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經費現狀的進一步分析

關燈
:(1)用“(e)”标出的數據是估算值。

     (2)取自J2的表48。

     (3)第(1)列的數與第(2)列的數相加。

     (4)包括高等教育和社會教育支出。

     A.包括私立教育支出。

     B.僅包括公立教育支出。

    人口數據取自J1的B部分,表I。

     正如表30所示,從總體上看,中國的人均負擔隻是略高于0.34元。

    如果不包括私立教育的支出,則隻有大約0.25左右。

    分開來看,包括私立教育的支出在内,每個中國人大約隻花費0.16元用于小學教育,花費0.08元用于中學教育,花費0.11元用于高等教育和社會教育。

    不過,不同行政單位之間的負擔卻相差很大。

    就整個公立教育支出的人均負擔而言,以五個特别市負擔為最重,在1.47元到3.52元之間;而邊遠各省的負擔額,則在最低的0.0036元(西康)到最高的0.734元(吉林)之間。

    在本部18個省中,陝西排名第一,人均負擔為0.323元,廣東、福建、江蘇和浙江緊随其後,而貴州排名最低,0.045元。

    河南的排名是第17位,為0.12元,江西排在第16位,為0.126元。

    一個合理的期望是,廣東、江蘇、浙江、河北、湖南和湖北這樣最富有的省份至少應該達到上述五個特别市的水平,而其他省份至少應該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

    至于人均教育負擔的增加是否和它們的支付能力相稱,則留待稍後再做探讨。

     表31展示了中國教育支出人均負擔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即使考慮到支付能力,中國人的負擔也是輕的。

     表31比較了各國的人均教育費用。

    注91除了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總教育經費數據直接取自各自的政府報告外,所選的其他國家,都是因為它們的國家财政為本國的全部教育支出提供了百分之百的經費注92,所以我們就依國際教育署的報告,用這些國家政府的教育經費預算,代表各國的教育總支出。

     表31中國教育支出人均負擔與其他國家比較表 教育總支出的資料來源: 日本——據文部省:《日本教育總調查》,第62—63頁。

     其他國家——資料來自國際教育署。

     按瑞士法郎的法定彙兌平價換算:1瑞士法郎等于19.30美分;1中國元等于29.26美分;1日元按兌彙平價等于49.85美分。

     其中日本人均負擔:(1)按兌彙平價換算,其值為11.96。

    (2)但按所報彙率1日元隻等于27.62美分換算,其值為6.38。

    據聯邦儲備委員會《新聞公報》1933年10月10日。

    見内部第12号文件,B。

     美國——據BiennialSurveyofEducation,1928—1930,p.11。

    美國公立和私立教育支出總數為美金3,234,638,567元,除以人口數122,775,046,即人均為26.35美元。

    再按1929—1930年間彙兌平價,即按42.15分換1中國鷹洋(ChineseMexicandollar)計算,則得62.51中國元之數。

     中國——(a)見表30,僅包括學校和機構支出部分。

    (3)見表15,學校和機構支出外加管理費用。

    (4)見表15,僅包括學校和機構支出(人口為488,304,025)。

    (5)見表15,僅包括公立學校和機構支出。

     ▲等于實際支出。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在1930—1931年度的人均教育經費僅為0.446元,而表31所列的其他11個國家的人均教育經費則在3.29元到62.51元之間。

    即使把彙率下調到低于換算時所用的平價彙率的50%,從而降低其他國家數額,中國也仍然遠遠落後于其他國家。

    以1933年10月的法定平價彙率計算,日本的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國的27倍,而按所報彙率計算,日本的人均教育支出是中國的14倍。

    美國位于表中所列的12國之首,按人口計算的教育經費大約是中國的140倍。

    盡管中國不能與這個世界最富裕的國家相比,但是,中國公民承擔的人均教育負擔肯定也不應該比危地馬拉、希臘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