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機械之興
關燈
小
中
大
信陽驿路以抵漢口。
” 雖定議而未實行。
總計甲午以前,中國鐵路僅成榆關内外七百零五裡。
《中國鐵路史》:“光緒十三年,直督李鴻章募集股本,敷設由天津經大沽至灤州之古冶線,長三百十一裡,謂之商路。
光緒十六年,又延長古冶至關外之中後線,長三百九十四裡,謂之官線,共長七百零五裡。
” 中日戰後,朝野上下,始知築造鐵路為不容緩之事,遂設鐵路總公司于上海,先造蘆漢幹路,次及蘇、滬、粵、漢等, 《光緒政要》:“光緒二十年,直督王文韶、鄂督張之洞會陳蘆漢鐵路辦法,并保津海關道盛宣懷督辦,宣懷請設鐵路總公司,先造蘆漢幹路。
其餘蘇、滬、粵、漢等處,亦準公司次第展造。
” 于是借款購料,一切仰給于外人,而各國争我路權者麕起。
《約章大全》:“光緒二十三年《蘆漢鐵路商訂比國借款合同》第一條:除總公司已有成本銀一千三百萬外,并準總公司向比國銀行工廠合股公司借款四百五十萬金鎊。
二十四年續訂《比國借款詳細合同章程》第二十五款:全路所需材料,除漢陽各廠所能造者先盡購辦外,皆歸比公司承辦。
”《中國鐵路史》:“時各國鐵路政策懷抱已久,一聞募外債之議,無不踴躍争先。
首請者為美公司,次為英、德兩公司,惟比利時公司以輕便條約,商定于政府。
”“比利時者,受俄、法之指使而來者也。
俄、法勢力潛伏于比公司之下,比營之,即俄、法營之也。
英聞之,恐礙其揚子江一帶勢力,遂扼榆營鐵路監督權,遮斷東清鐵路,弗與京漢聯絡。
德聞之,又與英協商握津鎮鐵路敷設權,沿運河,出揚子江,以與京漢颉颃。
” 光緒二十九年,商部奏定鐵路簡章,以獎勵華商、抑制洋股為主。
各省紳民,乃議自辦鐵路,潮汕、滇川、常辰、江西、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分省自築之路,同時均見于奏報,而粵漢、京漢亦次第借款贖回。
然各省自辦鐵路,多鮮實力,其成者,僅潮汕、新甯、滬浙數路,而其材料機器,仍須購之國外,無完全自辦之路也。
辛亥革命,起于鐵路國有之議,而民國成立以後,商辦鐵路次第收為國有,蓋民力不充,仍不能不資外力也。
鐵路附設之學校,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為最著。
《民國行政統計彙報·交通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創始于前清光緒三十一年。
原由津榆鐵路籌資設立,民國元年,改為唐山鐵路學校。
三年,改名為工藝專門學校,其學科專以鐵路工程為主。
” 而制造廠亦以唐山為巨。
《鐵路協會報·京奉路線始末記》:“唐山有極大極完備之工廠,工人約三千名。
該廠從前或裝配車輛,或建造客貨車及裝配機車,現在該廠能自行建造機車及車輛,但特别之部分仍須購自外洋。
溝邦子地方有一修理車輛廠,從前機車均向英國北方機車公司購買,其餘或向美國之保魯敦或比國購買,然該廠近年亦能制造機車。
” 據民國三年京奉鐵路報告,唐山廠自造機平轉車、盤車、頂灣梁汽機、起重機等,并代道清、京張、吉長各路造車輛、汽筒、鍋爐等凡數千具,是則機械工學進步之征也。
吾國采礦,多恃人工,其用機械開采化煉,亦自同、光間始。
《李文忠公奏議》光緒七年《直境開辦礦務折》:“從前江西之樂平及山西、湖南等省,皆以土法開采煤、鐵等礦,近來如台灣之基隆、湖北之荊門、安徽之池州,經營煤礦,漸用洋法。
然或因創辦伊始,或因經費未敷,尚難驟得大效。
光緒元年,聞灤州所屬之開平鎮煤鐵礦産頗旺,饬候選道唐廷樞馳往察勘。
唐廷樞勘得灤州所屬,距開平西南十八裡之唐山,山南舊煤穴甚多。
光緒四年,鑽地探試,深六十丈,得有高煙煤六層,計所得之煤,足供六十年之用。
旋于五年購辦機器,按西法開提煤貫風抽水,水井開深六十丈。
就所得之煤論之,可與東洋頭号煙煤相較,将來愈深愈美,尤勝東洋。
開煤既旺,則煉鐵可以漸圖。
” 開平之煤,漠河之金, 《光緒政要》:“光緒十二年黑龍江将軍恭镗招集商股開辦漠河金廠。
” 大冶之鐵,萍鄉之煤, 《漢冶萍公司紀略》:“光緒十六年,張文襄公督鄂,創辦漢陽鐵廠,采煉大冶之鐵。
大冶鐵礦,據英倫鋼鐵會史戴德化驗之報告,為世界不多觏之佳礦。
就浮面之鐵測算,年采一百萬噸,足供百年。
光緒二十二年,盛宣懷接辦,于萍鄉發現一大煤田,其面積長三十裡、寬十裡。
技師賴倫言,每年采取百萬噸,可繼五百餘年。
” 《中國工藝沿革史略》:“漢陽鐵政局,為中國最大之制鐵所,其鐵路在湖北武昌大冶縣屬之鐵山鋪,其坑之重要者,在下陸雌雄獅子山、鐵山等處。
其地産鐵,自古有名。
光緒十六年,兩湖總督張之洞,派德國技師至大冶縣采礦。
十八年,乃創立漢陽鐵政局,一切機械,均由比利時購入。
本年始開始制煉。
初以管理非人,财政困難,改聘比國人為管理,至二十二年,乃讓于盛宣懷。
盛氏大招股本,改為股本公司,現今之漢冶萍煤鐵礦廠有限公司,即是物也。
其礦石之種類:一為磁鐵礦及赤鐵礦床,二為褐鐵床。
光緒二十八年,每月磁鐵礦産二千七百噸,褐鐵礦六百噸。
其産出礦石,除供給漢陽鐵廠外,每年尚有千餘萬噸,輸出于日本之八幡制鐵所。
其制成鐵料,自光緒二十六年,與日本有輸出之特約,每年不下六萬餘噸。
” 為世所豔稱。
而山西、河南之煤、鐵,四川、雲南
” 雖定議而未實行。
總計甲午以前,中國鐵路僅成榆關内外七百零五裡。
《中國鐵路史》:“光緒十三年,直督李鴻章募集股本,敷設由天津經大沽至灤州之古冶線,長三百十一裡,謂之商路。
光緒十六年,又延長古冶至關外之中後線,長三百九十四裡,謂之官線,共長七百零五裡。
” 中日戰後,朝野上下,始知築造鐵路為不容緩之事,遂設鐵路總公司于上海,先造蘆漢幹路,次及蘇、滬、粵、漢等, 《光緒政要》:“光緒二十年,直督王文韶、鄂督張之洞會陳蘆漢鐵路辦法,并保津海關道盛宣懷督辦,宣懷請設鐵路總公司,先造蘆漢幹路。
其餘蘇、滬、粵、漢等處,亦準公司次第展造。
” 于是借款購料,一切仰給于外人,而各國争我路權者麕起。
《約章大全》:“光緒二十三年《蘆漢鐵路商訂比國借款合同》第一條:除總公司已有成本銀一千三百萬外,并準總公司向比國銀行工廠合股公司借款四百五十萬金鎊。
二十四年續訂《比國借款詳細合同章程》第二十五款:全路所需材料,除漢陽各廠所能造者先盡購辦外,皆歸比公司承辦。
”《中國鐵路史》:“時各國鐵路政策懷抱已久,一聞募外債之議,無不踴躍争先。
首請者為美公司,次為英、德兩公司,惟比利時公司以輕便條約,商定于政府。
”“比利時者,受俄、法之指使而來者也。
俄、法勢力潛伏于比公司之下,比營之,即俄、法營之也。
英聞之,恐礙其揚子江一帶勢力,遂扼榆營鐵路監督權,遮斷東清鐵路,弗與京漢聯絡。
德聞之,又與英協商握津鎮鐵路敷設權,沿運河,出揚子江,以與京漢颉颃。
” 光緒二十九年,商部奏定鐵路簡章,以獎勵華商、抑制洋股為主。
各省紳民,乃議自辦鐵路,潮汕、滇川、常辰、江西、江蘇、福建、浙江、安徽分省自築之路,同時均見于奏報,而粵漢、京漢亦次第借款贖回。
然各省自辦鐵路,多鮮實力,其成者,僅潮汕、新甯、滬浙數路,而其材料機器,仍須購之國外,無完全自辦之路也。
辛亥革命,起于鐵路國有之議,而民國成立以後,商辦鐵路次第收為國有,蓋民力不充,仍不能不資外力也。
鐵路附設之學校,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為最著。
《民國行政統計彙報·交通類》:“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創始于前清光緒三十一年。
原由津榆鐵路籌資設立,民國元年,改為唐山鐵路學校。
三年,改名為工藝專門學校,其學科專以鐵路工程為主。
” 而制造廠亦以唐山為巨。
《鐵路協會報·京奉路線始末記》:“唐山有極大極完備之工廠,工人約三千名。
該廠從前或裝配車輛,或建造客貨車及裝配機車,現在該廠能自行建造機車及車輛,但特别之部分仍須購自外洋。
溝邦子地方有一修理車輛廠,從前機車均向英國北方機車公司購買,其餘或向美國之保魯敦或比國購買,然該廠近年亦能制造機車。
” 據民國三年京奉鐵路報告,唐山廠自造機平轉車、盤車、頂灣梁汽機、起重機等,并代道清、京張、吉長各路造車輛、汽筒、鍋爐等凡數千具,是則機械工學進步之征也。
吾國采礦,多恃人工,其用機械開采化煉,亦自同、光間始。
《李文忠公奏議》光緒七年《直境開辦礦務折》:“從前江西之樂平及山西、湖南等省,皆以土法開采煤、鐵等礦,近來如台灣之基隆、湖北之荊門、安徽之池州,經營煤礦,漸用洋法。
然或因創辦伊始,或因經費未敷,尚難驟得大效。
光緒元年,聞灤州所屬之開平鎮煤鐵礦産頗旺,饬候選道唐廷樞馳往察勘。
唐廷樞勘得灤州所屬,距開平西南十八裡之唐山,山南舊煤穴甚多。
光緒四年,鑽地探試,深六十丈,得有高煙煤六層,計所得之煤,足供六十年之用。
旋于五年購辦機器,按西法開提煤貫風抽水,水井開深六十丈。
就所得之煤論之,可與東洋頭号煙煤相較,将來愈深愈美,尤勝東洋。
開煤既旺,則煉鐵可以漸圖。
” 開平之煤,漠河之金, 《光緒政要》:“光緒十二年黑龍江将軍恭镗招集商股開辦漠河金廠。
” 大冶之鐵,萍鄉之煤, 《漢冶萍公司紀略》:“光緒十六年,張文襄公督鄂,創辦漢陽鐵廠,采煉大冶之鐵。
大冶鐵礦,據英倫鋼鐵會史戴德化驗之報告,為世界不多觏之佳礦。
就浮面之鐵測算,年采一百萬噸,足供百年。
光緒二十二年,盛宣懷接辦,于萍鄉發現一大煤田,其面積長三十裡、寬十裡。
技師賴倫言,每年采取百萬噸,可繼五百餘年。
” 《中國工藝沿革史略》:“漢陽鐵政局,為中國最大之制鐵所,其鐵路在湖北武昌大冶縣屬之鐵山鋪,其坑之重要者,在下陸雌雄獅子山、鐵山等處。
其地産鐵,自古有名。
光緒十六年,兩湖總督張之洞,派德國技師至大冶縣采礦。
十八年,乃創立漢陽鐵政局,一切機械,均由比利時購入。
本年始開始制煉。
初以管理非人,财政困難,改聘比國人為管理,至二十二年,乃讓于盛宣懷。
盛氏大招股本,改為股本公司,現今之漢冶萍煤鐵礦廠有限公司,即是物也。
其礦石之種類:一為磁鐵礦及赤鐵礦床,二為褐鐵床。
光緒二十八年,每月磁鐵礦産二千七百噸,褐鐵礦六百噸。
其産出礦石,除供給漢陽鐵廠外,每年尚有千餘萬噸,輸出于日本之八幡制鐵所。
其制成鐵料,自光緒二十六年,與日本有輸出之特約,每年不下六萬餘噸。
” 為世所豔稱。
而山西、河南之煤、鐵,四川、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