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方案的經費

關燈
變化 為教育所花費的銀元實際數額,看起來很可觀,但易形成誤導。

    其實按等價币值計算,這些金額是趕不上注冊學生數增長的。

     (a)中國銀元的獨特性。

    銀元的币值是随金價和商品價格而波動的,而且不同城市和省份的銀元币值也不一樣。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一直采用變動不定的單位“兩”作為兌換标準(這個單位到最近才被廢除),同時也是由于紙币和輔币的通貨膨脹導緻各地差異。

    例如,遼甯、吉林、雲南等省銀元的币值就常常遠低于上海銀元的币值。

    注79因為呈報的銀元單位未作說明并按等價币值加以校正,所以中國貨币的混亂狀态,使得無論是從地域上還是年度上對教育的準确費用進行比較都有困難。

    不過,要提醒讀者的是,我們研究的是發展趨勢和合計額度,有了銀元的數字,總比沒有這類數字而僅憑“想當然”要有用得多。

     (b)如何對不同年份的币值進行等價換算?為了用購買商品的能力即“購買力”來衡量不同年份的币值變化,我們一直采用“全國商品批發物價指數”。

    盡管各地有地區差異,但經濟學家們設計的這種合計指數,還适于反映總的趨勢。

    不過必須提醒的是,對待這個指數不能太認真。

    要想得到精确的結果,還有待于建立精确生活費用指數的未來數據,也有待于中國貨币的标準化。

    但至少在目前,采用現有這種指數,不失為能找出中國教育的實值費用的一種方法。

     表16表明,與1913年相比,1929—1930年度的批發物價指數上漲到161%。

    這意味着貨币貶值和生活費上漲。

    1929年要花161元才能買到1913年花100元就能買到的東西。

    換句話說,1929年的1元錢隻值1913年的6角2分錢。

    表16第3欄顯示了按1913年币值計算的教育總支出的走勢。

    該表說明,1929年的教育總支出的增加量中,有184%是貨币貶值所造成的。

    注80根據1913年的币值,1930—1931年度的教育總支出名為195,705,762元注81,但實際上僅為110,568,233元注82,所以,教育總支出實際上隻增加為1912年的396%,而不是660%,那264%的增加量被貨币貶值吃掉了。

     資本費用 如上所述,中國學校系統的設施費用是和學校基金及其他校産一起作為學校收入來源呈報的,可用的數據如表16第5欄所示。

    表18則顯示了在這個項目下所包含的學校設施和設備價值所占比例。

     表181907—1909年間各項校産和基金的分類百分比表 資料來源:根據參考文獻中A、B、C的原始總數計算。

     在1907—1909這三年中,學校的資本費用占合計資本的57.43%,即在三年合計資本111,165,902元中,資本費用大約為63,700,000元,平均一年21,000,000元。

    表16第5欄中1930—1931年度的合計227,260,540元,僅指初等和高等教育。

    這裡沒有分類信息。

     湖南省的此項數字為12,640,211元注83,其公報中的分類如下: 1.學校基金……………………&hellip4,843,154元 2.建築…………………………&hellip4,373,847元 3.設備…………………………&hellip1,073,137元 4.場地價值……………………&hellip2,350,073元 合計…………………………&hellip12,640,211元 這裡又一次出現一個難題:通過此表無法估算學校設施的價值,因為“建築”必須包括諸如宿舍、商店等其他建築物,它們都是學校收入的來源。

     從上述數據可以估算出,中國單是用于初等和高等教育機構的資本費用,包括學校設施和設備,就可能花費約100,000,000元。

     各省和特别市承擔的經費的差别 表20表明,因為财富、人口密度及現代化程度不同,不同行政單位的教育支出總額相差很大。

    除内蒙古地區材料不全外,廣東省教育經費支出最多,将近1,400萬元,是西康省的300多倍。

    隻有10個省的教育經費支出超過500萬元。

    在中國18省中,廣東省教育經費支出約為貴州省的15倍。

    在各個特别市中,上海教育支出最多,總共超過700萬元。

    北平第二,略多于600萬元。

    青島最少,大約為上海的1/30。

    其他市的教育支出在100萬元到200萬元之間。

     其中,為發展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支出最多的省份,依次為:廣東省、江蘇省、遼甯省、河北省、四川省、山東省、湖南省和浙江省,支出額在6,151,803元到9,694,410元之間。

    (見表19) 表191929—1930年度各省和特别市初等和中等教育收支差别表 (單位:元) 續表 1.加上了摘自J1的B部分第1節表12的No.1初等教育合計額和J2中第II部分表43的中等教育合計額。

    中等教育的收入數額則來自J2的單列表格51—86。

     2.編号為8、10、12、13、21、23和26的省份的初等教育收入和支出數據,是筆者按照其注冊學生人數乘以其他各省小學生人均花費的8元而得的估算值。

     ▲青海省支出中沒有初等教育的數據。

     ▲▲廣州初等教育支出總額1,041,309元,未被納入教育部統計報告所列全國合計數(64,721,025元)之内。

     表201929—1930年度各行政單位教育總支出分項統計表(單位:元) 續表 資料來源:(1)摘自J4第II部分的表6及附表1和附表2。

     (2)摘自J3。

    根據表69和表94中分列的教育機構的數字重新制表。

    華中大學、齊魯大學、交通大學1931年的數據,摘自1933年《高等教育統計》。

     (3)摘自J3的表101、表106,采用的是教育部的估算基數,即到日本的留學生每人花費1,000元,到其他國家花費3,000元。

    根據流行的慣例,學生的籍貫和他們各自的省派出學生的數量有很大關系。

    中央黨部辦公廳1929—1930年度派出了10名留學生到日本、77名留學生到其他國家,每年花費241,000元。

    (見中央執行委員會1931年的《黨員留學調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