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經費現狀的進一步分析

關燈
元,高小為24.48元,按所有小學生計算則為8.15元。

    其差距可以從平均值8.15元向上最高超過55元,向下最低達到2.50元。

    該表也顯示了其他費用的差别。

     表261929—1930年度各省和特别市初等教育學生人均費用差别表 資料來源:本表所列數據來自資料J1,表1—28。

     表27表明,在1929—1930年度,中學學生生均費用在50元到259元之間。

    各省和特别市的平均值為105.52元,中位值為108.34元。

    這樣大的差距可以通過上面提到的七點因素加以解釋。

    毫無疑問,這些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浪費或節約的因素造成的。

     表271929—1930年度各省和特别市 所有中等學校學生人均費用差别表 本表根據J2,表51—86所列數據資料制成。

     省市與縣鄉學校學生生均費用之間的差别 表28根據1930—1931年度可資利用的數據,顯示了省級或城市(省市)學校以及縣級或鄉村(縣鄉)學校學生生均費用之間的對比。

     表281930—1931年度省市與縣鄉中小學學生生均費用對比表 (單位:元) 續表 資料來源:《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1934年。

     1.第199、426頁。

    9.第258、461頁。

    17.第294、476頁。

     2.第203、433頁。

    10.第269、465頁。

    18.第226、447頁。

     3.第216、441頁。

    11.第468頁。

    19.第298、480頁。

     4.第444頁。

    12.第283、446頁。

    20.第300、483頁。

     5.第232、447頁。

    13.第286、468頁。

    21.第484頁。

     6.第234、451頁。

    14.第289、470頁。

    22.第485頁。

     7.第250、457頁。

    15.第290、472頁。

     8.第253、459頁。

    16.第292、474頁。

     注:以上僅為可比的數據 該表表明,1930—1931年度省市中學與縣鄉中學學生生均費用的中位值分别為152.00元和64.19元,其比值為2.37∶1。

    省市和縣鄉小學學生生均費用的中位值分别為23.60元和12.30元,其比值為1.92∶1。

    這些數據意味着,在省市學校教育一個學生的費用大約是縣鄉學校的兩倍上下。

     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學生生均費用的比較 表29列出了所有類型和層次的學校學生生均費用的比值或指數,比較的基準是初小的學生人均費用(1930—1931年度為6.30元)。

    一名幼兒園兒童的教育費用是一名初小學生的2.79倍,而一名高小學生的費用是一名初小學生的3.18倍。

    換言之,初中學生的人均費用是初小學生的10.76倍。

    我們一年要用教育18名初小學生的教育費用,來教育1名普通高中學生。

    一年要用教育110名初小學生的經費,來維持1名在校大學生的培養。

     表291930—1931年度各類學校學生人均費用比率對照表 (以初小學生人均費用為1) ▲所有初等學校生均費用=1個對比單位。

     綜上所述,在中國,所有中學的學生生均費用大約是所有小學學生人均費用的11.59倍,而高等院校的大學生人均費用大約是所有小學學生人均費用的108倍。

    所有中學生人均費用和所有高等院校大學生人均費用的比率是1∶9.35。

    換言之,一名大學和專科學院學生的人均費用大約是一名中學生的人均費用的9倍多。

     按人口計算的人均教育費用 按人口計算的人均教育費用,表示每個公民花多少錢用于教育。

    如果不考慮人口的結構、财富及稅負的分配、教育機會的分配等因素,那麼,人們對人均教育費用的印象,就很容易是不全面的,即便不是錯誤的。

     表30揭示了各省和特别市人民承擔的教育負擔的差異。

     表301929—1930年度各省和特别市人均教育支出負擔表 (單位:元) 續表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