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關燈
第一節 何謂宗教思想 一 宗教思想與宗教 我們一提起“宗教”,便會聯想到巍峨的廟宇,高聳的禮拜堂,以及一切有制度有組織的物質方面;殊不知那種有形式的物質宗教,都是根源于無形式的精神而來。

    這種無形式的精神,我們便可以叫它宗教思想。

    所以宗教思想,不必定有任何組織,任何制度,在原始人類以至于現代文明人中,日常生活所表現出來的崇拜與神秘思想,都是屬于它的範圍之内。

    雖不必人人都有宗教的信仰,卻不能說人人都沒有宗教思想;即極端的唯物主義者,也有他對于某主義的信仰,這種信仰,也就是宗教思想的别一表現。

    本來Religion這個名詞,它的意義,不是單指着有制度的組織而言,乃是包含一切人類心能中的崇敬。

    但是一譯成“宗教”這個名詞,便把原來的意義縮小了;所以一提到“宗教”,就變成有形式的組織,為一部分人所專有的了。

    現在我們所提起的“宗教思想”,是普遍的,無論哪一種民族哪一種人類都是具有的。

    例如中國古代的庶物崇拜、天祖崇拜以及一切命運禍福的信仰,雖沒有現在那樣流行的宗教形式,卻不能不說是一種宗教思想的自然表現。

     二 宗教思想與哲學 任何人都能把哲學與宗教分别出一條界線來,就是說:“宗教是感情的,哲學是理智的。

    ”但是我們假使研究到原始的時代,而它們倆不獨是沒有什麼界線可分,簡直是出于一個來源,而有母子的關系。

    後來,哲學雖然從宗教的母親懷裡宣告了自立,究竟還是有互相連貫的血統關系。

    在宗教思想中有屬于哲學的問題,在哲學中也有宗教思想的質素。

    例如,對于本體問題的探讨與認識,雖有名詞上的歧異,而所欲了解的對象卻是一樣的。

    再如,對于人生問題的解決,也是名異而實同。

    不過宗教思想隻能知其然,而哲學則欲求其所以然,所以宗教還是感情的産物,先于哲學而有的。

    因為這種感情,是人類先天所固有的,就是從原始以來蘊藏在人類心靈中的崇拜精神,不是憑着理智和思考可以分析得出的。

    迨至人類的理智發展起來,不但宗教思想依着時代而有不斷的變遷,更是由此分别出獨立的哲學領域來,哲學與宗教便有顯著的界線了。

     三 宗教思想與倫理 人類對于自然所發生的宗教意識,大概含有倫理的意味,所以可以說倫理思想與宗教思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前者為人與人的正當關系,後者為人與大宇宙的正當關系。

    在原始宗教之中,本沒有倫理道德可言,隻知道祈山川以免水旱之災,祭天神以求收獲之豐;甚至殺孩以媚天神,祀天以求殺敵。

    厥後思想進步,宗教便從自私自利的動機中變為利人的倫理;于是認天帝為父,認人類為兄弟,對于一切自然現象,更研究其因果關系,分别善惡為正誼人道的标準。

    宗教思想既日益進步,倫理觀念亦日益提高,乃把至高道德的标準,歸之于所崇拜的對象;以為這個所崇拜的對象,便是一切倫理道德所從出的淵源。

    我們從曆史上所見到的那些“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以及一切“動天地泣鬼神”的偉大事業,在倫理道德上有偉大價值的,莫不以宗教思想為其最大的原動力。

    故可以說宗教思想就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源。

     四 宗教思想與民族生活 世界各民族因空間的關系,乃至有大同的生活;又因為生活不同的緣故,精神上的需要乃亦不能無别,所以一民族便有一民族的宗教了。

    而且一民族的宗教,正是其民族精神的表現:有強毅的阿拉伯民族,便會産生出富有團結和抵抗的回教;有物産富裕的印度民族,便會産生出神秘玄想的婆羅門與佛教;有屢受他民族壓迫的希伯來民族,便會産生出信賴一神的摩西教與耶稣教;有宗法制度極發達的中華民族,便會産生出天祖崇拜的二神宗教。

    依此類推,即可知一民族的宗教思想,是與一民族的生活有不可分離的關系。

    換句話說,宗教思想乃是産生于一種生活的要求而來。

     五 其他 如果我們要把宗教思想與各方面的關系一樣一樣地舉出來,說來的話未免太多,又不是本書的主要問題;好像宗教思想與文化、與藝術、與政治、與學術等等,[4]都雖有密切的關系,在這裡我們隻好付諸阙如了。

     末了,有一個緊要問題,我們應當了解的,就是到底“什麼叫宗教思想?”現在可以用簡單的話來說明一下: 所謂宗教思想者,就是“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而表出自然的崇拜行為;從無意識的動作,進而至于理智的分析。

    ”假使這個定義可以成立,那末,我們便可以研究到這種思想的起源和進步了。

    原始人們思想本極簡單,對于自然界一切不可思議的現象,便視為神而崇拜之。

    人類的智識既漸漸進步,思想亦漸漸改變,對于自然界精神界從前所不能了解的問題,也漸漸地明白起來,遂産生出世界不同的宗教,即同一宗教亦以時代的關系而有不同的理論。

    這可以證明宗教思想是依時代而進步的,研究這種進步的思想,那便是本書所注重的中心問題,所以稱它為宗教思想史。

     第二節 中華民族與宗教 一 漢族的來源 漢族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倡導者,誰也不能否認的。

    但是漢族究竟來自何方?卻是研究民族文化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應當先研究到漢族的來源。

    對于這個問題,讨論的人很多,有人承認是從帕米爾高原來的。

    所謂帕米爾高原,在新疆之西,就是喜馬拉雅山、昆侖山、阿爾泰山諸大山脈發源之處,為中央亞細亞屋巅,《穆天子傳》所稱為“群玉之山”,《遁甲開山圖》說“天皇被迹柱州昆侖下”,皇甫谧謂“伏羲生于成紀”,成紀按即甘肅秦州。

    根據這種理由,斷定漢族的來自西方,[5]像屠孝實的《漢族西來考證》(見《國故論叢》)、陳文濤的《先秦自然學概論》裡,都是這樣說法。

    但現在卻有人發生懷疑,對于漢族西來說加以根本的否認。

    不過從宗教思想上考察起來,印度的婆羅門,猶太的摩西教,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尤其可怪的,世界一切偉大的宗教,大多發源于中央亞細亞。

    厥後同源異流,傳布于東方的,與傳布于西方的,遂分為不同的兩大支流。

    講到中國,漢族既蕃殖于黃河流域,受了氣候及地勢的影響,成為獨樹一幟的中華宗教。

     二 中華民族的特性 一種民族特性的造成,莫不受地理、生活、氣候的影響。

    中華民族既蕃殖于黃河流域,在這種氣候嚴寒土地瘠薄的環境之中,非勤勞耐苦不足以圖存,非謙遜柔和不足以相處,便造成一種注重唯生生活的民族特性;且因此而産生一種實踐倫理的思想,屏絕杳渺玄想的生活。

    故在宗教思想方面,不若印度的虛玄,阿拉伯的強毅,[6]希伯來的自尊,而成為中華民族獨有的倫理化宗教。

     原始人民的生活,僅藉天然的鳥獸果實,逐水草而居;厥後由遊牧而漸事耕稼,生活異常艱難,故諸夏民族的宗教思想,都切合于實際生活,而不入于抽象玄奧的範圍。

    祀皇天後土所以祈物産的豐收,祀日月風雷所以祈免水旱的兇災,一切崇拜的神明,大多關于農事者居多。

    迨至領土日漸擴大,淮水流域的東夷民族、江漢流域的荊蠻民族等東南玄理思想與佛教的虛無主義,侵入到原有思想之中,遂漸漸由純粹的生活神崇拜而趨向到形而上的範圍。

    不過這種原始生活神崇拜的宗教思想,至今猶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