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

關燈
載六大綱:(一)颠覆現今之惡劣政府。

    (二)建設共和政黨。

    (三)維持世界真正之平和。

    (四)土地國有。

    (五)主張中、日兩國之國民連合。

    (六)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革命新事業。

    ” 刊行《民報》。

    而擁護清室者,則以君主立憲為平和之改革。

     《中華民國開國史》(谷鐘秀):“孫文在日本開會演講,留學生服膺其說者,月異而歲不同。

    于是設同盟會于東京,漸擴充及于内地各省。

    刊行《民報》,汪兆銘主其事,标示推倒滿清政府、建設中華民國之大旨。

    适值梁啟超于《新民叢報》大倡開明專制之議,違反人心之傾向,《民報》痛駁其非,遂風行一世。

    是時楊度等刊行《新中國報》,亦深斥開明專制之議,惟恐因革命以召外禍,主張君主立憲,速開國會,為平和之改革。

    是說亦頗犁然有當于人心。

    ” 清廷派載澤、戴鴻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等,赴各國考察政治,歸而宣布預備立憲。

     《光緒政要》:“光緒三十二年正月,考察政治大臣載澤、尚其亨、李盛铎等奏請宣布立憲。

    七月,宣布預備立憲事宜,谕曰: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于上下相蒙,内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

    而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于行憲法,取決公論,軍民一體,呼吸相通,博采衆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财用,經畫政務,無不由仿行憲政,公之于黎庶。

    又兼各國相師,變通盡利,政通民和,有由來矣。

    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

    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布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将官制分别議定,次第更張,并将各項法律,詳慎厘訂。

    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财政,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晰國政,以備立憲基礎。

    ” 宣統元年,遂設各省咨議局及資政院,以為議院之先導。

    憲政編查館則采擇德、日憲法,編制憲法大綱,預定立憲期限。

    然滿人用事,政治益趨腐敗,各省咨議局聯合會,請願速開國會,及另組責任内閣,皆不獲遂。

    平和而文明之人民,亦大失望。

     《中華民國開國史》:“袁世凱坐鎮北洋,參與朝政,銳意圖改革,于是有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之舉,歸而有預備立憲之诏。

    然第一次中央官制改革案,竟為鐵良等所扼,而為有名無實之更張。

    後雖有資政院之設,定期召集國會之明文,而滿族内閣與皇族内閣相遞嬗。

    其首領之奕劻,以貪庸著聞于天下,載澤因其妻與隆裕為姊妹,握财政管鑰,其勢與奕劻抗。

    載洵、載濤皆以其兄載沣監國之故,分掌海陸軍大權,借以殖其私财,賣官鬻缺,苞苴競進……各省請願國會者,接踵而至京師,甚至有割指斷臂,誓期成功者。

    雖激于一時之感情,然人民希望立憲之意,亦雲至矣。

    乃政府始終冥頑如故,最後竟以軍警驅逐請願代表回籍,而人民立憲之希望遂絕。

    ” 黨人之謀革命也,或以個人行暗殺之策,或以團體為起義之舉。

    乙巳九月,吳樾圖炸斃出洋考察憲政之五大臣,未中。

    丁未五月,徐錫麟殺安徽巡撫恩銘。

    辛亥三月,溫生才殺廣州将軍孚琦。

    而起兵者亦相踵,丁未七月,黃興起于廣州,十月,孫文起于鎮南關。

    戊申三月,黃又起于河口,七月,熊成基起于安慶。

    庚戌正月,倪映典起于廣州。

    辛亥三月,黃興、趙聲等複起于廣州。

    雖皆不成,而革命之機日迫。

    清廷又以鐵路國有之策,大失民心。

    辛亥八月十九日,民軍遂起于武昌。

     《中華民國開國史》:“辛亥八月十九日,即陽曆十月十日,民軍起義于武昌,擁黎元洪為都督,稱中華民國軍政府。

    以黃帝紀元,宣布宗旨。

    ”“所有文告,皆用中華民國軍政府鄂都督名義,末署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某月日,借種族問題,激動軍民之感情。

    蓋共和意義,一般軍民驟難索解,一觸其感情,則大多數靡然向風,而清亡矣。

    ” 各省聞風響應。

    清以袁世凱為内閣總理,督兵讨民軍。

    而袁亦不慊于清廷,首鼠兩端。

    十月,遂停戰議和。

    十七省代表公舉孫文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設臨時政府于南京,為南北對峙之局。

    袁命唐紹儀為代表,與南軍代表伍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