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經費現狀的進一步分析

關燈
《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丙編,1934年,第199—304頁。

     (2)同上書,第424—510頁。

     (3)郭枏:《教育研究:中小學教職員待遇之調查與研究》(1930年。

    作者在這次活動中共對所選中國省和縣的1,008位小學教師和行政人員以及1,609位中學教師和行政人員進行了抽樣調查),見《教育評論》,第23卷第1期,1931年1月,第121—140頁,表5、9和10。

     (4)内部第10号文件《湖北省學校教育工作者每月薪資數額分布頻率表》,1933—1934年度,根據預算計算。

     注:1.有許多省份對教師實行按時制度計酬,本表未包括這些行政單位。

     2.某些薪資報告是1930—1931年度的實況。

     3.教師僅指全職教師。

     4.(4)僅包括一個省。

     表24表明,這17個省市表列的中學校長最高月薪和最低月薪中點值之間的差距幅度很大,縣級學校校長從70元到195元不等,省級學校校長從85元到265元不等。

    而中學教師的薪資差距,縣 級學校從50元到160元不等,省級學校從50元到205元不等。

    上述四類薪資分布的中位值分别是132.5元、202.5元、67.5元和150元。

     與此相應,小學校長和教師的薪資中位值的差距是,省級學校從15元到120元不等,而縣級學校則從5元到55元不等。

    這兩類薪資分布的中位值分别是42.5元和17.5元。

     根據對表24所示的1930年樣本的研究可知,省級和縣級中學校長的實際工資的中位值分别為140元和62.50元。

    而中學教師相應的數據則分别為79.5元和50.4元;對所有小學校長和教師,這個數字是20.7元。

     中國學生的生均教育費用 有關學生生均教育費用的實際數據,是評估學校系統的節約和效率的良好依據。

    這些實際數據可以用來對不同學校做對比,也可對不同時期或不同地區的費用作對比。

    導緻學生生均費用差異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服務質量; 2.學校規模; 3.班級規模和教師負擔; 4.社區相對富裕程度; 5.交通設施; 6.浪費或節約情況; 7.入學兒童統計和财政會計制度等等。

     如果能獲得相關數據,以研究學生生均費用與上述所有因素之間的關系,那就更好了。

    可惜,目前的研究隻能就這個問題的某些方面提供一些數據。

    我們還應當記住,中國的教育統計隻有登記注冊的學生數,沒有實際上學的學生數。

    注89所以,在本研究中的學生生均費用稍有縮小,或者說略低于平均每日上學的實際學生數的生均費用。

    在1929—1930年度,美國平均每日上學的學生數占總注冊登記學生數的83%左右。

    注90 中國學生人均費用的趨勢 表25顯示了1912—1932年間中國學生生均費用變化的整體趨勢。

    該表表明,在1930—1931年度,除高小和師範學校外,各類學校學生的生均費用按當時币值計算普遍超過了1912—1913年度的水平。

    不過,自1912—1913年度以來,除高中學生人均費用外,實際學生生均費用按1913币值計算均有所下降。

    在1912—1913年度,初小學生生均費用按1913年币值計算為3.88元,在1916—1917年度,則下降到3.75元,1929—1930年度回升到了3.94元,而在1930—1931年度又下降到3.56元。

    通過該表中還可以發現,其他各類學校也有類似的趨勢。

     表251912—1932年間全國學校學生人均費用的變化趨勢表(按1913年币值計算) 注:與學生注冊登記名單相同。

    但在編輯這些數據時,筆者做了大量的重新計算。

    指數見表16。

     不同省份和特别市生均費用的差異 表26和表27表明,中國各省和特别市的小學和中學生均費用差别很大。

     表26表明,在1929—1930年度中國幼兒園學生生均費用為12.01元,初小為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