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經濟之變遷

關燈
0元耳。

    建築工人,分泥水、造木兩種,所業雖各不同,而工作必須互相聯絡。

    工值從前每日3角,近日已漲至7角。

    店主得1角,工人得6角。

    工作時間,如每日由六時開工,則至九時必休息一時或二時,至十一時後開工,至一時又必暫停,下午五時,則一日之工作完矣。

    人力車夫,日夜二人交替,合租一車。

    如遇旺時,日夜可得1元8角餘,除車租外,實得一元二三角。

    二人均分,每人得6—7角。

     國内之地,不足以養其人,則必求食于國外。

    華人之移殖海外者,遠起宋元,至明代而漸盛。

    清代嚴海禁,而冒禁出洋者殊夥,大抵皆閩、廣人也。

    清季華工之出洋者益多,往往受外人之排斥,而政府初不保護之,任其自為謀。

     《中國五十年來之外交》:“同治十二年,古巴之夏灣拿(Havana)有虐待華工事,政府與日斯巴尼亞交涉,至光緒三年始議結。

    廢同治三年招工之約,聽華僑之自為謀。

    ”“光緒六年《中美續約》,中國承認美國得有限定在美華工人數及華工居美年數之權。

    ”“是後十餘年,美國對于華工之取締,逐漸加嚴。

    而歐工之中之愛爾蘭人,仇視華工亦日以加厲。

    中國既承認美國之有權限制,則惟有聽其所為而已。

    ”“二十年,駐美公使楊儒與之訂《中美保工條約》,中國允自禁華工之前往。

    ”“從此,在美華工有減無增。

    ” 間思吸取華僑之金錢,則派員一巡視,而名為愛護僑民, 《光緒政要》:“光緒三十四年,命農工商部右侍郎楊士琦,考察南洋華僑商業情形,曆經美屬之飛獵濱,法屬之西貢,暹羅之曼谷和屬爪哇之巴達維亞、三寶壟、泗水、日惹梭羅及附近蘇門答臘之汶島,英屬之新加坡、槟榔嶼,及附近之大小霹靂等埠。

    ” 而于外人之苛待,固無術以抵之。

     《中國五十年來之外交》:“英荷所屬之馬來半島及東印度群島,華商頗占勢力,而僑民之數亦特多。

    英屬各大埠,我國早設置領事,而荷蘭屬地則否,華僑深以為苦。

    光緒三十年以後,荷人對于華僑更設種種之苛例,僑民大窘,屢告急于政府。

    宣統三年,始設立領事條約。

    ” 論者謂吾國通商口岸輸入恒超過輸出,而其所恃以抵補者,在海外工商能以其工資及商業所得,輸入祖國,然其數雖不能确定,大緻亦甚微也。

     吾國之對外貿易總額,年有增加,自表面觀之,亦可謂為經濟之進步。

     《東方雜志》第二十卷第三号《三十年來之經濟進展觀》:“國際貿易之有統計,始于光緒三年之海關冊。

    全國進出口總數,自光緒三年以至十三年,均在20000萬兩以内,其後曆年增加。

    光緒三十四年增至60000萬兩左右,宣統年間增至80000萬兩左右,民國五年增至90000萬兩左右,迨及民國十年,則曆年增進,竟達于150000萬兩。

    ”“在光緒十九年間,全國貿易進出口總數,共為27000千餘萬兩。

    今則十年度,上海一埠之貿易總額數,已有63000千餘萬兩之巨,殆兩倍于當年之全國總數。

    苟就貿易統計以觀察之,則三十年來國際貿易之趨勢,固不能謂為無進展也。

    ” 然自通商以來,僅有光緒二年,出口之數超過入口,餘均有绌無赢。

     《四十年來中國貿易統計》:“輸出超過輸入,僅最初光緒二年,計赢1000餘萬兩。

    自光緒三年起,無歲不绌。

    光緒六年,绌數最少,為140萬餘兩。

    民國九年,绌數最多,為22061萬餘兩。

    民國三年,歐戰發生,各國軍事倥偬,無暇擴張商業,我國正宜利用時機,大興實業,發展對外貿易,以求輸出之增加。

    乃當民國四年歐戰正烈之時,雖輸入頓減,尚绌至3561萬餘兩之巨。

    ”“此四十五年中共绌2921997339兩。

    除光緒二年,赢10580938兩,實绌2911416461兩,平均每年約绌6470萬兩。

    ” 故吾謂吸收散殊之各點,集中于新辟之地,新興之業,與外人相競争,而卒之仍為外人所操縱也。

     *** [1] 按此書有宣統二年經濟學會編譯本,改名《中國經濟全書》。

     [2] 後改為大清銀行,民國元年改為中國銀行。

     [3] 1853年立。

     [4] 1901年立。

     [5] 1902年立。

     [6] 1867年立。

     [7] 1891年立。

     [8] 未詳。

     [9] 歐戰中停辦。

     [10] 1903年立。

     [11] 1875年立。

     [12] 1892年立。

     [13] 1844年立。

     [14] 1896年立,歐戰中停辦。

     [15] 除川廠所鑄藏元不計。

     [16] 折合元數,以十角或千文合一元。

     [17] 二角者約占24600餘萬。

     [18] 十文者實占28500餘萬。

     [19] 同、光間借款,在甲午前後陸續還清。

     [20] 以上均據民國元年《世界年鑒》。

     [21] 以上據海關冊。

     [22] 民國八年。

     [23] 日本水野幸吉著,光緒三十四年劉鴻樞譯。

     [24] 《東方雜志》第十八卷第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