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報答之。
但是為甚麼不祭天而祭日月呢?注謂:“天無形體,縣象著明,以日為百神之王,配之以月。
”可見古代的崇拜注重有形的物象。
夏尚黑,故在昏黑時;殷尚白,故在日中;周尚文,故禮多而祭在朝夜。
《祭義》又說:“祭日于壇(春分),祭月于坎(秋分),祭日于東(外祭),祭月于西(内祭)。
”可見祭日配月,是三代通行的方法。
但是三代的祭禮并不是三代獨創的,當然是從古遺傳下來的;虞舜時已有所謂“禋于六宗”,什麼叫六宗?賈逵說:“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
”除了春秋二分特祭日月以外,又嘗于郊祭、時祭、蠟祭、霜雪風雨不時之祭中附祭日月。
(二)崇拜星辰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大宗伯是掌管祭祀天神地人鬼之禮的,用牛置柴上焚燒,周人尚臭,取其煙氣之臭以薰神明,這與猶太古代焚牛焚羊獻祭耶和華相同。
這樣的祭祀,一年中有好幾次舉行:或于冬至郊祭的第二天,或在孟冬之月祈求來年的時候,或在霜雪風雨不時的時候,都祭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古稱為三光,從中國的文字看來,凡屬于崇拜或祭祀的字,都是從“”字,這是什麼意思呢?字從二(即上字)從川(三垂),三垂就是表明日月星三光。
可見崇拜在上的三光,乃是中國崇拜的起頭。
現在我們單從祭祀星辰一方面來講,它的祭壇名字叫“幽宗”,因為星辰是夜裡出現的,所以叫做“幽”。
它的祭名叫做“布”,布是遍滿的意思,星辰是遍滿于天空的,所以叫做“布”。
在無數的星辰之中,又祭“司命”、“司中”、“司祿”等特别的星,這幾個星是居于文昌宮星中第四、第五、第六的地位,合稱為三台,是為天柱。
《周禮》中又有掌管祭祀星辰的專官,名叫保章氏的,他嘗命令九州封域各祭其所屬之星,如南方祭大火星熒惑、西方祭參星之類;掌王馬之政的校人,他在小滿節叫人祭房驷星。
這都可以證明古代祭祀星辰的風尚。
(三)崇拜風雨等物 《周禮·大宗伯》中有“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師、雨師”的話,[11]&ensp風師叫箕星,雨師叫畢星。
《洪範》裡說“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注曰:“箕星好風,畢星好雨。
”由此看來,祭風祭雨,還是屬于祭星的範圍。
不過還有一些分别,在祭禮上有大祀、次祀、小祀的不同,大祀用玉帛牲牷,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祀天為大祀,祀日月星為次祀,祀司中風雨為小祀。
這種分别原不十分清楚,現在我們隻能知道古代有風雨的崇拜,而且在風雨崇拜之外,又有雲神、雷神的祭祀,雲神、雷神又叫做豐隆屏翳,國家也設立專官管理這樣的事情。
(四)崇拜寒暑 《周禮·春官》中有籥章的一等官,于“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12]&ensp中秋迎寒亦如之”。
籥是一種樂器,有兩種:一種叫吹籥,似笛而短;一種叫舞籥,似笛而長。
土鼓也是一種樂器,以瓦為匡,兩面布以革。
在迎寒逆暑的祭祀中,籥章這一等官,一面吹籥擊鼓,一面歌唱《豳風·七月》之詩;所以在《豳風·七月》篇有“持籥而歌以迎暑神,仲秋之夜以迎寒神”等詞句。
[13] (五)崇拜社稷 社稷是土穀之神。
古代每二十五家建一社,名叫書社,書其社的人名于籍。
百家為裡社,二千五百家為州社,各植相宜之樹以為神。
《論語》記“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見《論語》卷三)。
《莊子·人間世》篇中也有記龐大的社樹為社神所寄托的事。
可見古代祭祀社神,是一件極普遍的事。
大概在立春及立秋之五戊日祭之,春祈豐年,秋祀報賽。
一社中有社長,謀全社共同的利益,[14]用祀神的方法來聯絡,到現在還有好些鄉村保存這種風俗的。
起初不過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到了周朝,就有右社稷左宗廟的祭祀,把句龍配社,而為後土之神,把棄配稷,而為農業之神,便變為祭祀已死的人靈了。
後來在政治上把這種祭祀看得非常重要,以為國家存亡,全關系于這種祭祀。
下文當再詳述之。
(六)崇拜山川 《周禮·小宗伯》說:“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
”“兆”是為壇以祭的名稱,祭日月星海稱為四類,祭五嶽四渎稱為四望,這種祭祀也是起源得很早,《尚書》記虞舜巡狩四嶽:“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
望秩于山川……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嶽,如初;十一月北巡守,[15]至于北嶽,如西禮。
”又說:“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見《尚書·舜典》)。
[16]可見祭祀名山大川是天子諸侯等分内之事,所以《史記》引《管子》的話說:“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見《史記·封禅書》)《禮記·祭法》中亦以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取财用的地方,所以列為祀典。
《爾雅》稱祭山之名曰“庪縣”,祭川之名曰“浮沉”,《周禮》總稱其名曰“狸沈”,所謂“以狸沈祭山林川澤”。
可見祭祀山川也是認為一種重要的典禮。
上列各種祭祀,都是古代庶物崇拜的遺傳,是原始宗教思想的表現。
《禮記·祭法》中有兩段話可以拿來包括它: “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公厲……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門,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 這兩段話給我們一種印象,不但是崇拜庶物與群神,更是在崇拜上分出階級來。
這是政教不分的緣故,政治上既分階級,宗教也附帶的分階級了。
[17]惟天子可以祭天,所以天子不但是政治的首領,也是宗教的祭司長——教皇了。
三 開辟的神話 世界各民族的曆史第一頁,大都記着天地開辟的一段神話,尤其是在宗教的載籍中,開辟說占着重要的部分。
像《舊約·創世記》開頭就有“上帝創造天地”的故事。
關于這種神話的專書,有黃石所譯的《神話》,及所著的《神話學ABC》,是記載世界各國的神話,而不是專載中國的神話。
商務印書館所出的一本兒童叢書《中國神話》,也不過搜集了子書中的幾十條,并沒有及到開辟的傳說。
惟玄珠所著《中國神話研究ABC》,搜羅較為完全。
神話是宗教思想的産物,并且占宗教思想的重要部分;而神話之中尤以天地開辟占着第一章。
中國古籍中雖沒有這一類的具體描寫,但從秦漢以後,也發生出這些傳說來。
例如《太平禦覽》引證《三五曆紀》,及任昉《述異記》(《述異記》題為梁任昉撰,但據《四庫提要》所論,斷定為後人僞托)中,有同樣說到盤古氏開辟天地的話。
不過《述異記》說盤古
但是為甚麼不祭天而祭日月呢?注謂:“天無形體,縣象著明,以日為百神之王,配之以月。
”可見古代的崇拜注重有形的物象。
夏尚黑,故在昏黑時;殷尚白,故在日中;周尚文,故禮多而祭在朝夜。
《祭義》又說:“祭日于壇(春分),祭月于坎(秋分),祭日于東(外祭),祭月于西(内祭)。
”可見祭日配月,是三代通行的方法。
但是三代的祭禮并不是三代獨創的,當然是從古遺傳下來的;虞舜時已有所謂“禋于六宗”,什麼叫六宗?賈逵說:“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
”除了春秋二分特祭日月以外,又嘗于郊祭、時祭、蠟祭、霜雪風雨不時之祭中附祭日月。
(二)崇拜星辰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
”大宗伯是掌管祭祀天神地人鬼之禮的,用牛置柴上焚燒,周人尚臭,取其煙氣之臭以薰神明,這與猶太古代焚牛焚羊獻祭耶和華相同。
這樣的祭祀,一年中有好幾次舉行:或于冬至郊祭的第二天,或在孟冬之月祈求來年的時候,或在霜雪風雨不時的時候,都祭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古稱為三光,從中國的文字看來,凡屬于崇拜或祭祀的字,都是從“”字,這是什麼意思呢?字從二(即上字)從川(三垂),三垂就是表明日月星三光。
可見崇拜在上的三光,乃是中國崇拜的起頭。
現在我們單從祭祀星辰一方面來講,它的祭壇名字叫“幽宗”,因為星辰是夜裡出現的,所以叫做“幽”。
它的祭名叫做“布”,布是遍滿的意思,星辰是遍滿于天空的,所以叫做“布”。
在無數的星辰之中,又祭“司命”、“司中”、“司祿”等特别的星,這幾個星是居于文昌宮星中第四、第五、第六的地位,合稱為三台,是為天柱。
《周禮》中又有掌管祭祀星辰的專官,名叫保章氏的,他嘗命令九州封域各祭其所屬之星,如南方祭大火星熒惑、西方祭參星之類;掌王馬之政的校人,他在小滿節叫人祭房驷星。
這都可以證明古代祭祀星辰的風尚。
(三)崇拜風雨等物 《周禮·大宗伯》中有“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師、雨師”的話,[11]&ensp風師叫箕星,雨師叫畢星。
《洪範》裡說“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注曰:“箕星好風,畢星好雨。
”由此看來,祭風祭雨,還是屬于祭星的範圍。
不過還有一些分别,在祭禮上有大祀、次祀、小祀的不同,大祀用玉帛牲牷,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祀天為大祀,祀日月星為次祀,祀司中風雨為小祀。
這種分别原不十分清楚,現在我們隻能知道古代有風雨的崇拜,而且在風雨崇拜之外,又有雲神、雷神的祭祀,雲神、雷神又叫做豐隆屏翳,國家也設立專官管理這樣的事情。
(四)崇拜寒暑 《周禮·春官》中有籥章的一等官,于“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12]&ensp中秋迎寒亦如之”。
籥是一種樂器,有兩種:一種叫吹籥,似笛而短;一種叫舞籥,似笛而長。
土鼓也是一種樂器,以瓦為匡,兩面布以革。
在迎寒逆暑的祭祀中,籥章這一等官,一面吹籥擊鼓,一面歌唱《豳風·七月》之詩;所以在《豳風·七月》篇有“持籥而歌以迎暑神,仲秋之夜以迎寒神”等詞句。
[13] (五)崇拜社稷 社稷是土穀之神。
古代每二十五家建一社,名叫書社,書其社的人名于籍。
百家為裡社,二千五百家為州社,各植相宜之樹以為神。
《論語》記“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見《論語》卷三)。
《莊子·人間世》篇中也有記龐大的社樹為社神所寄托的事。
可見古代祭祀社神,是一件極普遍的事。
大概在立春及立秋之五戊日祭之,春祈豐年,秋祀報賽。
一社中有社長,謀全社共同的利益,[14]用祀神的方法來聯絡,到現在還有好些鄉村保存這種風俗的。
起初不過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到了周朝,就有右社稷左宗廟的祭祀,把句龍配社,而為後土之神,把棄配稷,而為農業之神,便變為祭祀已死的人靈了。
後來在政治上把這種祭祀看得非常重要,以為國家存亡,全關系于這種祭祀。
下文當再詳述之。
(六)崇拜山川 《周禮·小宗伯》說:“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
”“兆”是為壇以祭的名稱,祭日月星海稱為四類,祭五嶽四渎稱為四望,這種祭祀也是起源得很早,《尚書》記虞舜巡狩四嶽:“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
望秩于山川……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嶽,如初;十一月北巡守,[15]至于北嶽,如西禮。
”又說:“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見《尚書·舜典》)。
[16]可見祭祀名山大川是天子諸侯等分内之事,所以《史記》引《管子》的話說:“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見《史記·封禅書》)《禮記·祭法》中亦以山林川谷丘陵是人民取财用的地方,所以列為祀典。
《爾雅》稱祭山之名曰“庪縣”,祭川之名曰“浮沉”,《周禮》總稱其名曰“狸沈”,所謂“以狸沈祭山林川澤”。
可見祭祀山川也是認為一種重要的典禮。
上列各種祭祀,都是古代庶物崇拜的遺傳,是原始宗教思想的表現。
《禮記·祭法》中有兩段話可以拿來包括它: “埋少牢于泰昭,祭時也;相近于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壇,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
”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公厲……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門,曰行。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 這兩段話給我們一種印象,不但是崇拜庶物與群神,更是在崇拜上分出階級來。
這是政教不分的緣故,政治上既分階級,宗教也附帶的分階級了。
[17]惟天子可以祭天,所以天子不但是政治的首領,也是宗教的祭司長——教皇了。
三 開辟的神話 世界各民族的曆史第一頁,大都記着天地開辟的一段神話,尤其是在宗教的載籍中,開辟說占着重要的部分。
像《舊約·創世記》開頭就有“上帝創造天地”的故事。
關于這種神話的專書,有黃石所譯的《神話》,及所著的《神話學ABC》,是記載世界各國的神話,而不是專載中國的神話。
商務印書館所出的一本兒童叢書《中國神話》,也不過搜集了子書中的幾十條,并沒有及到開辟的傳說。
惟玄珠所著《中國神話研究ABC》,搜羅較為完全。
神話是宗教思想的産物,并且占宗教思想的重要部分;而神話之中尤以天地開辟占着第一章。
中國古籍中雖沒有這一類的具體描寫,但從秦漢以後,也發生出這些傳說來。
例如《太平禦覽》引證《三五曆紀》,及任昉《述異記》(《述異記》題為梁任昉撰,但據《四庫提要》所論,斷定為後人僞托)中,有同樣說到盤古氏開辟天地的話。
不過《述異記》說盤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