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機械之興
關燈
小
中
大
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
惟其先華洋隔絕,雖中土機巧之士,莫由鑿空而談。
逮其久,風氣漸開,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發其覆。
臣料數十年後,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 其時學者如徐壽、華蘅芳及壽子建寅等,皆殚心研究,具有成效。
《清稗類鈔》:“文正設江南制造局,令雪村[6]總理局務。
時百事草創,雪村于制造船槍炮彈等事,多所發明。
建寅字仲虎,壽之仲子也,從壽精研理化制造之學。
壽與華蘅芳謀造黃鹄輪船時,苦無法程,日夕凝思,仲虎累出奇思以佐之,黃鹄遂成,旋于上海制造局助成惠吉、操江、測海、澄慶、馭遠等船。
光緒庚子春,在漢陽藥廠,配合棉質無煙藥轟斃。
” 光緒初,山東設立機器局,建寅實主其事。
《光緒政要》:“光緒元年,山東巡撫丁寶桢奏設機器局,咨調徐建寅來東商辦,就省城外泺口地方買民地設局,先造子藥,次造槍炮。
” 朝鮮之變法,且遣人至天津學造機械焉。
(《李文忠公奏稿》光緒六年《妥籌朝鮮制器練兵折》具載其事。
) 通商之始,各國輪船麕至,吾國航業之利,幾盡為所奪,于是議者思倡行商船, 《李文忠公奏稿》同治十一年《試辦招商輪船折》:“同治六、七年間,曾國藩、丁日昌在江蘇督撫任内,疊據道員許道身、同知容闳創議華商置造洋船章程,分運漕米,兼攬客貨。
經總理衙門核準,饬由江海關道曉谕各口試辦。
” 同治十一年,始設局招股,購置輪船。
《李文忠公奏稿·試辦輪船招商折》:“購集堅捷輪船三隻。
”“光緒元年《輪船招商請獎折》計有自置輪船并承領閩廠輪船八号,現又添招股分,向英國續購兩号,分往南北洋日本、呂宋、新加坡等處貿易。
” 《郵傳部第一次統計表》:“該局資本,先後撥用直隸、江蘇、江西、湖北、東海關等處官款,計一百九十萬八千兩,自光緒六年起,分期繳還。
迄今并無官款,惟商股四百萬兩。
” 光緒二年,收買美國旗昌公司船隻,其業始盛。
《郵傳部第一次統計表》:“光緒二年,兩江總督沈葆桢,奏撥浙江等省官款,買并旗昌公司,增大小輪船十八号,而外洋船舶盡力排擠。
李文忠于光緒三年二月,奏明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運官物,統歸商船經理,并請蘇浙海運漕米,分四五成,撥給該局承運,以顧商本,免為外人傾軋。
賴此扶助,局基益堅定矣。
” 迄今數十年,招商局船凡三十一艘,載重六萬六千餘噸,資本八百四十萬,為吾國航業公司之巨擘。
其内河商輪,亦年有增設。
民國五年,統計各省内河商輪,凡一千零七十七艘,載重七萬餘噸。
較之鹹、同以前,航行江海專恃帆船者,其敏鈍霄壤矣。
然外人在華之航業,實遠過于吾國。
民國五年夏季江海關進出之航海汽船,凡一千八百三十餘艘,三百一十七萬餘噸。
日本船,七百二十八艘,一百二十二萬餘噸;英國船,五百四十九艘,一百零七萬餘噸;中國船則僅有四百一十九艘,五十三萬餘噸,是則相形而見绌者也。
歐戰以來,各國商船缺乏,制造亦有所不及,美國航務部乃向吾國船廠定造四艘,其大者至一萬四千餘噸,制造家詫為未有焉。
《東方雜志》十七卷十二号:“戰時,美國航務部因商船缺乏,特向我國上海江南造船廠定造商船四艘,其最大者為官府号,計重一萬四千七百五十噸,排水量一萬噸,速率每小時十海裡半,于民國九年六月三日下水,美國公使克蘭夫人行命名典禮,計中國所建商船,以此船最大矣。
” 次于船舶者為電機,同治十三年,日本觊觎台灣,沈葆桢奏請設立電報,以利軍備,事寝不行。
光緒五年,李鴻章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設線以達天津,極言其便。
翌年,遂試設南北兩洋電線。
《李文忠公奏稿》光緒六年《請設南北洋電報片》:“俄國海線可達上海,旱線可達恰克圖,其消息靈捷極矣。
即如曾紀澤由俄國電報到上海隻須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現系輪船附寄,尚須六七日到京。
如遇海道不通,内驿必以十日為期,是上海至京僅二千數百裡,較之俄國至上海數萬裡,消息反遲十倍。
”“同治十三年,日本犯台灣,沈葆桢等屢言其利,而因循迄無成就。
臣上年曾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試設電報以達天津,号令各營,頃刻響應,現自北洋以至南洋,調兵饋饷,在在俱關緊要,亟宜設立電報,以通氣脈。
” 初由官辦,光緒八年,改歸商辦,陸續展設水陸各線,遍及南北各省,以逮新疆、蒙古,綜計線路十餘萬裡。
光緒二十八年,清廷議收電報為國有,嗣因商情不協,允各股商悉仍其舊[7],而為商股官辦之局。
《郵傳部第一次統計表》:“南北洋電報既成,由盛宣懷招集商股,于八年三月起,接歸商辦。
自時厥後,行之二十年,曆辦無異。
二十八年改歸官辦,特設電政大臣以督之。
三十九年設立郵傳部,歸部直轄。
中國新政完全屬于中國主權,無外人權力羼雜其中者,惟電報一事耳。
” 舊傳江慎修能為傳聲機,而其法不傳, 《清稗類鈔》:“江慎修永嘗置一竹筒,中用玻璃為蓋,有鑰開之。
開則向筒說數千言,言畢即閉。
傳千裡内,人開筒側耳,其音宛在,如面談也;過千裡,則音漸澌散不全。
慎修乾隆壬午年卒,則其法發明之時,尚在留聲機電話之前也。
” 通商以後,海上始有電話機, 《淞南夢影錄》:
惟其先華洋隔絕,雖中土機巧之士,莫由鑿空而談。
逮其久,風氣漸開,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将自發其覆。
臣料數十年後,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 其時學者如徐壽、華蘅芳及壽子建寅等,皆殚心研究,具有成效。
《清稗類鈔》:“文正設江南制造局,令雪村[6]總理局務。
時百事草創,雪村于制造船槍炮彈等事,多所發明。
建寅字仲虎,壽之仲子也,從壽精研理化制造之學。
壽與華蘅芳謀造黃鹄輪船時,苦無法程,日夕凝思,仲虎累出奇思以佐之,黃鹄遂成,旋于上海制造局助成惠吉、操江、測海、澄慶、馭遠等船。
光緒庚子春,在漢陽藥廠,配合棉質無煙藥轟斃。
” 光緒初,山東設立機器局,建寅實主其事。
《光緒政要》:“光緒元年,山東巡撫丁寶桢奏設機器局,咨調徐建寅來東商辦,就省城外泺口地方買民地設局,先造子藥,次造槍炮。
” 朝鮮之變法,且遣人至天津學造機械焉。
(《李文忠公奏稿》光緒六年《妥籌朝鮮制器練兵折》具載其事。
) 通商之始,各國輪船麕至,吾國航業之利,幾盡為所奪,于是議者思倡行商船, 《李文忠公奏稿》同治十一年《試辦招商輪船折》:“同治六、七年間,曾國藩、丁日昌在江蘇督撫任内,疊據道員許道身、同知容闳創議華商置造洋船章程,分運漕米,兼攬客貨。
經總理衙門核準,饬由江海關道曉谕各口試辦。
” 同治十一年,始設局招股,購置輪船。
《李文忠公奏稿·試辦輪船招商折》:“購集堅捷輪船三隻。
”“光緒元年《輪船招商請獎折》計有自置輪船并承領閩廠輪船八号,現又添招股分,向英國續購兩号,分往南北洋日本、呂宋、新加坡等處貿易。
” 《郵傳部第一次統計表》:“該局資本,先後撥用直隸、江蘇、江西、湖北、東海關等處官款,計一百九十萬八千兩,自光緒六年起,分期繳還。
迄今并無官款,惟商股四百萬兩。
” 光緒二年,收買美國旗昌公司船隻,其業始盛。
《郵傳部第一次統計表》:“光緒二年,兩江總督沈葆桢,奏撥浙江等省官款,買并旗昌公司,增大小輪船十八号,而外洋船舶盡力排擠。
李文忠于光緒三年二月,奏明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運官物,統歸商船經理,并請蘇浙海運漕米,分四五成,撥給該局承運,以顧商本,免為外人傾軋。
賴此扶助,局基益堅定矣。
” 迄今數十年,招商局船凡三十一艘,載重六萬六千餘噸,資本八百四十萬,為吾國航業公司之巨擘。
其内河商輪,亦年有增設。
民國五年,統計各省内河商輪,凡一千零七十七艘,載重七萬餘噸。
較之鹹、同以前,航行江海專恃帆船者,其敏鈍霄壤矣。
然外人在華之航業,實遠過于吾國。
民國五年夏季江海關進出之航海汽船,凡一千八百三十餘艘,三百一十七萬餘噸。
日本船,七百二十八艘,一百二十二萬餘噸;英國船,五百四十九艘,一百零七萬餘噸;中國船則僅有四百一十九艘,五十三萬餘噸,是則相形而見绌者也。
歐戰以來,各國商船缺乏,制造亦有所不及,美國航務部乃向吾國船廠定造四艘,其大者至一萬四千餘噸,制造家詫為未有焉。
《東方雜志》十七卷十二号:“戰時,美國航務部因商船缺乏,特向我國上海江南造船廠定造商船四艘,其最大者為官府号,計重一萬四千七百五十噸,排水量一萬噸,速率每小時十海裡半,于民國九年六月三日下水,美國公使克蘭夫人行命名典禮,計中國所建商船,以此船最大矣。
” 次于船舶者為電機,同治十三年,日本觊觎台灣,沈葆桢奏請設立電報,以利軍備,事寝不行。
光緒五年,李鴻章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設線以達天津,極言其便。
翌年,遂試設南北兩洋電線。
《李文忠公奏稿》光緒六年《請設南北洋電報片》:“俄國海線可達上海,旱線可達恰克圖,其消息靈捷極矣。
即如曾紀澤由俄國電報到上海隻須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現系輪船附寄,尚須六七日到京。
如遇海道不通,内驿必以十日為期,是上海至京僅二千數百裡,較之俄國至上海數萬裡,消息反遲十倍。
”“同治十三年,日本犯台灣,沈葆桢等屢言其利,而因循迄無成就。
臣上年曾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試設電報以達天津,号令各營,頃刻響應,現自北洋以至南洋,調兵饋饷,在在俱關緊要,亟宜設立電報,以通氣脈。
” 初由官辦,光緒八年,改歸商辦,陸續展設水陸各線,遍及南北各省,以逮新疆、蒙古,綜計線路十餘萬裡。
光緒二十八年,清廷議收電報為國有,嗣因商情不協,允各股商悉仍其舊[7],而為商股官辦之局。
《郵傳部第一次統計表》:“南北洋電報既成,由盛宣懷招集商股,于八年三月起,接歸商辦。
自時厥後,行之二十年,曆辦無異。
二十八年改歸官辦,特設電政大臣以督之。
三十九年設立郵傳部,歸部直轄。
中國新政完全屬于中國主權,無外人權力羼雜其中者,惟電報一事耳。
” 舊傳江慎修能為傳聲機,而其法不傳, 《清稗類鈔》:“江慎修永嘗置一竹筒,中用玻璃為蓋,有鑰開之。
開則向筒說數千言,言畢即閉。
傳千裡内,人開筒側耳,其音宛在,如面談也;過千裡,則音漸澌散不全。
慎修乾隆壬午年卒,則其法發明之時,尚在留聲機電話之前也。
” 通商以後,海上始有電話機, 《淞南夢影錄》: