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方案的經費
關燈
小
中
大
9,667,803元,1922—1923年度增加到59,424,541元。
國民政府成立後,1929—1930年度增加到159,690,889元,1930—1931年度增加到195,705,762元。
按照1913年的币值計算,1922—1923年度實際上增加到1912—1913年度的156%,1929—1930年度增加到354%,而1930—1931年度增加到396%。
表17還顯示,按1913年的币值計算,1930—1931年度的小學教育支出僅增加到1912—1913年度的281%,而同期中學的教育支出則增加到458%,大學則為450%,1931—1932年度又增到461%。
表16全國教育支出發展趨勢表(包括公立和私立、中央和地方) 資料來源: (1)和學校注冊資料的來源相同。
a.此處皆采用原始數據計算,但有三個省當年沒有報數據,采用了其上年數據。
b.此數額是126,242,541元加上社會教育支出,包括七個沒有報告的省的支出估計值而得來的。
補加的支出估計值是根據中國學生人均支出與最接近的類似省份的學生人均支出估算出的,兩者分别為7,468,000元和6,500,000元。
(2)《1870—1926年間中國和其他國家批發物價指數表》,以1913年的指數為100。
參見王清彬等:《第一次中國勞動年鑒》,附錄二,第154—156頁。
全國稅法委員會制定的批發物價指數,以1926年的指數為100。
參見邢必信等:《第二次中國勞動年鑒》,1932年,第207頁。
兩個系列已結合使用。
(4)設定1912年指數為100,以便與學生注冊趨勢做比較。
(5)和學校學生注冊資料來源同。
c.見表9。
d.《申報年鑒》,1934年,第1092頁;《1931—1932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第8頁,表4。
小學為220,880,761元,高等院校為6,379,778元。
表17三等教育學校支出發展趨勢表 續表 資料來源:和學校學生注冊資料來源相同。
教育部1934年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的數據與上表中标注字母的數字很不一緻(未注字母者除外),亦未給出解釋。
标有字母的數字來自參考書目中的J1、J2、J3,《1931—1932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和筆者自己的計算。
這些數據經筆者一再核實,而且詳盡查閱了可以找到的資料,其可靠性是有實際依據的。
茲将該不同數據依次排列如下: 注:指數是按1913年币值計算的實際指數,參見表16,注釋,中國批發物價指數的數據來源。
學校經費增加與學生注冊人數增加的對比 圖3顯示了有關學校經費和學生注冊人數的數據,從中可以看出以下重要事實: 1.自1914年起,所有學校和教育機構的總支出一直就跟不上學生注冊總人數的增長。
與1912—1913年度相比,1930—1931年度總支出增加到396%,而學生注冊人數卻增加到430%。
2.自1914年起,初等教育經費支出的增長就一直遠遠落後于注冊學生數的增長,按等價币值計算,其增長是最慢的。
高等教育支出的增長則遠遠超過注冊學生數的增長,相對于1912—1913年度,兩者增長的差距在300%以上。
高等教育支出在1929年以前的幾年中增長得最快。
中等教育支出與注冊學生數比較同步,但近期有落後的趨勢。
相對于1912—1913年度,1930—1931年度中等教育支出的增長速度是各類支出中增長最快的。
學校經費增加的原因 人們應當警惕學校經費的迅速增長和資金投入的巨大數額所造成的假象。
近年來學校費用大幅增長的原因可以簡述如下: 1.注冊學生總數增多 由于學校系統的擴大,需要越來越多的教師、學校設施和設備。
這就導緻更多的現金支出和基建投資。
圖31912—1931年間中國學校經費與注冊人數增長率比較示意圖 (根據表3、6、16、17數據,以1912年為基準計算) 2.中學和大學中的服務更加昂貴 中學生的注冊人數表明,它比學校系統中任何其他各級注冊人數都增加得要快。
中學生的人均花費幾乎是小學生的12倍。
1930—1931年度中學生人均花費94.66元,而小學生的人均花費隻有8.17元(見表25)。
大學的花費更比中學花費高得多。
1930—1931年度,各類大專院校的在校學生人均花費為693元,是中學生人均花費的7.3倍(見表25),1931—1932年度則增到每生799.1元。
注73大學注冊人數增長緩慢,但在1916年以後,高等教育開支的增長卻比其他各級教育開支增長都快。
因此說,早在那時以前,大學就已成為學校總經費增加的最大因素了(見圖3)。
每年我國都要派出數千名學生出國。
從1929年到1931—1932年度,共派出了3,137名留學生。
注74平均而言,每個去日本的留學生花費國家1,000元,去其他國家的留學生花費國家1,770元。
注75他們每年大約花費1,000萬元(見表9)。
中學和大學教育支出約占全部教育方案總支出的44.3%(見表9)。
3.課程增多及教育服務質量的改善 我國的現代學校如今能提供比從前更多樣、更豐富的課程,這些課程的費用也很高。
考察中國學校課程的演變和進展不在本研究的範圍之内。
1933年英文版的《中國年鑒》對當前課程擴展的情況曾有描述。
注76夏承楓教授對過去開設的課程曾有叙述。
注77另外,受過專業培訓的教師在增加,這些教師的工資也比較高。
4.社會和成人教育成為新重點 中國的教育體系還有兩個焦點:兒童和成人,即掃盲和成人啟蒙教育的費用大大增長了。
教育部曾做出一項決定:社會教育的開支不得低于當地教育預算總額的20%,最低也不得少于10%。
注78現在有一百多萬人正在大衆教育機構接受教育(見表1)。
還需要增建更多的圖書館、演講廳和電影院等,最近還把農業推廣服務納入方案,這些都需要增加經費。
5.銀元币值
國民政府成立後,1929—1930年度增加到159,690,889元,1930—1931年度增加到195,705,762元。
按照1913年的币值計算,1922—1923年度實際上增加到1912—1913年度的156%,1929—1930年度增加到354%,而1930—1931年度增加到396%。
表17還顯示,按1913年的币值計算,1930—1931年度的小學教育支出僅增加到1912—1913年度的281%,而同期中學的教育支出則增加到458%,大學則為450%,1931—1932年度又增到461%。
表16全國教育支出發展趨勢表(包括公立和私立、中央和地方) 資料來源: (1)和學校注冊資料的來源相同。
a.此處皆采用原始數據計算,但有三個省當年沒有報數據,采用了其上年數據。
b.此數額是126,242,541元加上社會教育支出,包括七個沒有報告的省的支出估計值而得來的。
補加的支出估計值是根據中國學生人均支出與最接近的類似省份的學生人均支出估算出的,兩者分别為7,468,000元和6,500,000元。
(2)《1870—1926年間中國和其他國家批發物價指數表》,以1913年的指數為100。
參見王清彬等:《第一次中國勞動年鑒》,附錄二,第154—156頁。
全國稅法委員會制定的批發物價指數,以1926年的指數為100。
參見邢必信等:《第二次中國勞動年鑒》,1932年,第207頁。
兩個系列已結合使用。
(4)設定1912年指數為100,以便與學生注冊趨勢做比較。
(5)和學校學生注冊資料來源同。
c.見表9。
d.《申報年鑒》,1934年,第1092頁;《1931—1932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第8頁,表4。
小學為220,880,761元,高等院校為6,379,778元。
表17三等教育學校支出發展趨勢表 續表 資料來源:和學校學生注冊資料來源相同。
教育部1934年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的數據與上表中标注字母的數字很不一緻(未注字母者除外),亦未給出解釋。
标有字母的數字來自參考書目中的J1、J2、J3,《1931—1932年度全國高等教育統計》和筆者自己的計算。
這些數據經筆者一再核實,而且詳盡查閱了可以找到的資料,其可靠性是有實際依據的。
茲将該不同數據依次排列如下: 注:指數是按1913年币值計算的實際指數,參見表16,注釋,中國批發物價指數的數據來源。
學校經費增加與學生注冊人數增加的對比 圖3顯示了有關學校經費和學生注冊人數的數據,從中可以看出以下重要事實: 1.自1914年起,所有學校和教育機構的總支出一直就跟不上學生注冊總人數的增長。
與1912—1913年度相比,1930—1931年度總支出增加到396%,而學生注冊人數卻增加到430%。
2.自1914年起,初等教育經費支出的增長就一直遠遠落後于注冊學生數的增長,按等價币值計算,其增長是最慢的。
高等教育支出的增長則遠遠超過注冊學生數的增長,相對于1912—1913年度,兩者增長的差距在300%以上。
高等教育支出在1929年以前的幾年中增長得最快。
中等教育支出與注冊學生數比較同步,但近期有落後的趨勢。
相對于1912—1913年度,1930—1931年度中等教育支出的增長速度是各類支出中增長最快的。
學校經費增加的原因 人們應當警惕學校經費的迅速增長和資金投入的巨大數額所造成的假象。
近年來學校費用大幅增長的原因可以簡述如下: 1.注冊學生總數增多 由于學校系統的擴大,需要越來越多的教師、學校設施和設備。
這就導緻更多的現金支出和基建投資。
圖31912—1931年間中國學校經費與注冊人數增長率比較示意圖 (根據表3、6、16、17數據,以1912年為基準計算) 2.中學和大學中的服務更加昂貴 中學生的注冊人數表明,它比學校系統中任何其他各級注冊人數都增加得要快。
中學生的人均花費幾乎是小學生的12倍。
1930—1931年度中學生人均花費94.66元,而小學生的人均花費隻有8.17元(見表25)。
大學的花費更比中學花費高得多。
1930—1931年度,各類大專院校的在校學生人均花費為693元,是中學生人均花費的7.3倍(見表25),1931—1932年度則增到每生799.1元。
注73大學注冊人數增長緩慢,但在1916年以後,高等教育開支的增長卻比其他各級教育開支增長都快。
因此說,早在那時以前,大學就已成為學校總經費增加的最大因素了(見圖3)。
每年我國都要派出數千名學生出國。
從1929年到1931—1932年度,共派出了3,137名留學生。
注74平均而言,每個去日本的留學生花費國家1,000元,去其他國家的留學生花費國家1,770元。
注75他們每年大約花費1,000萬元(見表9)。
中學和大學教育支出約占全部教育方案總支出的44.3%(見表9)。
3.課程增多及教育服務質量的改善 我國的現代學校如今能提供比從前更多樣、更豐富的課程,這些課程的費用也很高。
考察中國學校課程的演變和進展不在本研究的範圍之内。
1933年英文版的《中國年鑒》對當前課程擴展的情況曾有描述。
注76夏承楓教授對過去開設的課程曾有叙述。
注77另外,受過專業培訓的教師在增加,這些教師的工資也比較高。
4.社會和成人教育成為新重點 中國的教育體系還有兩個焦點:兒童和成人,即掃盲和成人啟蒙教育的費用大大增長了。
教育部曾做出一項決定:社會教育的開支不得低于當地教育預算總額的20%,最低也不得少于10%。
注78現在有一百多萬人正在大衆教育機構接受教育(見表1)。
還需要增建更多的圖書館、演講廳和電影院等,最近還把農業推廣服務納入方案,這些都需要增加經費。
5.銀元币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