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機械之興

關燈
“上海之有德律風,始于壬午季夏。

    其法,沿途豎立木杆,上系鉛線,線條與電報無異,惟其中機括不同。

    傳遞之法,隻須向線端傳語,無異一室晤言。

    ”“其初有英人皮曉浦,在租界試行,分設南北二局,嗣以經費不敷,不久遂廢。

    癸未春,經天主教司铎能慕谷重設,由徐家彙達英、法各界。

    聞此法由歐人名德律風者所創,故即以其名名之。

    ” 光緒末年,各省競設電話局。

     《郵傳部第一次統計表》:“上海電話局,系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分開辦。

    ”“太原電話局,系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分開辦。

    ”“北京、天津、廣東、奉天、河南各地電話局,表不載創辦年月。

    ” 民國初年,設京津長途電話,近又議設甯滬長途電話,傳達消息,日捷于前矣。

     電之為用極廣,電報、電話之外,電燈、電車之屬,皆興于光緒中。

     《清稗類鈔》:“電燈始于光緒中葉,創辦者為西人德裡。

    創議之初,華人聞者以為奇事,一時謠诼紛傳,謂将遭電擊,人心洶洶不可抑制。

    當道患其滋事,函請西官禁止,後以試辦無害,其禁乃開。

    ”“滬上通行電車,始于光緒戊申。

    ”“上海電車乃西人所經營,華人雖亦投資,而實權皆為彼所握。

    初開時,華人慮或觸電,多望而卻步,西人廣為招徕,不及一年,其營業日益發達。

    ” 始自上海,繼則及于各地,電氣事業,殆有方興未艾之勢。

    然自外人觀之,則其程度較日本猶遠遜焉。

     《最近支那經濟》[8](善生承助):“據最近調查,支那電氣事業經營之現在數,凡八十有七,其所在地,則支那本部二十二,滿洲二十五。

    ”“依其性質分類,則業電氣供給等八十,制造電氣機械者三,供給電力與電氣鐵道合并經營者四。

    ”“支那本部開設電氣鐵道之市街,僅上海三,香港、天津各一,北京則屢議敷設而未成[9]。

    其大連、撫順之電氣鐵路,則日本滿鐵會社之所經營也。

    ”“支那全體動力用之電力,使用高現僅三萬三千馬力,比之日本北海道之三萬五千馬力,尚有不迨。

    又電燈全部之燭力,亦不過百三十七萬五千燭光,比之日本東京市電氣局與東京電燈株式會社所有設備之百九十萬燭光,亦遠不及雲。

    ” 近年海陸軍多用無線電機, 《世界年鑒》:“北京南苑、天津、保定陸軍用無線電,乙巳年設立。

    北京、南京海軍用無線電,辛亥年設立。

    ” 且拟設西安至喀什噶爾之無線電。

     據《東方雜志》,民國七年交通部與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訂立合同,政府為設西安、喀什噶爾間安全之通信,拟購買并建設三台無線電報機器,向該公司訂購馬可尼弧光最新式無線電報機三台。

     上海交通大學亦設無線電機,以供試驗而通消息,異時無線電信當代有線者而日興矣。

     按民國十三年北京《交通日報》載中國境内無線電台,為中國自辦者凡十三所:即北京、張家口、武昌、吳淞、福州、廣州、崇明、上海、南苑、保定、天津、煙台、大沽等處,又為外國所經營者凡二十處:計日本八、法國五、美國四、英國二、俄國一,大抵皆在使館及領事館、兵營中。

     光緒二年,英商自上海租界造鐵路達吳淞,行駛火車,是為外人侵我路權之始。

    兩江總督沈葆桢購其路而毀之,蓋其時輿論,不僅以為損失主權,且于鐵路火車,特具一深惡痛絕之意,故不惜重資以求消毀其萌蘖也。

     《中國鐵路史》(袁德宣):“同治五年七月,英怡和洋行創設上海江灣間鐵路。

    光緒二年,上海江灣間鐵路延長至吳淞口,長三十裡,名淞滬鐵路。

    時風氣未開,國人視為異物,兩江總督沈葆桢以銀二十八萬五千兩購回淞滬鐵道,毀拆棄諸河。

    ” 其後以外患日亟,思造鐵路以助軍用。

     《光緒政要》光緒六年《劉銘傳請開鐵路以圖自強疏》:“俄自歐洲造鐵路,漸近浩罕,又将由海參崴鐵路以達珲春,不出十年,禍将不測。

    日本一彈丸國耳,師西洋之長技,恃有鐵路,藐視中華,亦遇事與我為難。

    臣每私憂竊歎,以為失今不圖自強,後雖欲圖,恐無及矣。

    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機括則在于急造鐵路。

    鐵路之利于漕務、赈務、商務、礦務、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

    而于用兵一道,尤為急不可緩之圖。

    中國要道,南路宜開二條:一條由清江經山東,一條由漢口經河南,俱達京師。

    北路宜由京師東通盛京,西通甘肅,惟工費浩繁,急切未能并舉。

    拟請先修清江至京一路,與本年議修之電線相表裡。

    ” 而開平煤礦之鐵路,遂為全國鐵路之嚆矢。

     《中國鐵路史》:“光緒四年,美國留學生唐景聲,請于直督李鴻章,創辦唐山開平煤礦,聘英人全達為技師長,築鐵路以便運輸,初用馬車,繼改用小機關車。

    光緒十二年改築,軌廣四尺八寸半,為中國鐵路軌道定例。

    ” 光緒十五年,張之洞奏辦蘆漢鐵路, 《光緒東華錄》:“張之洞奏:鐵路之用,以開通土貨為急。

    中國物産之盛,甲于五洲,然腹地奧區,工艱運貴,其生不蕃,其流不廣,且土貨率皆質粗價廉,非用機器化學,不能變粗賤為精良,化無用為有用。

    苟有鐵路,則機器可入,笨貨可出,本輕費省,山鄉邊郡之産,悉可緻諸江岸海壖,而流行于九洲四瀛之外,民之利既見,而國之利因之。

    臣愚以為宜自京城外之蘆溝橋起,經行河南,達于湖北之漢口鎮,自保定、正定、磁州,曆彰、衛、懷等府,在清化鎮以南,荥澤口以上,作橋以渡黃河,自河以南,則由許、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