明日複見……‘敢問何謂也?’仲尼曰:‘……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孫子,[71]可乎?’”(《莊子·知北遊》)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論語》卷二) 前一條是說從現在可以知往古,後一條是說從現在可以知将來。

    換句話說:往古來今都是不可知,隻有現在是實在的;若勉強去推究往古或将來,不免憑空臆造,落得個渺渺茫茫,無可捉摸,那又何苦呢?所以他不講“怪力亂神”,罕言“性命天道”,因為那些抽象的問題,與其費九牛二虎之力去讨論,仍舊落得玄之又玄,還不如置之不問,單注重到實際的現在生活之為得。

    所以他不讨論到天地的起源,也不讨論到死後的情形。

    他答子貢、子路之問說: “子貢問孔子:‘死人有知無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祀也。

    賜欲知死人有知無知,死徐自知之,未為晚也。

    ’”(《說苑·辯物》)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卷十一) 讀這兩段書,可以知道孔子是不信“死後有知”、“人死為鬼”的道理,不過他沒有明把這個悶葫蘆揭破罷了!因為他覺得不應當把它揭破,他看這種鬼神信仰對于一般社會還有一部分用處,所以他用這種模棱兩可的話來對付,他把這些問題都放在懷疑之列,不願意多費時間去讨論,他自己也絕對不談,所以子貢歎息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戴東原對這段話有過一種新的解釋:“自孔子言之,實言前聖所未言,微孔子,孰從而聞之?故曰不可得而聞。

    ”(見《孟子字義疏證》)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